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安德鲁勒菲弗尔曾为当代翻译理论提出了很多贡献,是翻译理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位学者。
其翻译理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古典翻译理论到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即勒菲弗尔翻译理论的发展史、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以及在当代翻译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等。
一、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发展史安德鲁勒菲弗尔作为一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以此时正在兴起的结构主义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作为基础,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安德鲁勒菲弗尔在语言学及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语言结构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翻译实践为研究方法,立足于语言关系,建立起一部完整翻译理论之上。
它以句法、语义和范畴关系作为翻译原则,把翻译看作是语言系统间连接作用的一种过程,认为译者应该突出文本的结构,注重语义的准确表达等,从而形成了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二、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基础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的基础是结构主义,其中提出的翻译理论有以下三点:(1)翻译是词语系统之间的连接,是原文与译文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2)译文不仅要有一定的格式,而且还要考虑文体、风格、语气等,以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3)当翻译同义词时,译者应当选择同一种语言的词语,因为同义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会产生误解。
三、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是一种实验性翻译方式,他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1)翻译应考虑句法,在原文和译文中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2)在翻译句子时,应保持词语的原义,重点突出原文的语义特征;(3)翻译应考虑文化文本,语言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4)应尽可能把原文的语法、语气、节奏等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表达出原文的意义;(5)除去原文的冗余和无用的部分,使译文简洁、流畅,以便容易理解。
从勒菲弗尔之诗学视角重释鲁迅的翻译观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从勒菲弗尔之诗学视角重释鲁迅的翻译观
阴艳芬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烟台 264025)
摘 要 本文试图从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诗学理
论角度对鲁迅的翻译策略、对象及翻译目的等进行分
析,重新思考鲁迅的翻译理论,以求对鲁迅的翻译观形
成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鲁迅 诗学 翻译理论
鲁迅主张“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外国作品既要移 情又要益智,因此必须要有异国情调。“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 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我的意 见却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写……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是保存原作的风姿。”③ 当然鲁迅主张异译,不是毫无批判,生硬照搬,他强调在翻译 时“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④ 他要求“不但在输入新的 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方法”,⑤即主张以“信”为主,以“顺” 为辅。在保存原作风姿的前提下,“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 改换他的衣裳,Hale Waihona Puke 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⑥
2010 年 5 月(中)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到了其后社会的主流诗学的发展。这个翻译传统发展到这一 时期,已具有自上而下的特征,中国过于排斥欧美国家,拒绝 与现代欧美发生翻译关系。这种状况造成了翻译作品的单一 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具体 统计数字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
另外一个事实,是 20 世纪前半中国翻译文学史,除日法 英德美等国文学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作“重译史”。鲁 迅的重译观对于中国译书事业的推动,解决燃眉之急,远大 于其理论价值。他认为从道理上讲,“重译”自然不如“直接 译”,因此重译不过是一时应急之策,一种特殊时期的过渡性 翻译,“待到将来各种名作有了直接译本,则重译本便是应该 淘汰的时候”。然而作为一种“突围方式”的权宜之计,鲁迅 选择的重译竟在很大程度促进了这个反常的现代“重译史” 的惊人发展,当然外语人才分布的事实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 源之一,然而不想当初鲁迅那种完全自发的、民间方式的翻 译选择却使中国后来的翻译陷入重译的尴尬境地,阻碍了翻 译事业的发展。
安德烈_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在时事新闻翻译中的应用_王丽俐(1)

2009年3月第28卷第3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M ar .2009Vol .28No .3 收稿日期:2009-01-15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07059)作者简介:王丽俐(1986-),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学生。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在时事新闻翻译中的应用王丽俐(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翻译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翻译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
目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翻译受语言及非语言双重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便是影响翻译的重要非语言因素。
新闻文体(特别是政治新闻)包含极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们还应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时事新闻的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闻;文化;翻译;意识形态;勒菲弗尔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3-0128-02 一、勒菲弗尔(L efevere)翻译理论中意识形态因素的重要性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就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是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译作必须要忠实于原文,译者没有自主性,往往被比喻为戴着枷锁的舞者。
然而,翻译不是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目标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语言因素的限制,翻译还经常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非语言因素往往对翻译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文化与意识形态便是影响翻译结果的重要的非语言因素。
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的倾向,首先提出该理论的是比利时学者J.Hol m es 。
他在《翻译的名与实》中首次使用了此概念,从此将翻译的研究拉向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后一大批学者为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佐哈(Zoha )的多元系统理论,描述学派代表图里(T oury )的翻译规范理论和操纵学派代表勒菲弗尔(Lefevere )的意识形态观。
安德烈·勒菲弗尔译学思想述评

作的操纵 ; 勒氏还提出了影响翻译的“ 三因素” 理论 , 将翻译研究的视角 由传统 的文本 内转 向文本外的文
化领 域 。勒 菲弗尔 的译学 思想对 “ 文化 转 向 ” 之后 的 西方 翻译研 究 起 到 了指 导 作 用 , 具 有 重 大 的进步 意 义, 但 勒 氏过分强 调文 化研究 而 忽 略 了文本 因素 , 使 其翻译 理论 具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二、 勒菲 弗尔 的主 要翻译 理论
的规 约 , 进入 了一个 新 的文化 研究 的发展 阶段 , 这是 西方 翻译研究 领域 出现 的一个 重 大 突破 。 文化 转 向 理论 强调 翻译与权利 、 意识 形 态 的关 系 , 从 文化 的角 度剖 析翻译 行 为 , 开创 了运 用 文 化 研 究 来 进行 翻译 研究 的新 方法 。在 此 基 础 上 , 勒 菲弗 尔 提 出 了其 独 创 的改写理 论 , 即翻译是 一种 改 写行 为 , 是译 者 对原
勒氏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及其与苏珊巴斯奈特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中其译论核心就是把翻译研究与权利关系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翻译与主流诗学意识形态学术界和赞助人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第2 6卷
第 1 期
郑 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R a i l w a y ̄ :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1 . 2 6 N o . 1
Ma r . 2 0 1 4
2 0 1 4年 3月
安德烈 ・ 勒 菲弗 尔译 学 思 想 述评
浅析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论”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发了对翻译理论新的思考。
其中勒菲佛尔的“翻译操控论”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较为突出。
本文试阐述翻译操纵论的诞生背景和其三大操控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翻译操纵、改写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译学界众多翻译理论家,如詹姆斯.霍姆斯、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从各自立场出发,强调了翻译活动的文化性。
其中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
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
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
”1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野,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这种转向将翻译置于更加广泛的文化语境和研究视域中,人们更加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化制约翻译的方式以及语境、历史和传统等问题。
因为任何文学都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里,其意义、价值和作用,以及人们的解读和接受,始终会受到一系列关联和参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西方翻译史源流》2一文中就提出了翻译活动中起着影响作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权威、专业知识和信任。
二.翻译中的操纵过去人们认为译者不应在翻译过程中掺入主观思想,要隐藏个性,译文应以原文为依据,再现原著的精神和风韵,做到“忠实”和“对等”。
如德莱顿曾把逐字逐句的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杨绛曾用“一仆二主”形容译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译者即“仆人”不仅要受原著这个“主人”的操纵,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
不过最近20年随着“操纵学派”的崛起,译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权力、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对翻译活动的操纵作用。
赫曼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
勒菲弗尔进一步指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的支配,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提出“翻译即改写”,阐述了“改写”的作用及研究“改写”的原因,这对跨文化翻译研究的定性问题有所启发。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简析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

· 63 ·语言研究【摘 要】已故的安德烈·勒菲弗尔是20世纪西方译学界的研究大家,他关于翻译理论的三大理念——“重写理论”、“三要素”、“文化转向”极大拓展了传统译学的研究范畴。
他认为一切翻译都是重写,是译者操纵的结果,这融合了操纵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观点,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本文拟在简要介绍勒氏的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写理论”和“文化转向”、并就其理论进行反思、得出结论。
【关键词】勒菲弗尔 翻译理论 重写论 文化转向简析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王小勤一、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一)作为“重写”的翻译自解构主义运动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了。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整个90年代,或者说一直到今天,译学研究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和开放的姿态。
①1985年,安德烈·勒菲弗尔首次提出了“重写”的概念。
在其《翻译、重写与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作者指出“翻译当然是对原文的重写。
所有的重写,不论其动机如何,均反映出某种观念和诗学,并以此操纵文学在特定的社会里以特定的方式发挥作用。
”之后,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认为,作品依靠“重写”而生存;离开了重写“原著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消亡”。
当文化转向盛行于翻译研究之中时,《翻译、历史和文化》便构成了一部重要的文集,标志着另一个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开端。
毫无疑问,重写也许会操控作家的文学名声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对此,勒菲弗尔认为“对文学的重写在这种进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转向1990年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勒菲弗尔明确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观。
进而从翻译中对文化的关注出发,探讨了一种文化为什么要通过翻译引进外国文本?这样做是否意味着自身文化的不足?是谁为自己的文化引进了外国文化文本?换而言之就是在探讨,是谁在翻译?为什么要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②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传统的翻译关注点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探讨文化层面,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赋予了翻译研究新的维度。
论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

论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摘要: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强调在社会文化的范畴内进行翻译实践,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绝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换,只有适用特定的意识形态,诗学并在赞助人的影响下,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改写理论为林纾的”误译”正名,为其提供了合理存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on andre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ies1.theory introduction and illustrationandre lefevere’s ma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refraction and rewriting. he defines refraction as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to a different audie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fluencing the way in which that audience reads the work”(1992).rewriting is coined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need to tackle social-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literary constrains. rewriting fits 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readers’ needs. since non-professional readers of literature are now exposed to literature more often by means of rewriting. the author here cites a case in point to illustrate its importance.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 remained relatively unknown for few decades but it wascatapulted to a hit after rediscovery by t.s. eliot and other modernists. rewriting is obviously the answer to this problem.as for the aim of study on rewriting, people now “exits in the most manipulative culture human beings have ever experienced”(scholes 1985), and studying rewriting will not teach people to write well, but it serves as a model that enables them to see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 of texts in all kinds of media.in the process of rewriting, there are three manipulating factors, namely ideology, poetics andpatron. ideology is the synonym of form, convention, and belief and it is multi-faced and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sel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target text. liv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lin shu w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gender discrimination which wa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take dialogues between mrs. shelly and mrs. shelly’s husband from uncle tom’s cabin for example,“mrs. shelly’s husband,‘you are cold and all in a shiver, you allow yourself to feel too much’; mrs. shelly ‘feel too much! am not i a woman-a mother?’”mr. lin rendered the dialogue into “吾悲女流,性情不如丈夫坚壮,动辄生畏”(zhang 2009). however,the dialogue took place that mrs. shelly heard of her husband having sold eliza’s son to a slave owner. as a woman and a mother, she was sympathetic to eliza. nevertheless, driven by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at women were fragile and underprivileged, lin did not take the real background into consideration.patron is defined as something like powers that can further or hinder rewriting (lefevere 1992:15). such powers can take on forms of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 first of all,the individual patron-interpreter, will be discussed with regards to lin’s translated works. not all lin’s works were of quality and it should partly blame those interpreters who cooperated with lin, since he was a stranger to foreign languages. apart from individual patron, publishing hous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either. lin cooperated with the commercial press after his first translated novel la dame aux camelias got a huge success in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adopted two ways to popularize lin’s works, the one in separate editions, the other in magazines. therefore, it is safe to say that lin’s translated novels wouldn’t be so popular without the patronage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andinterpreters.poetics is a code of behavior and consists of genre, certain symbols and an ideal of how literature has to, or may be allowed to, function in society. in lefevere’s opinion,poetics does not merely refer to the norms of literature techniques but also the social role of literature. the following examples are illustrated from these two aspects. for one thing, in order to cater to china’s traditional ethics like filial piety, reverence for elder brothers,loyalty and faith, mr. lin eliminated some religious segments. in the preface to uncle tom’s cabin, it says that the source book is written for americans who believe in christian. however, the translator is a nonreligious chinese so he is sorry for the deliberate omission. hence, it is social role of literature in china that results in lin’s deliberate omission. for another, lin’s long-term classical education background resulted in his preference for classical chinese in his rendition. in his mind, the vernacular language was used by those vulgar people. in uncle tom’s cabin, there were lots of negro english expressions which were featured by colloquialism and grammar mistakes, but lin made no hesitation to adapt them to elegant classical chinese, whichwas his norm of literature technique.2reflection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although lin’s translated works served as a window for chinese people to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 they have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for misinterpretation or unfaithfulness. but in the light of rewriting theory, lin’s translation was an outcome of his intentional option to give original works a second life which was manipulated by ideology, poetics and patrons at that time. what’s more, the vitality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li’s works enjoyed popularity in the past and even now they are still being studied by scholars. they will undoubtedly influence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3 comments on rewriting theorylefevere sets a framework with his rewriting theory in perce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ther broad factors. translators rewrite the originals to make them fit in with the dominant ideological, poetical current and the need of patrons. rewriting theory, to some extent,legalizes translators’ dynamic role and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however, it overemphasizes rewriting and cultural factors,so it completely subverts loyalty in terms of textual equivalence and ignores st’s value. besides, it lacks of practicality since it focuses on macro-depiction but translation practice needs conducting on the level of sentence and text. rewriting theory does not attach due importance to translators’ initiative and exaggerates manipulation; meanwhile it neglects translators’anti-manipulation ability. to sum up, rewriting theory should be studied in a dialectical way.works cited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2.---. “mother courage’s cucumbers: text, system and refraction in a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scholes, robert. textual power.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张芸:《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九卷第1期,第127-12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
【摘要】安德鲁•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理论组成,一是改写操纵理论,二是三要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理论。
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即在意识形态操纵下对文本的改写。
勒菲弗尔认为认识翻译活动的关键在于认清翻译过程的改写本质和意识形态的操纵。
由此可知,运用勒菲弗尔的理论进行我们翻译学习的探讨,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安德鲁•勒菲弗尔翻译理论;意识形态操纵;改写
一、勒菲弗尔的改写操纵理论
由安德鲁•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最初源于系统理论,并且勒菲弗尔本人在他的学术生涯里对此理论进行了发展及完善。
勒菲弗尔第一次提出改写理论是在他1985年发表的论文《为什么我们要浪费时间改写?——解释说明和用另一种范式改写的问题》里。
最初,勒菲弗尔把改写定义为“一种试图影响读者阅读方式的文学作品的改编版”。
不久,他又再次把改写定义为“一种能以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诗学或者两者都存在的意图适应任何其他文本的文本形式”。
在勒菲弗尔的思想中,改写就是“帮助重建作者和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并且,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还能够对文学和社会的发展演变有一定帮助”。
他的思想还介绍了“新概念、新样式、新方法”,并且提到翻译的历史就是文学创新的历史,就是使一种文化的力量超越另一种文化的历史。
对原文的翻译,重新编辑和摘选,以及对文学历史的编制及批判都是改写的形式。
尽管如此,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最明显的改写形式,并且,它也是最有潜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类型。
因为它能延伸出作者的想象力,使这些作品超越自身文化的束缚,更能够让读者理解。
翻译家,勒菲弗尔又称其为改写者。
他认为一个改写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创造处了一个作者,一部作品,一个时代,一种体裁,甚至有时还是整个文学的想象力。
依照这种理论,翻译家便不再只是把原始文本变成目标文本的信息搬运工了,而是出于适当的意识形态和史学理论,对作者和原文想象力进行重新建造的改写者。
改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了重新解释、适应和操纵,从而使原文能够得到更好的延伸。
在这三个步骤里,勒菲弗尔把适应和操纵放在一个相对高的位置。
勒菲弗尔曾在他的著作里强调:改写就是操纵,翻译决不能产生真空,因此翻译家不能只是做改写和操纵的行为。
翻译家就是被赋予了他所处年代的文化和时间
的产物,他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那个时代某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信仰、观念、宗教、种族、性别等等。
同时,这种复杂的环境——他们的作品在这种环境中产生,销售并且被广泛传播,也影响其产生了多种版本。
翻译家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就会对翻译的原材料进行巧妙地处理,使译文能融入那个时代的主体文学和社会文化中去。
遵循这一方面的话,翻译就不仅仅是“最明显能认出”和“潜在最有影响”的改写版本了,并且也是“经过精心整理的操纵文本”。
为什么翻译中存在这种对文本的操控呢?勒菲弗尔把翻译与“权利”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在翻译中对文本的操控其实就是一种潜在的权力运用。
”这儿的“权利”并不是指一种被抑制的力量,也不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而是一种能使作品的影响度更好地扩散,或者说它的影响也能使整个社会沮丧的这样一种力量。
这种权利不仅是依赖某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例如国王,总统,统治阶级,军队等,相反地,它是无处不在的。
总之,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操纵理论就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对文本的操控权利的这样一种改写。
二、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
在勒菲弗尔看来,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或不接受,信奉或不信奉并不是由当时的社会趋势主宰的,而是由像权利、意识形态、社会机构和操控这些具体因素主宰的。
勒菲弗尔是一位俄国形式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的各分支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分系统构成的,比如文学、科学和技术等。
文学系统和其他系统共存于社会系统中,并且这些系统之间又互相关联。
在勒菲弗尔的著作中,文学系统被描述为被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理论影响并控制的一种系统。
(一)意识形态理论和翻译
勒菲弗尔举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意识形态就像是表格里的格子,就像是一种管理或者是一种信仰,它整理我们的行为使之能够被固定的时代和社会所接受。
而读者和翻译家也是根据所谓的“意识形态”构筑出了“文本”。
在强调意识形态在翻译中的作用这一方面,勒菲弗尔是一个先锋者。
他认为:两要素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意向,一是翻译家的意识形态,二是诗学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占了统治地位。
让我们集中来说一下第一要素——翻译家的意识形态,有两点必须要在这儿阐述一下。
首先,勒菲弗尔认为意识形态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所以意识形态中个别的与主要的是都存在的。
既然翻译家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意向,那么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个别意识即是主要意识,并且翻译家愿意去包容它。
另一种情况是翻译家的意识可能不同于主要的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的意识可能就会强加在个别的意识上。
换句话说,也就是主要的意识在决定文
学作品的意向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关于意识形态和诗学理论间的关系,勒菲弗尔把意识形态放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
因此,我们能够合情合理地总结说意识形态就是勒菲弗尔最关心的问题。
在他的理论中,像改写操纵、赞助人和诗学理论这样的概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服务的,这个目的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更深更完整地探索出对意识形态的操控。
(二)赞助人理论和翻译
赞助人指的就是一种能促进或扩大,也能破坏或阻止文学作品的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是一种权利,也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它可以对文学的阅读、写作甚至改写都产生更深远的阻碍作用。
赞助人的形式不总是一个物质实体。
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人,包括一个群体,一个宗教体,一个政治阶级,一个王朝或者是出版商们,也包括各种媒介,报纸、杂志甚至更大的电视广播公司。
但是无论它呈现出来的是什么形式,赞助人都是掌握了权利的某人,某些群体或者是某些机构。
赞助人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保持文学系统和其它构成一个社会和一个文化体系的系统之间的平衡。
通过控制分布式语言翻译的方法,赞助人会给出一些批判式的评论,发展出一些教育式机构来确保翻译文本没有挑战社会的秩序,至少不会是用一种很明显的方式在违背社会秩序。
基本上,赞助人是由在改写文本中相互联系和包含的三个要素组成的。
它们分别是意识形态要素、经济要素和地位要素。
首先,意识形态要素约束了文学的主题和形式的选择和发展。
赞助人必须能肯定文学作品的主题
和形式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会有损害。
其次,经济要素意味着赞助人必须确保作者和改写者都能“谋生”。
赞助人和改写者实际上是一种雇佣者和雇佣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翻译者不得不服从赞助人的意识。
最后就是这种地位要素,对于一个翻译者来说,接受赞助人就等于说是加入了属于赞助人的这样一个群体。
为了一定的经济回报,翻译者通常被认为不能辜负赞助人的期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者就必须为赞助人权利和社会秩序的合法化而工作,同时也要符合那个时代的主要意识形态。
(三)诗学理论和翻译
诗学理论由两要素组成:一个是融合文学方法、体裁、中心思想、原文字符、标志和情况的集合体;另一个是一种功能要素,指的是文学所发挥的作用或者是它在整个社会系统里所扮演的角色这样的一个概念。
诗学理论的这种功能要素明显地就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相关联的。
在勒菲弗尔看来,文学应该是什么或者说文学被允许成为什么主要就是由诗学理论决定的。
文学的原始形态如何表现,并且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它将被翻译成什么面貌,都取决于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诗学理论对其发挥的直接的意识形态作用。
另外,它也影响了在改写方面的主体的选择。
一旦文化背景改变了,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诗学理论就会迫使翻译者使他们自己的翻译主题符合社会的现实。
而且也能间接地影响教师、批评家以及读者去
决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
结束语
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理论是控制文学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
改写的各种类型,特别是翻译,都是在这三要素影响下的产物。
赞助人会通过控制意识形态的范围来操控翻译者和翻译行为,以预防能推翻和威胁他的意识形态的出现。
而诗学理论主要就是对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原始形态是否能被选择和接受,发挥了一个意识形态作用。
最终,这三要素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操控。
换句话说,翻译即是一种通过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理论三方面形成的意识操控下的原始文本的改写。
参考文献:
[1]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24(005):24-29.
[2]李霞.权力话语,意识形态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2):67-69.
[3]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006):1-6.
[4]孙宁宁.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001):104-107.
[5]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24(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