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与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导线点布设及施工测量方案

导线控制网的布设及施工测量一、准备工作1、熟悉图纸及图纸复核。
2、仪器标定及校核.3、工地现场实地考察,熟悉现场地形。
二、导线控制点的布设1、导线点应选择在通视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2、用混凝土浇筑成方桩,中间预埋带有“+"钢筋,方桩埋深50-60cm.3、对控制点用红漆做好标识,并做好保护措施.4、导线点每月应复核一次,防止发生位移导致施工测量发生偏差.三、导线控制网的外业测量1、导线的测量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无风的时候进行,2、测量的内容:角度和距离3、角度:水平角度;距离:水平距离。
四、平面控制网的内业计算1、计算测量角度及测量的各个相邻导线点间的平均距离。
2、角度平差平差是内业计算主要工作,我们外业测量的结果应符合相应的理论值,当不符合时,我们就要平差.桥梁的平面控制网一般都用闭合导线,道路一般都用附和导线.常用平面控制网测量等级,对于小于500米大中桥应采用二级小三角,一级小三角适用于500m~1000m特大桥,DYA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fβ=∑β测—(n—2)×180°当fβ〉fβ容时,应重新测量。
当fβ≤fβ容时,才可以进行平差。
平差就是把当fβ按各测量角度大小进行分配,进行修正观测角β值,用修正后观测角β值,计算出各个边的坐标方位角θ.3、距离平差计算坐标增量△x=L×cosθ;△y= L×sinθ。
理论上,Σ△x=0,Σ△y=0。
当Σ△x≠0,Σ△y≠0时,应把Σ△x,Σ△y的值按边长进行分配。
把改正后的△x',△y’加上A点坐标就得出B点坐标。
X B=X A+△x = XA+L×cosθ,Y B=YA+△y=YA+L×sinθ依次类推就可依次计算出C、D、E点的坐标。
五、施工测量方法1、坐标放样法e BA dy在大桥施工测量中,一般采用坐标法进行墩、台、桩的定位。
如上图所示,设仪器置于导线点A,以导线点B为后视点,欲测量轴线上H点,只要知道夹角β和距离L AH即可.A、B、H三点坐标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后视方位角:θAB=arc tan(Y B—YA)/(XB—XA)前视方位角:θAH=arc tan(Y H-Y A)/( XH—X A) 夹角β=θAH-θAB前视距离L AH=√( X H-X A)2+(YH-Y A)2这样就可以放出H点。
工程测量导线布设方案

工程测量导线布设方案一、项目背景现代工程施工中,测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而测量导线的布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测量导线布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量导线布设方案,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测量导线布设的基本原则1. 实用性原则:测量导线的布设需要兼顾实际情况,符合工程实际需求。
2. 精确性原则:测量导线布设需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以确保工程质量。
3. 经济性原则:测量导线布设需要尽可能减少测量成本,提高效率。
4. 安全性原则:测量导线布设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安全因素,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三、测量导线布设的步骤1. 测量任务分析: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测量任务,并分析测量导线布设的要求。
2. 测量导线选址: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取合适的测量导线布设点,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测量导线布设方案设计:根据测量任务和选址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测量导线布设方案。
4. 测量导线布设方案评审:对设计的测量导线布设方案进行内部评审和专家评审,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 测量导线布设任务分工:根据测量导线布设方案确定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明确责任人和工作内容。
6. 测量导线布设材料准备:根据测量导线布设方案,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和设备。
7. 测量导线布设现场管理:对测量导线布设的整个过程进行现场管理,确保布设的顺利进行。
8. 测量导线布设结果评估:对布设的结果进行评估和整理,以确保布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测量导线布设的具体方案1. 测量导线选址:根据工程实际需求,选址应当分布在工程施工范围内,并且能够覆盖整个工程区域,以确保测量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测量导线布设方案设计: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设计测量导线的布设方案。
布设方案应当包括测量导线的具体位置、布设方式、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
3. 测量导线布设任务分工:根据布设方案确定相关责任人和工作内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精品文档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精品文档.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隧道施工独立控制网旳边长投影变形值 要不大于2.5cm/km。从上表能够看出该隧道控制网达不到精度要求,为 了减小投影需建立独立网。
该隧道独立网采用既变化投影面又变化投影带旳措施。该独立网是 在北京54椭球下,以勘测网中隧道进口GPS9201点作为约束点起算,以 GPS9201-GPS9209方向作为约束方向,中央子午线 ,投影面高程H=332.10m。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以某一长大隧道为例,该隧道东西走向,长约8km,中间设一斜井。该 区布设了勘测网(北京54参照椭球,0米投影面,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 1 8 ° 1 5 ′ ) , 在测区共加密12个点GPS9201-GPS9212.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二、隧道监控量测
5、监测资料整顿及数据分析
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旳主要措施,经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 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旳位移速率。详细措施如下: 1 将量测统计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统计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 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旳位移u-时间t 旳关系曲线。 2 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常,表白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 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必要时将暂停开挖并进行加强支护处理。 3 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 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 各测试项目旳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 砌旳施作。
从上表能够看出,地面全站仪旳测量数据与独立网 GPS 坐标反算旳 数据吻合程度很好,能够验证独立网测量成果旳精度和可靠性,用该独 立网能够到达该隧道贯穿误差精度旳要求,所以该平面独立网能够作为 该隧道施工测量控制旳基准。
洞内施工测量技术设计

洞内施工测量技术设计一、随着隧道的开挖,中线在延伸。
每个开挖断面必须确定断面位置各部位的高程,在实际操作中,断面间距控制在5m以内。
1、地下洞室细部放样轮廓点相对于洞轴线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下列规定:(1)开挖轮廓点50mm(不许欠挖)(2)混凝土衬砌立模点10 mm2、开挖放样以施工导线标定的轴线为依据,直线段用串线法标定洞中心线时,两吊线的间距不应小于5m,其延伸长度应小于20 m,曲线段应采用经纬仪标定中线。
3、开挖掘进细部放样,应在每次爆破后进行,掌子面上除标定中心和腰线外,还应画出开挖轮廓线。
4、地下洞室混凝土衬砌放样,在衬砌断面上,标出拱顶,起拱线和边墙的设计位置,立模后应进行检查.5、隧洞在混凝土衬砌过程中,应根据需要及时在两侧墙上埋设一定数量的钢质永久标志,并测定高程,里程等数据,以备运行期间使用。
6、随着洞室工程的施工进展,应及时测绘开挖和混凝土衬砌竣工断面测点相对于洞轴线的点位中误差允许偏差为:(1)开挖竣工断面:±50mm;(2)混凝土竣工断面:±20mm。
二、在隧洞内5m左右设立一组中线点。
包括顶板中线点和地面中线点:1、顶板中线点的设立:将桩打入预先在顶板测设并钻好的洞内,顶板中线点就用小铁钉设在木桩上,钉上挂有垂球线。
2、地面中线点应埋设在地面30cm 以下,在现场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对隧洞掘进工作及交通运输的影响,中线点可设在中线一侧形成边线,边线平行于中线,用以代替中线指示隧洞的开拓方向。
三、没有控制的中线延伸,必然使角度和边长带来较大的误差积累,为了限制误差积累,防止偏差,避免开拓偏离设计中线,必须进行洞内导线控制测量。
1、隧道开拓超过30m ,应设加密施工导线点,图中的小圆点是中线点,又是加密施工导线点。
2、以加密施工导线点的成果检查原有中线点,指示隧道开拓的正确方向,新设中线点,同时进行隧道开拓面的碎部测量。
绘制草图。
3、隧道内的加密施工导线推进超过100m ,应设立加密点,进行四等导线测量,按照水工规范施测检查加密施工导线点,为隧道开拓建立高级平面控制,图中的双圆点是加密点,加密点必须加固且便于保存。
隧道洞内测量

隧道洞内测量1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洞内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使隧道各开挖面之间正确贯通,洞内各结构物建筑界限满足规范要求,主要测量内容有洞内控制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
70年代以前,洞内控制测量多采用钢尺量距导线,中线测量多采用偏角法、正倒镜穿线法,断面测量一般采用皮尺花杆进行测量。
70年代以后,随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洞内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导线,中线放样多采用极坐标法,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测量。
1.2工艺原理在隧道洞内布设导线点,自洞外控制网向洞内导线点引测坐标、高程,保证洞内外导线点成果为统一的坐标系统,利用洞内导线点成果指导隧道的开挖、衬砌,确保相邻贯通面正确贯通,隧道几何尺寸满足界限要求。
2工艺工法特点应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测设洞内控制点坐标,水准测量或者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测量洞内水准点高程,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和断面测量,利用常规测量仪器即可完成洞内测量任务,测量原理简单,测量工艺经济合理。
3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内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5 洞内测量施测方法洞内控制测量采用闭合环导线施测,导线环边数为4~6条,导线环随开挖向前推进,对中短隧道洞内导线布设为平面、高程三维网,对于特长隧道,洞内高程采用高精度几何水准测量施测,中线放样和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贯通误差的调整采用导线平差法或中线调整法进行调整。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6.1洞内测量工艺流程洞内测量主要包含洞内控制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三大部分,测量流程如下图。
图1 洞内测量工艺流程图6.2操作要点6.1.1收集资料应收集与洞内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有关的规范、标准、作业指导书等,作为测量工作的技术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沈阳至丹东客运专线TJ-3标四工区新康隧道工程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编制:审核:中建股份有限公司TJ-3标四工区2010年6月3日目录 1 编制目的依据.............................................. 1 2、工程概况.................................................. 2 3、人员配置及仪器设备 ........................................ 2 4、洞内导线布设. (3)5、洞内导线控制测量指标...................................... 46、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指标 ...................................... 6 7 洞内控制测量注意事项......................................78 控制网平差计算 (9)1、编制目的依据 1.1 编制目的隧道洞内导线布设的目的在于控制隧道的贯通误差在允许的贯通误差内,保证隧道相向开挖的工作面,沿着隧道线路前进,在贯通面处将隧道贯通。
影响隧道贯通误差大小的三个因素:洞外控制测量精度等级、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等级、隧道长度。
为了正确完成施工放样,防止误差积累,保证最后的准确贯通,应进行洞内控制测量。
此项工作是在洞外控制测量和洞、内外联系测量的基础上展开的,包括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前期洞外平面、高程及加密方案均上报审核,目前新康隧道进口工作面正常掘进280米左右,结合工程特点,制定洞内导线控制方案。
1.2 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7沈丹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18 铁道部有关规定2、工程概况沈丹铁路客运专线TJ-3标项目经理部四工区新康隧道,总长345m,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境内,穿越中低山区及山间凹地,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最大埋深35m。
隧道范围内丘间沟谷内表层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残基粉质粘土、碎石土覆盖,进口处地层为粗角砾土,出口处为粗圆砾土、粉质粘土。
V级围岩115m,IV级围岩125m,II级围岩105m。
开挖方法:明挖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全断面法。
3、人员配置及仪器设备3.1 人员配置序号姓名职务姓别职称备注 1 宋军工程师测量队队长男 2 高亮测量队副队长男助工 3曹建平测量队副队长男工程师 4 陈广生测量员男工程师 5 江伟测量员男技术员 6 王启孟测量员男技术员 7 雷军测量员男助工 8 艾如京测量员男工程师9 测量员男闫肖飞助工 10 测量员男赵颜超助工 211 张飞测量员男技术员 12 楚福明测量员男技术员 13 赵晓峰测量员女技术员 14 王玉城测量员男技术员 3.2 测量仪器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出厂编号鉴定日期 1 864233 2011.03.08 全站仪2"徕卡TC802 2 7s0556 2010.8.27 全站仪1"拓普康GTS-751 3 339056 2011.03.08 电子水准仪0.3mm徕卡DNA03 Ⅱ4 4824154201 2011.03.08 GPS接收机5800 5 48241542722011.03.08 GPS接收机5800Ⅱ 6 4851162099 2011.03.08 GPS接收机5800Ⅱ 7 4824154201 2011.03.08 GPS接收机5800Ⅱ 8 883973 2011.04.22 普通光学水准仪宾得R-202NE 4、洞内导线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导线点埋设时,采用钻爆开挖,开挖深度2米、宽1米且在中心深埋水沟以下0.3~0.5米,控制点标志采用不锈钢,直径为20mm,顶面留有十字丝,标石顶面应埋在坑道行车道面以下10-2cm处,上面盖上铁板或铁闸子。
为便于找点使用,应在边墙上用红油漆注明点号,并以箭头指示桩位。
导线点兼作高程点使用时,标心顶面应高出桩面2厘米.。
32.导线点应成对埋设,埋设时成对的两个导线点应在里程方向前后错开5~10m,左右错开0.5~1m。
3.导线点应布设在避免施工干扰、稳固可靠的地段,尽量形成闭合环。
导线边以接近等长为宜,一般直线地段不短于200 m,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 m。
5. 洞内导线控制测量指标 1、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洞内导线测角的基本方法是方向观测法,在施测前,根据隧道的长度来确定洞内控制网的测量等级。
洞内控制网的等级和测角中误差及边长相对精度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执行。
水平角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一测回内2同一方向值各测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c互差(")回互差(") 0.5"级仪 8 4 4 器四等 1"级仪器 9 6 6 及以上 2"级仪器 13 9 8 2"级仪器 18 12 12 一级及以下 6"级仪器 - 24 18 边长测量技术要求每边测回数测距仪一测回读数较差测回间较差往返观测平距等级精度等级限值(mm)限值(mm)较差限值往测返测 I 2 3 4 4 二等 2mD 5 II 7 4I 2 2 2 3 三等 2mD II 4 4 5 7 I 2 3 2 25 7 2mD 四等 II 15 III 4 4 10 3 I 2 一级 7 II 2 2 5 2mD 及以 15 III 10 下 30 IV 4 4 20 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测量等级适用长度(k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差二 9~20 .0 1/100000 隧道二等6~9 1.31/100000 三3~5 1.8 1/50000 四1.5~3 2.5 1/50000 一级<1.5 4.0 1/20000 2、洞内导线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1)单导线导线布设灵活,但缺乏检测条件。
测量转折角时最好半数测回测左角,半数测回测右角,以加强检核。
施工中应定期检查各导线点的稳定情况。
2)导线环如图2-1所示,是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的首选形式,有较好的检核条件,而且每增设一对新点,如5和5′点,可按两点坐标反算5~5′的距离,然后与实地丈量的5~5′距离比较,这样每前进一步均有检核。
3)主、副导线环5如图3-1所示,图中双线为主导线,单线为副导线。
主导线既测角又测边长,副导线只测角不测边,增加角度的检核条件。
在形成第二闭合环时,可按虚线形式,以便主导线在3点处能以平差角传算3~4边的方位角。
主副导线环可对测量角度进行平差,提高了测角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非常有利图2-1 图3-1 6. 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指标 1、洞内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洞内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往返观测,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定期复测。
建立新一期高程控制点前应检测起算高程点。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应满足限差要求,严格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执行。
水准测量限差要求测段、路线附合路线或测段、路线检测已测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线闭合差水准测量的左右路线测段高差之等级平原山区高差不符值平原山区差二等--- nRiKL±0.8 ±6 ±4 ±4 6精密水准RiKKL±8 ±8 ±6 ±8 三等nRiKKLL±2.4 ±20 ±12 ±8 ±12 ±15 四等nRiKKLL±4 ±30 ±20 ±14 ±20 ±25 五等RiKKL±40 ±20 ±30 ±30 洞内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测量等级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mm)二>32 ≤1.0 三11~32 ≤3.0 四5~11 ≤5.0 五<5 ≤7.5 7、洞内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1导线自洞口向洞内是分期、逐次测量建立,并最后贯通的。
2 洞内测量是在施工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防水排水、通风排烟和照明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十分重要。
3 宜布设成多边形导线环,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点间视线应离开洞内设施0.2m以上,洞内高程控制点应每隔200-500m设置一对。
4 仪器进洞后为适应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必须晾露30~40min后才能正常使用,并应擦干仪器和反射器镜面的水气后才宜观测。
75 受场地和观测条件限制,导线边长一般不可能较长。
有时难免采用短边和特殊短边。
一旦有条件时,须及时改善短边条件并加以补测,以避免方位误差过大的有害影响。
6 导线需联测必要的施工中线点,以利及时检查和定正中线。
7 由于诸多施工因素影响,在利用已测导线点伸引前,必须先检测判明已知点是否位移。
检测方法一般按原有导线最前端的相邻三点点位、通过同精度测角检测和侧边检测。
如果角和边的差值均在精度允许范围内,则可认为原导线点的精度和点位均为可信;如果超限则应认为存疑,应沿着原有导线依次倒退检测边角,直至精度合格为止。
这时以合格处的导线点作起算点向前建立新导线。
经检测不合格部分的导线点坐标成果应予废弃;如果检测结果虽未超过限差,但其差值已大于较差的中误差而接近限差时,亦应依次倒退多检测几站角和几条边,以判明原有成果是否可靠。
8 洞口投点通常距贯通点最远,因此测角误差对贯通的影响最大;同时,投点又是由洞外引向洞内的测角站,由于测角条件的诸多不利因素,为使洞口投点测角获得较好成果,观测时间宜选在夜间较稳定后进行;夜间观测有困难时,可选择气象稳定的阴天观测。
进洞后第一对导线点向投点观测时,也宜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89 仪器、目标多次置中,因为洞内导线边长较短,仪器和目标的对中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较大。
为减少此项误差影响,导线测角可采用在测回间将仪器和觇标多次重新置中的方法。
10 在观测时,应在所有观测方向中选择一个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竖直角较小和距离适中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当方向数较多,需分组观测时,或观测中、遇某些方向目标暂时不清晰而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同一零方向。
8、控制网平差计算控制网平差采用“COSAWIN98-控制测量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软件对导线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并形成各种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