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诗二首》语文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
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
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三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练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1。
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学习、勤奋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
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四、学习生字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
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3—4自然段。
2.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3.学会“少、讲、于、气”学习重点:1.学习3—4自然段。
2.学会“少、讲、于、气”学习难点: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一年级三言两语主题班会教案

一年级三言两语主题班会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三言两语主题班会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三言两语。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三言两语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一些常用的三言两语。
3. 小组合作创作三言两语。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三言两语的例子和图片。
3. 小组合作创作三言两语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三言两语的兴趣。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三言两语,了解他们对此的认知。
Step 2: 介绍三言两语(10分钟)- 通过PPT或黑板,给学生介绍三言两语的定义和特点。
- 展示一些经典的三言两语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 学习常用的三言两语(15分钟)- 准备一些简单易懂的三言两语,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书山有路勤为径”等。
- 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三言两语的意义和用法。
Step 4: 小组合作创作三言两语(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 给每个小组分发活动材料,包括一些图片、词语和句子。
-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利用给定的材料创作三言两语。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Step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创作的三言两语分享给全班。
- 鼓励学生解释他们创作的三言两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 全班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Step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 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家和家人分享他们学到的三言两语。
-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更多的三言两语,并在班级或学校的其他场合进行展示。
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国学启蒙第3课教案

国学启蒙第3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经典故事《孔子拜师》的故事内容和内涵。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知道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吗?2. 学习内容。
(1)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通过讲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和道德修养。
(2)学习经典故事《孔子拜师》。
讲解《孔子拜师》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品质。
3. 活动设计。
(1)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思想。
(2)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孔子拜师》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内涵。
4. 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学习经典故事,学生也从中汲取了道德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的品质和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孔子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经典故事《孔子拜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精选17篇)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精选1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3、积累关于语言的词语,学会使用形容词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
4、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5、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制作生字词卡片。
(学生)课时分配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
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3、积累关于语言的词语,学会使用形容词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
重点难点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教学过程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学生动手连线。
4、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看看有什么发现5、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6、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一言不发不言不语三言两语千言万语豪言壮语少言寡语自言自语甜言蜜语2、你可以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吗试试看。
3、选两个说一句话。
4、全班交流。
5、读句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6、和同桌用“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说话。
语文园地3的短文教案

语文园地3的短文教案很高兴在这里分享我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3》编写的教案。
在这个阶段,语文教育的重点是加强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我整理出以下教案。
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3》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共有十二个单元,包括课文阅读、词语学习、拼音学习、生字造句等模块。
课文阅读篇幅占据了绝大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词语学习和拼音学习是巩固基础的重要环节,在生字造句中,学生需要将所学词汇进行运用和巩固。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识别语言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细节和推理等方面有所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灵活的运用。
3. 加强词语和拼音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点突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词语理解、段落整合、细节获取和推理理解等方面进行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可以通过探究生活现象和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敏感性,让他们多角度地去发现周围的事物。
四、教学过程1. 阶段一:课文导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在课前,让学生先浏览全文,感受课文的主旨,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2. 阶段二:词语讲解对于新词语的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场景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概念的理解和形象的联想来记忆单词,同时增加学生词汇量。
3. 阶段三:读后理解教师可以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读后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从段落结构、语言难点、文章主旨、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阶段四:写作训练通过生字造句、段落填空、情感表达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实用)口语交际教案10篇

口语交际教案10篇口语交际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三言两语说图意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不,有一个小男孩就遇到了一件难办的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遇上了什么事?(课件出示)师:小男孩遇上了什么事?生:小男孩找不到妈妈了。
生:小男孩和妈妈走散了,他不知道妈妈上哪儿去了。
师:这两个同学观察得很认真,一下子就说出了小男孩遇到了什么事,如果能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也说出来,那就更清楚。
再仔细看看图,谁能来完整地说说?生:有一天,小男孩和妈妈到公园玩,不小心和妈妈走散了,他不知道妈妈到哪儿去。
师:他说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说得很清楚,很完整。
师:他把什么说清楚了,你能说具体些吗?生:他能说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有发生了什么事。
师:你听得真仔细呀!谁也想说?生:夏天的一个中午,小男孩和妈妈到公园玩,走着走着,小男孩看到有个阿姨在卖冰棒,他马上跑过去,等他再回去找妈妈,不知道妈妈上哪儿去了。
师:你真棒!不仅能把话说清楚,还说得很具体。
二、各抒己见议办法师:小男孩找不到妈妈,他心里该有多着急呀,他想:“妈妈上哪儿去了,我该怎么办呢?”(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口语交际课的话题:我该怎么办。
大家都来帮他想想办法,好吗?(课件出示)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说的时候要把话清楚,让人听明白。
小组内的同学要认真听,评一评谁说得好,谁想的办法好。
生:小组讨论。
师:大家在小组里都能畅所欲言,做得真好。
下面,谁先来说?同学在汇报时,大家要认真听,听听他是否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生:站在原地等。
(板书“原地等”)师:谁来评一评他说得怎么样?生:他的声音很响亮,如果能把话说完整,那就更好了。
师:那要怎么说呢?生:他可以这样说:“我认为小男孩可以站在原地等妈妈。
”师:你真会评。
老师相信你这一提醒,他一定能说得更好。
你再来说说,好吗?生:我觉得小男孩可以站在原地等妈妈。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教案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一、明代文言小说概述在白话短篇小说几乎陷于沉寂的明代初年,文言小说却出现了复兴的态势,瞿佑的《剪灯新话》是明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此书的题材可分为社会政治小说和社会言情小说两类。
前一类作品大多借用历史题材,以神鬼寓言的形式,记录了乱世文人的心态,抒写了文人的牢骚不平,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暗昧与道德沦丧也多所抨击;后一类故事较有特色,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民主倾向,流露出一定的市民气息,同时也描写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如《翠翠传》、《联芳楼记》等。
《剪灯新话》影响了有明一代乃至清代的文言小说创作,起而仿效者纷起,较为出名的有李昌祺的《剪灯馀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这三部书被后人称为“剪灯三话”。
这些传奇小说集为清代文言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一些新的艺术经验,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为当时的白话小说与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传奇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后期又出现了“中篇传奇小说”,这类作品大都用浅近的文言写成,篇幅一般一两万字,诗词连篇,因而又称“诗文小说”,内容大都写男女情爱,较为著名的有《钟情丽集》、《辽阳海神传》、《刘生觅莲记》等。
这类小说对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以及艳情小说流派的形成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此外,随着文言小说创作的兴盛,收集、整理、出版各类文言小说也蔚然成风,如冯梦龙编的《情史》、王世贞编的《艳异编》等等。
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概述明初至嘉靖之前,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直处于低谷时期。
明中叶之后,白话小说空前繁荣,一方面一些文人对宋元话本加以整理润饰,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模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就是拟话本。
从话本到拟话本,是由供讲唱的口头文学的记录发展到供人阅读的案头文学的创作。
对白话小说的汇集、刊印,最早有嘉靖年间洪楩编撰的《清平山堂话本》,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万历年间,熊龙峰也分册刊印过话本小说,今存四种,即《熊龙峰刊四种小说》,这些短篇小说集较多地保留着作品的原貌,为收集整理、改编白话小说开辟了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
教法设计:点拨疏通文意、速读概述情节、讨论分析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补充材料:剧《苏三起解》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
故事梗概为:明朝时,名妓女苏三和吏部尚书子王景隆结识,改名玉堂春、誓偕白首。
王景隆在妓院被老鸨钱财诈尽,被轰出,苏三私赠银两使回南京。
王景隆走后,老鸨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洪作妾。
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洪,反诬告苏三。
县官受贿,判苏三死罪。
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去太原复审。
途中苏三诉说自身的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并当亲人对待,由此苏三推翻了曾在受刑之时说出的“洪洞县中无好人”的说法。
后王景隆考取官员,回山西巡视,反了苏三冤案,喜结成亲。
一、知识积累
1.正字音
2.辨字形
3.解释词义
4.识记文化、文体常识
①文体常识:
话本说话艺人的底本。
拟话本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②文化常识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
“三言二拍”的文化价值
二、作者介绍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
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
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世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三言”。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1)强调文学应表现真情。
《山歌》、《挂枝儿》:“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认为民歌是《诗经》的嫡传,在文人创作走向僵化的当今,大力提倡民歌及民间创作才是“惟时所适”之举。
2)与“礼教”对立的“情教”观。
《情史类略》:“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六经皆以情教也”.“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必勉强,从至情上做必真切.”
3)提倡通俗。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古今小说•序》)相反,那些“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醒世恒言•序》)
认为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
”(《喻世明言•序》)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警世通言•序》)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者,取其可以道(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喻世明言•序》)
2、“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
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
开始。
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补充:
凌濛初与“二拍”
1、凌濛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
科举不利,转而著述。
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
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
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二拍”。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二、问题探究
⒈诵读《玉堂春落难逢夫》开篇词《鹧鸪天》初步了解小说情节
⒉速读全文梳理情节, 用树枝图画出文章结构
⒊摘读问中的精彩情节,就小说中表现的“情”、“智”、“义”、说出你的个人见解。
三.课堂反馈练习
见第二教材第35页。
第二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⒉过程与方法:讨论辨析,归纳总结,研读探究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试从美学角度分析:苏三之美
一、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三.品味艺术特色
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⒉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⒊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⑴美的形象:
初会时“鬓挽乌云,眉弯新月
⑵美的内质:
救公子,发誓愿,立契约,守节义
⑶起伏跌宕的故事
⑷典型化的手法
四、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故事梗概
吏部尚书王大人革职返乡前,把少公子王景隆留在京城完成未完的学业,顺便督促管家王定把多年前借出去的几万两银子收回来。
爹娘起程回南京后,平日里受爹娘管教甚严的景隆第二天就在胭脂胡同的宜春院里看中了颇有几分姿色的苏三小姐。
苏三小姐虽沦落风尘,但心地善良的她决非见利忘义、水性扬花之辈。
正因为如此,景隆不顾管家王定的再三劝阻,执意与苏三小姐私定终身,并定做一块刻有“玉堂春”的金牌送给苏三。
见景隆身系官家大少爷,且身带万贯银两,宜春院的鸨妈妈干脆把景隆连同他的行李都接到宜春院。
鸨妈妈看中的是景隆手上的钱,而为了苏三,景隆也是出手大方,结果没多长时间,王定收回来的三万两银子被花销一空。
没有了银子,鸨妈妈就开始设法赶景隆走人。
幸亏苏三情义厚,百般阻拦,但尽管如此景隆还是受尽鸨妈妈的欺凌,为此还牵连上苏三。
见赶不走景隆,鸨妈妈又心生一计。
在谎称去吕祖庙上香的路上,把景隆甩弃于闹市之中。
此时,王定已被景隆赶回了南京,可怜孤苦伶仃的景隆由一个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的少年公子,沦落为一个栖身于关公庙的更夫,其中人生凄凉的味道算是有了一次切身的体会。
在景隆落魄关王庙的日子里,是酒楼卖瓜子的小金哥和宜春院的门童小厮帮景隆得以再次见到日夜思念的苏三。
后来,景隆用苏三送来的几两碎银,重新打扮一新,并用满满两箱石头当作银两,骗回了鸨妈妈的笑脸相迎。
岂知这是苏三和景隆合演的一出戏。
在苏三的帮助下,景隆趁夜席卷了原本就是自己置办的贵重物品,返回南京发奋读书,从举人到进士,直取金榜二甲第八名,留在刑部听命,不日将择官上任。
景隆离开宜春院后,苏三被鸨妈妈卖给了山西一个叫沈洪的富商。
沈洪被妻子皮氏和奸夫合谋害死后,苏三成了替罪羊,被打入死牢。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三的案子被山西报给刑部后落在景隆的手里。
在景隆的直接过问下,苏三很快得到昭雪。
然而,景隆把苏三带回南京后却遭到爹娘的一致反对。
就在苏三看破红尘,为景隆前程大计而决定削发为尼时,景隆毅然弃官不做,与心爱的人儿苏三厮守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