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易学视野下的理学建构

合集下载

易学在北宋五子儒学本体论建构中的意义

易学在北宋五子儒学本体论建构中的意义

北宋 儒 学复 兴是 中 国传统 儒 学发展 史 中 的一 件 盛事 ,它无论对于中 国传统社会来说 ,还是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宋
儒学复兴的重要性在于传统儒学发展至此获得 了一 种理论视域的转换 ,这一转换就是儒学从宇宙论观
儒者 面对 它只 有诚 惶诚 恐 ,而无 法获 得最 终 的超 越 、 脱和 自由。正 因为理性 知识和神秘天命 结合 解 在一起 , 西汉 著名儒者董仲舒 虽然建构 了精致 的阴
时合其 序 ,鬼 神合其 吉凶 。 ” 这里 表达 的意 思 ,
要 听从 自己 的仁 义 ,而 主静 ” ,但此 应然从 哪 里 来 ?周敦颐 认为 是 “ 圣人 定之 ” 。那么 圣人又 依 凭 什 么而 定 之 呢 ?周 敦 颐在 此语 焉 不详 。我们认 为 , 终依据很 可能还 是传统 的神秘天命观 , 最 圣人 凭 “ 天命 ”而定 “ 中正仁 义 ,而主静 ” 。
自于 神秘 的天命 。① 种理性 和神秘 的双重 性 ,造 这
成 了天道 最终 无法 必然 地 呈现 于 、 内在 于人 之生 命 。人能够解释 一部分 自然现象 , 但是人最 终还要
听命于神秘 的 “ 天命” 神秘 的天命是 外在于人 的, ,
[ 收稿 日期]2 1—72 [ 0 00 -0 基金项 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四十七批面上资助项 目 “ 易学发展 与儒学本体论建构—— 以北宋儒学
4 5
在 北宋五 子 的视野 中,天命 虽然依然 还是 “ 命令 ” , 但 这 种命 令 不是 人格 神 的高高 在 上无 可捉 摸 之命
令 , 是天命之 谓性 的道德理性 之命令 ,儒 者只需 而
人 定之 以中正仁义 , 主静 ,( 而 白注 云: 无欲 故静 。 ) 立人极焉 。故圣人 与天地 合其德 ,日月合其 明,四

曹端理学思想研究

曹端理学思想研究

曹端理学思想研究
曹端理学思想是曹端理(1868-1916)提出的一种社会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曹端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义为本”,他认为道德是社会的基础,只有道德的建立和发展,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

他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认为只有在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曹端理学思想也认为,社会的发展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曹端理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曹端理的社会思想和道德思想的研究上,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曹端理的社会观点、他的道德观点、他的实践观点、他的政治观点等。

曹端理学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从历史上来看,从曹端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探究,以及曹端理学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等。

“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简介

“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简介2019年,以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东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 资料整理”(项目编号:192DA289)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课题基于东方古代文艺理论 研究资料整理,总结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的独特特征,梳理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重建“东 方”,以构建真正全球视野下的东方文论话语体系。

一、选题学术价值*11 •以总体文学的视野,对东方古代文艺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以及汇通研究,在更为宏大的文化场域与文明话语圈内考察东方文艺理论的外延、内涵,实现东方文论研究的新突破,凸显文明互鉴与文明交流的重大意义。

2•东方文艺理论的系统研究,必将 深入至东方传统文化层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东方文化的特质,拓宽东方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3 •以跨文化的思路,打通东方各区域古代文艺理论,呈现东方内部多元文艺理论的历史关联和内部互动,整合相关文论资源,建构东 方文论话语体系,并考察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的世界传播问题,为世界总体诗学视野下的东方文论研 究打下新的基础。

4.本选题计划对东方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进行资料整理与汇编,不仅可以夯实东方古代文艺理论 研究的资料基础,而且可以为全球化时代文艺理论建设提供学术资源。

二、选题现实意义1. 课题对东方各民族古代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以实际研究成果来保存 东方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增强东方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复兴的脚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

2. 研究对象涉及“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东方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增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力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文 明互鉴与文明交流。

3•课题研究可以培养一批东方文论人才和翻译力量,为中国东方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为东方文化的复兴提供动力来源。

“易学本体论”视域下的北宋理学思潮

“易学本体论”视域下的北宋理学思潮

03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哲学 和文化比较研究,进一步深化 对北宋理学思潮的理解和研究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方法与结构
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哲学解读等方法,通过对北宋理学思潮代表人 物的著作进行深入研读,挖掘其中蕴含的“易学本体论”思想。
结构
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北宋理学思潮的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及其 主要思想和影响。
02
“易学本体论”理论概述
“易学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易学
易学是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现象变化规律的哲学体系。它以《周易》为基本典籍,通过解释易经爻辞、彖辞、象 辞等文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北宋理学家们通过对易学的阐释和发挥,构建了 以“天理”为核心的本体论思想体系。
北宋理学思潮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 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文化 、艺术等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贡献与不足
贡献
通过对易学本体论的研究,深化了对北 宋理学思潮的理解,揭示了其思想内涵 和特点。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哲学的演 进和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易学本体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儒家强调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与易学本体论的哲学思 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儒学思想。
“易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

道是指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和本质,是易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易学中,道涵盖了宇宙 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人类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基础。
的思想。
实践性
易学本体论注重实践和应用,认 为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可 以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 律,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行为。
03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还周易以本来面目——岭南大讲坛(曹础基)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还周易以本来面目——岭南大讲坛(曹础基)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还周易以本来面目——岭南大讲坛(曹础基)《周易》是一本什么书,还周易以本来面目——岭南大讲坛(曹础基)主讲嘉宾: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曹础基时间:2013年8月3日上午地点:中山图书馆主持人(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一百七十五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曹础基老师。

他演讲的题目是《<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这几年《易学》和《易经》又热了起来,好象有这么一条规律,就是当我们这个社会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易经》、《易学》就会热一下。

改革开放之初易学、气功比较热,80年代的中后期,《易经》、易学热过一阵,然后就是90年代中后期,从苏联东欧解体到我们加入WTO,这段时间热了一段时间。

到了新世纪,比如说08、0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易经》又开始热起来,尤其是08年中央《百家讲坛》推出了“《易经》的奥秘”以后似乎这个热度又高了一些。

就是因为这些年我们整个社会在发生一个转型,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调整,我们的政府也在转变,我觉得这大概是一个规律。

在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热来热去,都是拿《易经》、《周易》来算命,升官发财娶老婆,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生辰八字,都打着《易经》和易学的招牌。

但你如果问他一下《周易》是什么?《易经》是什么?有的不懂,有的就给你乱解释,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解释,甚至解释错了。

所以,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想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易学热中,在有人懵懂,有人忽悠的氛围中,我们拿着《周易》这本书,请来了曹老师给大家讲讲究竟什么是《易经》,我们应该怎么认识《易经》,还《易经》本来的面目,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能够把握《易经》的学理和精神,不上那些所谓大师的当。

今天曹老师给我一个题词也是这样写的,“《周易》的研究与应用现在五花八门,如何才是正道,值得研究”。

大家都知道,现在《易经》的大师很多,你百度一下,易学大师一大串,鱼龙混杂。

曹端 明初学者、理学家

曹端 明初学者、理学家

曹端明初学者、理学家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

他生活在“洪武、永(乐)宣(德)之际”(孟化鲤《月川先生〈录粹〉序》)。

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

5岁时,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竟画地以质之父,其父竟被问倒。

15岁后,曹端曾从事农耕,业余苦读,“座下着足处两砖皆穿”。

17岁时,他已博览群书,专为自己构一书室,自名曰“勤苦斋”,以陈经籍。

18岁,开始专习儒业,“师事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古(《中华儒学通典》),“游乡校”,成为秀才,其时他已打下深厚的儒学功底,“博通五经”。

明永乐六年(1408年),33岁的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参加了京城的会试,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州里主管学务的官员)。

从此,曹端步入仕途,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究。

宋朝是中国理学的鼎盛时期。

周敦颐等辈首创理学,他们把“理”或“天理”说成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所以称为理学。

自周敦颐以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名家辈出,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亡至元朝,汉文化受创,理学式微、经过元末社会大动荡,朱元璋在血雨腥风中建立了朱明王朝,时隔30多年,又出现了“靖难之变”,明成祖在杀伐之余.极需社会稳定,统一思想,不忘“右文”,令解缙等纂成《永乐大典》,但程朱理学却渐趋湮没成为“绝学”。

身处河洛名区、理学之乡渑池的曹端,便“首起崤渑间,倡明绝学”(《明史·曹端列传》)。

在从政以前,曹端已拳拳服膺于程朱理学思想,由此上追至宋儒周敦颐,仰慕周的哲学,取法周《拙赋》之意,名书室为“拙巢”以自勉。

到霍州后,仍用“拙巢”匾其寓室,“以示不忘其初之志”(薛瑄《拙巢记》)。

试论曹端的理一分殊思想

试论曹端的理一分殊思想

试论曹端的理一分殊思想
王蕾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最早起源于程颐解答杨时对张载《西铭》"言体而不及用"的质疑,后遂在理学家中引起广泛的重视.曹端作为明初理学家,在学宗前儒的基础上,在本体和人生领域对此问题进行了独到的义理诠释和分疏,并将其
贯穿于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王蕾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99
【相关文献】
1.论理学大家曹端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试论程朱的"理一分殊"思想
3.试论曹端的教育思想
4.明初朱子学研究的新进展--评王蕾《养性理而务躬行--明初理学巨擘曹端思想研究》
5.明代理学家曹端家训著述及家训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理学的发展

综述理学的发展

综述理学的发展蒋雪纯(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5013081)摘要:理学基本形成于宋代,经历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已基本架构。

自理学体系基本形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已占据统治地位,直至中明,王守仁心学兴起,朱学让位与王学。

进入鼎盛时期的王学却在万历中期转入变态期,明末起源于王学的东林派企图救正王门后学的变异,力促王学与朱学的调和,诸士子也努力融汇二学派。

到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勃兴,标志着包括阳明心学的理学走向衰微。

然而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特有的顽固性,以至清代前中期程朱理学重新登上宗主地位。

关键词:理学;程朱理学;嬗变;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程朱理学”0引言中国古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儒的创造性转变,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由宋至清的几个世纪,思想界的主潮走了一个“程朱理学—阳明理学—程朱理学”的圆圈。

理学,又称为新儒学、道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渗合,使之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

之所以称之为道学,是因为宋代理学诸子自诩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

以“明道”为学问之追求。

究其本质,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1理学在宋代的构架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将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追求推向极致,又在思辨的精微方面别开生面,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文化效应。

大体上,理学的构架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

1.1 开创时期周敦颐和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周敦颐的思辨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从而铸定了理学诞生初期的哲学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总第八十五期) 收稿日期:2007-05-24作者简介:王蕾(1976-),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

曹端易学视野下的理学建构王蕾(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在明代理学史上,曹端因“倡明绝学”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

对于理学问题,他能够从自身真实的生命与智慧出发,以易学为依据,提出独到的见解。

可以说,曹端的理学体系是在易学的视野下建构起来的。

他从太极即理而为万有终极根基的总体天人观、“立基于敬”的心性工夫论与“参天地而赞化育”的人生价值理想三个方面,具体完成了其理学建构。

关键词:曹端;易学;太极;敬;参天地而赞化育中图分类号:B24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882(2007)0520086205On CAO Du an ’s neo 2Conf ucian construction under his perspective of Y i 2ologyWAN G Lei(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neo 2Conf ucianism ,CAO Duan ,owing to his promoting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na 2ture and principle ,was honored as the No.1among all the neo 2Conf ucian schola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In regard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li (principle ),he proposed the original opinions departing f rom his actual experience on life and based on his thought on the Yi .Therefore ,CAO Duan ’s neo 2Conf ucia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under his perspective on the Yi .He constructed his neo 2Conf ucian system in three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with Tai j i (the Great Ultimate )as the principle and ultimate foundation of the myriad of things ,cultivation of heart 2mind based on veneration ,and axiology with huma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rse by which heaven and earth grow and nourish the myriad of things as the ideal of the value of life.K ey w ords :CAO Duan ;Yi 2olog y ;T ai j i ;veneration ;participating in the generating things of heaven and earth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因“倡明绝学”(第7239页)[1]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第7239页)[1]。

他对《周易》有较好的把握。

《年谱》称他五岁即问“《河图》、《洛书》”,年十四,读《周易》,曾作《乾坤二卦解》。

(第258、260页)[2]虽然这部著作已经散佚,我们从现存的《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语录》和《录粹》等著作中可以发现曹端是在学宗程朱的前提下,吸收并创造性地转化了《周易》经传的思想,以易学为学理依据,来建构他的理学体系的。

他提出:“太极,理之别名耳。

天道之立,实理所为。

理学之源,实天所出。

是故河出图,天之所以授羲也;洛出书,天之所以锡禹也。

羲则图而作易,八卦画焉;禹则书而明范,九畴叙焉。

……且以羲易言之,八卦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之图,曰先天者,以太极为本,而生出运用无穷,虽欲绍天明前民用,然实理学之一初焉。

厥后,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其义始明且备,命曰周易。

及孔子十翼之作,发明羲画、周经之旨大明悉备,而理学之传有宗焉。

”(第1页)[2]创造性地将自己所理解的易学精神,具体运用到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中,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他易学视野下理学天人之学的真实内涵与哲理意蕴。

在曹端看来,太极作为理的另外一个名称,它们属于同一层次的哲学范畴,是人与宇宙万象的终极依据,理学也因此而产生;源于天之所赋的河图、洛书之学、伏羲易学、先天易学则是“理学之一初”;在此之后,经“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而产生的《周易》是对上述学说的具体阐释,使之意蕴明了完备;孔子则通过自身的努力作十翼,更加光大和彰显了伏羲之学、易经之学,从而使理学得以传承。

因此,笔者认为,在曹端那里,理学与易学在学理上完全合一,他所理解的理学,是一种易学视野下的理学。

一宋明理学作为一种高度哲学化的心性义理之学,与先秦、汉唐儒学相比,最大的特征即在于融会了佛、道哲学思想的相关慧见,来重新阐发儒家的天人关系学说,对于儒家人文价值理想作出新的合理解释,从哲学本体的高度对其作出论证。

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周易》经传则很好地满足了这种理论需要。

宋明时代大多数理学家正是本于易学的视野,以“太极”为依据来建构自己的学理体系的。

在儒家著作中,“太极”一词,首见于《易传・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第156页)[3]太极作为易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易传》问世之后,历来学者都对它非常重视,根据时代背景和学术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和发挥,赋予了这个范畴丰富的内涵。

从易学视野下审视这一变迁,汉代经学时期,无论是古文派还是今文派,易学家对“太极”的诠释,多少都与象数有关,“太极”的哲理性内涵并不突出;魏晋之后,在玄学学风的影响下,易学研究由象数转向义理,易学家对“太极”展开了全新解读,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太极”与“有”、“无”、“体”、“用”等范畴相结合,“太极”的哲学意蕴大大加深了;北宋兴起以后,由于理学家的提倡,“太极”成为他们建构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他们大多从本体论角度阐释太极的义理内涵,升华了太极的哲学意蕴。

如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第48页)[4],张载的“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第202页)[5],朱熹的“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

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第50页)[4]等。

在这样的学术大背景下,曹端即以易学的视野,揭示了一幅以太极为终极根基的总体天人宇宙图景。

首先,曹端继承了朱熹太极本体论的理念,创造性地转化和阐发了《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第48页)[4]的宇宙两仪”(第156页)[3]和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生成论观点,在博综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天道观。

他认为:“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

……生之者皆太极焉。

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

极谓至极,理之别名也。

太者,大无以加之谓。

……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

……太极,理也。

阴阳,气也。

有理则有气,气之所在,理之所在也。

……太极是就阴阳之动静,而指为是动静之本体言也。

”(第1,5页)[2]即太极(理)是一无声、无形、无方所的恒常性终极实存、形而上的哲学本体、造化宇宙万象形体的所以然,是其思想的最高范畴和整个学术体系的终极依据;阴阳二气的动静、宇宙大化的流行一本于太极(理),正是太极(理)令它们内在地连为一无限宏大之有机生命性宇宙整体;太极(理)是微渺无形状的、气是显著有形体的,太极之理与阴阳二气乃至宇宙万象是形上形下和不即不离的关系。

这是以《程氏易传》中所提到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显微关系解释理(太极)气关系:“微”无论在程颐还是曹端那里,都是无形象、无方所、无声臭的形而上之天理,“显”则指理与气相结合以后所形成的宇宙万象及其大化流行的所然与实然。

继而,曹端批判了老庄视野下把“太极”与“道”看成两种概念,“太极”不是万物之本原,“太极”之上更有“道”为本原的太极观和孔子以后许多学者以气论“太极”的观点,指出:“盖孔子而后论太极者,皆以气言。

老子道生一而后乃生二,庄子师之曰:‘道在太极之先。

’曰一,曰太极,皆指作天、地、人三者气形已具而混沦未判之名。

道为一之母,在太极之先,而不知道即太极,太极即道。

”(第2页)[2]而依曹氏之见,“气以理而生,理以气而实,无彼此之间也”(第7页)[2]。

“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

”(第11页)[2]即太极与道、理都是表述具有超越性、形上性等本体性质的第一序的哲学范畴。

它们的终极哲学意义是一致的,是产生气以及宇宙万象的所以然。

它们的真实存在、圆融发用,产生了宇宙万象和生生不息的有机生命世界;气则是形而下的,第二序的范畴。

它的变化交感也为理所主宰和制约。

所以气不能作为宇宙之所以为宇宙,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根基,不能作为产生宇宙万象的形上依据。

从而明确指出了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降低了太极的本体性地位。

无论是把“太极”与“道”看成两种概念、认为“太极”不是万物之本原还是把“太极”理解为气,太极自身都不具备完足性,在其上还必须有一个更为终极的依据来产生太极,就等同于庄子哲学“道在太极之先”的观点,进入“老氏以虚为道”(第7238页)[1]的理论误区,而不是理学家(曹氏学宗朱熹,因而在他的学理体系中,朱熹为最正统的理学家)所倡导的“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第50页)[4]的价值理念。

其次,曹端认为太极本身只是形上的“理”,只有在下贯到宇宙万象与人身之时,才赋予他们以至正的性命。

而这种内在于其中的性即理之性就成为他们得以存在的依据。

他提出:“二五之气,聚而成形,则人有男女,物有牝牡;合而成偶,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

……虽曰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连,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