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经济

合集下载

两宋经济的发展

两宋经济的发展

农成为土地的主要占有者。
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02
由于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现象日益普遍,大地主阶层逐渐形
成,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土地流转活跃
03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市场逐渐活跃,土地买卖和租
赁成为常见的经济活动。
商人阶层的 地位逐渐提升,商业活动得到更 多的认可和支持。
城市商业的繁荣
商业贸易的活跃
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贸易十分活跃,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繁多, 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少数大城市,中 小城市也得到了发展。
货币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货币经济逐渐 成为主导,商业交易中大量使用铜钱 、铁钱、纸币等货币,促进了商品流 通和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
3
制瓷技术的创新
宋代制瓷业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 瓷器品种和装饰手法,使瓷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 手工艺品。
03
海外贸易的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海上丝绸之路是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通过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贸易往来, 拓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和影响力。
宋朝政府积极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鼓励 商人和民间船只参与海外贸易,并提供了一系 列优惠政策,如免税、减税等。
两宋经济的发展
• 农业的发展 •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海外贸易的兴盛 • 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01
农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私有化
两宋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导, 土地买卖和租赁盛行,促进了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兼并与集约化
土地政策调整
政府对土地制度的政策进行了多次调 整,如推行“均田法”、“限田法” 等,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 利益。

两宋政治和经济

两宋政治和经济

二是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 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 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 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都市化势头日见 明朗。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 而有重大改观,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
所谓的新法继承人,不 仅毁掉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的新法,毁掉了不止一代精 英人物,也毁掉了赵宋王朝 百馀年间养育起来的士大夫 政治传统,最终毁掉了北宋。
二、两宋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品经济的重大进展 ①城市和商业 ②纸币的出现
年代
全国人口 南方人口 北方人口 (%) (%)
——《宋史》
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 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 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 官之外,非上户不得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 下皆食。
定窑在今天的河北地区,主要烧制白瓷,釉质 洁白,胎质薄而坚硬。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清 明 上 河 图》 片 断
《 清 明 上 河 图》 片 断
7~8世纪的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 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极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 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 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 政权机构及其人员从这个时代起就与大部分是由平 民组成的典型城市居民保持着直接接触,而经济发 展高潮也突破了所有那些倾向于使城市保留其贵族 特征的古老规则。开封从1063年起取消了灯火管制, 大家于夜间可以自由行走。贸易和消遣地点(瓦子, 即后来于杭州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娱乐区)直到黎明都 始终开放。但将商业和手工业活动限制在特定区域( 厢坊)中的规章似乎失效得更早:店铺和作坊建立于 整座城市中……

第十二章两宋经济的发展

第十二章两宋经济的发展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20
1.制瓷业 北宋五大名窑
官窑(河南开封) 钧窑(河南禹州) 汝窑(河南汝州) 定窑(河北曲阳) 哥窑(浙江龙泉)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21
官窑花瓣式洗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22
北宋钧窑产品:菱花式花盒
2019/10/16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60
宋海船铜镜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61
南宋建炎通宝铜币
南宋“会子”铜版及拓片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62
★反映南宋临安府社会生活风俗的历史文

1.耐得翁《都城纪胜》 2.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 3.吴自牧《梦梁录》 4.周密《武林旧事》 5.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一)农业的发展 水利的兴修 农田面积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技术也以江浙一带最进步(“苏湖
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的进一步推广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46
2019/10/16
江南开发顺序: 河谷扇形平地(宁镇丘 陵和浙西山地中的河谷 平原)— 三角洲上部(江南平原 上的高田地带) —三角洲下部(江南平 原上的低田地带)
两宋经济的发展
33
北宋王居正画《纺车图》(局部)
2019/10/16
宋代《蚕两纺宋经图济的》发展(局部)
34
宋代《蚕纺图》(局部)
2019/10/16
两宋经济的发展
35
2019/10/16
宋代《斗茶图》(局部)

两宋时期经济

两宋时期经济
◎北宋前中期出现较为严重的“钱荒”,也为 纸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北宋初期的四川是铁钱专用区,商民以车辆 装载铁钱进行大额交易殊感不便;四川当 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发达,具有印制纸质 货币的独特条件。所以纸币首先产生于四 川。
◎宋代商品流通的扩展需要较多的货币,而政 府又限制铜铁钱外流以免被敌国熔铸成兵 器,这也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崇宁重宝始铸于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 1102-1100年)
大观通宝折十铜钱(左)、铁钱(右)铸于 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
政和通宝铸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 1111-1118年)
庆元通宝开炉大钱铸于南宋宁宗庆元元 年(公元1195年)
宋代铁钱
◆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虽然宋代流通 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 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 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所以此时的货币流 通具有区域性。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第二 个特点。
▼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有银块、银钱、银饼和 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 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 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 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 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 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 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 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宋徽宗崇宁四年( 1105年)将纸币更 名为“钱引”并在 1107年将交子务更 名为钱引务。
▽南宋时期的纸币名称又有变化,最初叫关子, 后来叫交子,一般称为“会子”。南宋会 子的发行也经历了国家化的过程,南宋初 起,民间通行一种便换(汇票)性质的 “便钱会子”,绍兴30年(1160年)改为 官办。官办会子的形制为长方形,券面上 注明严禁伪造,否则处以极刑,并重赏告 发之人。金额是印好的,标明发行机关为 “行在会子库”,通行于各地,属于国家 纸币。

两宋时期的经济

两宋时期的经济

第27课两宋时期的经济教学目标:一、识记:占城稻的推广和南北作物的交流,宋代五大名窑,交子,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市舶司。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美的创造力。

认识瓷器的文化价值三、能力培养:归纳农业取得新成就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农业的新成就,制瓷业的辉煌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入:我们知道,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而到了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封建经济是处于继续发展时期,这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农业有什么新发展?名扬世界的宋瓷、沉没千年的渔船,带给你古代世界的什么信息?让我们一起在这一课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着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方面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1、南北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的交流:同学们知道南方人吃的粮食以什么为主吗?学生答:大米。

宋朝时,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很多,水稻种植开始大力推广,是宋代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品种多,达一百几十种。

水稻,去壳后即大米,原来大多种植在南方,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利了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宋政府推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水稻是宋朝主要的粮食作物,宋太宗时,江北诸州学习南方种植水稻,河北沿边屯田使何承炬调集各州军士一万八千多人,引种江东四稻,获得成功,此后,河北、河东、京西等路都逐步推广种稻。

我国通常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时,水稻的种植已从江南扩展到淮河和黄河流域,这期间劳动人民进行过反复的试验,宋政府着力推广占城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占城稻是从越南流传来的优良稻种,在北宋以前已传入福建,宋真宗时遣使到福建收买稻种。

“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江南、淮南、两浙三路作为种子。

它抗旱力强,成熟期短,可以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年年都有好收成,到了南宋初年,江南两路所种稻田,十之七八是占城稻。

苏湖一带土地肥沃,改种占城稻以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

两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学专业论文

两宋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学专业论文

一、两宋社会经济发展二、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发展。

2、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3、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4、国家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国际贸易)创造了空间。

5、宋王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6、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三、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业(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

(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2)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3、商业(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两税和徭役:两税:第一,宋两税以土地为征收对象,不复与资产发生关系。

同时规定夏税征钱,秋税征粟米,仍分两季交纳。

第二,宋代除了两税外,复有属于人口税性质的“身丁钱米”,征钱或粮,只限男丁,且仅行于南方地区。

除此还存在法定徭役。

第三,宋代也按资产(包括各种动产和不动产)定户,不过这种定户与征收两税并无关系,而是作为征发徭役轻重的根据。

从上三点看,宋的两税实际上是田赋,和唐基本上属于资产税和田赋性质的两税已截然不同。

徭役:宋代的徭役是自差役进为雇役,雇役又返为差役,差役又发展为主役。

5、土地制度1.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土地买卖盛行。

二是土地兼并大发展。

三是私田数量大大超过官田。

四是出现了明确为土地兼并辩护的言论。

2.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3.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两宋时期的经济1.1 开发河流与灌溉系统的改善在两宋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河流的开发和灌溉系统的改善。

通过修筑堤坝和水闸,两宋时期成功引导水流,解决了农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水利效能。

另外,两宋时期还修筑了一系列排灌工程,如茶陵川、诸暨十里洁水渠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1.2 扩大对外贸易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两宋时期的经济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中国与亚洲、中东以及欧洲等地的贸易逐渐扩大,外来商品和技术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产品也远销海外,与欧洲、阿拉伯世界和东南亚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种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兴起,种植、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 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商业繁荣两宋时期的交通运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运河和陆上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大运河成为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运载了大量商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发展。

同时,陆上交通的改进也为商品流动提供了便利。

商业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结合。

二、两宋时期的政治2.1 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在两宋时期,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动了政府制度的改革,以平衡财政、加强军事、提高官员素质和增加民生福祉为目标。

这一改革包括推行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而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重点则在于加强君权,强化官僚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来保护人民的权益。

2.2 考试制度的兴起与文官集团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士人获取官职和地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在两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的设置更加规范,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文学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通过科举制度,文官集团形成,他们在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南方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由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权的迁都南京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南方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

在此期间,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首先,农业是南方经济的基础。

南方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稻谷的种植。

宋代南方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

在北宋时期,南方政权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修筑了许多灌溉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率。

同时,北宋朝廷还推行了科学合理的农田耕作制度,如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墒情,推广肥料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手工业在南方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宋代南方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织造、造纸、染织、陶瓷制造等为主。

其中,丝织业是南方地区最为昌盛的产业。

南方地区养蚕制丝的气候条件良好,且织机工艺高超,丝织品质量优良,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竞争力。

同时,南方地区还以造纸业著名,宋代的纸张产量高居世界前列,南方还开展了竹制品、染织、陶瓷等手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商业也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方地区的水运和海运条件优越,使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

宋代南方政权为发展商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市场经济、修筑城市、建设商街并规范市场秩序等。

南方的城市呈现出繁华的景象,商业街上货物琳琅满目,商贩云集。

其中,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有许多大型市场和商会。

临安的经济繁荣不仅使市民生活富裕,也吸引了许多外来商人前来贸易,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

自宋神宗时期开始,中国展开了对外贸易,南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南方的临安、泉州、广东等城市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船来贸易。

南方地区通过对外贸易,不仅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先进的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
门类众多,分类精细,技术一流,贸易活跃
1、纺织业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
业仍占主要地位。 南宋的棉织业在局部地区进一步发展。 在纺织业的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
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商品生产。
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争上,随 所欲作花鸟禽兽状。以小梭织纬,先 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 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若 雕镂之象,故曰刻丝”(宋)庄季裕 《鸡肋篇》
天下垦田:景德中,丁谓著《会计录》云,总得一百八 十六万余顷。以是岁七百二十二万余户计之,是四户耕田 一顷,由是而知天下隐田多矣。......至天圣中,国史则云: 开宝末,垦田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顷六十亩;至道 二年,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一顷二十五亩;天禧五 年,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顷三十二亩。
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官铁、商贾所聚,其民富乐, 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 锻。——《苏轼文集》(徐州上皇帝书)
长溪炉户二十三,高炉八,岁各输三千一百十七文省;平炉四,一 千九百文省;小炉一,一千三百省。
——《淳熙三山志》卷十四《炉户》
三、商业市镇的繁荣 1、大城市、中小市镇兴旺发达。 2、市场的发展形成城市、镇市、草市(墟市)三级金
代表性著作
李剑农
漆 侠
斯波义信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飞速发展
1、生产力:农业工具和 耕作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主要标志
第一,农具品种更加复杂多 样反映出耕作技术进一步细 密。
宋铁犁铧
宋四齿铁耙
第二,灌溉工具及其他农具的改进和推广
北宋时,非但用人力运转之龙骨踏车,已甚普及,即 借水力运转之筒车,即水轮,亦已开始盛行。灌溉器具使 用之普及与变化,似与南部耕地之扩展,即水乡圩田与山 乡梯田制之发达,有密切之关系。
第三,耕作技术的提高 北方实行两年三熟的麦粟复种制 江南水稻生产普遍采用移栽插秧技术 江南实行稻麦轮作和水稻一年两收复种制
一种《
岁无农
所虚书
资日》,,绵收绵无源自相虚割继月

。,

第四,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 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 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 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 瓜。茶树、甘蔗等经济 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 发展,在某些地区(如 洞庭湖区)出现了比较 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 的“专业户”,这对传 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 突破。
第五节 两宋经济 P375 P416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市镇的繁荣 四、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时期:采取了奖励垦荒,扶助生产,减轻负担等 恢复生产的措施。另一方面,当时的封建租佃契约关系得 到较大的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生 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南宋临安
市镇经济的繁荣
宋朝的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宋初即于广州、杭州、 明州各设市舶司,以后又设于泉州、温州、江阴、密州等 地,其工作包括对外商的接待、抽税、管理,同时对本国 出海船只亦进行检查征税。为增加税入,曾采取一系列办 法主动招徕外商。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 期已增至200万贯。大抵外贸输出以丝绸、瓷器为大宗, 输入者有珠宝、药材、香料等等。
字塔型结构。城市中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面街之处皆 可开店,大城市夜有夜市,凌晨有“鬼市”。
宋代的区域市场:一是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二
是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六路市场;三是以成都等为中心的 蜀川市场;四是以太原等为中心的西北市场。
3、海外贸易盛况空前。
信用交易的新形式
唐代的柜坊和飞钱
宋代出现纸币
宋朝开始了由“现币交易” 转入“信用交易”之过渡 时期。
(家有万贯,不如官瓷一片;钧瓷一片红,三世不受穷)
宋代名窑及其产品展示
3、印刷术
唐朝已经出现雕版印刷,其扩于五 代、精于宋。北宋庆历中,毕昇发 明胶泥活字板。至元代,出现木刻 活字板。
入明以后,又有铜 制活字板。杭州、 成都、福建、汴梁 成为四大印书中心, 印刷术的发展对文 化普及起到极其重 要的作用。
2、制瓷业 北宋官窑的繁荣
南宋景德镇瓷 都的兴起
定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河北 · 定州 河南 · 汝州 河南 · 汴京 浙江 · 越州 河南 · 禹州
白瓷 青瓷 体薄色青 青瓷 红、紫瓷
景德镇兴起原因大约有二:一为自然环境,蕴藏优 良陶土。二为宋室南渡,旧名窑之瓷器不能获得,景德 镇凭借自然优势获得大发展,仿制各地名瓷,逐渐成为 制瓷业集大成之地。元以后,宫廷所需瓷器,都由景德 镇制造。
4.煤铁革命
汴都数百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庄季裕《鸡肋篇》
石炭行 并序(苏轼)
彭城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护於州之西南、白土镇之 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根苗一发浩无际,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是精悍。 南山栗林淅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交子
南宋“会子”与金“交钞”
市场营销手段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 夫钢针……
《东京梦华录》: “卖生鱼则用浅
抱桶,以柳叶间串 清水中浸,或循街 出卖”。
“又东十字大 街……茶坊,每日 五更点灯博易,买 卖衣服图画花环领 抹之类,至晓即散, 谓之鬼市子” “果木集于朱雀 门外及州桥之西, 谓之果子行,纸画 儿亦在彼处行贩”
南宋时期,由于广大军民抑制、打击了金朝侵略军, 保卫了南宋的半壁河山,使长江流城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 自唐宋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免受严重破坏。由于北方 人民不甘忍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奴役,大量南迁,一方面给 南方补充大量劳动人手,另一方面,使南北方生产经验 (技术)得到交流。 金代经济同样取得一定的成就。
宋代谷物移植图
2、生产关系的进步
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性质
人们有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土地自由买卖
土地租佃契约取代原来的
私属性租佃关系,以合同性 质确定了主佃双方的责权利
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
宋以后手工业发展之最可注目者,其一为机织手工业有 自原料生产之农业家庭开始分离之迹象;其二为瓷器之高 度发展。宋以后海外贸易发达,输出商品,实以丝织物与 瓷器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