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合集下载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鸠《法意》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

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

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

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严复

严复

• 1905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拜访 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 1906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校第二任校长。 • 后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 1907年恩铭被刺,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 1908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 1909年5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 福建省顾问官。 • 1910年1月被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 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 •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为 首任校长;11月辞职。 •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发起组织孔 教会。 1914年1月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 参政院参பைடு நூலகம்。
• 《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 一、确认进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 普遍规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 学》一书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说 明生物不是自古不变的,而是沿着进 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二、大力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严 复反对赫胥黎后半部的观点,认为自 然界的进化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 他认为人类的天良、同情心、团结互 助等特点并非人类的天性,而是“天 演”的结果和产物。
• 三、宣扬“任人为治”、“与天争胜” 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依靠人 的主观努力,“任人为治”,“以人 持天”,生死存亡,其权在我,目的 在于激励弱者与强者竞争,使人们相 信事在人为,只要中华民族振作起来, 奋发图强,中国不但可以摆脱亡国灭 种的厄运,还可以逐渐走向独立富强。
• 《天演论》的思想精华,就在于“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 胜。”十六个字。 • 严复再三强调“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 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这个观点,跟 达尔文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有天壤 之别,跟斯宾塞放任人类个体自生自灭 “任天为治”的观点也不相同。

9严复

9严复

出生于福建侯官一个医生家庭 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 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任教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 任北京大学校长 任参议院参政 病逝于福州郎官巷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 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 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 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 真理的一派人物。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梁启超(《佛典之翻译》)
“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 皆知。” ---郁达夫(《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
“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 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周作人(《谈翻译》)
《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诸夏的
话,孔子教学生都用诸夏的话,别于各地方言。
所以雅言在现代相当于普通话。
关于“雅”的非议
原文是句骂人的话如何雅?
用古文翻译今文就能称为雅?
“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字” ---梁启超
严复提出雅的原因
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 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
原 名: History of Politics
原作者: Jenks Edward
《穆勒名学》
原 名: System of Logic
原作者:John Stuart Mill 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名学浅说》
原 名: Logic 原作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严几道的翻译,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达 雅,文必夏殷周。……他是用一个‘雅’字打 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可 以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 怎么能够‘达’!……” 主要反对严复的-“--用瞿秋白 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的观点, 对“信达雅”还是深 信不疑的。

严复的爱国事例

严复的爱国事例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的爱国事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翻译西方著作,传播先进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
等西方著作,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自由贸易等西方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批判封建专制,倡导民主自由:严复在他的著作中批判了封建专
制制度,倡导民主自由,呼吁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参与维新变法,推动中国现代化:严复是维新变法的支持者之一,
他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4.培养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严复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
一批现代化的海军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总之,严复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翻译西方著作、批判封建专制、参与维新变法、培养人才等方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及译文

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及译文

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及译文
摘要:
一、严复简介
二、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
三、严复论读书的意义译文
四、对严复观点的解析与启示
正文:
【一、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倡导实用主义教育观念。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对我国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严复论读书的意义原文】
《读书》是严复的一篇著名散文,阐述了读书的意义。

原文如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严复论读书的意义译文】
严复在《读书》一文中,提到了读书的三种境界: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思不集中,眼睛就看不仔细;心和眼都不能专一,那么即使读书声音洪亮,也记不住内容。

而且,记住了也不能持久。

在这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是
心到。

心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还会不到吗?
【四、对严复观点的解析与启示】
严复在《读书》一文中强调了读书时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想在读书中取得实效,首先要培养专注力,用心去读。

此外,严复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严复

严复

年谱
1871年 18岁 船政学堂读了五年书,以考列最优等毕业。 年 岁 船政学堂读了五年书,以考列最优等毕业。 1877年 24岁 赴英国普茨茅斯大学 、格林威治海军学 年 岁 院留学。 院留学。 1878年 25岁 与6位同学拜见驻英公使郭嵩焘。随郭嵩 位同学拜见驻英公使郭嵩焘。 年 岁 位同学拜见驻英公使郭嵩焘 焘参观巴黎的天文台、下水道、罗浮宫、 焘参观巴黎的天文台、下水道、罗浮宫、圣西尔陆军士 官学校,凡尔赛议政院等。曾任英法院观审听狱。 官学校,凡尔赛议政院等。曾任英法院观审听狱。 1879年 26岁 对西方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回国到 年 岁 对西方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 1880年 27岁 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调严复 年 岁 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谢谢大家 观看
PPT制作人: PPT制作人: 制作人 马文惠 陈芳 PPT演讲人: PPT演讲人: 演讲人 左雨濛
四、以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振兴国家变法 自强的根本
夫所谓富强云者, 利民, 《原强》“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 原强》 夫所谓富强云者 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 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 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 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 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 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三曰新民德” 三曰新民德”
严 复
找 真 理 的 “先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

师德榜样教育家严复教育家严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师德榜样,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教育道德标杆。

严复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将教育视为一种唤醒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品德和智慧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严复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其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位师德榜样进行探讨。

一、严复的教育理念严复秉持着儒家的传统思想,将教育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他提倡以德育为先,以文教为中,以治学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心智。

严复主张“教书必先示范,教学必先立信”。

他认为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展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

此外,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严复的教育实践严复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他曾任教于四川泸州府的府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

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备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严复还提倡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帮助他们培养实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严复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化地进行教学。

严复的教育实践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严复的影响与启示严复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精神楷模和师德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弘扬了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严复以身作则的师德风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明白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严复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以严复为榜样,将师德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关心。

严复

严复

人物评价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 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 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 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 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 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 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 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 后世的宝贵遗产。 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 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 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 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郎咸平评严复
严复是我心目中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最后只成为了中 国历史上 一颗耀眼的彗星。 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 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可惜只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 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 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 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 主义的黒格尔马克思思想。 但是 当时甚至到现在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深邃思想,从 而造成后继无人的宭境 ,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夭的中 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 想一只有读懂 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现在的悲哀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 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 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上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 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 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 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 的中国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
严复,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等。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父亲是医生。

1853年12月10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

严复童年曾从师当地宿儒黄昌彝读四书五经,十四岁时,父卒,家计困难,乃投考沈葆桢所办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以首名被录取,次年入学。

这是严复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开始,为他以后钻研西学奠定了基础。

1871年(同治十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派至军舰实习五年,先后随舰巡历新加坡、槟榔屿、黄海及日本各地。

1874年,又曾随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测量海口、筹备海防。

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先肄业于朴次茅斯,后又入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考课屡列优等”。

他留心英国社会政治状况,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文化,曾到英国法庭实际观察,作中西异同比较。

当时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他极为赏识,“引为忘年交”(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547页)。

1879年,严复毕业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次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

在此任事达二十年,直到1900年才离职他去。

在此期间,严复感于仕宦不达,言不见重,曾先后四次应科举考试,欲博一第,但都未能如愿。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举国震动,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

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尖锐揭露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

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

1897年,严复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为宗旨,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使《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

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

该书始译于1895年,正式出版于1898年。

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可以说是从严复开始的。

《天演论》出版后,给当时中国思想界以巨大震动,它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启迪人们奋发图强寻求振兴国家的出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当时在知识界流传最广的新格言。

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曾评论说,“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第2期(1905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继续奋力于译事,到1909年(宣统元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The Study of Sociology);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和《名学》(A System of Logic);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以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Logic the Primer)等书,共一百六十多万字之巨,而且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著,足见其功力之深,笔耕之勤。

在这些译作中,所加按语多达数百条,
十七八万字,除少数为诠释名物外,其余大都为他本人的见解和主张。

他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致力译事者所尊崇,引为楷模。

严复学贯中西,被誉为“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1900年曾开名学会于上海,讲演名学(逻辑学)。

又参加唐才常创立的“国会”,被推为副会长。

1902年,他受聘为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在次年一度任校长。

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

同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复被荐为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

1913年,他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5年,又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

此后,他还支持宣扬迷信的灵学会。

1919 年五四运动中,还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加以诋毁,保守思想日趋严重。

晚年衰病,1921年10月28日,这位名噪一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主要参考书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67-1482页。

(2)王栻:《严复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杨正典:《严复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