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合集下载

浅论朱淑真其人及其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浅论朱淑真其人及其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浅论朱淑真其人及其诗词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朱淑真是我国宋代有名的才女,其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

朱淑真在写作时多用梅花意象,并在梅花这一意象中注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本文通过对朱淑真笔下的梅花这一意象的分析,浅层次地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朱淑真;时代背景;诗词作品;梅花意象;女性意识正文:一、朱淑真其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人。

其文学成就仅次于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才女。

也正如陈廷焯所说的:①“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

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朱淑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曾经“宦游浙西”。

少女时代的朱淑真,家境富裕,生活无忧,父母宠爱。

在家多读书、刺绣、弹琴、饮酒,形成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

其夫为官场小吏,二人感情不睦,故而朱淑真在婚后抑郁苦闷,最终抑郁而亡。

现存有《断肠诗集》、《断肠词》,皆为劫后余篇。

二、朱淑真的诗词在封建社会,封建伦理道德、封建教条成为了禁锢女性思想的牢笼,也扼杀了女性拥有与男性相平等的自由与权力的可能性,女性沦为了封建社会的囚徒和牺牲品。

而朱淑真也正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以她丰富而细腻的笔调向整个腐朽的封建礼教宣战。

在她留下来的作品中,打破了以往将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传统,把女性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抒写了女性对社会、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充分地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们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所特有的敏感细腻、多愁善感,以及她在诗词中表现出的纯粹的女性之美。

古代闺阁女子素来生活面极窄,全部的生活仅仅局限在闺阁和自然界之中,所以朱淑珍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围绕着自然与爱情两个题材展开。

在她的作品中,以花草为题材的咏物诗词占了很大的篇幅,而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是朱淑真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

生活在咏梅文化处于鼎盛时期的宋代,受时风影响,朱淑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及独特的自我经历投射到梅花这一意象上,将自己的情感经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抒写中,借助不同形态的梅花,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为读者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梅花意象,使之呈现出一种女性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论朱淑真诗词的爱情意识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论朱淑真诗词的爱情意识

老使我怨 的弃妇等 但这些女性形象 并不纯粹是由女性 作家来塑造的 真正由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生活 表达女性情 感的文学作品则很少 内 寄内 正如朱自清在谈到中国古代正统文 中国缺少情诗 有的只是 忆 学中的爱情描写时所说的
类评价便成定论 被后世学者普遍接受 即使是现今流行的 文学史也很少提及朱淑真的名字 对李清照却大书特书 这 其中的缘由不得不令人深思 诚然 李清照和朱淑真二人 虽同称为 闺阁隽才 我们不能抹杀她们之间的差异 许多深刻的分析和比较 但 前人对她们的作品已作了
探索与争鸣
理论月刊 !""# 年第 $ 期
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论朱淑真诗词的爱情意识
黄红日
! 丽水学院 中文系" 浙江 丽水 !"!####
摘要!南宋朱淑真是一位大力讴歌女性真正内心情感世界的女诗人 女词人 一部 断肠集 超越同时代文人 的爱情意识 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大胆反抗封建礼教 热烈追求个性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女主人公形 象 朱淑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应该重新加以评定 关键词!朱淑真 断肠集 爱情意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婚后的朱淑真 由于婚姻不幸
仍与旧时的恋人藕断丝连 鸳梦重温 她的诗词就大胆地表
火烛银花触目红 揭天鼓吹闹春风 旧事惊心记梦中 哪得功夫醉 未必明年此会同 元夕
但愿暂成人缱绻 不妨常任月朦胧
漫漫冬夜 更是 推枕鸳帏不奈寒 起来霜月 在她笔下 东风是令人 厌恶 的 梨
这是诗人抒发寂寞情怀 思念情侣之作
月圆人圆 生
比往武林 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
活幸福美满 月圆人不圆 乃人生之缺憾 面对孤苦无伴的 词人 连月亮都不忍心团圆 词中化用苏轼的 不应有恨 何 事长向别时圆 之句 但反用其意 悲苦之情袒露无遗 只有 寂寞深闺无人倾诉的女词人 在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 下 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如此深细的感触

朱淑真作品的女性特色

朱淑真作品的女性特色

朱淑真作品的女性特色作者:张方星懿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宋朝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由于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遗风和唐朝较为开放的文化风俗,加之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盛,宋代女性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审美主体,造就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辉煌。

在这些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女性中,李清照、朱淑真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综合来看,李清照的作品可以用“大家闺秀”一词来比喻,而朱淑真之作则恰适合用“小家碧玉”来作比,世人往往对李清照的了解远多于朱淑真,殊不知正是这种“小家碧玉”的浅吟低唱,才更贴近女性真实的情感世界,并在反映女性世界的作品中更具有代表性。

《词坛丛话》中云:“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

”由此可见,朱淑真其人其作对于后世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朱淑真作品的女性特色。

一、细腻的闺阁情思与李清照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不同,朱淑真却是同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闺中女子一样,生活在闺阁的狭小空间之内。

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朱淑真的诗词往往大量描写闺中生活,真实再现了闺阁女子的生活环境。

与那些借女性之口作词的男性作家相比,朱淑真的闺中作品反映出了闺阁女子真正的情思,细腻地展示了当时女性的精神世界。

1.伤春之情的展示朱淑真这类题材词作所反映的第一个内容是伤春之情。

“伤春”是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女性的朱淑真,生活在狭小的闺阁世界中,极少有时间走入市井山川中去遣兴,所以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许可以说是她感受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最好依凭,因而春天也就被她倾注了相当的情感。

比如《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词开篇写垂柳,古来向有“折柳送别”之习俗,其中“柳”与“留”谐音,因而“柳”这一意象常有挽留之意,又加以“欲系青春”四字,则此处的留春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

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

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摘要: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大胆地流露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传统妇女角色的质疑,体现出她或朦胧或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朱淑真;诗词;女性意识一、朱淑真其人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著名的女作家,现今保存下来的诗有337首,词33首,均收录在魏仲恭编的《断肠集》中,与《漱玉词》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的“双壁”。

出生于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善诗词,晓音律,工书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但未能逃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适非偶,婚后夫妻生活并不和美,不愿将就一生,传说投水而死。

她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之爱,却总是事与愿违,再加上宋代社会理学兴盛的各种束缚,造成了悲剧。

二、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中,对女性思想意识研究的热度一直高居不下。

女性意识是“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思考,审视女性内在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女主人公或者女性形象开始思考和争取自主意识,为自己的心灵情感和生命体验做出敏锐的反应。

在以男权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女性的话语权是被剥夺的,一直被看作男人的附庸品,女性意识也是被埋没的。

而朱淑真以独特的眼光展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经历,性别意识突出,同时思考自己的生存价值,对独立性进行探索,执著地追求精神之爱,并大胆勇敢地站出来,公然向封建礼教进行反抗,对传统的妇女生活角色进行思考与质疑,这种自我意识在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宋代女性文学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朱淑真刚好是这种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比较强烈的突出代表。

三、朱淑珍诗词的女性意识(一)性别意识文学史中描写女性的作品虽然不少,但在男性的笔下,关于女性的生活与情感总是描写的过于表面不够细致入微,使人难以真正体会女性内心的感情世界,相比之下,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就表现出另一种意味,朱淑真即是一例。

深闺之中的自然风光——朱淑真诗歌艺术特点赏析

深闺之中的自然风光——朱淑真诗歌艺术特点赏析

深闺之中的自然风光——朱淑真诗歌艺术特点赏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禁锢在狭小的天地。

宋代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严重。

程颐和程颢特别看重妇女贞节,极力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

他们的理论在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

”宋代刑法对男女判决也是不平等的。

“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

”所谓“七出”之条,而妻妾如任意离开丈夫则受到刑罚制裁。

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强,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女子若不听父母命,自由恋爱,会被看作是丑事。

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胆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法所容,抑郁抱恨而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

她,就是性格刚烈、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

她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绘画,通音律。

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对爱情的感受写进诗词,被迫害致死,死后诗稿被焚。

今存《断肠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中,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

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

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

对于封建礼教所宣讲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淑真极为不满,在作品中表现了她的愤慨与对卫道士们的讽刺。

如《自责》中所云,“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她不愿屈服,逆来顺受,她看透了这些宣传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用诗文发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

朱淑真诗歌用典浅论_郭婧

朱淑真诗歌用典浅论_郭婧

大 众 文 艺173摘要: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知识丰富,才华横溢,在她的诗作中有大量的语典、事典的运用。

本文主要根据朱淑真诗歌中典故的运用来分析朱淑真两方面主要的思想倾向,即强烈执着的爱情意识和尚佛好道的佛道思想。

分析研究朱淑真诗歌中用典的三个特色,分别是多典对比抒情达意、类典集用意义特定和典故强用意象朦胧。

关键词:朱淑真;诗歌;用典朱淑真,号幽栖居士。

南宋著名女诗人和词人,也是宋代流传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之一,被后人誉为是与李清照并称为“词中双壁”的南宋才女。

朱淑真性格叛逆、思想开放并且诗词均擅,众题兼备。

不同于之前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她“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二首》)的爱情诗,着重于从古代女性受压抑的状况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来分析其诗作,现今笔者通过考察朱淑真诗歌引用典故的情况来了解她的知识构成和独特的思想个性,从而进一步分析她诗歌中用典的艺术特色。

一、朱淑真诗歌的用典情况典故的运用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并以增加诗词的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

本文主要以宋郑元佐注、冀勤校点的《朱淑真集注》为底本,以张璋等人注的《朱淑真集》作参考来考察朱淑真诗歌的用典情况。

据统计,郑本共收诗歌323首,除去现已通用的语典未统计在内,有近70%的诗歌都引用了典故。

此外,其诗歌中所引用的典故来源广泛,经史子集各部均有涉猎。

其中引用较多的有《古词》123处,杜诗105处,苏轼诗词68处、《史记》29处,《汉书》18处,《诗经》16处。

诗歌中引用较多的是爱情类典故和佛道类典故,这为探讨朱淑真的思想倾向提供了参考。

二、从典故中看朱淑真之思想个性强烈执着的爱情意识。

朱淑真生活的时代女子是不被重视的,而她却在这样的境况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凭着自身的修养及对生活的体验,她用诗歌向人们大声呼喊出了自己对生活、爱情的追求,更勇于向世人袒露自己的心声。

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传统知识女性的代表,朱淑真接受了封建伦 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一方面造就了她善于读书、工于 辞章而又温文儒雅的品性,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 坚实的基;另一方面,其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 传统封建礼教的色彩。 [5]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她所特有的敏感细腻、多愁善感,表现出纯粹的女性 之美。
女性内心情感世界较男性作家要丰富得多,朱淑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只知其出身于仕宦家庭,浙 江钱塘人,据冀勤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淑真 集注》“佼点说明”,则具体推算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 丰 二 年—三 年(约 1079-1080),约 死 于 南 宋 高 宗 绍 兴 初年间(约 1131-1133)大约活了五十一二岁”。 [2]
宋朝是历史上颇为耻辱的一个时代,在辽金不断 的侵犯下,内忧外患,战乱连连,致使生灵涂炭,民不 聊生。 在中国历史上,两宋王朝的版图最小,国势最 弱,而中央集权却最为强烈,南宋后期,由于大力推崇 理学思想,对妇女的禁锢更加严酷,诸如“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3]等等。 朱淑真恰恰生活在这一时期 ,因此 与外界接触甚少。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灭亡,蛮夷的铁 蹄之下也造就了无数的冤魂,这一点在李清照、朱淑 真的诗词里都多有记载,遭受战乱苦难最深重的是妇 女群众。 朱淑真有词《秋夜有感》:“哭损双眸断尽肠, 怕黄昏后到昏黄。 ”自己风烛残年时的孤独落寞的心
68
1 2013 年第 期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真的诗词就是以描写真实的情感而取胜,一切应属于 女性的情感都包容在她的词作中,这皆源于她坎坷的 人生际遇和一段失败的婚姻。 其诗集之所以取名为 “断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思想情感的汇集。 朱淑 真好用情语, 其笔下经常出现感情色彩极浓的语词: “烟愁露泣”(《清平乐》) 何等悲哀,“深院重关春寂寂” (《洗 溪 沙 》)何 等 压 抑 ,等 等 。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朱淑真词中的女性形象目录一. 朱淑真词中的三种自我形象(一)少女形象:大胆率真、热情奔放(二)思妇形象:感伤幽怨、愁思断肠(三)弃妇形象:孤独落寞、愁病哀戚五个“独”字连用二. 朱淑真词与李清照词的异同正文朱淑真词中的女性形象——兼谈与李清照词的异同一. 朱淑真词中的三种自我形象(一)少女形象:大胆率真、热情奔放《断肠集》中多悲吟,这源于朱淑真不幸的婚姻,但这并不是词人全部的形象,词中还透露了少女时代的她率真洒脱、天真烂漫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摘要: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度否定后被发掘的女性词人,她是宋代写就女性诗词最多的代表人之一,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了她的一生,也向当时的封建势力发出了有力的抗击,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部《断肠集》融入了她的血与泪,也是她一生唱出的向往爱情、婚姻自由与自主的女性悲歌。

朱淑真以其独特女性视角和大胆的言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并不惜以死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是她向当时男权社会发出的不满。

关键词:朱淑真;女性意识;根源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是宋代的女词人,一部《漱玉词》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朱淑真的《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而李清照一度被后来的学者效仿与称赞,但具有同样实力与才情的朱淑真却被人否定。

她的作品被父母付之一炬,就连她的生平资料甚至生卒年代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见朱淑真在当时的地位。

现一般认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浙江钱塘人,生于仕宦人家,留有《断肠集》。

虽然她的生平史上记载甚少,但从她的诗词里也可看出她的一生并不顺意。

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而聪慧的她却由于社会的约束而嫁与一庸吏,使她一下从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女跌落为一个孤独、无望的少妇。

她争取无望,只得心灰意冷般回娘家以示不满与反抗。

但愈挫愈勇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新欢约会!她在那样一个束缚人性的社会里,当然也得到了“惩罚”:新欢弃之,父母亦嫌之。

抑郁的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虽然饱尝人生的苦涩,也执着坚守在“自己的田地”,但在那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年轻的她“愤然离世”,留下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香消玉殒的她也因行为的过激而给自己带来了“有失妇德”、“淫娃佚女”的骂名。

这也是她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

现存最早的关于朱淑真记载的是宛陵魏仲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作的序。

序中“……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胸中不平之气。

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

自古佳人多薄命,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

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

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存一,是重不幸也。

”i[①]寥寥数笔将其一生总括,而一大作家岂能如此简略?这也是我们所好奇的。

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她虽被埋没在封建势力甚强的等级社会好几百年,但却被后代学者发现并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对她的生平及地位也有了新的研究。

只是她的文学创作不被人熟知,不得不说这是后人的遗憾。

在一个由男性控制的男权社会中,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和“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传统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整日被束于阁楼之上,而受同样“待遇”的朱淑真却能冲破这个束缚,用诗、词在那片看似混沌的历史长河中注入一泓清泉,用她那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一个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悲惨女子,用她那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的觉醒和自我发现。

古之诗词,表达的往往都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与见解,从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作者本身。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无法考证作者在他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但我们可以通过他在诗词中的记录去推断他的思想变化与生活变迁。

朱淑真亦如此,我们就结合她的诗词去认识和欣赏一下这个伟大的女性。

本文就试图从朱淑真女性觉醒意识的表现和出现的根源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等方面来探讨和分析。

一、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她的女性觉醒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来看:(一)女性意识初露端倪的少女时期朱淑真自幼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懂音律,工书画,擅诗词”,但受当时生活环境所制,严格的闺训是必然之理。

她一面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一面接受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就这样迎来了她的少女时期。

此时的女性意识才刚刚浮出水面,虽不处于混沌之中,但也不强烈。

这主要表现在她有比常人更多的追求,她对爱情和未来的幸福生活有了憧憬和希望。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她作品也大多显得轻快、自由。

在《探梅》中她写道:“笑折一枝插云鬓,问谁潇洒似谁么?”多么真实与可爱,写出一个少女时的自恋与爱美之心,她的天真烂漫,毫无掩饰与羞涩正是朱淑真所特有的写照。

这样的灵性恐怕现在的人们都难以企及。

外貌秀丽的她在作品中也多表现她孤芳自赏的意味:“浴罢云鬓乱不梳,清癯无力气方苏。

坐来始觉神魂定,尚怯凉风到座隅”(《浴罢》)。

写出她出浴之后的懒散、无力、怕冷和弱不禁风。

在《浣溪沙》里一句“玉体金钗一样娇,背灯初解绣裙腰,衾寒枕冷夜香消”,写出自身的娇贵与柔弱。

这都是她以一种“弱者”的面貌去展示自己,也是她接受依附男性意识的自然流露。

除了对自己本身的欣赏之外更体现一种对万物的思考与感悟。

如《书窗即事》一首“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春残时的景象。

春来鸟儿自会啼叫,但对花的败落春天没有一丝的挽留,只有多情的蜂蝶对此有那么一点的牵挂。

作者在怨春,但也是一种无奈。

这首伤春之作与古人相比似乎没有那种凝重的愁。

可见他作为少女的不一般见解与胸怀。

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也会在春天这个易让人动情的季节里显露无遗。

且看《浣溪沙·清明》“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春天本景色怡人,让人身心愉快。

可词人为何“闷”,为何“恼”呢?细想,这不分明就是一个独处深闺的少女对未来的迷茫吗?她的寂寞无聊正透露出她芳心无所依托的苦闷。

正是这个苦闷显示出她的觉醒意识的萌芽:她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试看她的《秋日偶成》“初和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描绘了她心中“萧郎”的形象,希望能找到一位能诗善赋、才貌双全的夫婿与自己共和诗词。

一句“心事向谁托付”的询问,看出她心中的焦虑和期盼。

可见,她与一般女子的“父母之命”真的不同,这样的心思已略显她的与众不同。

(二)女性意识从依附到反抗的少妇时期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的婚姻境况大多是不幸的,男子对婚姻尚无自由可言,可想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对爱情只能是一种妄想。

有话说:“由婚姻为墙基,族性为砖石,而纲常名教则为之泥土,粘合而成一森严牢固之大狱,家长为其牢头,多数可怜的青年男女为囚徒也”ii[②],这一比喻是对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真实写照,当然朱淑真也不例外,她虽然有冲破牢笼的意愿,但这时终究没那个能力。

她满腹才华,有着和男子一样的抱负。

在《春日亭上观鱼》中写道:“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非吾欲透龙门志,只待新雷震一声。

”“龙门”一向喻指男子科举登第,这是男子的特权。

而女子作为男子的附庸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权利的。

她那巾帼不让须眉的大志终因礼教的束缚而化为泡影。

但她不会就此而止,她有精神的寄托,那就是未来的丈夫。

乖巧的淑真接受了“父母之命”,带着自己的志向和少女的憧憬与希望嫁给了父母所选之“佳婿”,婚后,她对丈夫抱有很大的期望,她把“时来天地云雷兴,起作人间救旱霖”(《卧龙》)的鲲鹏之志寄托在丈夫身上,希望他能为人间普洒甘霖、为百姓做贡献。

这也正是她的雄心抱负。

仕途难免会有磕绊,但她信心满满,一再鼓励丈夫:“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鸿鹄羽翼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骂人移学东轩》)。

让丈夫这块“玉”不要害怕不成器,只要羽翼养丰满,拥有了足够的才情,那得志是早晚的事。

可见,有多伟大的胸怀与气度,胜比男儿。

但是,她的丈夫不过一俗吏,即便得到了职位,也只是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浊物,哪可与清高的淑真相比。

他对妻子的才情不能欣赏,更不用期望夫妇相互酬唱之乐了。

留给淑真的只能是“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载”(《舟行即事》)的失望与落寞。

他被丈夫冷落,但更让视爱情为生命的淑真接受不了的是丈夫又觅“新欢”,自己满腔哀怨又无处可说,只能“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新秋》)了,她陷入了无限的孤独之中,一年四季对她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符号,只能徒增悲伤罢了。

她把这一切的感受都述诸笔端来记录她一年的生活。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少女时的轻快与喜悦消失了,只有那“已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空楼”(《春夜感怀》)的孤独。

生机勃勃的夏日,本应对生活有一种热烈的追求,可她呢?“凉生还又撩幽恨,留取孤樽对月开”(《夏雨生凉其三》),这不同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至少李白还有明月、影子相陪,而她却只能等到有月之夜才能相伴,这是何等的漫长。

月明朗朗的秋夜,我们不奢望她有刘禹锡那样“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胸怀,但至少应有观玩吟赏之乐吧!可惜的是只能对月伤怀:“倚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菩萨蛮·秋》),月亮都有圆的时候,可作者那梦呢?会有圆的那一天吗?自然只是空想。

即使万家欢乐的除夕,她也是“独坐頻斟守岁杯”(《除夕》)。

她一年的生活中,“孤独”构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最后看她著名的词作《减字木兰花·春思》“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一连五个“独”字,展示了她内心无限的愁苦与孤独,哀莫大于心死,她发出这样的五“独”之声,可见心中有怎样的哀愁,一个人的生活本属不易,轻寒又来惊扰,自己只能整天以泪洗面,愁苦与病相袭,即便是空幻的“梦”都不让人做成,给人留下无尽的心酸。

在这种被失望和孤独包裹之后的是她对“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愁怀二首》)的怨恨。

在愁过之后,她恨,她怨:既然不是同类人为何勉强在一起?这岂不都是“东君”作主的缘故吗?“东君”既不给做主又怎样要求与“羽翼”不同的人来共枕眠呢?她向替她做主的父母或封建社会伦理纲常提出了质疑并做出了反抗。

于是她毅然舍弃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归居娘家。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受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死,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

是她不委曲求全,迎合世俗,与其决绝的悲愤之声。

她一开始的依附男权社会到婚姻不满而进行反抗,这是她反抗的开始,她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升华。

(三)敢于追求爱情,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的升华她有着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哪怕背负“不贞”的骂名也义无反顾。

婚姻的不幸使她弃夫而去,但她并不像传统妇女那样将自己比作“蒲草”“女萝”,而是以梅自况,梅花冰清玉洁,气质高雅,绝尘脱俗。

她咏梅,自然也是自咏。

在《山脚有梅一株地差背阴冬深初结蕊作绝句以寄之》中有“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全句描写梅花生活在受人歧视,遭人冷眼的环境中,但再恶劣的环境仍勇敢开放,傲立于风雪中。

这也正是她这一时期的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