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

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

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

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

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接触评定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部分。

毒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全套

毒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全套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5、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的平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7、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名词解释毒理学

名词解释毒理学

名词解释1、外来化学物质:既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通过一定环节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安全性: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3、危险度: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物?)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5、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6、致死量:(1)绝对致死量(LD10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中死亡50%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量(MLD) 指仅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

(4)最大耐受量(LD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中毒但无一死亡的剂量。

7、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合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的其平衡常数。

8、蓄积率:指在一定期间内,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期间进入机体总量的百分比。

蓄积率越高,表明该化学物质蓄积性越大。

9蓄积系数:是指达到同一效应(如ED50或LD50)分次给予实验动物所需外来化合物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以LD50(1)表示)之比,以K表示。

即:K=LD50(n)/LD50(1)10、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试验的动物。

管理毒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毒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简介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和其他外部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以及这些有害作用的机理的学科。

它涵盖了毒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对社会和个体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毒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以及环境的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研究毒物的化学特性、作用机理、暴露途径、毒性剂量和影响等。

2. 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某种化学物质或生物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程度。

毒性的评估通常包括测定该物质对实验动物、细胞或组织的毒性效应,并确定其对人类的潜在风险。

2.1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暴露于高剂量毒物后,导致短期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死亡的能力。

急性毒性通常以LD50(半数致死剂量)来衡量,在动物试验中,它表示能导致50%动物死亡的毒物剂量。

2.2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毒物后,引起的渐进性、反复出现的有害作用。

慢性毒性通常在动物试验中进行评估,并通过长期暴露实验来确定毒物的危害性。

2.3 亚急性毒性(Subacute Toxicity)亚急性毒性是指暴露于中等剂量毒物后,导致中度中毒症状或短期毒性的能力。

亚急性毒性是介于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之间的中间状态。

3. 暴露(Exposure)暴露是指生物体接触到有毒物质或环境因素的过程。

暴露途径可以是吸入、食入、经皮等。

对于毒物的评估通常需要考虑暴露剂量、暴露时间和暴露频率等因素。

3.1 恒量暴露(Constant Exposure)恒量暴露是指生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或接近相同的剂量持续接触到毒物。

这种类型的暴露可以用于研究长期暴露的慢性毒性。

3.2 脉冲暴露(Pulsed Exposure)脉冲暴露是指生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以间隔性剂量接触到毒物。

这种类型的暴露可以用于研究间歇性毒性效应或短期反应。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一.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01001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01001二.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02020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02014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02019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02019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02020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02029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02028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直降的相互作用的学科,为保护生物体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依据。

毒理学的任务:1、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2、毒物动力学3、中毒机理和中毒诊断4、化学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卫生标准制定5、生态都行的研究与评估第二章动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素:是由活的机体产生,切化学结构上位完全清楚地一类特殊物质。

3、毒性:是指外援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化学物的毒性大小是相对的,既只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水平,所有的化学物均具有毒性而低于某一剂量时,又都不具有毒性。

接触条件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染毒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注射>经皮染毒2、染毒时间3、染毒频率4、染毒期限急性、亚急性或蓄积性、亚慢性和慢性4、危险性:表示化学物对机体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可能性大小。

是指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大和危险性大小不是一个概念,毒性大,极小量致死,但是接触少,因而危险性大;毒性小,危险性也可能会大)。

5、安全性:安全性与危险性是相对的概念,理论上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性(零危险度)或危险度可忽略的程度。

但是实际上不可能会存在绝对的无危险性。

6、致死剂量(LD):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一般用mg/kg表示。

7、绝对致死剂量(LD 100):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如果降低此浓度,就会有动物存活。

8、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 01):指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9、最大耐受量(LD 0):指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10、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称为解毒。

治疗指数: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表示为TI=LD50/ED50。

因此一般说,治疗指数大者,药物的安全度就大,反之则小。

生物转化:是指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即代谢。

终毒物: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表现毒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

细胞应激:指细胞处于不利环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氧化应激:是指由于氧自由基过量生成而导致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导致氧自由基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过量聚集,从而对细胞产生多种毒性作用的病理状态。

急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在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某种外源化学物短期内所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突变:遗传物质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一般指基因的变化。

致突变作用: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且该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致突变物: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AP位点:丧失碱基的DNA留下一个无嘌呤或无嘧啶的位点
微核: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促癌剂:本身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用。

促癌剂单独用时不致癌,却可使启动的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肿瘤的发展。

胚胎毒性: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在实验动物发育毒性试验中,往往笼统地称为胚胎毒性。

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毒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外源化学物质危害管理的应用学科
良好实验室规范(GLP):是针对药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妆品及其他医用物品的毒性评价制定的管理法规。

标准操作规范(SOP)::标准作业程序是指在有限时间与资源内,为了执行复杂的事务而设计的内部程序。

危险性分析:是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险的控制过程。

它由三部分构成,即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危险评定: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确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它由4个步骤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价)、暴露
评价、危害表征(包括定量的和定性的危险度和不确定性)。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床边,又从床边到实验室的双向进程、循环式的研究体系。

转化毒理学:是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
“组成”、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血液毒理学:是研究药物、非治疗性化学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血液和造血器官有害效应的一门科学。

造血作用:即血细胞的生成,是指为了满足运送氧气、宿主防御反应、修复损伤、止血及其他机体重要功能,血细胞前体增殖分化为血细胞的过程。

免疫应答:是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识别并排除异己成分以维持自身稳定的全过程,因而免疫应答是整个免疫学得核心。

生殖毒理学:是生殖医学与毒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重要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对生殖系统产生损害的原因、机制和后果。

内分泌干扰化学物:是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染的,可模拟生物体内激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对亲体或其后代产生不良健康效应的外源化学物。

中毒性肺水肿:是指肺损伤后由于急性渗出,使呼吸膜增厚,致使肺脏间质和实质有过量水分潴留。

哮喘:是由于摄入某种哮喘原或其他不明因素所引起的大气道狭窄,临床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因子的高敏感性而发生痉挛,导致反复发作的气短,呼吸困难和哮鸣等器道梗阻。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阻塞性肺病,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水肿。

支气管肺泡灌洗:是用等渗的盐溶液冲洗和气管肺泡区表面的过程,并回收采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脱落细胞核液体进行分析
血液毒理学:是研究药物、非治疗性化学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血液和造血器官有害效应的一门学科,是随实验血液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毒理学分支,汲取了血液学和毒理学的基本理论。

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TEN):常由药物或化学物引起,发生非常迅速,可危及生命。

(例子:卡马西平)
免疫应答:是指从一个抗原刺激开始,机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感应)后,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小球的滤过量大小,即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肾脏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清除,表示为C=UV/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