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有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有名的三字翻译尺度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师长教师曾写道的他对翻译的小我看法.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个中信达如今一向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克不及接收,但是严复所处的时期,他翻译过来的器械主如果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美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施展,实非处死.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所以书为话柄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轻易做到的事,忠诚于原著即精确,译笔流畅明确,文字典雅.要做到忠诚于原著本来就很不轻易,而假如只留意精确却疏忽了译笔的通晓晓畅,那么,即等于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看重的.自从海交际通凋谢以来,具有必定翻译才能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意取一本译作来看,请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联合得很好,却其实不久不多.按其原因,一是因为对原著只作粗略的阅读,二是对原著缺少周全的剖析研讨,三是不克不及真正懂得原著.如今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极新的研讨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侧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华.是以,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依据自已的领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改填补,只要重要精力不与原文相违反,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构造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惟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必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其实不是做翻译工作的精确办法.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今后,搞翻译的人将会更多,万万不要搬用我这种做法.二.西词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词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成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合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认为达;为达,即所认为信也.二.英词句子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一般都边举例边解释,插在中央,就象中文的引证.旁注一样,然后远远地与前文相接,把前后意思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全的句子.是以,英文的句子构造自有其特色,它少则二.三个字,多则数十.成百字为一句,假如机械地照译原文,就必定会令人费解.假如为图省事而大量砍削原文中的难译部分,又会伤害原意.这端赖译者先将原文的全体精力本质紧紧地控制住,做到融合贯通,烂熟于胸,尔后下笔,天然就能使译文精确.流畅,首尾呼应,较充分地表达出原著的思惟.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论过于深邃,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那就只许多多少下些引证.衬托的工夫,以祈解释它的寄义.译者所有这一切具体做法,无非为了一个达字,归根到底,为了达,也恰是为了忠诚于原著,使译文能精确地表述原著的精力.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罢了!”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榜样.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但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其实锐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三.《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求辞藻的幽美和主题的精确.孔子也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实罢了.”又说:“说话.文字死板无味,就不克不及扩展影响”.可见,文字的精确.流畅.幽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搞翻译工作的尺度.本来,除了文字的精确.流畅之外,还请求其典雅,这不但仅是为了去影响尽可能多的读者就行了.其实,那些包含着古奥的推理和含蓄深邃深挚的说话的著作,用中国汉代以前的语法句法去译述,倒还易于表达些,若用现时期人平易近大众所通用的文字说话译出来,反而不轻易表达得充分.如许做的成果,就往往不免为了凑合词句的章法而不克不及不伤害原意.于是,使得译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求达,照样求雅?这两个尺度必须郑重选择,在不成得兼的时刻,稍稍侧重于雅,也是有的,这都是出于不得已,并不是单纯地寻求文字技能呵!我这个译本,曾很引起一些人的群情讽刺.说文字过于艰深难明,又掉之光滑.现实上,不过是因为我主不雅上力争做到凸起原著的精力罢了.别的,原著的各类不雅点,多半来自哲学.数理以及天然科学各部分从事实践的人的研讨成果,倘译者本身对于这类科学从未接触过或知之不久不多,那么,尽管译者与作者是统一国的人,懂本国的说话文字,生怕仍然在懂得上会有许多艰苦.本国译者尚且不尽懂得,又况且由外国人依据异国文字辗转翻译过来的译本呢?四.新理踵出,名目纷纷,索之中文,渺不成得,即有牵合,终嫌整洁.译者遇此,独有自具权衡,即义命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斯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建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斯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成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命名之难!虽欲避不求甚解之诮,有不成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是存明哲.四.新的学说一个接着一个地不竭消失,新的名词也跟着多了起来.这些新的名词,从中文中很难找到,即使勉强凑合,也嫌不敷贴切.搞翻译工作的人碰到这种情形,只有依附本身的水温和懂得才能,按照新名词的寄义去肯定中文的译名.但如许做是很艰苦的,就如这本书上卷的十几篇导言,是因为正文的理论很深,才以导言的情势先作一番浅易的讲解.我起先把“导言”译成“卮言”,钱塘人夏穗卿(名曾佑)嫌译得不好,说“这是佛经中曾用过的名词,可译成‘悬谈’.”后来桐城人吴挚父师长教师(名汝纶)见了,又说:“‘卮言’既然已是陈词滥调了,而‘悬谈’也是沿用佛家的,都不是具有独创才能的人所应遵守的,还不如采取曩昔诸子百家写书的老办法,给每一篇加上个标题好些.”夏穗卿又说:“如许做,就成了一篇篇相对自力的文章,对于原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用意就显不出来了.”至于“悬谈”.“悬疏”这些名词,“悬”就是微妙的意思,是分散归纳综合全书中间思惟的话,与这不相符的做法,必定不克不及采取.斟酌了上面两种不合的看法之后,于是就按照本来的篇目,爽性将“卮言”译为“导言”,并把吴挚父所拟定的各篇的标题,分离注鄙人面,使读者读起来便利.从这里可以看到肯定一个译名的艰苦,即使想防止因不求甚解而引起他人的嘲笑,照样防止不了.其它如“物竟”.“天择”.“储能”.“效实”等等这些译名,都是由我开创的.有时为了肯定一个新的中文译名,往往要花上十天或一整月时光重复揣摩.斟酌.对于肯定新译名的难处,我是深有领会的,愿望高超的读者对此可以或许原谅.严复的这几篇文章是用古文写就,一些读者读起来可能有艰苦.这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便利大家懂得.。
严复“信达雅”之我见-中英双语作文

在我国翻译界所有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当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清代严复的“信达稚”。
他所主张的“信”是要意义不背离原文,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
“达”是不拘泥于原文,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这就是严复翻译标准的主要思想。
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
也就是说,严复趋于在神似和形似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形似,这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相背。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信达雅”在科技论文中的意义需要更进一步。
忠实于原文并非只指将原英语标题逐字翻译 ,而是忠实于文章的内容、意义、态度和思想等。
在保证翻译准确的基础上, 还必须译得通达、通顺, 让没有感到别别扭扭或晦涩难懂的情况。
更甚,要译得有文采, 使读者从译文中得到文字美和意境美的享受。
严复的“信达雅”并非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
对此,我想从概念由来,标准内涵和读者群体三个方面来阐述。
“信达雅”说,是作为《天演论》的《译例言》提出的。
首先,严复似乎并无意将“信达雅”当作翻译(文学翻译或普通翻译)的标准。
只是,严复在谈论“信达雅”时,引经据典地把自己对翻译的思考说得比较系统、透彻而已。
然而,后人把严复的“信达雅”推崇为“翻译的标准”。
其次,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字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是后人略显生硬得强行给予其含义,并为此喋喋不休地辩论。
即使某一种解释博得了大部分人的欢心,那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含义。
最后,严复当时翻译的文章,很多需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语的语体特征,针对的显然是有文化人,而并不适合普通老百姓,更不用说幼儿。
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可否认,严复的“信达雅”为中国的翻译事业曾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在近年来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祖先留下的一点遗产沾沾自喜。
严复的“信达雅”并非译事最高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并非译事最高原则作者:覃敬芬胡金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旨在对严复“信达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討,根据翻译实践案例分析认为“信达雅”作为译事最高原则,有待商榷。
提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标准呈多元化,译者应本着“译以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以不同翻译理论为指导,使译文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们普遍接受,实现顺利交际。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最高原则;标准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创造,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往的一种不可替代模式。
一、严复的“信达雅”严复于189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信达雅”。
关于这一原则,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许多翻译学者专家在“信、达”意义阐释上基本一致,唯有“雅”字,分歧较大。
关于“信”“达”“雅”这三字理论确实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但正是“忠实性”这一内涵大大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维。
笔者在综合前人对这一概念的阐述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如今“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就是要求:(1)译文要忠实可信,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忠实于原文,保全原文的意义,对原文的信息量“不增、不减、不改”。
也就是说,作者在原文中所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译者也应该在译文中翻个什么意思,不可自行其是,凭个人爱好随意添加修改(信)。
(2)译文要通畅顺达,使译文读者易于明白。
译者翻译文章或书籍自然是要别人来读的,译文如果结结巴巴,使人看了不知所云,那他的翻译就无任何意义了。
正如严复所说:“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达)(3)译文要注意文字之美。
即要提高译文的文字水平,注意到研究用怎样的文字“则为达易”,既要引进外语的表达方式及词汇以丰富本族语言,又要符合本族语言习惯(雅)。
二、“信达雅”并非译事最高原则翻译理论的提出主要目的是揭示翻译的规律,而不是提供硬性翻译规则,迫使人们照着去做。
科学的翻译理论应能指导翻译实践,但这不能用绝对的尺度来衡量。
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管雪兰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纵观我国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
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
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总页数】3页(P35-36,41)
【作者】管雪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译事三难"信达雅"——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 [J], 张伟
2.“信、达、雅”辨难与辩难综观——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J], 黄忠廉;孙秋花
3.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 [J], 许健
4."信"在严复"译事三难"中的真实地位--及其"非常规"反映的深刻原因 [J], 张军
5.中西译理的视界融合——严复“信、达、雅”与法国“释意理论”总体类比 [J], 谢思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西 部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浅 谈 复 的 翻 译 标 准 信 达 雅
郭 艳 华
(辽 宁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10136)
摘 要 :在 我 国翻译界 ,有许 多翻译 家和翻译理论 家,进行过大量 的翻译 实践 ,提 出过 众 多的翻 译标 准,对 于我 国的翻译事 业发展 进 步产生 了重要影 响。如鲁迅提 出的 “直译、硬译 ”的观点 ;傅 雷提倡的 “神似论 ”;钱钟 书提 出的 “化境说 ” 等等观点 ,为今 天翻 译发 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 。但追根溯源 ,不得不提到另一位 重要 的翻译 大家,严 复先生。他 不仅进行 了大量的翻译 实践 ,同时提 出了 “信 、达 、 雅 ”的翻译标准 ,在翻译历史长河中,熠熠 生辉 。本文就该翻译标准的提 出和 内涵进行分析 ,从 而对翻 译研 究有进一 步的认识 。
的思维 习惯 、符 合汉语 的表达 习惯 。译 文 要具 有 可 读性 ,不 能 是 估 屈 聱牙 的汉 语 。而达是 要在 信 的基 础上 进 行 讨论 ,同时 ,达 与 信 又 具 有辩 证统 一 的关 系 。如前 所述 ,信 要求 忠实 原 文 ,但 不 是 死 译 和 硬译 ,而是灵 活 的翻译 。所 以在具 体 的 翻译 实 践 中 ,首 先 要 综 合 理 解 分析原 作 ,掌握 原作 的思 想 内容 ,然后 将原 文 的句 子结 构 做 必要 的理 顺 和调整 ,最 后用地 道 ,符合 习惯 的汉 语 表 达 出来 。此 外 ,翻 译实 践 中 ,译 者会接 触 到不 同类型 的文本 ,如 果 想要 做 到 译 文通 顺 易懂 ,符 合汉 语表 达习惯 ,译 者就 需 要 对 两种 文 化 ,包 括政 治 ,经 济 ,人 文 ,风俗 ,法 律和 历史 等方 面有 一 定 的 了解 。作 为 一个 合 格 的译 者 ,不一定 精通 各 国的法 律 ,但 对 于 西方 的 罗 马法 和 大 陆法 要 有所 了解 ;不 一定是 政治 学家 ,但 对 于美 国的 三权 分 立 的政 体 、英 国 的君 主 立宪 制政体 应该 掌握 ;不 一定 是 科学 家 ,但 对 于 世界 科 学 领 域 内新 近的 动态 和事件 要熟 悉 。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

「信、达、雅」:还须从头说起张耀平摘要严复的翻译思想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语言哲学的一些观点,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经验总结,触及到了翻译中几乎所有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
但以往的研究多套用西方翻译理论的概念对它加以引申发挥。
这样的研究不可能准确清晰地描述出严复翻译思想的独特个性和理论价值。
因此,本文试图把它的三个核心概念「信达雅」放在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古代文论、古代语言哲学以及汉语文言的语境中加以辨析。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史、汉语文言问题及研究方法百年来的严复翻译思想研究一直是在没有夯实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信达雅」三个字的意义似乎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辨析,学者们的理解不仅不统一,而且有嫌模糊和欠准确之处。
以「达」为例。
关于「达」,大致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达」指传达,转达。
翻译就是代人传话,就是使译文读者得以透过译文得到原文的信息。
陈康所说的「达」「指人可以顺利的得到原文中的意义」(1984,页443)便代表了这种意见。
二、「达」的意思是理解,明白。
就是说,译文要让人看得懂,让人明白其中的意思。
贺麟在〈严复的翻译〉一文中说:「严译虽非今日普通人所易解,但能使旧文人看明了,合于达的标准」(1984,页153)。
茅盾在解释「信达雅」三字的意思时说:「达即译文能让人看懂」(1984,页518)。
他们对「达」的理解形成了另外一种意见。
三、所谓「达」,是要求译文语言要通顺,流畅。
林语堂就曾明确地说:「通顺就是『达』」(1984,页418)。
另外,鲁迅在讨论严复对于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借鉴时说,相对于汉末的「质直」,唐代的「以『信』为主」,「六朝真是『达』而『雅』了」(1984,页275)。
朱光潜在分析「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说「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还是不『信』」(1984,页448)。
“信达雅”众说解读

smoothness,elegance
Venuti:
Fidelity,
clarity/comprehensibility, elegance/fluency
and Pollard: communicability, elegance
Hung
Faithfulness,
“信达雅”都是抽象词,以上不同的译法也大致说明了人们对其
范化的语言(大致如此,以下有详解)”。就“信达雅”的英译
来说,根据夏天(2008:2),有14种译法,还有作者看到的另 外两种译法,如图表1——“信达雅”译法用词对照表。
钱钟书:
fidelity,intelligibility,polished
Eugene
style
A. Nida:
faithfulness,
体论以联系、动态、全面的视角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认为事 物整体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把事物作看成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其实,已有学者对翻译标准做这样的尝试,以下分而述之。他
们的研究发现对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论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3.3.1.2 尝试之二:沈苏儒现解“信达雅”
我国翻译大家沈苏儒(2006:8-9)历来信奉“信达雅”,视
之为他翻译工作的信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他在60余 年的翻译实践上,在当代翻译语境下这样理解“信达雅”:
为什么“信达雅”有如此坚强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它 以最简洁、最具体的语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目的,从 而富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现在所说的“信达雅”比当初严复在《译 例言》中所作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我们现在的 理解是:(一)“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 实、语气、风格等)。(二)“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 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三)“雅”——译文须用规 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 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 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