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脊髓炎治疗方案

一、引言脊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的炎症反应,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脊髓炎的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素等因素。
根据病因的不同,脊髓炎可分为急性脊髓炎、慢性脊髓炎等类型。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病程进行个体化制定。
本文将介绍脊髓炎的常见治疗方案。
二、急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早期诊断与治疗(1)完善检查: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MRI、CT)、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等)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
(2)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性脊髓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神经功能支持治疗(1)维持呼吸、循环、泌尿等生命体征稳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泌尿支持等治疗。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3)言语治疗:对于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慢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慢性脊髓炎,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
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直至病情稳定。
(2)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2. 免疫调节剂治疗(1)甲氨蝶呤:对于慢性脊髓炎,甲氨蝶呤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2)生物制剂:如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一、概述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多为感染后诱发)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病损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
二、病因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也可能与疫苗接种、遗传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此外,支原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如狂犬病疫苗、牛痘疫苗等)、受凉、过劳、外伤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三、症状1、运动障碍急性脊髓炎发病迅速,常在数小时至 2 3 天内发展为完全性截瘫。
脊髓休克期,肢体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脊髓休克期一般持续2 4 周,之后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2、感觉障碍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等。
感觉缺失平面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或束带感。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
随着病情的恢复,膀胱容量逐渐缩小,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此外,还可出现大便秘结,损害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等。
四、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包括肢体的运动、感觉、反射等。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和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影像学检查(1)脊柱 MRI:有助于明确脊髓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2)脊髓造影:对于 MRI 检查禁忌或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脊髓造影检查。
4、电生理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有助于判断脊髓的功能状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meningococcu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最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之一,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呈散发或流行。
主要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其中6月~2岁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瘀点、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是常引起儿童感染性休克的传染病之一。
依病情分普通型、暴发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目前我国仍以A群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为主,但B群和C群发病逐渐增多。
【病史要点】1.本病流行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2.起病急缓,发热高低,头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呕吐次数、性质及呕吐物内容,有无呕吐诱因。
精神、意识改变的时间及表现形式,有无惊厥及其发生情况。
3.婴幼儿应注意精神萎靡或烦躁,有无尖叫、拒食。
【体检要点】1.精神、意识情况。
2.周围循环情况(面色、有无大理石样花纹、甲床色泽及肢端温度),血压及脉压差,呼吸节律、频率、深浅。
3.流行季节有发热史的患儿,无论有无明确头痛、呕吐,都应常规寻找有无瘀斑、瘀点及其分布、数量、大小、形态、颜色,瘀点有无融合,瘀斑有无坏死。
4.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深、浅反射改变。
瞳孔、眼底、眼球活动变化。
婴幼儿注意前囟突出及紧张度,颅缝有无增宽。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明显增高。
2.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3.皮肤瘀点涂片取新鲜皮肤瘀点涂片找革兰阴性双球菌,阳性率50%~80%。
4.细菌培养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可阳性。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在流行季节,起病急骤,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儿,可诊断流脑。
2.临床分型1)普通型具有全身感染,皮肤瘀点或瘀斑及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症状、体征。
周围循环好,无休克存在,临床疗效及恢复均佳。
90%以上为此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6例诊治分析

2 临床表 现
3例A E 6 D M患者多急 性起病 ,少数 也可呈爆发 式或亚急性起病 , 多数起病 除发热、头痛 、呕 吐等外 ,常 出现广 泛性 或多处受累 的中枢 神经 障碍 ,如惊 厥、共济失调 、行为异常和 意识 障碍 ,脑脊液无特 征
1 9 至2 0 年确诊的3 例A E 98 0 7 6 D M患者的临床表 现、影像学表现 、治疗
3治
疗
早期使用足量 激素能抑制免疫 功能 、稳定溶酶 体膜 、减轻脑和脊
髓 的充血和水肿 、抑制炎性脱髓鞘 过程。我们使 用地塞米松2, 0 g 0- m - 4 静脉滴注 ,1 d 周后 改为泼尼松3m 维持 重症病例用大剂量 甲 次/,2 0g 基泼 尼松 龙冲击治疗 。均 使脑 和脊髓功能在短期 内得到改善和恢复 , 其作 用机 制既可消 除神 经组织或细胞水肿 ,又可通过免疫介导机制起 作用 。其 c2 o 例呼吸肌麻痹患者避免 了气管 切开 。但亦有报道【 3 】 ,激素 的疗 效尚不完全满意 。此时除使用激素治疗 亦可用血浆交换疗法及大
5 I临床研 究 4
中国医药指 南 2 1 年 4月第 8卷 第 1 期 G i oC i Mein, pi 00V 1, o 0 00 0 u e f h a dc eA r 1, o8N . d n i l 2 . 1
[] 岳 寿伟 . 的评估 与 治疗 [ . 医学物 理 医学与 康复 医学分 4 褥疮 J 国外 】
急性播散性脑 脊髓炎3 ' 诊治分析 6l f J
王 焕 军
【 要】 对 3 例 急性播 散性 脑 脊髓 炎 ( D M )进行 临床特 点 分析 ,发现 患者 发病年龄 多见 于儿童和 青壮 年 ,急性起 病 , 易于复发 ,常 见 摘 6 A E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1例报告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1例报告
赖昆全;邱湖海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09(011)017
【摘要】@@ 病历资料rn患者,男,18岁,因发热1天,神志不清8小时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5℃之间,伴有畏寒,于当晚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后症状持续加重,神志不清,呼之不能应答,且伴有大小便失禁.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0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89/62mmHg,呈嗜睡状态,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增粗,未及干湿性啰音,腹平软,四肢肌张力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
【总页数】1页(P183)
【作者】赖昆全;邱湖海
【作者单位】342700,江西石城县人民医院;342700,江西石城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致医疗纠纷 [J], 夏文涛;杨小萍;李瑜
2.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致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 [J], 朱学龙;姚玉莲;黄文军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1例报告 [J], 赖昆全;邱湖海
4.甲强龙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疗效观察 [J], 朱叶
5.急性小儿播散性脑脊髓膜炎一例 [J], 黄素芳;张玉晶;付中秋;孙晓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避免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01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感染的风险。
02
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04
观察患者肢体活动、语言表达、认知功能等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排泄物等变化
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疫苗接种
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后,应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04
接种时间: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时间。
03
疫苗类型:目前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如乙型脑炎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02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最有效方法。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0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
05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06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心理护理
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减轻心理压力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勇气
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等
1
电刺激疗法:利用电刺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
热疗:通过热敷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ppt课件

案例分析
疾病进展
病情如何发展,是否有并 发症。
治疗过程
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如 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治疗效果
治疗后的恢复情况,是否 留下后遗症。
案例总结
疾病特点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
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日常护理、定期复查等。
治疗建议
针对不同类型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 炎,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 议。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如出现颅内高压、脑积水等症状,可以 考虑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
03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预 防
疫苗接种
01
疫苗接种是预防急性播散性脑脊 髓炎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针对麻 疹、风疹和腮腺炎等病毒的疫苗 ,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02
在接种疫苗后,应留意观察宝宝 的反应,如果出现高热、头痛、 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因通常 与感染、疫苗接种或某些药物有 关,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
临床表现
症状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症状包括头痛 、发热、呕吐、意识障碍、惊厥、偏 瘫、视力障碍等。
病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程通常在数 周至数月内,但也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诊 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诊断为急 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符合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炎 症;
脑脊液检查显示炎症反应;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 症。
02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治 疗
药物治疗
脑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病原体引起。
脑炎的病情严重,可能导致脑功能受损,因此及早治疗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炎治疗方法。
1.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引起的脑炎,抗病毒药物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系统。
2.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引起的脑炎,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需要通过脑脊液检查确定病原菌类型,然后选用对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3. 免疫治疗:某些脑炎病例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这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免疫调节治疗。
常用的免疫治疗包括大剂量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4. 对症治疗:脑炎病人常常伴有头痛、发热、抽搐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可以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解热药来降低体温,使用抗惊厥药物来控制癫痫发作。
5. 并发症治疗:脑炎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颅内高压、脑水肿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可以使用渗透性药物来降低脑水肿,使用降低脑脊液压力的药物来缓解颅内高压。
6. 支持性治疗:脑炎病人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和水分供给,这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同时,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脑炎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连、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抗病毒、抗菌及抗炎作用,可以辅助治疗脑炎。
需要注意的是,脑炎的治疗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感染源,保持室内通风,加强个人卫生,预防交叉感染。
此外,脑炎治疗后的康复也非常重要,患者需要进行神经功能康复,如言语训练、物理治疗等,有助于恢复脑功能。
总之,脑炎的治疗方法涉及病因治疗、症状控制、并发症处理和支持性治疗等方面,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来说,了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是必须的,那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呢?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一种,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依据国际儿童多发性硬化研究组的定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伴有脑病(行为异常或意识障碍)表现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首次发生的脱髓鞘疾病。
典型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是单相病程,预后良好,复发型和多相型要注意与多发性硬化鉴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
目前没有关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药物治疗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糖皮质激素被广泛认为是一线治疗(class Ⅳ)。
激素应用的药物选择、剂量和减量方法尚未统一,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静点甲强龙优于地塞米松。
甲强龙的使用方法:20-30mg/kg (最大剂量不超过1g)/d,静点3-5天,继之以强的松1-2mg/kg/d口服1-2个星期,随后逐渐减量,4-6周停用,若激素减量时间小于3周,将增加复发的风险。
Dale等研究发现,复发的患者激素使用的平均时间为3.2周,而未复发者的激素使用时间为6.3周。
若激素不耐受或有使用禁忌,或效果不佳,IVIG是二线治疗药物,IVIG的使用方法:2g/kg(总量),分2-5天静点。
血浆交换:主要是对体液免疫产生调节作用,可清除病理性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用于对激素无反应的急性暴发性CNS脱髓鞘疾病,隔日进行5-7次交换,副作用有贫血,低血压、免疫抑制和感染等。
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仅有用于成人激素无反应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
具体用量:500-1000mg/m2,一次静点,或在第1,2,4,6和8天分次给予。
严重副作用有继发恶性肿瘤、不育、出血性膀胱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免疫抑制、感染、stevens-Johnson综合征、肺间质纤维化等。
以上就是关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怎么治疗的相关介绍。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是比较多的,因此,对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患者来说,也不要太过于担心了,及时治疗才是治疗此病的关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