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万新华教授关于BNT微创技术治疗的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80例报告)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80例报告)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80例报告)作者:李鹏强周艳宏王献清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的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HFS病例80例,现在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部病例经6个月至8年随访,抽搐完全消失67例,减轻7例,手术无效2例,无复发,总有效率为92.5%。

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及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知识、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减压棉片的大小及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重要因素。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效果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11/100万。

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疗经验总结,现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以治愈本病的方法[1]。

2001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MVD治疗HFS病例80例,本文就我们的临床治疗体会并复习近年文献资料,对影响MVD治疗HFS手术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38例,女42例。

年龄27~71岁,平均49.3岁。

左侧44例,右侧36例。

病史6个月~21年,平均5.6年。

按Shorr[2]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等。

2级7例,3级55例,4级18例。

术前诊断依据患者典型的一侧面部抽搐症状。

术前常规行头颅CT、MRI检查,排除表皮样囊肿等继发致病因素。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身体向后倾斜10度,头部下垂15度,并向健侧旋转10度,颈部稍前屈,使患侧乳突位于最高位置。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邦伟;石慧;方剑乔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0(018)011
【摘要】@@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筋惕肉瞤"、"面风"等范畴.本病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针灸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就近5年针灸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如下.rn毫针rn取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取穴有以下几种: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取背俞穴等.朱月芹等[1]以阿是穴为主穴治疗面肌痉挛33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
效率为93.9%.认为直取其处,刺分肉之间以行卫气而散风邪达到治病目的.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李邦伟;石慧;方剑乔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
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J], 李雪波;许建军
2.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J], 吴霞;王寅
3.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张苗;鲁海;张春红
4.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J], 王敏;胡政;郭喜利
5.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J], 雷凯悦;杨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

理 , 数和计量资 料分 别采 用 检 验 和 t 验 , 计 检 检验 水 准为
a=0 0 。 . 5
观察组 4年后 随访 中痉 挛缓解 3 4例 , 痉挛 复发 2例 , 遗 留后遗症 3例 , 患者满意 率为 9 .% ; 43 对照组痉挛 缓解 2 2例 , 痉挛复发 8例 , 留后 遗症 9例 , 者满意 率为 7 .% , 遗 患 3 3 观察 组患者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且患 者满意度 明显提高 , 痉 挛复发及 遗留后遗症也明显较少 , 两组 比较 , 差异 有统 计学意
的患者 因持续不 能睁 眼。治疗 后 由 Ⅱ 一Ⅳ级降为 0级者 为完
面肌痉挛是一 种常 见 的原 发 性颅神 经疾病 , 具有 无意 其
识、 不规则 、 间断性 、 强直抽搐或单侧 面部肌 肉阵挛性等特 点 , 患者睡眠时可持 续存 在。若 出现 紧张 、 焦虑情 绪或 压力 大时 可使 其加重。常用 的治疗 手段 有药 物 、 针灸 、 按摩 、 肉毒 素注 射等, 但均不 能完全治愈 面肌痉挛。 多数研究表 明颅 内血 管对 面神经 产生 搏动 性压迫后 。 可
年龄 2 7 岁 , 3— 1 病程 32~1 . , . 18年 平均 6 7年 。两组患者在 .
2 结 果
全 缓解 , Ⅱ一Ⅳ级 降为 I Ⅱ级 者为 明显 缓解 , 由 一 由Ⅳ级降 为
Ⅲ级者 为部分 缓解 。随访 中记录 患者 满意 度 , 定满 意度调 制
查表进行统计 。
15 统计 学方法 : 有数据 均采用 S S 1. 计学 软件处 . 所 P S3 0统
吉林医学 2 1 0 2年 6月 第 3 3卷 第 l 6期

32 4 1・
微 血 管 减压 术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的远 期 疗 效 评 价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附204例分析)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附204例分析)
( 宁省人 民 医院神 经 外二科 ,辽 宁 沈 阳 1 0 1 ) 辽 10 6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显 微 血 管 减 压 术 治 疗 特 发 性 面肌 痉挛 ( F )的疗 效 及 不 同 血 管 压 迫 类 型 与 疗 效 的 关 系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显 微 HS 血 管 减 压 术 治疗 的 2 4例 H S病 人 的 临床 资 料 。 前 行 MRI C 0 F 术 或 T检 查 以 排 除 桥 角 区 占位 性 病 变 。 据 术 中 所 见 确 定 责 任 血 管 并 根 减压 , 比较 不 同责 任 血管 压 迫 的疗 效 。 结 果 平 均 随访 1 . 。 术 总有 效 率 9 . (8 5年 手 26 19例 ) 复 发 率 49 (0例 )主 要 并 发 症 包 括 % , . % 1 。 听力下降及消失 3 0例 , 瘫 l 面 8例 , 口延 迟 愈 合 4例 ; 死 亡 与 致 残 。 任 血 管 为 椎 动 脉 的 2 伤 无 责 6例 病 人 中 , 术 失 败 5例 (9 % )术 手 1. 2 . 后 复 发 4例 (5 % )责 任 血 管 为 非 椎 动 脉 者 手 术 失 败 1 1- 4 ; 0例 (. )术 后 复 发 6例 ( - , 前 者 比较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56 , % 3 %) 与 4 差 P< 0 5 。 结论 显 微 血 管 减压 术 是 目前 治 疗 特 发 性 面 肌 痉 挛 的首 选 方 法 , 熟 的显 微 外 科 技 术 及 术 中 正 确 识 别 责 任 血 管 并 充 分 减 压 . . ) 0 娴 是 确 保 显 微 血 管 减 压 术 高效 、 全 的关 键 。 任 血 管 为 椎 动 脉 者 手 术难 度 大 . 后 复发 率 高 。 安 责 术 关 键 词 :显 微血 管减 压 术 ;面 部 单 侧 痉 挛 :椎 动 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分析与研究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分析与研究

干, 想要 喝水 , 舌红少苔 。因此应使用 益 胃汤 , 中有沙参 、 其 冰 并神 经功能 不全损 伤 的疗效观 察 【 .辽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 , J ]
糖 等药 材 , 他们都有着很好 的养 阴益 胃功效 。
32 医治疗 .西
2 1 ( 1. 0 00 )
[温 胃舒或养 胃 治疗幽 门螺杆 菌相 关性慢性 胃炎和消化性 2 ] 舒 西医认为 ,慢性 胃炎 主要 是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 染 以及 胃 溃疡的全 国多 中心临床研 究【. J中华医学杂志 , 1(2 . ] 2 00 ) 0
进行治疗。 结果 :5例患者 中有 8 例 面部抽搐 症状消失 , 9 9 经半年的观察及回访其余 6 症状减轻 , 例 目前 尚无 复发病例。 结论 : 显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 挛的有效方 法, 值得在 临床上推 广应 用。
关键 词 :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 断层显像 中图分类号 : 6 11 R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1 0 — 0 4 0 1 7 — 3 1 2 1 )6 0 6 — 2
我院 自 2 0 0 8年 1 至 2 1 月 0 0年 1 2月共 收治 面肌痉 挛患 横窦与 乙状窦交界 的部位 。如打开乳突蜂房用骨蜡严密封闭 , 者9 5例 , 中男性 2 其 6例 , 女性 6 9例 , 年龄 为 3 ~ 7岁之 间 , “ ” 36 T 型剪开硬脑膜 , 并悬 吊硬脑膜 , 将前端宽 2 m脑压板放置 m 平均 4 。所 有患者均为单侧发 病 , 中左侧痉挛 5 7岁 其 7例 , 右 在小脑绒球 表面轻牵 , 缓慢 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 液 , 使小脑塌 侧痉挛 3 例 。病程 2 1 , 8 2年 平均 51年。 . 陷, 显露 Ⅶ, Ⅷ颅神经 。对组 织进行锐性分离 , 剪开蛛网膜 , 暴 9 5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面肌 的阵发性 、 自主、 不 快速频繁 露 责任血管 , 将责 任血管分离使其充分游 离 , 向颅底பைடு நூலகம் 向推移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6例临床分析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6例临床分析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6例临床分析贺艳阳;焦庆芳;崔丙周;周武涛;王博【摘要】目的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6 例面肌痉挛患者诊疗经过及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总结经验.结果 46 例患者中41 例术后面肌痉挛立即停止,4 例经进一步恢复后治愈,1 例未愈,术后有效率97.8%,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神经麻痹、手术切口皮下积液、耳鸣等总发生率8.7%.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2(010)016【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作者】贺艳阳;焦庆芳;崔丙周;周武涛;王博【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2;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2;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2;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2;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面肌痉挛(facial spasm)或称半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指的是以半侧眼轮匝肌为主的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无痛性抽搐,多为单侧发病,中年后起病,目前多认为面神经根出脑干处受血管压迫导致神经变性,异常放电而导致。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osition,MVD)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手术效果良好的特点,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手术方案[1]。

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HFS患者46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33~65岁,平均50.2岁,发病病程16个月~15年,平均3.9年,发病均为单侧,其中左侧17例,右侧29例,症状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抽搐频率增加,34例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治疗,8例患者曾行肉毒素局部封闭,均未能治愈。

211155427_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211155427_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及其临床意义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及其临床意义魏文渊,别小华,薛俊刚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不同面肌的侧方扩散反应(LSR)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且行MVD 治疗的290例HFS 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VD 术中监测LSR 的210例患者纳入监测组,术中未监测LSR 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的MVD 疗效;分析监测组患者术中LSR 的变化,比较LSR 未消失和消失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的MVD 疗效;比较LSR 提前消失和减压消失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MVD 疗效。

结果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监测组患者的MVD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监测组患者MVD 手术中,98.09%(206/210)患者术中LSR 消失,1.91%(4/210)患者面神经减压后LSR 未消失,消失患者中15.05%(31/206)患者LSR 在完成面神经减压前消失,84.95%(175/206)患者LSR 在完成面神经减压后消失。

术后1周时,LSR 消失患者的MVD 疗效明显优于未消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后3个月时LSR 未消失患者的MVD 疗效与消失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LSR 提前消失患者的MVD 疗效与LSR 减压消失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MVD 治疗HFS 患者术中监测LSR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治疗疗效,且MVD 术中LSR 消失的近期疗效优良,LSR 消失时机对HFS 患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侧方扩散反应;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7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3)08—1114—05Lateral spread response of different facial muscl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WEI Wen-yuan,BIE Xiao-hua,XUE Jun-ga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Honghu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0,Shaanxi,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of different facial muscl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for hemifacial spasm (HFS)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290patients with HFS who underwent MVD treatment in Honghu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etween January 2019and January 2022.A total of 210patients with LSR monitoring during MVD surgery were included in the monitoring group,and the remaining 80cases without LSR monitoring during sur-gery were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MVD efficacy 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and the changes of LSR in monitoring group were analyzed during surgery.The MVD efficacy 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and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The efficacy of MVD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early disappearance of LSR and patients with decom-pression disappearance 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Results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effi-cacy of MVD in the monitor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During MVD surgery in the monitoring group,98.09%(206/210)of the patients lost the LSR dur-ing surgery and 1.91%(4/210)of the patients did not lose the LSR after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15.05%(31/206)had LSR disappeared before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and 84.95%(175/206)had LSR disappeared after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The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 at 1week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P <0.05).At 3months after surgery,the MVD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 (P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of MVD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out LSR disappearance and the patients with LSR disappearance at 3months after surgery (P >0.05).At 1week and 3months after surger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acy of MVD between patients with LSR early disappearance and patients with LSR decompression disappearance (P >0.05).Conclusion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LSR in patients with HFS treated with MVD facilitates the smooth operation,and improves the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LSR disappearance during MVD surgery is excellent,and the timing of LSR disappearanc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HFS patients.【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Lateral spread response;Short-term efficacy;Long-term efficacy·论著·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3.08.010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SF-100)。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

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

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

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

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NT微创技术治疗在神经科的治疗应用
万新华
肌张力障碍和肌肉痉挛是神经科临床常见而难治的一组症候。

病人主要表现为形式多样的不自主运动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虽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生活、工作困难和精神痛苦。

异常的姿势和表情常置患者于尴尬无助的境地,严重时丧失正常工作和生活自理的能力,病人求治愿望迫切,但传统口服药物常无确切、持久疗效。

选择合适的肌肉、进行BNT微创技术治疗,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引起局部的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迅速消除或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其相关的疼痛、震颤、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故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由于特殊设备和此微创技术的高端性在国内难以广泛开展。

BNT微创技术治疗多种以不自主或异常肌肉收缩为特征表现的运动障碍病被认为是近年神经科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北京运动障碍性疾病诊疗中心自引进美国BNT微创技术治疗到开展其临床研究工作一直受到万教授大力指导和支持,并由万教授本人亲自为病人治疗, 目前每年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痉挛状态等患者约1500例次,疗效显著。

我们结合临床进行了局部BNT微创技术治疗在远隔部位单纤维肌电图的系列研究。

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不断总结经
验,对多种原因造成原发或继发反应不良的部分病人通过肌电监视引导治疗, 可更为准确地选择靶肌肉,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对一些在外院同样采用BNT微创技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患者也取得了好的结果。

我们参照国外BNT微创技术治疗的相关文献,积极尝试、扩大BNT微创技术治疗的多种适应症,对磨牙症、痛性痉挛、抽动症、难治性头痛、难治性震颤、frey综合征、多汗、流涎等进行了探索性治疗,切实缓解了部分患者的痼疾。

由于专病门诊丰富的病例资源,我们对一些少见的运动障碍病也有了更多的观察和认识,如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或异动症、棘红细胞增多症、Hallervorden-Spatz 病等,为此类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治积累了较多经验。

通过对反复、多次治疗的患者进行的长期观察和随诊,我们全面分析、总结了BNT微创技术治疗在神经科临床实践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包括适应征的掌握、治疗剂量的选择、治疗部位的监视定位、重复治疗间隔的控制、并发症的预防、进口与国产药的比较等,成功地举办了九届运动障碍病及BNT微创技术治疗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神经科医师,对此项技术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众多医师、研究人员和患者的工作、交流,局部BNT微创技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及肌肉痉挛的新方法,已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和推广,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福音、解除病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