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密州轶事

合集下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故事作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故事作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故事作文
《密州出猎那些事儿》
嘿,今天咱来说说《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背后的故事哈。

话说当年,苏轼到了密州这个地儿。

那时候的他呀,可憋着一肚子劲呢!为啥呢?你想啊,堂堂一个大才子,有那么多抱负没能实现。

就说有一天吧,苏轼看着自己管辖的这片地儿,心里就琢磨着,得干出点啥来呀,不能白来这一遭。

突然,他就想到个主意,要不组织一场打猎活动吧,既能让大家放松放松,又能展示一下自己的豪情壮志。

于是他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准备起来了。

他呀,找了好多人,把自己的那些手下和朋友们都叫上了。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然后大家就一起出发啦。

这一路上,苏轼骑着马别提多威风了,还时不时地大声吆喝几句,就像个将军似的。

大家都跟着他兴奋地跑啊跑。

到了猎场,那才叫一个壮观呢!各种飞禽走兽都有,苏轼首当其冲,弯弓搭箭,那架势,简直了!而且他边打猎还边喊着口号,给自己和大家打气呢。

大家也都被他感染了,一个个劲头十足。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出猎活动结束啦。

苏轼可高兴坏了,他觉得呀,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又找到了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回到家里,他还回味无穷呢,就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把自己的豪情和壮志都写进了诗里。

嘿嘿,你说这苏轼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这就是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故事啦,咱下次再聊点别的哈!。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诗赏析: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苏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苏东坡密州轶事

苏东坡密州轶事

苏东坡密州轶事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密州,即现在的诸城。

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

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

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

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

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

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

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

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

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

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

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

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

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

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

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

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同是宦游人,结缘在密州——苏轼与宦游密州的北宋历史文化名人

同是宦游人,结缘在密州——苏轼与宦游密州的北宋历史文化名人

同是宦游人,结缘在密州——苏轼与宦游密州的北宋历史文化名人北宋政权建立以后,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政治环境却相对稳定,封建自然经济又出现了一度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封建文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巅峰。

北宋一代,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书画艺术家,可谓群星璀璨,光耀寰宇。

同时有许多历史名人先后宦游密州(州治诸城),在密州这方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热土上,他们情系密州人民疾苦,留下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佳话。

本文即对苏轼和宦游密州北宋名人之间交往的史实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以飨读者,并求教于方家。

孔宗翰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轼在超然台大宴僚属。

酒酣耳热之际,苏轼意兴勃发,填词一阕,调寄《水调歌头》。

这就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那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在填这首词之前,苏轼还做了两首诗,其题为《和鲁人孔周翰二绝》。

这两首诗的诗前长序见载于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志五考第三)之金石考。

其诗如下:其一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

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其二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

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孔宗翰,字周翰,曲阜人,北宋名臣孔道辅次子,孔子第四十六代孙。

宗翰为人气貌浑厚,奉亲至孝,始以父任为将作主簿,后与其兄孔舜亮(字君亮)俱登进士,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仙源县(今曲阜)。

先后历知蘄、密、陕、扬、洪、兖、六州。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任朝议大夫,主持纂修《孔氏家谱》。

宋哲宗元祐二年任刑部侍郎。

元祐三年(1088)六月卒。

享年六十岁,葬曲阜孔林。

孔宗翰曾祖父孔仁玉生有四子:宜、宪、冕、朂。

孔朂,字自牧是孔宗翰的祖父。

他的伯祖父孔宜,字不疑。

宋太宗时曾任密州州通判,事见乾隆《诸城县志》(志十八,表第三)历代职官表(上)。

孔宗翰本人一生也有三过密州的经历,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中秋节,孔宗翰任仙源县知县,因事过密州,寓于东武官舍,斯时陈宗古、任建中二人亦在密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故事作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故事作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故事作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背后的那些事儿》大家都知道苏轼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那可是一首超有名的词。

不过这背后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苏轼当时在密州,密州那地儿,说繁华不像汴京那样,但是也有自己的韵味。

苏轼这个人啊,一向是个乐天派,虽然在仕途上起起落落,但是总能给自己找点乐子,找点事做。

就说这打猎的事儿吧。

有一天,苏轼瞅见自家院子里的那条狗,那狗长得可壮实了,黑溜溜的眼睛老是透着一股机灵劲。

苏轼就想啊,这密州四周肯定有不少野物,自己带着周围的兄弟们出去打猎,那得多威风。

这狗啊,平时就在院子里蹦跶,时不时叼个小树枝啥的,可调皮了。

苏轼就觉得这狗跟着他肯定也能在打猎的时候有大作用。

于是苏轼就开始召集人了。

他先去找了隔壁老王家的大儿子。

这大儿子长得高高大大,像个铁塔似的,力气也大得很,能把百来斤的石磨盘轻松举起来。

苏轼找到他就说,“大侄子啊,叔儿要去打猎,你跟着一起呗。

”那大侄子一听,乐了,“苏大人,我早想跟着您去耍耍了。

”然后苏轼又找了好几个邻居和下属。

大家伙凑在一起,都挺兴奋的。

那一天啊,阳光正好,天空蓝得像刚被水洗过一样。

他们带着各种打猎的家伙事儿就出了城。

出城的时候,那城门看守的老李还冲苏轼喊,“苏大人,您可得多打点好货回来啊!”到了郊外,那真是一片开阔的景象。

草丛高高的,时不时有只野兔突然窜出来。

苏轼的那只狗早按耐不住了,一个箭步就冲了出去。

大家骑着马也赶紧跟上。

可是那野兔跑得贼快,左拐右拐的。

苏轼骑着马在后面追,那马蹄扬起的尘土把他弄得灰头土脸的。

他一边喊着,一边扬起马鞭。

那马跑得气喘吁吁的,就像个拉风箱似的。

旁边的人看他这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虽说开始没打到啥,但是这热闹的氛围,这在大自然里撒欢的感觉让苏轼心里特别畅快。

经历了这么一出,苏轼心里就有了那种豪迈的情感。

再加上他一直有的抱负也好、对生活的热爱也好,回到家后就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词里的每一个字,就像是把那天打猎的事儿都揉进去了一样,充满了生机和豪情。

苏轼在密州

苏轼在密州

苏轼在密州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任职,担任两年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也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此时苏轼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两年间,留下了辉煌的政绩,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

苏轼仿佛从“人间天堂”——杭州来到了地狱。

苏轼到密州上升之初,就遭逢了莫大的困境。

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农业连年歉收,盗贼横行,百姓纠纷不断,每天来打官司的人络绎不绝,百姓的日子困苦不堪。

百姓饿得吃野草、吃树皮,甚至吃泥土,到处都能看到饿得骨瘦如柴或者重病缠身的百姓。

逃亡的百姓很多,被丢弃的婴儿随处可见。

但是,自幼心怀大志的苏轼,他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畏缩不前,他反而更要迎头赶上、勤于执政、视官事如家事,不知疲倦地积极工作。

他说:“只要对百姓有利,份内之事我要管,份外之事我也要管!”苏轼为拯救密州人民于水火之中,其行动之迅速是惊人的,其施政的智慧也超乎寻常,显示了他雄才大略、措置裕如的政治家风度。

他一方面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同时上书丞相,如实反映当地灾情,要求朝廷选派官员下来视察,体量放税,或给予补助。

并且马不停蹄,开始了对主要问题的治理工作。

治蝗灾当初他上任之时,初到密州境,就看见百姓用野草藤蔓包着蝗虫埋在路边,蝗灾的面积有两百多里,百姓上报的捕杀蝗虫的数量有三万斗。

于是他下车查询蝗虫灾情。

谁知遇到一班庸官腐吏,他们竟说,蝗虫并没有成灾,而且还为百姓除去了杂草。

苏轼火冒三丈,严厉训斥了那群庸官。

马上亲自下田投入了灭蝗抗旱斗争,直到自己的手和脚都长出了厚厚的老茧。

同时,苏轼还立即写奏议状上报朝廷,为民请命,请求豁免秋税,下拨灾款以资助受灾群众。

他还遍查古书,找出治蝗之法。

他一方面组织百姓把捕捉到的蝗虫焚烧,另一方面又用以卵换米的方式鼓励百姓挖出蝗虫的卵。

很快,蝗灾就被消灭。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朱靖华张梅贺等苏轼在密州的治绩朱靖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旷世英才苏轼任密州太守,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

这时,正值苏轼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的“不惑”之年,他大踏步地走入了人生的成熟期,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独特的业绩,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礼记·曲礼上》云:“四十曰强,而仕。

”“强”,指智深力强;“而仕”,指做官为政的好年龄。

这原是对一般士子而说的,何况是对旷世英才的苏轼!他必然要表现出异样的才华。

苏轼知密州的官衔全称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

”其官衔名称很长,这是北宋职官称谓的习惯,它包容了“职”(本职)、“阶”(品级)、“衔”(官阶等级)、“爵”(世袭爵位)、“勋”(勋官)等复杂名目。

其中“知密州军州事”(军谓兵、州指民政,知州即太守)是苏轼受朝廷差遣的本职职务。

而其他,如“朝奉郎”是正六品文阶官,表示他的“阶”(资历等级),“尚书祠部员外郎”(属礼部典祀官)是“衔”,“直史馆”(“直”同“值”。

即“史馆”中工作的史官)是“兼衔”,“骑都尉”是武官名,属于“勋”。

后面这些官衔,都只表明其身分资历,没有实权,用作装饰的虚名而已。

苏轼的祖上皆系布衣,故无爵位可袭。

苏轼知密州之初,即遭逢了莫大的困境。

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

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

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景况下,使苏轼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压力极大,这无疑是对苏轼任太守的一次严峻考验。

更何况,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也是很艰险的。

自熙宁变法以来,他一直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由于他“赋性刚拙,议论不随”、“专务规谏”、“祸福得丧付与造物”,曾历数新法之不便,而触怒了变法派的执政者,被迫离开朝廷“补外”而去。

身在密州的苏轼作文200字

身在密州的苏轼作文200字

身在密州的苏轼作文200字
苏轼在密州从政两年多,与百姓命运休戚相关,天降大雪,他便想到“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遇到灾情,便自责“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1085年十月苏轼赴登州任太守途中路经密州小住,知州霍翔在超然台上设宴招待,百姓听说后都来看望。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那些曾被苏轼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都相继赶往州衙拜谢救命恩人,“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时还?”场面极为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

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

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

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

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

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

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

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

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

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

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

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

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

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

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

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

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

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

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

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

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

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

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

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

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

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

......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

祷于兹山,未尝不应。

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

乃新其庙。

”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

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側重点不同。

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

“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
实法”是不利的,就抵制。

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欢他这种务实的做法。

在诸城人民路口,当地的官员告诉我:“这里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

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超然台’。

”我回来后翻阅了苏轼全集,知道苏轼写有《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我站在超然台废墟上,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可是他做不到啊!他任期不满就又调到山西永济去当太守,而且还没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来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

仕途险恶,官场不自由啊!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也象李白一样,虽然胸怀大志,却与官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许是文人的宿命,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小人、坏人、俗人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节节高升。

多少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改变呢?他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

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

他在这里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

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我在中学时就会背这首词,乃至后来学写词,也可能是受他的影响。

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

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的明月、宫阙,到人间的朱阁、綺户、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作了表达。

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

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

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

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

一些较平常的山水,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

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谈起苏轼这首词,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

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多,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材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

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等。

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61位。

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得利斯、昊宝、桑莎等名牌产品。

他们近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四位。

这座龙城正在腾飞。

如果苏轼地下有知,也当十分欣慰的,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

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

“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

”都是他的好朋友。

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这个名句。

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