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勒菲弗尔翻译改写及操纵理论

合集下载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摘要】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理论组成,一是改写操纵理论,二是三要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理论。

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即在意识形态操纵下对文本的改写。

勒菲弗尔认为认识翻译活动的关键在于认清翻译过程的改写本质和意识形态的操纵。

由此可知,运用勒菲弗尔的理论进行我们翻译学习的探讨,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安德鲁•勒菲弗尔翻译理论;意识形态操纵;改写一、勒菲弗尔的改写操纵理论由安德鲁•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最初源于系统理论,并且勒菲弗尔本人在他的学术生涯里对此理论进行了发展及完善。

勒菲弗尔第一次提出改写理论是在他1985年发表的论文《为什么我们要浪费时间改写?——解释说明和用另一种范式改写的问题》里。

最初,勒菲弗尔把改写定义为“一种试图影响读者阅读方式的文学作品的改编版”。

不久,他又再次把改写定义为“一种能以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诗学或者两者都存在的意图适应任何其他文本的文本形式”。

在勒菲弗尔的思想中,改写就是“帮助重建作者和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并且,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还能够对文学和社会的发展演变有一定帮助”。

他的思想还介绍了“新概念、新样式、新方法”,并且提到翻译的历史就是文学创新的历史,就是使一种文化的力量超越另一种文化的历史。

对原文的翻译,重新编辑和摘选,以及对文学历史的编制及批判都是改写的形式。

尽管如此,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最明显的改写形式,并且,它也是最有潜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类型。

因为它能延伸出作者的想象力,使这些作品超越自身文化的束缚,更能够让读者理解。

翻译家,勒菲弗尔又称其为改写者。

他认为一个改写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创造处了一个作者,一部作品,一个时代,一种体裁,甚至有时还是整个文学的想象力。

依照这种理论,翻译家便不再只是把原始文本变成目标文本的信息搬运工了,而是出于适当的意识形态和史学理论,对作者和原文想象力进行重新建造的改写者。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安德鲁勒菲弗尔曾为当代翻译理论提出了很多贡献,是翻译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位学者。

其翻译理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古典翻译理论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即勒菲弗尔翻译理论的发展史、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以及在当代翻译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等。

一、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展史安德鲁勒菲弗尔作为一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以此时正在兴起的结构主义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作为基础,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安德鲁勒菲弗尔在语言学及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语言结构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翻译实践为研究方法,立足于语言关系,建立起一部完整翻译理论之上。

它以句法、语义和范畴关系作为翻译原则,把翻译看作是语言系统间连接作用的一种过程,认为译者应该突出文本的结构,注重语义的准确表达等,从而形成了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二、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基础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的基础是结构主义,其中提出的翻译理论有以下三点:(1)翻译是词语系统之间的连接,是原文与译文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2)译文不仅要有一定的格式,而且还要考虑文体、风格、语气等,以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3)当翻译同义词时,译者应当选择同一种语言的词语,因为同义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会产生误解。

三、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是一种实验性翻译方式,他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1)翻译应考虑句法,在原文和译文中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2)在翻译句子时,应保持词语的原义,重点突出原文的语义特征;(3)翻译应考虑文化文本,语言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4)应尽可能把原文的语法、语气、节奏等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表达出原文的意义;(5)除去原文的冗余和无用的部分,使译文简洁、流畅,以便容易理解。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2019年精选文档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2019年精选文档

勒菲弗尔及其操纵论上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之后,对翻译的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80年代,文化已经被正式纳入翻译研究当中,成为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考核标准。

勒菲弗尔在《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操纵和重写,标志着操纵论的正式形成。

一、勒菲弗尔的翻译观勒菲弗尔的翻译观主要包括三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操纵论、翻译的“三要素”理论。

第一,勒菲弗尔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内进行的,所有的翻译活动都会受到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例如,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中西交流频繁,知识分子呼吁改革时弊、救国救民,因此这一时期的翻译文本都是按照这一主题来进行选择的,对于异域文化也是采取积极吸收的态度。

其次,译者的文化立场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

每个译者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不同民族的译者也会持不同的翻译态度,因此,译者通常会按照自己的立场对译文做出不同程度的改造。

例如,鲁迅坚持“拿来主义”的立场,认为中国文化的薄弱决定了翻译必须积极吸收外国的东西,输入新的表现手法来充实自己。

因此,他提倡直译。

第二,翻译的操纵论及“三要素”理论。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操纵与改写。

译者的操纵来自于三个力量: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

也就是说,翻译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译文赞助人以及译语文学里占支配地位的“诗学”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翻译的操纵论及其“三要素”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一书中提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必定不能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原貌。

因此,他把各种形式的翻译一律称为“重写”,而且重写就是操纵,是为权利服务的有效手段。

他的观点是受到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所有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都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

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论与“改写”论之再思

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论与“改写”论之再思

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论与“改写”论之再思作者:程可杨晓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摘要】“翻译研究学派”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比利时和荷兰等西欧“低地国家”兴起一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的学者群体,翻译研究学派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翻译学学科的建立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安德烈·勒菲弗尔“操纵”和“改写”理论的要点,将其与西方先前一些颇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其所创导的理论观,希冀借此了解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影响。

【关键词】翻译研究学派改写操纵【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08-02一、引言最早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引用“操纵”一词的是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赫曼斯(1985,10),他指出:“所有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本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操纵。

”译学界认为这个界定和操纵学派的核心观念极其一致,但是否为缘起还待补遗。

译学界普遍认为翻译研究学派关于操纵的理论观发端于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

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张南峰,2002:19)。

关于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方面,佐哈尔的理论倾向于关注“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却忽略了翻译对“的语”文化的影响(程可,2012:213)。

针对这一不足,安德烈·勒菲弗尔对前人的翻译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的翻译思想包含了对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诗学研究及文化研究,融合了操纵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观点。

可以说,“操纵学派”理论研究在观念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向文化层面的飞跃,“文化转向”新趋势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促使翻译研究学派及其理论兴起后逐渐占据西方翻译研究主流地位。

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

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

156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利时裔美籍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翻译和比较文学教授,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领域影响重大的理论家。

勒菲弗尔于1992年出版《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并于前言部分正式提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改写即操纵。

勒菲弗尔“操纵论”的提出,正式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勒菲弗尔“操纵论”与传统的中国译论具有重大差异,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但国内译界对“操纵论”的研究和思考,意见不一。

最为突出的一个分歧点在于,国内学者对于改写的操控因素究竟是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还是意识形态和诗学,没有统一的答案。

本文从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出发,解析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的分歧。

一、勒菲弗尔“操纵论”操控因素研究勒菲弗尔“操纵论”为我国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文化视角。

但从国内学者的论文来看,研究者在应用勒菲弗尔“操纵论”解析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时,在操控因素这一点上,意见不一。

李天普、李佳玉提出:“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三大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为英汉互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

程思茜提出:“《哀希腊》的五种译文受到译者所处时期和社会的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三种因素的操纵” [2]。

张白桦、胡雅洁提出:“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翻译是一种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三要素的操纵” [3]。

由此可见,李天普和李佳玉,程思茜,张白桦和胡雅洁(2017)都认为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包括三大操控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并以此为基础,探析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

与上述观点有别,徐静怡提出:“文章应用勒菲弗尔的操纵论,从意识形态、诗学形态两方面重新评价和审视晚清小说翻译”[4]。

石新华提出:“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什么形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5]。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兼论勒菲弗尔制控论翻译思想研究现状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述评——兼论勒菲弗尔制控论翻译思想研究现状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安德烈·勒菲弗尔简介安德列·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 )(1945~1996)生于比利时,1964至1968年就读于Ghent大学,1972年获得Essex 大学博士学位,后移民美国并任教于奥斯汀分校。

他是国际著名文论家,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他和图里、霍姆斯、兰伯特为“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要评述的是安德列·勒菲弗尔1992年出版的《翻译、改写与文学名誉的制控》。

本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引进出版,夏平导读。

二、本书内容概括全书分为十二章。

在第一章作者提出“改写”(rewriting )这个重要概念:对于文学原作的翻译、改写、编订选集、批评和编辑等工作等都属于改写。

绝对的对等是不存在的。

在改写过程中,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或者调整,以使其与改写所处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

接着作者分析了英国诗人John Donne 、女权主义作家作品出名的原因,并把文学作品分为高雅(high )和(通俗)low 。

在第二章作者论述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的两大因素之一:“赞助人(patronage )”。

赞助人可以是许可和资助翻译的王公贵族或是教宗,也可以是后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或主管部门,负责意识形态的管制。

在第三章作者接着论述了影响和制约翻译的另外一个因素:“诗学(poetics )”。

诗学超过了诗歌研究范围,延伸至艺术程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诗学形态一般由专业人士负责掌控。

在第四章作者以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剧本Lysistrata 为例说明翻译文学作品是如何受到当时当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影响。

从翻译改写理论评析《七律·长征》英译

从翻译改写理论评析《七律·长征》英译

从翻译改写理论评析《七律·长征》英译一、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勒菲弗尔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提出“改写”这一概念,并系统地对其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翻译当然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而且“任何的改写,不管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从而操纵文学在特定的社会里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

改写者为了迎合其所处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深思熟虑,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应的改动。

根据勒菲弗尔(1994)的观点,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与选择的操纵因素有三个,即赞助人、赞助人及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

赞助人是一种权力主体,是制约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外因。

赞助人通常对“意识形态”而非“诗学”感兴趣,对文学创作、阅读或翻译既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也能起到阻碍的作用(同上:15)。

王友贵指出,赞助为改写者提供了生活保障和政治庇护,“使其创作或翻译跟当时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并由此“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二、《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及分析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是为了纪念长征的惊险和悲壮以及赞扬红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句式标准,格律严密,平仄非常工整,而且诗人运用邻韵通押,突破了前人的樊篱。

三、译本分析(一)斯诺译本分析《七律·长征》最早由美国知名作者、记者埃德加·斯诺翻译,收录于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并将其作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红军长征章节的结尾,这是“毛泽东诗词首次出现在英语读者面前”。

在句子结构方面,译文没有遵循原诗结构,采用的是英文自由诗风格。

译者把原诗诗句按照英语语言逻辑进行翻译,适当加上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衔接词语。

原诗除第七行诗句,其余诗句均有完整的语法结构,译诗一共只有四个完整语法结构的句子。

译文诗句的字数在6—10之间,主要集中在8—9字,原诗中每句的字数都为7,由此可得出译者不太关注诗形方面。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摘要:近三十年来,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翻译不单是被看作语言间的转换,而且上升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三大要素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勒菲弗尔;操纵理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以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到翻译理论中的新阶段:翻译的文化论。

这场变革被称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是当代西方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理论人物。

翻译研究派原本起源于欧洲,勒菲弗尔以他的深邃见解丰富和推进了该理论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派中的一种著名理论。

勒菲弗尔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是对原作的“操控”,打破了以原文作为标准评价翻译的传统思维。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专集、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工作和调整过程。

他指出翻译是重写文本的一种形式,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拟作、读者指南、编纂历史、批评和编辑等都是对文本的重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

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的文学和文化的形象。

而一切重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Bassnett & Lefevere, 1990:8)勒菲弗尔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翻译活动,强调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翻译必会受其支配而服务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在他看来, “重写”就是“操纵”。

可以“操纵”文学,操纵“文化”,其积极方面即通过引进新概念、新的文学体裁和新的表达手段等而有助于对文学和社会的演进。

不同的历史时期改写要受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操控,最终与权力相关并成为为其服务的一种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勒菲弗尔翻译改写及操纵理论
杨嬿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7
【摘要】勒菲弗尔将翻译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实践活动,与文化系统内的其他体系息息相关,提出了翻译改写和操纵理论,指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极大地影响了翻译过程。

本文对该理论及文化操纵因素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例对该理论进行解读和思考。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杨嬿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浅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及他对The Lysistriata不同版本改写的诠释
2.《红楼梦》英译本中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应用——以《红楼梦》中建筑文化翻译为例
3.解读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
4.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以《长恨歌》英译为例
5.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以《长恨歌》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