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2.2熔化与凝固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教案:第2节熔化和凝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教案: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教学目的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过程吸热.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展初步解释.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试管、石蜡、碎冰块、温度计、搅拌器、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展示迷雾覆盖的山峰、连绵不断的春雨、大雪纷飞的北国.生:欣赏自然景观,感受自然界中水的状态变化.由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列举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并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烧开水、钢铁厂钢水出炉等场景.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学生活动】回忆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物态变化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展示及学生的自然常识知识,让学生答复物质三种状态,并举例说明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肯定学生发言,并说明本节课将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2.熔化【老师强调】引导学生探究熔化规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测进展简要记录.对学生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展简要说明.在学生进展实验之前,多媒体展示:(1)怎样用平滑的曲线表示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例要求学生把观察记录的数据也描绘成图像.(2)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和考前须知.【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完成实验,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老师点拨】做实验时,不直接将试管放在火焰上加热,而是采用水浴法,目的是让物质受热均匀.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时间间隔要短.【学生绘图】在各个小组学生绘图的同时,请一个组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老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的物理含义.在分析的根底上引出熔点、晶体与非晶体等概念.3.熔化吸热【老师引导】分析物质的熔化实验及图像,就物质状态、温度变化及吸放热进展分析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就上述问题进展分析讨论.【老师举例】列举生活实例说明熔化吸热.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学生完成随堂测评局部.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1.物质的三种状态.2.熔化的概念、实验、图像绘制与分析.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4.熔化时物质吸热.六、深化练习,稳固新知学生完成课时作业局部.第2课时凝固教学目的认识凝固是放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过程吸热.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展初步解释.教学准备烧杯、试管、水、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到达过-℃,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络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学生活动】回忆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到达进步才能目的.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程度可采用两种方法:【老师讲述】方法1:启发讲解式.老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局部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局部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老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展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完成实验,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学生绘图】在各个小组学生绘图的同时,请一个组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学生观察】学生在熔化实验完成后,撤去酒精灯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老师指导】要求学生根据熔化图像反推凝固图像.【老师强调】指明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一样.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学生完成随堂测评局部.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六、深化练习,稳固新知学生完成课时作业局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2熔化与凝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2熔化与凝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2.2熔化与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2. 熔化与凝固的特点: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的特点,以及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降低的特点。

3. 熔点与凝固点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并能够区分它们。

4.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5. 熔化与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特点及熔点与凝固点的定义。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及区别。

2. 教学重点: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熔点与凝固点的定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冰、水、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冰块熔化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熔化过程的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熔点与凝固点的定义。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冰块熔化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4. 分析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5. 生活应用:举例说明熔化与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制冷剂的凝固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熔化与凝固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特点。

2. 熔点与凝固点的定义。

3.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请简要描述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和特点。

答案: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特点是吸热、温度升高;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特点是放热、温度降低。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案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第1页/共10页
第3页/共10页
熔化时温度在48℃不变,所以它是晶体,熔点是48℃。

【变式练习】1:【解析】由图知:该物质的熔点在210℃左右,故A错误;在CD段时,物质已熔化成液态,是液体,故B错误;由图知:物质的熔化过程属于BC 段,共用6min,故C错误;由于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呈固液共存态,因此,BC段该物质是固液共存态,故D正确。

知识点2:熔点
问题1:什么叫晶体、非晶体?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晶体和非晶体。

小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2)不变48℃借鉴例1,学生解决变式练习1.
答案:D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晶体、非晶体的定义。

教师投影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并让学生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回答.
第5页/共10页
第7页/共10页
诊断评价做当堂达标题。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
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


师出示答案,学生
自我批改.教师搜
集学生做题信息,
查漏补缺。

作业设计课后作业1、4两题教师布置,
学生课下完成书面
作业。









第9页/共10页。

沪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2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第2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熔化、凝固时的规律。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熔化熔点阅读教材P9~13内容,完成1~3题。

1.实验:取适量的海波和石蜡放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插入正在加热的热水中,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 记录一次温度;海波或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并记入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 海波温度/℃ 石蜡温度/℃2.根据上述数据分别在下面坐标图上描出点,画出图像。

,绘制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绘制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分别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物质 熔化前 熔化中 熔化后 海波 温度上升 温度不变 温度上升 石蜡温度上升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二)凝固阅读教材P 13~14,完成4~5题。

4.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52.3℃,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答: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了。

常见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

因为水银的凝固点为-39℃。

此时该地区的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已经处于固态,所以无法使用。

应该使用酒精温度计。

5.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实例。

熔化吸热:夏天喝饮料时加冰而不直接加冷水。

凝固放热: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在菜窖里面放几桶水。

三、交流展示1.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撒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__吸热__,但温度__不变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2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_1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教材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

进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熔化和凝固定义。

教材把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的发现它们的区别,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难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设计的这一探究活动要求明显高于前面的探究活动。

而且本实验是学生经历的较为完整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材安排这一较为成熟的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本章题目是《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本节是在第一节温度的基础上,学习物态变化中熔化与凝固的相关知识。

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12.2熔化与凝固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12.2熔化与凝固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12.2 熔化与凝固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熔化与凝固》的科学活动课程。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过程,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帮助幼儿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认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过程,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

3. 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描述物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容器、温度计、观察记录表。

2.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观察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冰块的故事,引导幼儿对冰块产生兴趣。

2. 实验一:让幼儿观察冰块在室温下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二:让幼儿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熔化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三:让幼儿将熔化的冰水放入冰箱冷藏室,观察冰水凝固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5. 分享与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活动过程,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幼儿是否掌握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认识。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和记录其他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冰雪融化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幼儿能够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熔化与凝固》的科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是关键,因为幼儿主要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 熔化与凝固的过程:讲解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3. 熔点与凝固点:介绍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晶体和非晶体:讲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表现。

5.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晶体生长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能够分析熔化与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晶体与非晶体的认识,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过程,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过程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与凝固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如冰块融化、水凝固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冰雪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等。

5. 知识拓展:讲解熔化与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过程中的道路除冰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与凝固的概念1.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2.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二、熔化与凝固的过程1.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升高2.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降低三、熔点与凝固点1. 熔点:固体熔化时的温度2. 凝固点:液体凝固时的温度四、晶体与非晶体1. 晶体:有规则排列的分子结构2. 非晶体:无规则排列的分子结构五、熔化与凝固的应用1. 冰雪融化:道路除冰、冰雪利用2. 晶体生长:半导体材料、珠宝首饰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2.2熔化与凝固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2.2熔化与凝固

教案:12.2 熔化与凝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熔化与凝固的定义、特点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熔化的概念: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2. 熔化的特点: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 凝固的概念: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4. 凝固的特点:在凝固过程中,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 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凝固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

2. 让学生了解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 教学重点: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熔化与凝固的实际例子,如冬季道路上撒盐消除积雪。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撒盐能消除积雪?2. 知识讲解:介绍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其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熔化与凝固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熔化与凝固的例题,如一块冰在室温下熔化,求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熔化与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热量变化。

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2)计算题:一块冰在室温下熔化,求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2. 答案:(1)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冰的熔化潜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二)讲授新课
1.熔化与凝固
(1).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想想】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3.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
(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
点相同。

4.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1)、熔化条件
温度要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中加冰块;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都要吸收热量。

【过渡】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重难点精讲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四)归纳小结
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熔化凝固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
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