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史哲通论思考题(1)
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A.英国 B.德国C.俄国 D.日本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2015文综(历史)答案及解析·全国卷Ⅰ解析

2015·全国卷Ⅰ(历史)24.H1[2015·全国卷Ⅰ]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4.C[解析] 本题以《吕氏春秋》中描述的农耕之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战国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是基本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农业产量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畜力的使用能耕种更多的土地,提高了生产力,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它们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进步的主要原因,反之,农业收益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它们的推广,故答案为C项;战国时期农业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排除D项。
25.A2[2015·全国卷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5.C[解析] 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
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族人,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
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 项。
26.H2[2015·全国卷Ⅰ]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文史哲通论(1)

孟子(前372年-前 289年)
古代印度
《奥义书》(Upanishads) 《奥义书》是印度最经典 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 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 的思辨著作。现在已知的 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 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 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 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 础。
释迦摩尼,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
“看来要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 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找到 这个历史轴心。正是在那里,我们同最深刻 的历史分界线相遇,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开 始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轴心时代’ (Axial Periad)‛。 ——雅斯贝尔斯
古代中国
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
夏:是古代的会意字,从上到下 依次代表头、双手和双脚,像一 个高大威武的人。夏字的本义指 在上古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 我国古代汉族也自称为夏,也指 中原地区。后来相沿用以称呼中 国人。 另外,夏字还有“大”的意思, 亦有“华彩五色”的含义。 在古 代夏字还与“雅”字想通,表示 超凡脱俗、雅正高贵的意思。唐 代学者孔颖达曾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 一也。” 这里华夏二字连用,初 指中原地区,后来指中国全境。
柏拉图(柏拉图 (Plato 约前427年- 前347年)
亚里士多德(前384— 前322年)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以血缘为纽带 ,以家族为本位,崇尚孝道,家国一体 。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血缘关系。 从直系亲属一直到旁系亲属,构成了中国人际交往的主要网 络。同世界上其他民族比较而言,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亲情。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班固《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完整的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继承了《史记》以纪、传、表、志互相配合的体裁特点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汉书》具有博洽的特点,表现为它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学术等等各方年的内容。
《汉书》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被深深打上了正宗观念和唯心主义的烙印。
一是宣扬君权神授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它吸收了编年体以时间为序,易于明了史事之间的联系和纪传体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有利于综合史实的优点和克服了编年体所记“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辨”和纪传体所述“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编纂史书的新体裁。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
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
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3、波利比阿:(BC201年~BC120年)著名的希腊史学家,著有通史20卷,现存前5卷及其与部分残片。
依照时间顺序,两个奥林匹亚之间的四年为一个时期,叙述自公元前264年到164年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历史。
他严格区分历史和悲剧,认为在历史作品中,真是应当凌驾一切,艺术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他强调历史家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是最可靠的史料。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2,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者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这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B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技术,因此产生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亲近西洋文化的人都鄙视,说明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是鄙视的。
2015高考新课标II文综历史逐题解析(大题)

2015高考新课标II文综历史逐题解析(大题)2015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已经结束,各位考生普遍担心和关注大题的解析情况,新东方在线高考历史卲轶辰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份详尽的大题解析文稿,希望对各位考生预估分数有所帮助。
大题一共两道,一道是法治,一道是过节有关的。
第一道题:材料是《孟子》当中的,学生说如果他爸杀一个人,法官应该怎么判?孟子说法官就是抓他爸,学生又问儿子怎么办,孟子说儿子应该马上辞掉不干,把他爸救出来,然后隐居。
孟子重视法律,但是他觉得他爸和法律相比,哪个更重要?还是他爸重要。
于是他认为人情是高于法律的,但是法律也很重要,这是孟子的一个观念,这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提炼。
再下来我们看苏格拉底的一个观点,苏格拉底说,他被法庭判死刑了,他的弟子说不对,不能那么判,安排逃走。
他说我不能逃走,因为判决结果不对,但是判决的过程是对的,所以如果我觉得我这儿不公平,我走了,以后世界上就没规矩了,很多被正确判罚的人他也会找机会逃走,所以他就觉得正义是最重要的,他就死了。
题目是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治观念。
首先他们两个人都认为法治很重要,然后他们也都认为,孟子认为权利是不能高于法治的,他认为人伦是高于法治的。
苏格拉底的法治观念,他说守法本身就是对的,人就应该守法。
同时这里还提到了,说人人都认为自己用正义为借口践踏城邦,这一条现在比较难找的概念。
他谈到了法律是城邦的基础,他认为公正公平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他认为法律是高于人伦的。
第二道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治观念的社会背景和共同的社会价值。
对于这道题目,是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出发谈历史价值这个问题。
在我们之前的课程里面我们专门跟大家提过,谈到历史价值,这个就是所谓的民主思想还有人物,这些选修课里面专门讲过了。
谈到哲学家,我们就知道他们的思想,当我们评价他的思想的时候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叫做影响深远,因为重要的人物的思想都传到后世了。
第二件事叫经济瑰宝,人类精神文明宝贵中的瑰宝。
2015文综(历史)答案及解析·全国卷Ⅰ讲解

2015·全国卷Ⅰ(历史)24.H1[2015·全国卷Ⅰ]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4.C[解析] 本题以《吕氏春秋》中描述的农耕之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战国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是基本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农业产量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畜力的使用能耕种更多的土地,提高了生产力,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它们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进步的主要原因,反之,农业收益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它们的推广,故答案为C项;战国时期农业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排除D项。
25.A2[2015·全国卷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5.C[解析] 本题以两汉外戚干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背景”二字。
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是目的而不是背景;“家天下”突出的是重用刘姓族人,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初期的现象,与材料强调的两汉时期不符。
外戚是依靠皇后(或皇太后)的关系干政的,说明皇帝的母族亲属因裙带关系受到重视,故应选C 项。
26.H2[2015·全国卷Ⅰ]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专题一1百家争鸣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文史哲通论思考题
1.儒家、道家在治世理念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历史上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该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非常值得继承弘扬?
3.试谈儒家与道家在人生哲学上的异同
4.试谈中国外交的亲、诚、惠、容理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5.试论儒家君子观的现代价值
6.试谈晚清时期中国衰弱的原因
7.中央领导勉励青年学生要有文化自信,请你谈谈我们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8.试谈盛唐时期中国强大的原因
9.试论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段话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10.试谈中国古代文史哲著作多、科技著作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