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实验

合集下载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分析(3篇)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学习数学知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习外语对其他语言的掌握等。

为了探究学习迁移的规律,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分析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 探究不同学习情境下学习迁移的效果;3. 分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4.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前测后测设计,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学习新知识前,接受与目标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训练;对照组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接受任何训练。

2. 实验材料:选择初中数学和物理课程中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中等、困难。

3. 实验步骤:a. 对被试进行前测,测试其旧知识掌握程度;b. 对实验组进行旧知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c. 对所有被试进行后测,测试其新知识掌握程度;d. 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在旧知识训练后,新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基础层次迁移效果较好,中等层次次之,困难层次迁移效果较差;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知识间的相似性、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

五、讨论1.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2. 旧知识训练对学习迁移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学习新知识前,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说明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六、结论1. 学习迁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 旧知识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迁移效果,教学中应重视旧知识的复习;3. 不同层次的学习迁移效果存在差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众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策略等,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迁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迁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迁移数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2. 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

二、实验原理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迁移,迁移速率不同的离子搬运的电量也不同。

离子迁移数是指某一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搬运的电量与溶液总电量之比。

根据法拉第定律,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数与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电导率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1. 迁移管2. 电解质溶液(如CuSO4溶液)3. 电源4. 电量计5. 铜电极6. 量筒7. 秒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迁移管充满电解质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插入铜电极。

2. 将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温度、压力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将电源接入迁移管,使电解质溶液通电,观察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情况。

4. 在通电过程中,记录电量计的读数,同时用秒表记录通电时间。

5. 在电解质溶液中设置两个检测点,分别记录通电前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6. 关闭电源,取出电极,清洗迁移管。

7. 重复实验步骤,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1. 根据电量计的读数和通电时间,计算出电解质溶液的总电量。

2. 根据通电前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计算出通电前后阳极区和阴极区电解质的量。

3. 根据通电前后阳极区和阴极区电解质的量,计算出阳极区和阴极区电解质的迁移数。

4. 求出多次实验的平均迁移数。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CuSO4溶液中Cu2+和SO42-的迁移数分别为0.47和0.53。

2.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行,实验结果准确。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结果表明,CuSO4溶液中Cu2+和SO42-的迁移数分别为0.47和0.53,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迁移数的影响,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迁移量实验报告

迁移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迁移效果,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观察和分析被试在先前的学习任务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续学习任务的影响,从而评估迁移量的多少。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名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3. 实验材料:设计两个学习任务,分别为任务A和任务B。

任务A为图形推理任务,任务B为文字推理任务。

两个任务难度相当,内容互不相关。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智力测试,以确保实验对象的智力水平相当。

(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任务A和任务B的学习。

(3)任务A:图形推理任务。

向被试展示一系列图形,要求被试找出规律,并完成后续的推理任务。

(4)任务B:文字推理任务。

向被试展示一系列文字,要求被试找出规律,并完成后续的推理任务。

(5)任务A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任务B的测试,观察迁移效果。

(6)记录被试在任务A和任务B中的得分,并计算迁移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任务A得分:被试在任务A中的平均得分为80分。

(2)任务B得分:被试在任务B中的平均得分为60分。

(3)迁移量:迁移量=任务B得分-任务A得分=60分-80分=-20分。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任务A和任务B之间存在着迁移现象,但迁移效果并不显著。

(2)任务A和任务B的难度相当,内容互不相关,但迁移量仍然为负值,说明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

(3)迁移量与被试的智力水平无显著相关。

四、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说明,在任务A和任务B之间存在着迁移现象,但迁移效果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两个任务之间的内容差异较大,导致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

2. 实验结果表明,迁移量与被试的智力水平无显著相关。

这说明迁移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被试的智力水平。

3. 本次实验为迁移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迁移规律。

离子的迁移实验报告

离子的迁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规律。

2. 掌握离子迁移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法拉第定律在离子迁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当电解质溶液通过电流时,溶液中的正、负离子分别向阴、阳两极迁移。

由于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各自所带过去的电量也必然不同。

每种离子所带过去的电量与通过溶液的总电量之比,称为该离子在此溶液中的迁移数。

根据法拉第定律,反应物质的量与通过电量的关系为:n = Q / (F × z)其中,n为反应物质的量,Q为通过电量的法拉第数,F为法拉第常数,z为反应物质的电荷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直流电源、电解池、电极、电极夹、烧杯、移液管、量筒、滴定管、pH 计、温度计等。

2. 试剂:NaCl溶液、KNO3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电极插入电解池中,电极夹固定在电极上。

2. 将NaCl溶液倒入电解池中,确保溶液覆盖电极。

3. 连接电源,调节电压至合适值。

4. 记录实验开始时间,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用pH计测定其pH值。

5. 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

6. 根据法拉第定律计算通过溶液的电量和反应物质的量。

7. 重复实验步骤,验证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记录了不同时间点溶液的pH值和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

以下为实验数据:时间(min) pH值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mL)0 7.00 0.0010 6.50 2.0020 6.00 4.0030 5.50 6.0040 5.00 8.00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溶液的pH值随时间逐渐降低,说明NaCl溶液中的Cl-离子向阴极迁移,与电极反应生成HCl,导致溶液酸性增强。

根据法拉第定律,计算通过溶液的电量和反应物质的量,结果如下:Q = 2.7 × 10^4 Cn = 0.027 mol通过实验验证了法拉第定律在离子迁移中的应用,即反应物质的量与通过电量的关系。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已学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等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以提高学习效果的现象。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学习迁移的规律,本实验选取了“学习迁移实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迁移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探讨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3. 分析学习迁移的效果;4. 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3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2. 实验材料:选取两篇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文章,分别为A、B篇。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先让学生阅读A篇文章,学习其中的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等,然后阅读B篇文章,要求学生将A篇文章所学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等迁移到B 篇文章的学习中。

(2)对照组:先让学生阅读B篇文章,学习其中的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等,然后阅读A篇文章,要求学生将B篇文章所学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等迁移到A 篇文章的学习中。

4. 实验数据收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结果分析等方法收集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迁移效果上的差异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阅读B篇文章时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2.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1)知识基础: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阅读B篇文章时的学习效果较好,说明实验组在A篇文章的学习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基础,有利于迁移到B篇文章的学习中。

(2)学习方法: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如归纳总结、类比迁移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3)学习态度:实验组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迁移效果。

3. 学习迁移效果分析(1)知识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学习迁移有助于学习者将已学知识、技能、方法或态度等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招聘知识点整理: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实验

教师招聘知识点整理: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实验

教师招聘知识点整理: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实验(一)产生式迁移理论代表人物:安德森(提出)、辛格莱、加特纳、吉克理论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的配对构成。

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

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二)产生式迁移实验1.实验背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学习理论家用认知的观点深人探讨了迁移产生的条件、原因、影响因素,试图了解迁移过程的内在机制。

首先,对迁移种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其次,迁移研究深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再次,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迁移时仍遵循相似原则,但扩充了它的内涵,把相似性由原来的具体内容的相似扩展到产生式及问题空间的相似,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

最后,迁移研究的热点转变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迁移。

2.理论假设: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如果if-则then),简称C-A 规则。

因此,如果被试先后进行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文本编辑,如果前后两种文本编辑的动作越相似,重叠的产生式越多,迁移效果越好。

3.实验过程:实验中的被试为打字熟练的秘书人员,他们能理解文本编辑的含义。

被试分三组:A组在学习编辑程序(被称为EMACS编辑器)之前先根据已经做好标记的文本练习打字(打字与EMACS编辑器的操作的产生式重叠较少)。

迁移实验

迁移实验

迁移实验
目的: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或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材料:HepG2细胞、BD公司insert、BD公司24孔板
步骤:
1.将饥饿24小时的细胞从孵箱取出,酶解好,弃酶,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吹打混匀,离心800 x 3min.
2.弃上清,细胞沉淀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吹打混匀,计数,稀释浓度为2 x 105个/ml.
3.取出insert放入24孔板中。

先加下室培养基(含血清1%)700微升,insert中加入200微升细胞悬液。

4.将insert放置到24孔板的相应位置,防止insert底部有气泡,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5.37℃孵箱4--6小时。

6.取出24孔板,弃去上下室培养基。

下室加入700微升从-20保存的甲醛,4度放置1小时。

7.弃去甲醛,PBS洗一遍,下室加入苏木精700微升。

染色20-30min.
8.回收苏木精。

Insert 用PBS洗3遍,每次都用棉棒擦拭insert里边,将没有迁移的细胞擦去。

9.下室加入PBS700uL,将Insert放好,明视场照相(200倍)。

每组每个Insert随意拍照6个视野,细胞计数取平均值。

10.细胞计数用imageJ软件。

Open--分析--cell count。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结果

学习迁移实验报告结果

1. 探究学习迁移现象在实验中的表现。

2. 分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学习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

学习迁移现象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联性来体现。

实验主要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组在后续学习任务中的表现,以分析学习迁移现象。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选择两个难度相当的学习任务,任务A和任务B。

3. 实验步骤:(1)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任务A的学习,每组学习时间为30分钟。

(2)学习任务A结束后,立即进行任务B的学习,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任务B 中的表现。

(3)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任务B中的正确率、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在任务B中的表现优于对照组,正确率、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均低于对照组。

2. 实验结果显示,学习迁移现象在实验中得到了体现。

实验组在任务A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迁移,提高了任务B的学习效果。

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相似性:任务A和任务B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学习迁移效果越好。

(2)学习策略:实验组采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主动回忆、归纳总结等,提高了学习迁移效果。

(3)学习动机:实验组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1. 学习迁移现象在实验中得到了体现,实验组在任务B中的表现优于对照组。

2.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包括相似性、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

3. 为提高学习效率,应注重学习迁移现象,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学习,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验证了学习迁移现象的存在。

2. 实验结果表明,相似性、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3.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习迁移现象,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实验
目的: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或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材料:HepG2细胞、BD公司insert、BD公司24孔板
步骤:
1.将饥饿24小时的细胞从孵箱取出,酶解好,弃酶,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吹打混匀,离心800 x 3min.
2.弃上清,细胞沉淀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吹打混匀,计数,稀释浓度为2 x 105个/ml.
3.取出insert放入24孔板中。

先加下室培养基(含血清1%)700微升,insert中加入200微升细胞悬液。

4.将insert放置到24孔板的相应位置,防止insert底部有气泡,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5.37℃孵箱4--6小时。

6.取出24孔板,弃去上下室培养基。

下室加入700微升从-20保存的甲醛,4度放置1小时。

7.弃去甲醛,PBS洗一遍,下室加入苏木精700微升。

染色20-30min.
8.回收苏木精。

Insert 用PBS洗3遍,每次都用棉棒擦拭insert里边,将没有迁移的细胞擦去。

9.下室加入PBS700uL,将Insert放好,明视场照相(200倍)。

每组每个Insert随意拍照6个视野,细胞计数取平均值。

10.细胞计数用imageJ软件。

Open--分析--cell cou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