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量子力学中一些争论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引发的哲学争论

量子力学引发的哲学争论哲学史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大都集中在关于物质的概念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上。
在20世纪的中叶,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和发展,哲学上关于物质概念的问题的争论也随之变得激烈和尖锐,而这场哲学争论正是由量子力学的不确性定原理引出的。
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若通过位置和动量来确定物质的运动,在宏观世界中,根据经典力学,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确定的。
而在微观世界里,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若进行实验测量,如果精确地测定粒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那么运动就会遭到破坏,以至于以后不可能重新找到该粒子。
反之如果精确地测出其速度,那么它的位置图像就会模糊不清。
除了坐标和动量,方位角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也都是成对的不确定量。
不确定性原理对于哲学上关于物质概念的思考和研究无疑是一次冲击和挑战。
面对微观物质,当我们不能精确地描述出它的运动时,通过宏观世界所得出的物质概念是否还适用呢?物理学家海森堡在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后,又用哲学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量子论的出发点是将世界区分为“研究对象和世界的其余部分;这“世界的其余部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研究对象”的部分(即微观客体的部分)的运动特性,主要依赖于科学仪器的作用,依赖于观察者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主客观不可分的哲学命题。
第一流物理学家的这种哲学观,在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学派纷纷发表了与海森堡相类似的哲学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物质的非物质化”的哲学观。
美国哲学家汉生在《物质的非物质化》一文中认为:量子力学的理论表明“物质已经非物质化了”,牛顿可以通过精确测定的状态、点的形式、绝对固体性等,表示物质的性质,而电子并没有这种性质。
量子理论排除了构成一个电子的粒子状态的协和概念的绝对可能性。
对于电子,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说出它的位置和动量,这是“物质的非物质化”的证据。
关于量子力学的一些哲学问题的思考

。 j。
4 9
… 4 J - 一4 - .
{
- 0
J 多 : j j bL ;r . l J
t , j j
o L J L 多 . f . . ・ J
!
・
u 二 t 尸 山上 b
.
4
.
_ ; 4 . 勺 L 哆L I
} l — 。 L ; 己 _ j : L j i ; ^ _ ・
。 L 1 L 蚤“
‘ 皇 L —
乩 止j 0 山 广 眵
J _ — } I : P
・ 。 J 0 山 广
妓 ・ L 5 ^ 二 一 _ h
b 0
u
_ L J l
.
乩j 一 。 I J - J
一
L — u 一^
o
—
f
匕 山 . 一 b 0 q— 儿
广 I
■.
u u
o q—
.
L
山 . L - .. 嘲 _ l u 0
,
二 } o
・ 扣止 。
f . 。
L
3.
u 勺L J 乱
. 乩 _ L
l
0 L 壶 J 乜
L
■
。
虬 山
0 一r 0
:
j o . p , 0 厄
哆 u
b
f 山 j
。
础
屯
L 莓 o j 幽 — - . . ~ ・ ^ L
u b 0勺 一
.
L - . 。
一 。
. b
幽 ・ 扎^ J 嘞 6 j 4 j 0 勺一 j 0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引言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在科学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但它的哲学思考和解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并试图解答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等。
其中,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与经典物理学中的确定性原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思考。
哲学思考:观察者的角色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观察者的存在对于量子系统的测量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观察者的意识和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状态塌缩,从而产生确定的测量结果。
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观察者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争论。
有人认为观察者的存在是量子力学的局限性,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观察者是量子力学的一部分,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解释:多世界诠释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诠释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观点。
根据多世界诠释,当量子系统发生塌缩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世界,每个世界都对应着可能的测量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是由于我们只能感知到自己所处的一个世界,而不是整个宇宙。
多世界诠释提供了一种对量子力学的统一解释,但也引发了对于“世界”的定义和存在的讨论。
哲学思考:测量问题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当一个量子系统处于叠加态时,测量结果会塌缩为一个确定的值。
然而,具体的测量结果却是随机的,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物理规律来预测。
这引发了对于测量过程的本质和测量结果的起源的思考。
一种解释是,测量结果的随机性是由于量子系统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但这种解释并没有完全解决测量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言: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索微观粒子行为的学科,运用数学模型描述了微观世界中诸多奇特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探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的本质:粒子与场在传统的物质观念中,物质被视作由粒子组成的实体。
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的另一层面。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粒子既表现为粒子性,也呈现出波动性。
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采用了波函数,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概率性质。
此外,量子场论也指出,物质并不仅仅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还可以被视作一个连续的场。
这种对物质本质的新理解挑战了传统的物质观念,使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观察者效应与意识参与观察者效应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到被观测系统的状态。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意识是否对物质起作用的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观察者的意识参与导致了观察结果的变化,进而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当实验者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时,粒子表现出粒子性;而当实验者不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还是波通过时,粒子表现出波动性。
这似乎表明认知意识对物质行为有影响。
三、超越空间与时间:信息的非局域性量子力学揭示了超越传统空间和时间观念的现象。
量子纠缠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即在一对纠缠粒子中,当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改变,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非局域性的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意识是否能在无限远的地方产生影响力?某些学者提出了“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普遍意识”理论,认为意识可能与量子纠缠具有某种关联,可以实现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信息传递。
四、综合观点:物质与意识的交互作用总结以上讨论,量子力学揭示了物质的奇特性质,并启发了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思考。
有人倾向于认为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可以对物质产生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物质与意识是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
量子力学的哲学

量子力学的哲学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和现实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物质和能量行为的数学工具,更是对于自然界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一次巨大挑战。
在量子力学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哲学问题,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重要的哲学思考。
一、物质的本质和观测问题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认为是具有确定性的,每一个物体都存在于明确的状态之中。
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这种观念。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物质存在于一种被称为“叠加态”的状态中,即在多个可能性中同时存在。
量子力学还提出了一个颇为神秘的观测问题。
根据观测者定律,当我们观测或测量一个量子系统时,它将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中。
这意味着观测的结果不同于测量前的叠加态,而是变成了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波函数崩溃”。
这引发了关于物质本质和观测角色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的这些特性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现实和存在方式的质疑。
我们如何解释观测如何引起塌缩?观测者是否在观测时影响量子系统的演化?这些问题挑战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二、不确定性原理与自由意志量子力学中的著名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提出,它表明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一粒微粒的位置和动量。
这意味着在微观尺度上,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这样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对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
传统上,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既定的因果关系决定的,每一个事件都可以通过早期因果链的推演得到。
然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挑战了这一观点,暗示了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自由度。
这让我们思考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于我们的决策中。
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的行为是否受到微观尺度上的量子事件的影响?我们是否有自主权来做真正的选择,还是我们只是量子规律的无意识执行者?这些问题牵扯到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本质,引发了关于心灵与物质关系的哲学讨论。
三、实在论和主义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以试图解释量子现象的真实本质。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哲学描述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哲学描述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量子力学中的哲学描述量子力学作为一门物理学科,不仅在科学界发展迅速,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哲学上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本质和意义。
1. 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它揭示了观测对象的性质无法同时被确定的现象。
这一原理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对于测量的确定性要求,引发了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边界的思考。
从哲学角度看,不确定性原理给予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谦逊,以及对于认识限度的认识。
2. 可观测量与观测过程:量子力学中的可观测量是指我们能够进行测量并获得结果的物理量。
而观测过程则是指在测量发生时,观察者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测过程的哲学思考主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者对于系统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观测过程强调了观察者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经典物理学中客观的观念。
3. 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描述了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特性。
这一概念对于哲学思考意味着世界的本质可能远比我们直观所感知的更为复杂和多元。
同样的一个实体,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依赖于观察的方式和环境。
这种现象挑战了我们对于物质本质的直观观念,对于哲学中的实在论和本体论提出了新的问题。
4. 统计解释与多世界诠释: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认为,粒子的性质只能通过统计概率来描述,而不是确定的属性。
这一解释中的概率和几率存在着区别。
概率强调了人类对于系统认识的不完备性,几率则是描述了系统其实存在的随机性。
另一方面,多世界诠释则提出了在每次测量时,宇宙实际上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的观点。
这种诠释认为,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在不同的宇宙中都会发生,解决了波函数坍缩时可能存在的难题。
5. 影响测量的原理:在量子力学中,观测的结果会受到观察者的选择以及不同的观测方式的影响。
这一现象被称为影响测量的原理,它强调了观察者对于实验结局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哲学:量子力学解释与哲学思考的交叉领域

量子力学的哲学:量子力学解释与哲学思考的交叉领域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在科学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也引发了许多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以及与哲学之间的交叉领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学术研究。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并提供若干解释。
1. 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理论,其研究对象包括微观粒子、能量和波函数等。
然而,量子力学的解释却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
首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量子叠加原理,即微观粒子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叠加中。
这引发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以及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关系的思考。
2. 测量问题与哲学思考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也引起了诸多哲学思考。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测量结果在测量之前是不确定的,只有在测量时才能得到确定结果。
这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关系的探讨。
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也在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中得到了延伸。
3. 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关系,无论距离有多远,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都会立即影响其他粒子的状态。
这种非局域性的量子纠缠引发了对现实的本质和确定性的哲学思考,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
4. 多重世界学说与哲学思考多重世界学说是一种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哲学观点,认为在量子力学测量时,会产生分支宇宙,每个可能的测量结果对应一个宇宙。
这种观点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多元性以及意识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
5.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实在论之争关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学派观点,如哥本哈根学派、玻尔学派以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这些不同的解释观点引发了有关现实是否独立于观察者的争论,探讨了实在论与相对论之间的哲学思考。
总结: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哲学思考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广阔的交叉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关于现实本质、测量问题、量子纠缠、多重世界学说以及实在论之争等问题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讨论。
这些哲学思考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于现实本质的认识,也引导了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与思考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与思考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的科学。
它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为深奥的一门学科。
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看似荒唐的实验现象,如超越障碍、不确定关系、量子纠缠等,这些实验现象无法用经典力学解释。
这些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与思考。
一、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哲学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测量位置和动量的精度越高,就越难以准确地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对微观粒子的本质造成的困扰,即测量行为的干扰影响了粒子的运动状态。
对于这一问题,有人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只是测量方法的限制,表明我们的测量技术还很不成熟,不是自然界的限制”这样的解释。
但实际上,不确定性原理是基于对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推导得出的。
不确定性原理的存在意味着量子力学的本质是不确定性,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问题。
二、超越障碍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可以穿过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物,这被称为“隧穿效应”。
这个现象与粒子和波的二象性有关。
粒子的波动性使得它有一定的概率在障碍物后面出现的可能性。
超越障碍问题引发的思考是:我们如何区分客观的真实(量子力学预言的行为)和我们对于行为的观测、测量(人的认知行为)之间的干扰?这样一个看似微小的差别,却展现了认知与现实之间迥异的本质。
为此,一些哲学家推测,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可能不完全是一个客观的、本质确定的世界。
三、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微观粒子间有一种相互的依存关系。
在一些实验中,纠缠作用被证实是瞬时的、非局域的。
一个粒子的状态改变会几乎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不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因此,提出了“爱因斯坦纠缠难题”,即物理学的定律是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下都是一个孤立的实体,但量子力学在这方面的表现却是不完全的。
量子纠缠引发了大量的哲学讨论,有些哲学家认为,量子纠缠证实了存在着超越时空界限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直觉、谬误的认知模型有着很大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每个微观客体自身,其波性与粒性、波性与波性、粒性与粒性之间 必然产生“多角互扰”。微观客体内在的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特殊矛盾性 的运动构成了微观客体的本质的动力学特征(动量,能量)同它所表现的宏观运动 学特征(空间,时间)的不相容,呈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认为超越对 立面的“波粒二象性”是测不准关系的内在根据[3]。
“波包塌缩” 不仅是物理问题,而且是认识论问题。解决此问题,应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解决和阐明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概念的继承性,以克服量子概念与对 量子客体进行测量的表述结果的概念相脱节(认识论方面);二是探索“波包塌缩” 的物理参数,建立描述测量过程的一般理论(物理学方面)。
总之,宇宙并不因我们的观测而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才有科学的存在 , 科学反映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所以建立起既有自然地位,又有人的主观能动作 用的量子测量理论及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量子信息是指在量子相干长度之内所展示的微观事物运动的量子状态与关 联方式。量子信息基于非定域关联,明显不同于经典信息。量子信息是微观物质 的属性,不是量子实在,而是作为量子实在的状态、关联、变化、差异的表现。 物质不能被创生和消灭,经典信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而量子信息可以被创造但 不能被完全消灭。经典信息的传递不可能超光速,但是,量子信息的传递是超光 速的。
3)非定域性揭示了微观事物存在内部时空;内部时空具有生成性,它不同于外 部时空。
量子非定域性意味着微观世界存在内部时空。在量子力学中,完备本征函数 形成了希尔伯特空间(即内部时空),微观粒子是由希尔伯特空间决定的。我们把 不是普通三维空间的坐标或变量,叫做粒子的内禀变量或内部变量。所谓内禀或 内部,是指微观粒子本身与普通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没有关系。普通的三维空间与 一维时间就是外部时空。内部时空具有生成性和过程性。不同的测量性质有不同 的完备本征函数,也就会有不同的内部时空。即是说,不同的测量会生成不同的 内部时空。
对量子力学中一些争论的哲学思考
叶小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题记:我是学过量子力学的,然而对量子力学的认识过程却是曲折的。选择这个题目来写就 知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则是因为自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确实不深刻,二则是因为所 讨论的问题又恰恰是量子力学中争论较多的问题。然而,“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挑战”,我最终 还是做了这个选择。事实表明,下笔写的过程,确确实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一大堆 晦涩难懂的资料要去理解、消化……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能够跟大家一块讨论,我想对 于我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是不无裨益的。
哥本哈根学派(下简称“哥派”)强调的测量相互作用,肯定仪器这一头的决定 地位,这自然导致了认识论上的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① 主、客体的关系(“区 分度”);② 仪器的可信赖性(“信度”)。哥派从过分夸大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相互 作用,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抛弃科学认识的客观标准。为量子论的神秘主义解释提 供契机 。1935年,薛定谔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利用一个“薛定谔猫”的理想实 验,对这种测量理论的悖论结果进行了生动地描述与说明。
2.波粒二象性
光子、中子,乃至整个的原子其行为有时象波,有时又象粒子,但是直到检 测到它们以前它们实际上并没有确定的形式。这就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的 奥秘是一个老问题。数学上描述微观客体波粒二重性的实验事实是容易的。海森 堡的矩阵力学,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或是狄拉克的q数理论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计算与实验的精确吻合也令人惊叹。
量子力学非决定论诠释遭到了爱因斯坦的强烈反对。爱因斯坦反对原子内部 的不可知性,认为微观粒子不是上帝的骰子,它的行踪不是靠上帝掷骰子确定。 微观世界应与宏观世界一样,对物质的描述应是完全确定的,因果律在原子内部 仍应成立。由于爱因斯坦始终没有建立起与量子力学形式体系相容的公认一致的 决定论物理模型,爱因斯坦的认识始终处于少数派。
量子非定域性的实在性也表现在量子算法与量子计算之中。从量子算法与量 子计算来看,波函数(或几率幅)都具有物理实在的意义,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物质 (量子系统)的状态和运动(演化)性质,微观客体的运动具有可逆性。量子计算充 分利用了微观物质的非定域性。微观物质非定域性表明,微观客体既在这里,又 在那里,这是量子并行计算的根本基础,它不同于经典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这充
3.测不准原理与量子测量
测不准关系即海森堡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1927年海 森堡在研究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原理:∆A∆B ≥ h / 4π (其 中A、B表示两个不对易的物理量)。它表明:在一次测量中,对微观客体两个不 对易的物理量,一个测量得越精确,另一个必然测得越不精确[1] 。如对粒子的位 置测量得越精确,那么对于它的动量(或速度)的测量就越不精确,即它们是不可 能同时准确地被测量的。对于能量和时间等不对易的量也是如此。为何在微观世 界中对于一些不共轭的力学量的测量会不同于宏观世界,存在着测不准关系这种 同宏观世界不协调的特殊性?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徒劳无益地力图在经典概念的构架之内解决 “粒子与波的 二难”这个问题。玻尔却相反地一开始就认为,恰恰是通过强调这一对立就有可 能重建一种新的和谐。在玻尔的指导下,于1925年6月,海森堡第一个创建了矩 阵力学。矩阵力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原子领域内,经典力学不再有效”。 海森堡 反对他的老师玻尔、索末菲等先验地把经典力学中的位置、速度、轨道概念强加 给原子中的电子,而主张代之以原子光谱的频率、波长、强度等可观测量。
1) 微观事物以非定域方式存在,非定域性是微观物质的根本性质。非定域性具 有实在性、独立性与转移性,它可以创生,也可以消灭。
非定域性的实在性体现在波函数之中。波函数描述了量子实在。从薛定谔波 动方程来看,波函数的演化具有因果性,但实质上波函数具有非定域性。当人们 对一个粒子的空间波函数进行某种测量时,测量坍缩将导致空间波函数的改变。 这是涉及整个空间分布的改变,而不是局域的变化和局域变化在空间中的传播。 可以认为,当量子纠缠确认为一种客观性关联,并且作为量子算法和量子计算的 根本性基础时,有关波函数的实在性论争就应当告一段落了;波函数就是微观实 在与量子信息的统一,波函数表达的几率波的实在性质不同于经典力学的粒子和 波的实在性质。
内部时空不同于外部时空。事物既可以在外部时空运动,也可以在内部时空 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外部时空可以反映内部时空的状态。 比如,斯特恩-盖拉 赫实验表明了自旋的存在,即从原子的空间分布读出内部状态自旋的存在。内部 时空决定了量子非定域性或量子纠缠。内部时空是微观客体存在的形式,它反映 了微观事物的内部性质,它遵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因而不能用外部时空去度 量内部时空。而外部时空是宏观客体存在的形式,符合相对论光锥规范。内部时 空丰富了时空存在的形式,它将是对经典外部时空(牛顿时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 论时空)的重大时空革命。
1.从基本假设说起
公认的量子力学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下述五条公设的基础上的[1,2]: 公设 I:物理系统的状态由 Hilber t 空间中的元素描写:系统的每一个动力学 变量都对应于 Hilber t 空间中的一个线性算符。 公设Ⅱ:每次测量一个动力学变量所得到的结果。只可能是与该动力学变量 相对应的算符的所有特征值当中的一个。 公设Ⅲ:当系统处在状态Ψ时,对与算符A对应的动力学变量进行足够多次 的测量,所得到的平均值 <A>等于Ψ同AΨ的内积(Ψ,AΨ),除以Ψ同自身的内积 (Ψ,Ψ)。 公设Ⅳ:设系统的哈密顿算符是H,则其状态Ψ的演化。遵循Schr ödinger 方 程
2
波性和粒性是同时共存的。作为粒子性特征的能量、动量和波性特征的频率 、 波长之间的联系表现为普朗克 -爱因斯坦- 玻尔关系( E = hν )及爱因斯坦 - 德布 罗意- 薛定谔关系( P = h / λ )。试想, 如果两性不能同时共存,那么在某一实验 条件下表现出的粒子性与另一实验条件下的波动性之间不可能有上面两等式的 关系。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理论形式体系的建立,超前于人们对它本身的恰当解释 。 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量子力学自诞生之日起 , 各种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就一直未曾间断。今天,虽然公认量子力学 确实反映了微观客体运动的根本规律[1],但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包括波粒二 象性、测不准原理、全同粒子等问题,除了作为主流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各种解释 之外,还是诸子百家,众说纷纭。毫无疑问,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属于物理学研 究的范畴。但是,“科学发展为哲学研究提供素材,哲学的发展启迪科学思维。” 因此,换一种角度,从哲学上来看待这些争论,对于理解和认识量子力学,以及 加深对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历史,对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体系的诠释总体看可分为两大派系[3],一是 哥本哈根主流学派非决定论几率诠释,一是薛定谔、德布罗意、爱因斯坦非主流 学派决定论诠释。哥本哈根主流学派认为,原子世界,波粒二重性的表观矛盾是 我们的宏观描述语言受到限制所引起的。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语言 不能够描述原子内部发生的过程或微观客体的行为。
综上,从经典时空来看,非定域性并没有抛弃实体实在概念,也没有支持关
5
系实在的终极性。从量子时空来看,波函数或几率幅就是一个反映事件或过程的 存在。事件的连续运动形成了事物的过程,过程成为量子力学最为重要的概念。 恩格斯早就说过: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哲 学完全是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它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从过程角 度来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止 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
ih ∂Ψ = HΨ ∂t
(h是Planck常数)
1
公设V:系统内任意两个全同粒子相互交换,都不改变系统的状态。 公设I-V是目前物理学家们所掌握和运用的全部量子力学(不包括测量理论) 的出发点。如果说,在公理化体系明确建立之前,对量子力学解释的百花齐放局 面的出现,反映了物理学家的各种个人信仰和习惯的话,那么,在上述公理化体 系建立起来之后,像别的已经成熟的物理学理论一样,量子力学的一种起码的解 释,便被唯一地确定下来了。这种起码的解释,就是量子力学的统计(系综)解释 。 然而,承认这种唯一性,并不封闭对理论在更深层次上的探讨,或者做进一 步的哲学反思的道路。理论的历史演进,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评判。这种活跃的哲 学评判是逾越现实和僵局的无形之翅膀。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量子 力学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