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案

合集下载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案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案教材第五单元《最后一片叶子》《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案教材分析:《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02年,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品。

这篇小说通过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态人情,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构成了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1、初读文章,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2、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味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4、赏读精彩语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味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难点:1、体味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而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的人,更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永远记住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著名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共同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情感。

而诠释这篇闻名中外的作品的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

(此处提示学生回答)哪位同学可以试着介绍一下欧•亨利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作小结。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巨匠,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干过多种营生,后在银行工作时由于账务上的事于1897年入狱,1901年出狱后在纽约靠写作为生,经常混迹于码头、贫民窟、血汗工场、小酒店和下等剧场。

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结局总出人预料。

代表作品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最后一片叶子》。

(板书题目)二、揭示目标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案编制实施方案

教学案编制实施方案

教学案编制实施方案一、前言。

教学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蓝本。

教学案的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案编制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教学案编制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1. 教学案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案编制应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 教学案编制应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

4. 教学案编制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5. 教学案编制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三、教学案编制的具体步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编制教学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的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教学效果。

4. 学习资源的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实验器材、图书馆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学评价的设计。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6. 教学方案的调整。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案编制的实施要点。

1. 教学案的编制应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要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

2. 教学案的编制应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式。

祈使句教学案

祈使句教学案

祈使句教学案一、引言祈使句是一种常见的语句类型,用于表达命令、请求、建议、劝告等语气。

掌握祈使句的用法对于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

本教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正确使用祈使句。

二、教学目标1. 学习祈使句的定义和用法;2. 掌握祈使句的句式结构;3. 能够正确运用祈使句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三、教学内容1. 祈使句的定义和用法;2. 祈使句的基本句式结构;3. 祈使句的常见用法;4. 祈使句的书面表达技巧。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祈使句的定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祈使句的概念,如:"Stop talking!"、"Do your homework."等句子。

教师解释祈使句的定义:祈使句是用来表达请求、命令、劝告、建议等语气的句子。

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语多省略,动词原形开头。

第二步:讲解祈使句的基本句式结构(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句式结构)示范1:"Listen carefully!"解释:动词开头,省略主语。

示范2:"Please clean the classroom."解释:动词开头,主语不省略,接请某人做某事等形式。

示范3:"Let's play basketball."解释:动词开头,主语为"Let's",表示"让我们一起做某事"。

练习1: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句子1. (Stand up) and say hello to the teacher.2. (Open the window), it's stuffy in here.3. (Let him go), he needs some time alone.第三步:讲解祈使句的常见用法1. 表示命令或禁止示例:Sit down. Don't touch it.2. 表示请求或建议示例:Please help me. Let's go for a walk.3. 表示劝告或警告示例:Be careful on the road. Don't forget to take your umbrella.第四步:讲解祈使句的书面表达技巧1. 祈使句用于正式信函或公告时,通常使用缩写的形式,如:I'm sorry. → Sorry.示例:Please bring your ID card. → Please bring your ID.2. 在书面表达中,可以使用感叹句、陈述句等结构来增加语气的变化,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完整word版)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完整word版)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观察范围》教学设计案例《观察范围》教学设计 .名称科数学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提供者刘有玲目课一课时时一、教材内容分析《观察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节课,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本节课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六年级学生( 11—12 岁)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即观察范围的变化站的高看得远,看得范围大;站的低看得近,看得范围小。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拟等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感受到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让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新课程提出来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设计案

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设计案

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设计案。

摘要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适用于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案,该教学案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与考核等内容。

设计此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并能够在实际工作和项目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图形图像处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考核一、教学目的图形图像处理是一门十分有趣和实用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图像与视频的方法和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和技术,为他们的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基础。

同时,本课程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和项目中发挥其应用效果。

二、教学大纲1.图像基本处理技术a.图像获取,数字化和预处理b.图像增强和恢复c.图像滤波和去噪d.图像分割和识别2. 图像高级处理技术a.图像融合和重构b.形态学处理和边缘检测c.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分类和识别d.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技术3. 应用案例分析a.实际应用案例的讲解b.应用案例的分析和评估c.实验案例的设计和实验操作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 老师通过PPT进行理论授课,解释图像处理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点。

2.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实验班进行图像处理和实际案例分析操作,深化理解课程内容。

3.课堂讨论: 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堂讨论,相互探讨课程内容和案例分析。

4.课外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论文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和考核主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1.作业评估: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老师将通过课堂考勤、作业表现等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掌握程度。

2.期末考核: 考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报告撰写,以及实验成果的演示和总结报告。

数学教学方案(优秀4篇)

数学教学方案(优秀4篇)

数学教学方案(优秀4篇)数学教学方案篇一一、活动准备: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二、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

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二)基本部分: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篇一: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案等比数列的定义教案内容:等比数列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和方法;3.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授课类型: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的探求及运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方法3.公差的确定方法.4.问题:给出一张书写纸,你能将它对折10次吗?为什么?(二)探索新知1.引入:观察下面几个数列,看其有何共同特点?(1)-2,1,4,7,10,13,16,19,(2)8,16,32,64,128,256,(3)1,1,1,1,1,1,1,(4)1,2,4,8,16,263请学生说出数列上述数列的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细胞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细胞都分裂为两个细胞,再假设开始有一个细胞,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细胞,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细胞,,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细胞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3.递推公式:an1∶anq(q0)对定义再引导学生讨论并强调以下问题(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3)公比不为0.(4)非零常数列既是等比数列也是等差数列;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傻儿子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不识字,他不希望儿子也像他这样,他就请了个教书先生来教他儿子认字,他儿子见老师第一天写“一”就是一划,第二天“二”就是二划,第三天“三”就是三划,他就跑去跟他父亲说:“爸爸,我会写字了,请你叫老师走吧!”这人听了很高兴,就给老师结算了工钱叫他走了。

特殊疑问句教学案

特殊疑问句教学案

特殊疑问句教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特殊疑问句的概念和用途;2. 掌握特殊疑问句的基本句型结构;3. 运用特殊疑问句进行实际交流。

二、教学重点1. 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句型结构;2. 特殊疑问句的一般用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演示材料学生准备:纸和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特殊疑问句,如“你喜欢什么颜色?”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请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特殊疑问句的特点。

2. 介绍特殊疑问句(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特殊疑问句的定义和用途。

可以给出一些例句,如“你住在哪里?”、“你几岁了?”等。

并说明特殊疑问句用于询问特定的信息,所以在句子中起到提问的作用。

3. 特殊疑问句的构成与句型结构(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句型结构。

重点强调特殊疑问句以疑问词(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等)开头,并用疑问词引导后续的陈述或疑问内容。

4. 练习特殊疑问句的构成(15分钟)请学生根据给出的疑问词和句子主语填充句子。

例如,给出“___ did you go yesterday?”,学生需填入疑问词“What”。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疑问词来补全句子。

5. 特殊疑问句的用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特殊疑问句的一般用法。

比如,“where”用于询问地点,“when”用于询问时间,“how”用于询问方式等。

通过例句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6. 实践运用(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殊疑问句的话题,例如,“What do you like to do on weekends?”,然后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提问和回答。

7. 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特殊疑问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
课题
16、青山不老
序号
授课时间
09年 月日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习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小组讨论解决)
⑶、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
师: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点拨:指名读一读,学生简单从树的作用角度谈体会。)师:那么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师: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我们,下面的课文写了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五、课堂达标:
1、小练笔:让大家行动都起来,拯救地球,拯救我们自己。你打算怎么做,写一写。
.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教学策略
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通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感情朗读中感悟、想象、理解。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2、板书“不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讨论后汇报)
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2、学生自学,自学完教师适当提醒可以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抓住两个“全”字体会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课件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