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和山海经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课外赏读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 特点。 _学__习__勤__奋__上__进__,__怀__念___故__土__,__对__人__或__事__死__心__ _塌__地__,__性__格__能__够__变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课外赏读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课外赏读
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 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 —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 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 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 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 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 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 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课外赏读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 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 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 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 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 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 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 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 能体会。
当面叫她阿长。 (3)况且颈子还有许多灸chuānɡ bā( 疮疤 )。 (4)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
都十分cū zhuō( 粗拙 )的本子。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基础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与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难点】1、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与学方法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3、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

读懂课文内容,明晰文中人物与事件。

2、了解散文知识,明确写人散文的要求在文中的体现。

教与学过程:一、散文知识1、散文诗有三个特点:1,篇幅短小;2,具有浓郁的诗意;3,形象生动又蕴涵哲理。

2、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

据据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抒情散文。

(3)写景散文(4)哲理散文3、常见的散文结构有:(1)圆型结构:“现实——回忆——现实”。

(2)链式结构;(3)并列结构;(4)蛛网式结构。

注:初中阶段重点练习1、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写人与记事散文的区别: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2、圆型结构:“现实——回忆——现实”。

二、预习反馈(一)读准字音:掳lu悚song 诘jie惮dan霹雳pi li(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2、(念)念不忘()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3、(疏)懒()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三)解释下列词语意思:诘问:惧惮:毫不相干:情有可原:深不可测:莫名其妙: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你预习了课文,粗略地述说鲁迅所追忆的保姆是一个怎样的人?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3、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学案(无答案)

9.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相关链接】文化常识:《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自主学习】1、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惶急( )震sǒng() pī( ) 雳惧惮()烦琐()孤shuāng ()jí()贯粗拙()阿长()掳去()jié()问3、解释下列词语。

惧惮:诘问:震悚:惶急:深不可测:莫名其妙:4、初读课文,初识阿长。

(1)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了哪件事?(2)从以上这些事中,你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导航]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_________→_________(3)用“阿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说一句话。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快速朗读课文,结合上面两个问题和自己的独特感悟完成此题,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从外貌、身份、性格等方面说.5、我的疑问(请你将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一、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2、听了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后,“我”为什么惊异并对长妈妈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导航]:反讽往往比直接的批判更具力量,且富有幽默风趣之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

试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加上“此外,现在太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文学常识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

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3.相关链接《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给下列汉字注音。

骇()掳()悚()惶急()诘问()保姆()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和山海经》导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和山海经》导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和山海经》导学案(答案不全)《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出生字新词,给“读读写写”做好必要的注音和解释,并摘抄下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音、形、义都可)。

再给课文标好小节序号。

2.重点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存疑,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鲁迅小说散文作品简况。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2.《山海经》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是先秦时期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内容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个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2.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

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无忧】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无忧】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有一位长妈妈讲了一个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就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

她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较深的影响,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

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是谁呢?她就是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倾注一片深情描写的长妈妈。

下面,请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阿长与〈山海经〉》,去真切地了解一下这位可亲可敬的人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骇(hài)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悚(sǒng)掳(lǔ) 诘问(jié) 霹雳(pī lì) 渴慕(mù)玑(jī) 疏懒(shū) 惧惮(dàn) 颈(jǐng)疮疤(chuāng bā) 矩(jǔ) 懿(yì) 灸(jiǔ)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1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三)拓展提升: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下来。
五、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此栏为教师复备及学生补充笔记及反思用)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
1、掳去()震悚()惶急()
疮疤()诘问()惧惮()
粗拙()疏懒()惊骇()
憎恶()惧惮()孤shuāng( )
pī( )雳
2、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1 、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里,鲁迅>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却将长妈妈称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孤孀(( 掳) 骇() ...() )问诘()(惶急疮疤....) 霹雳
( 懒) ) (渴慕疏( ....) ( 灸) ( 惧惮( 懿) ...震悚()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惧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震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如土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不可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_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的________。

1918年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

著作主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作者通过对儿时往
事的回忆,表达了对________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四、合作探究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2 么?.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叙述买书的起因、经过、3 结果。

五、拓展延伸<山海经>》的插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下面是课文《阿长与
1.这幅插图所描述的中心事情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画面的内容,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六、达标检测
)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1.
A.骇破() 掳去() 颈上() jǐnglǚhài...B.惧惮(dàn) 陆玑(jī) 弧孀(shuā
ng) ...C.震悚(sǒng) 规矩(ju) 憎恶(zèng) ...D.针灸(jiǔ) 诘问(jí) 疮疤(chuā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大抵郑重竹竿深不可测
B.和蔼守寡粗犷切切察察
C.菩萨渴慕哀悼豪不相干
D.烦琐保姆磨难念念不忘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②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_______地看着我。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_______起来。

A.淡薄惶急震悚
B.冷淡急切震惊
C.冷漠惶急震悚
D.淡薄惊惶震撼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________》。

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________,文学家、
________、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

5.名著阅读。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上面选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文中的“她”是指________,因
一事,她被儿时的鲁迅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七、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过文章,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劳动妇女。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八、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一)重点情节探究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9~28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关于本组讨论情况的笔记。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我”对《山海经》的渴慕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

请同学们试着品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5.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请你分析一下。

(二)情感变化探究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什么样的情感?
3.作者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三、拓展延伸
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能更表达敬意吗?
2.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这几段文字,完成题目。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五、布置作业
写作练: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对长妈妈的“憎恶”与讨厌,后半部分着再写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富有层次、跌宕起伏,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六、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