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合集下载

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7、金銮《萧爽斋乐府》 • 8、梁辰鱼《江东白苎》 • 9、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0、薛论道《林石逸兴》 • 11、朱载育《醒世词》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5、陈铎(约1488~约1521), 号秋碧。能诗会画,精通音律, 擅长制曲,有“乐王”之称。 散曲集有《滑稽余韵》《秋碧 乐府》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民歌: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代散曲:
• 6、冯惟敏(1511~约1580), 号海浮,明代杰出的散曲家。 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他 的散曲,题材广泛,风格爽朗, 语言活泼自然。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参考文献
《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不足》
一、明代民歌:
• 被称为“我明一绝”的是 。
• 明人卓人月:“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 歌》、《挂枝儿》、《罗江 怨》、《打枣竿》、《银绞丝》 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一、明代民歌:
•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 药”冯梦龙《序山歌》 • 冯梦龙《童痴一弄· 挂枝儿》和 《童痴二弄· 山歌》。
第五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二、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明代散曲创作繁荣。 • 2、明代散曲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 3、明代散曲从风格上有发展。

明代散曲和民歌

明代散曲和民歌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诚斋乐府》 2、简述冯梦龙散曲的主要特点。 3、比较明代散曲和民歌的异同。
3)明后期: 冯梦龙编辑的《童痴一弄· 挂枝儿 》 《童痴二弄· 山 歌 》。代表明代民歌主要成就。 特点: 1、真实描绘平民阶层的世情俗态。 2、热烈歌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3、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更趋成熟。 《童痴二弄· 山歌》 送郎出去并肩行,娘房前灯火亮瞪瞪。 解开袄子遮郎过,两人并做子一人行。
3、明后期:嘉靖前后,散曲最为兴盛。 杨慎《陶情乐府》。状元才子。多写心中幽怨, 注重意境,带有词的风格。 杨慎《黄莺儿· 春夕》 一水隔盈盈,峭寒生日暮情。梨花小院人初 静。玉箫懒听,金杯懒倾,月明闲愁秋千影。梦 难成,村春相应,疑是棹歌声。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明代最重要的散曲家。题 材广泛。语言活泼自然,有元散曲的豪爽磊落之气。 冯惟敏《玉江引· 阅世》 我恋青春,青春不恋我。我怕苍髯,苍髯没处躲。富 贵待如何?风流犹自可。有酒当喝,逢花插一朵。有曲当 歌,知音合一夥。家私虽然不甚多,权且糊涂过。平安路 上行,稳便场中坐,再不惹名缰和利锁。
明代散曲和民歌
相同点:都是当时所唱的歌曲。 不同点: 1、作者不同:散曲是文人士大夫所作,民歌出于 民间无名氏之手。 2、场合不同:散曲用于宴饮,有固定的宫调格式。 民歌随处可唱,没有太多的格律讲究。 3、语言风格不同:散曲出于文人之手,相对雅化。 民歌以口道心,无所忌惮,活泼动人。
第一节 明代的散曲
一、概述: 散曲从元代兴起后,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词的功 能,明代曲盛而词衰。 二、代表作家作品: 1、明初:处于衰退状态。 主要代表:朱有燉《诚斋乐府》。 特色: A、音律谐美,风格属于豪放一派。 B、内容以宴游应酬为多,体现富贵闲适情调。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散曲1.概述从元代到明代,在题材开掘、艺术风格等方面,散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2)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2.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明初散曲创作相对沉寂,较有影响的是朱有燉,有散曲集《诚斋乐府》,他所作多为北曲,开了弘治、正德年间北曲隆盛的先声。

其作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内容则比较单调,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

3.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当时,北曲在总体上仍占据一定的优势。

(1)北方的王九思、康海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沜东乐府》,反映了世态炎凉和官场中的压抑、艰险,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感。

还有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感情色彩浓厚,意绪复杂;整体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

(2)南方的王磐、陈铎此方作品的内容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王磐著有散曲集《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陈铎前期的散曲集《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题材大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没有多少新的开拓,他后期的《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的人物,有表示赞美同情的,有加以嘲讽痛斥的,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4.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南曲开始盛兴,北曲有衰落的趋向。

(1)冯惟敏冯惟敏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描绘的生活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感,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其他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一.明散曲有文人化趋向,特别明中叶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突出;从作家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看,明散曲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二.民歌创作繁荣:冯梦龙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第一节明代散曲一.明初散曲创作较沉寂,成就不高。

如朱有燉散曲集《诚斋乐府》:(一)多为北曲;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二)艺术上追求音律美。

(三)个别作品写到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

二.弘治、正德间兴盛。

(一)王九思和康海为代表的北方作家。

1.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氵片东乐府》反映世俗环境尤其是仕宦生涯的艰险。

如王九思《次韵赠邵晋夫》套曲;康海《满庭芳·遣兴》。

2.不少作品写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抒胸中块垒,风格雄爽质朴,体现北方作家豪放雄迈的特征,如王九思《寨儿令·对酒》康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饮中闲咏》(二)王磐、陈铎等为代表的南方作家。

1.内容较广泛,风格多清丽俊逸。

2.王磐散曲集《王西楼乐府》取材丰富,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

如《朝天子·咏喇叭》《南吕一枝花·久雪》《南吕一枝花·村居》。

3.陈铎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馀韵》等集。

(1)《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是前期作品,题材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新开拓不多,但文字清丽可观。

(2)《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人物,取材上有新突破:①表示赞美同情的,如《水仙子·瓦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铁匠》;②嘲讽痛斥的,如《天净沙·门子》《天净沙·牢子》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态度。

③有的刻画人物较成功,如《朝天子·媒人》《满庭芳·巫师》。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总结词
未来对于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研究应该更 加深入全面,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 加强对于传承和保护工作。
详细描述
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 全面比较研究,探究它们的异同点以及产生 差异的原因。其次,应该注重这些曲牌与社 会文化的联系,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理解 它们的演变和传承。再次,应该加强对于明 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
对于音乐史的贡献和影响
推动音乐艺术发展
反映音乐风格演变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 为当时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活力,推动了音乐艺术 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互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音 乐风格的演变和发展,为研究 明清时期的音乐史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依据。
揭示音乐与社会文 化的关系
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 揭示了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 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当时社会中 的地位和作用。
06
结论与展望
对于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总结词
尽管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在研究上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详细描述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曲牌、音韵、风格等 方面,对于其社会文化背景、传承演变等方 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对于明清 散曲与歌谣时调的全面比较研究,以及与当 时社会文化的联系等方面的探讨。
散曲创作中吸收了歌谣时调的民间 元素,使其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而 歌谣时调则受到散曲文学的熏陶, 逐渐发展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和 艺术特色。
02
明清散曲
明清散曲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明清散曲起源于元代散曲,是元曲在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
演变
明清散曲在形式上继承了元代散曲的特色,同时融入了明清 两代的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第九章_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_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趣味链接

清末某次科举考试,其试题为“昧昧我思 之”(语出《尚书· 秦誓》,乃深潜静思之 意。)某考生不解题意,做成一篇“妹妹 我思之”的情书文章。考官阅卷时,不禁 哑然失笑,即提笔在卷上批了五个字,两 句话联起来,恰好成为一副滑稽可笑的对 联。请你想一想,考官会批哪五个字?
本章要点:
明代散曲的总体特征 白苎体 明代民歌的地位
[满庭芳]《巫师》 形骸太蠢,手敲破鼓,口降邪神,福 鸡净酒噻一顿,努嘴胖唇。才说是丁三舍人,又赖做杨 四将军。一个个该拿问,依着律审允,不绞斩也充军。
3、 冯惟敏(1511-1580)
字汝行,号海浮山人,青州临朐(今属山东)人。散曲集 《海浮山堂词稿》,北曲。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多用口语俗谚,极少雕饰。刚劲朴实,自然本色。 [胡十八]《刈麦有感》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 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 的,典儿女陪不上。 4、薛论道(1531?-1600) 字谈德,号莲溪居士。定兴(今属河北)人。散曲集《林 石逸兴》题材广阔。边塞军旅生活作品较有特色。气魄雄 健。 [黄莺儿]《塞上重阳》: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 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 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
第九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一、明代的散曲


1、明代散曲的总体特征: 1)数量远远超过元代 《全明散曲》 2)曲调也有创新,南散曲成了散曲的主流,明代散曲由 本色自然向词化、雅化的方向发展。 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 白苎》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苎 派”。 喜用华美纤丽的辞藻,表达缠绵旖旎的艳情。音 乐上开创了新形式。 2、明代散曲的分期特点: 1)前期:用北曲,点缀升平,风格或闲适或疏狂,缺 少新意 2)中期:南散曲开始出现,北散曲占优势,王磐、陈 铎、冯惟敏、杨慎

1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 明代词曲与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1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十一章  明代词曲与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明代中后期的时尚小曲受到选家的广泛关注。正德、嘉靖时 期刊刻的《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均收录民 歌作品。
▪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民歌辑本,要属冯梦龙编辑的《挂枝儿》 和《山歌》两种。二书的共同特点,用冯梦龙自己的话说, 就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 《挂枝儿》十卷,又名《童 痴一弄》,收录民歌419首, 加上评注中注明改订的16首, 共435首,除少数为文人拟 作外,主要是民间作品。 《山歌》十卷,又名《童痴 二弄》,录民歌380首,加 上评注中注明的异文3首,共 383首。
第二节 明 代 散 曲
▪ 明前期散曲整体来说比较萧条,缺少名家名作。朱权、朱有 燉、李昌祺等人算是较有影响的几位,其中又以朱有燉最为 突出。
▪ 朱有燉散曲常用于宴赏、赠答、酬和、庆贺等场合,尤其好 作咏花之曲。格调虽然不高,但直至明代中期仍传唱不衰。
▪ 由成化中后期以至嘉靖的八十馀年,是明代散曲的中兴期。从地 域来说,南方曲家与北方曲家大体势均力敌;但从创作成就来看, 北曲作家仍在南曲作家之上。
▪ 陈霆(1479-1560前后)是一位理论与创作兼擅的词人。陈
霆的词论著作有《渚山堂词话》三卷,论词以“圆妙”为宗。
陈霆存词二百馀首,以长调居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词
“豪迈激越,犹有苏、辛遗范”。
▪ 流水孤村,西风古道,槎牙老木昏鸦噪。夕阳倒影射疏林, 一时校点秋容老。 树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双眉 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 康海、王九思等北方曲家擅长北曲自不必说;即便是南方曲家, 在作品数量和创作水平上,也多是北曲胜过南曲。
▪ 王磐、陈铎
▪ 冯惟敏风格上继承了北方散曲豪放雄壮的传统,辞气奔放,格调 疏旷,因而有“曲中辛弃疾”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二、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明代散曲创作繁荣。 • 2、明代散曲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 3、明代散曲从风格上有发展。
一、明代散曲:
• 1、朱有燉《诚斋乐府》 • 2、王九思《碧山乐府》 • 3、康海《沜东乐府》一、 Nhomakorabea代散曲:
• 4、王磐(约1470~1530),号 西楼。不乐仕进,雅好词曲, 精通音律,著有散曲集《西楼 乐府》。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5、陈铎(约1488~约1521), 号秋碧。能诗会画,精通音律, 擅长制曲,有“乐王”之称。 散曲集有《滑稽余韵》《秋碧 乐府》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6、冯惟敏(1511~约1580), 号海浮,明代杰出的散曲家。 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他 的散曲,题材广泛,风格爽朗, 语言活泼自然。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参考文献
《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不足》
一、明代民歌:
• 被称为“我明一绝”的是 。
• 明人卓人月:“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 歌》、《挂枝儿》、《罗江 怨》、《打枣竿》、《银绞丝》 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一、明代民歌:
•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 药”冯梦龙《序山歌》 • 冯梦龙《童痴一弄· 挂枝儿》和 《童痴二弄· 山歌》。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7、金銮《萧爽斋乐府》 • 8、梁辰鱼《江东白苎》 • 9、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0、薛论道《林石逸兴》 • 11、朱载育《醒世词》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