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6 青山不老 (含答案)-人教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板书:青山不老)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6 青山不老 -人教新课标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课题:16、青山不老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习准备:ppt课件学习过程:预习导学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完成下面的填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位(),面对()的恶劣和()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工作中,用()的时间,在()奇迹般地创造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再读课文,画出本课中的词语,多读几遍。
三、通读全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四、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签字:教师评价:课堂助学一、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资料,学生用词语概括看到的景象。
二、交流预习导学一,学生汇报交流。
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位(),面对()的恶劣和()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工作中,用()的时间,在()奇迹般地创造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三、交流预习导学三。
1、小组汇报老人创造出奇迹的句子,体会老人精神的可贵。
2、学生汇报交流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说出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2)默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说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体会到了()。
四、交流预习导学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导学案第1篇】《青山不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青山不老-人教新课标版

课型:预习展示课设计: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课题:16* 青山不老第 1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 68 页至 69 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一、明确目标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课前准备内容:搜集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课堂自学内容:1、认真地朗读一遍课文。
2、读一读这些词,给加点字注音,再工整地抄写一遍。
()()()()()土炕.肆虐.盘踞.淤.泥山洼.山腰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探究一: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创造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学认真读课文,完成自学内容。
对学1、把词语读一遍给对方听,并检查对子是否完成正确。
2、概括、交流并明确第3题。
群学集中探讨,不丢下每一个人。
认真倾听,不漏掉每一条见解。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探究二: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三:假如你是一名电台记者,本次被特派到晋西北地区这片山林里去采访并做一期节目。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6.《青山不老》 ∣人教新课标

库车县第三中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16*青山不老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过程与方法:1.播放相关资料,引导畅谈感受。
2.把我阅读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文字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造林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自学内容及检测: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三、合作学习与探究: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四、当堂达标检测题(10分钟)一、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 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 jì)生命归宿(sù shù)波光粼粼(pō bō)二、辨字组词。
炕()稍()肆()载()坑()梢()律()栽()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6.以财物帮助。
()四、字斟句酌。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青山不老》教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青山不老》教学案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青山不老》教学案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 è)盘踞(jū jù)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3.通读课文,感悟中心。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三、达标训练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主要外貌特征生活习惯主要感人事迹四、拓展延伸长童话的森林彭学军我们读过的许多美丽的童话都发生在森林里,像《白雪公主》《小红帽》。
郁郁苍苍的大森林里,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也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可是,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到童话里去找森林了,因为森林正以令人揪心的速度在减少。
很久很久——大约是一万年以前吧,地球有一半的陆地被森森林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了。
全球的热带雨林正飞速减少,算起来,我们大约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
而我国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二十三,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还有土地沙漠化的加速。
土地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就如打开了魔鬼的匣子,灾难会接踵而至:风沙、干旱、洪涝、风暴……这都是被破坏的大自然为我们讲述的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
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16青山不老13人教新课标

《青山不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重点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4.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自主预习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三遍。
2.读“阅读提示”,找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1)这位老人创造啊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交流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重点语句如下:(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介绍防风林带和林网的知识,引导学生感知老人所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想象“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两米后的泥土埋住树的下半截的情景,切实感受老人所种的树在防风沙及水土流失方面所起的作用。
1.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些奇迹的?2.(1)本文从大环境和小环境两方面介绍了老人植树造林的情况,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2)“大环境”——险恶。
提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3)“小环境”——艰苦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艰苦?3.讨论: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从老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上去思考作者这样说的含义。
四、拓展学习,深入体会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拓展谈话:了解了老人的事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对于老人的女儿、老伴和村干部,你又想说些什么呢?3.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通过拓展说话深化认识。
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16青山不老10人教新课标

《青山不老》导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概括文章导入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思考:谁,做了什么事,创造了奇迹?3.指导概括文章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合文章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
4.引入课题。
二、设问导读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种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先自学完成,然后小组交流)三、互动释疑1.探讨导读一预设交流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老师范读加重“全”的语气,并从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学生仿照(1)的读法来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从数字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奇迹。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2.探讨导读二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青山不老》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学习难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
圈出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lüè)参.天(cān shēn)
险恶.(wùè)盘踞.(jūjù)
3.认读课文生词。
土炕肆虐盘踞擎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淤泥荡漾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选择一个词语说话:
4.初读课文,我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谁)
(在什么条件下) (用了多长时间) (创造了什么)。
二、课堂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
相关语句。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
A.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
B.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
3.通读课文,感悟中心。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三、拓展延伸
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附: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2.nüècānèjù
3.用上词语即可
4.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课堂探究
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一是这样的每天清晨,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二是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
2.A. 环境更恶劣
B.学生根据注释写,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点出了黄土和绿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土给绿树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而绿树又扎根于黄土使之不易流失。
老人与青山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也通过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从而回报了青山。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以及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情怀。
3.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三、达标训练
略(解析:新县志要与旧县志形成鲜明的对比,要突出老人植树造林后的环境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