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工序能耗建模及可视化界面实现_耿超
浅析钢铁厂余热回收应用技术

浅析钢铁厂余热回收应用技术陈冲王伟石小旭(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钢铁厂烧结工序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一般为企业总能耗的9%~12%。
我国烧结工序的能耗指标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每吨烧结矿的平均能耗要高20千克标准煤,节能潜力很大。
本文针对钢铁厂烧结工序余热回收的几种主要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钢铁厂烧结余热回收节能中图分类号:TK17文献标识码:A0前言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钢铁烧结工序能耗仅次于炼铁工序,居第二位,一般为企业总能耗的9%~12%。
我国烧结工序的能耗指标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每吨烧结矿的平均能耗要高20千克标准煤,节能潜力很大。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钢铁企业在烧结过程中对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比例较低,采用合适的余热回收技术最大化回收余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钢铁厂企业效益提高及节能环保都有重要意义。
1烧结工序余热资源概况多年来,国内外对烧结工序余热回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日本某钢铁厂热平衡测试数据,烧结机热收入中88%的热能由焦粉燃料提供,其余,点火用烟气带入6%,高炉煤气中的炭燃烧带入4%;热支出项目中,水分蒸发耗热占18.2%,石灰石分解热占15.2%,烧结矿显热占28.2%和废气显热占31.8%。
由此可见,烧结工序余热回收的重点应为烧结废气余热回收和烧结矿显热回收。
烧结工序余热资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烧结机大烟道烟气余热,所含显热约为烧结工序能耗总热量的15%~20%左右;二是冷却机废气余热,冷却机废气温度在100℃-400℃之间,显热资源约占烧结工序能耗总热量的28%-35%;三是烧结机尾排料废气余热。
此处由于粉尘含量高,温度波动大,目前尚未有高效的利用方式。
因此,烧结工序余热利用资源主要集中在烧结机大烟道烟气余热及冷却机废气余热两方面。
2烧结余热利用技术国内烧结余热回收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将废气经过净化后用于预热混合料或进行热风烧结,以降低燃料消耗;二是将废烟气通过热管或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进行利用或并入全厂蒸汽管网;三是将余热锅炉产生蒸汽用于驱动汽轮机组发电。
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关键技术及应用 冶金奖简介

一、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的发展历程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是指通过合理控制原料料层结构、成分和烧结工艺参数,实现烧结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均质化和抗热应力腐蚀性能的提高。
该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 研究初期早期,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原料的选择、混匀、成型和烧结工艺参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试验,探寻对于料层结构均质化和抗热应力腐蚀性能提高的关键技术。
1.2 技术创新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一些关键技术被提出和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温度梯度控制、添加助熔剂和矿石微结构调控等,为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工业应用近年来,随着矿石质量的不断下降和烧结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在钢铁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的关键技术2.1 原料料层结构控制通过合理的原料混合比例和层序放料方式,实现原料料层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为烧结过程的均质化提供基础条件。
2.2 烧结工艺参数控制包括烧结温度、热风温度和气氛、热风速度、烧结时间等参数的合理控制,对于烧结产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2.3 烧结矿的微结构调控通过添加助熔剂、表面活性剂、矿石细微粉等,在原料料层中形成一定的微结构,提高烧结矿的熔融性和流动性,实现烧结过程中的均质化。
2.4 温度梯度控制通过调节料层和热风温度的梯度分布,实现烧结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避免热应力产生,进而提高产品的耐热应力腐蚀性能。
三、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3.1 提高烧结品质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烧结产品的组织结构均匀、孔隙率低、机械强度高,为后续高炉冶炼提供优质的铁料,提高炼铁炉的产量和品质。
3.2 降低能耗和环保与传统烧结工艺相比,超高料层均质低碳烧结技术可以降低烧结温度、热风消耗和燃料等能耗,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烧结墙材生产流程数据分析与研究

烧结墙材生产流程数据分析与研究作者:牛景瑞王晓伟林朵朵任孟斌马义飞来源:《计算机时代》2022年第04期摘要:為了改善烧结墙材粗放式生产模式,分析了烧结墙材生产流程工艺要求,研究了墙材生产数据采集与分类,利用实体-联系模型描述影响生产流程数据实体并进行数据分析,开发了“订单信息”数据监控系统,为更准确地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来指导生产奠定研究基础。
关键词:烧结墙材; 生产工艺; 实体-联系模型; 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2)04-113-04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data of production process of sintered brickNiu Jingrui, Wang Xiaowei, Lin Duoduo, Ren Mengbin, Ma Yifei(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101,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mode of sintered brick, the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analyzed. By studying th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ts production data, using the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to describe the data entities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data analysis, an "order information" data monitor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It lays a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more accurate use of th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to analyze and utilize these data to guide production.Key words: sintered brick; production process;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data analysis0 引言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房屋需求量不断增加。
钢铁行业如何提高生产过程可视化

钢铁行业如何提高生产过程可视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钢铁市场中,提高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程度已成为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优化生产管理和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举措。
生产过程可视化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更直观、更及时地了解生产状况,迅速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质量事故。
那么,钢铁行业究竟应该如何提高生产过程可视化呢?首先,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是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的基础。
在钢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炼铁、炼钢、轧钢等,安装高精度的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成分等关键参数。
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大屏幕或电脑终端进行集中展示。
例如,在高炉炼铁过程中,可以安装炉顶压力传感器、热风温度传感器、铁水成分分析仪等,实时监测高炉内部的运行状况,让操作人员能够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高炉的稳定运行。
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可靠,需要定期对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同时,采用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如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丢失,保证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送达中央控制系统。
其次,开发功能强大的生产管理软件是提高可视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这些软件应具备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的功能。
能够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生成直观的图表和报表,如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帮助管理者快速了解生产趋势和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
例如,通过生产管理软件可以实时监控钢材的产量、质量、能耗等指标,并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优化空间。
同时,软件还应支持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如按照生产线、班次、时间段等进行分类统计,以便更深入地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
另外,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为生产过程可视化带来全新的体验。
通过 VR 技术,管理人员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整个生产车间的布局和设备运行情况,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现场。
基于MES的可视化质量管理系统

基于MES的可视化质量管理系统
赵栋;陈呈频;兰秀菊;汤洪涛
【期刊名称】《轻工机械》
【年(卷),期】2011(029)002
【摘要】针对车间质量管理系统直观性交互性差,难以有效地对制造过程质量进行管理.提出了制造执行系统(MES)环境下的可视化质量管理系统(Visu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VQMS)的概念,研究了基于MES的可视化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型和业务实现流程,实现对制造过程质量的可视化、实时化和动态化管理.
【总页数】5页(P123-127)
【作者】赵栋;陈呈频;兰秀菊;汤洪涛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6.2;TP391.7
【相关文献】
1.基于MES的某减震器企业可视化质量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J], 张丽霞;兰秀菊;李洪华;陈呈频
2.基于MES水泥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J], 孙莉;赵志光
3.基于MES的车间制造过程动态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J], 龚仁伟;尹超;鄢萍
4.基于MES的面向装配车间的质量管理系统分析 [J], 程闵;李维;魏翀;唐瑛媚
5.基于PDM/MES的整修质量管理系统 [J], 严晓光;王丽;曾芬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工序能耗计算公式以工序能耗计算公式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工序能耗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工序能耗计算的重要性工序能耗计算是企业能源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对工序能耗的准确计算,可以帮助企业找出能源浪费的环节,制定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序能耗计算公式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通常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工序能耗 = 能耗系数× 生产量其中,能耗系数是指单位产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或参考相关标准;生产量是指工序的产出数量。
三、工序能耗计算方法1. 确定能耗系数:根据工序的特点和能源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实际测算或参考相关标准确定能耗系数。
不同工序的能耗系数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收集生产量数据:通过生产记录或生产统计系统等方式,收集工序的产量数据。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进行抽样检查或全面统计。
3. 进行计算:根据工序能耗计算公式,将能耗系数和生产量代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工序的能耗数据。
4. 分析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对工序的能耗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能源浪费的环节,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
可以比较不同工序的能耗数据,找出能效较低的工序,重点改善。
四、工序能耗计算的实例以某家纺织企业的染色工序为例,假设染料消耗量为100千克,染色机每千克染料耗电0.5度,染色机的能耗系数为0.5度/千克。
染色工序的产量为1000千克。
根据工序能耗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染色工序的能耗:工序能耗 = 0.5度/千克× 1000千克 = 500度通过对染色工序能耗的计算,企业可以了解到染色工序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如优化染色机的使用方式,减少染料的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五、工序能耗计算的应用工序能耗计算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内部的能源管理,还可以用于能耗评估和能源标识等方面。
烧结L2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烧 结 L2管 理系 统 具 有 9 大 模 块 。 每 个 模 块 含 有 不 同 数 量 的子模块。L2管理系统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挖掘,生成 指导生产过程和生产维护的18种报表。同时,分析生产过程 数据,发现烧结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分级通知并上报。 4.1 登录模块
关键词:烧结L2管理系统;数据库;虚拟机
1 烧结L2管理系统概述
为配合某钢厂三级系统和综合二级系统信息化建设工 作 ,满 足 烧 结 生 产 的 工 艺 监 控 需 求 ,实 现 炼 铁 作 业 部 范 围 内 的生产管理功能,我公司开发了烧结L2管理系统软件。该软 件通过以太网新接口采集L1控制系统数据,存储在二级数据 库 中 ,通 过 对 数 据 的 挖 掘 整 理 ,将 有 用 信 息 发 布 到 二 级 系 统 客 户 端 ,并 按 公 司 综 合 二 级 系 统 要 求 ,上 传 烧 结 生 产 管 理 数 据 。 软 件 程 序 采 用 模 块 化 结 构 设 计 ,结 构 清 晰 ,功 能 划 分 合 理,接口完善,既有利于二次开发,又便于软件的维护。烧结 L2 管 理 系 统 软 件 利 用 WPF界 面 、Oracle 数 据 库 、VMWare 虚 拟 化平台,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开放性、扩展性。
图1 虚拟机技术下的烧结L2管理系统硬件及网络架构
3 烧结L2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
软 件 开 发 平 台 采 用 Visual Studio 2013 版 本 ,基 于 NET Framework 3.0,软件界面框架使用WPF。它提供了统一的编
程模型、语言和框架,使界面设计人员与程序开发人员的工作 划分更清晰;同时它提供了全新的多媒体交互用户图形界面。
物 料 管 理 模 块 包 含 配 料 料 仓 物 料 批 次 号 、变 料 通 知 单 、 物料统计表、含铁原料检化验信息、料单下达5个子模块。
国家基金学科代码

学科代码学科名称A数理科学B化学科学C生命科学D地球科学E工程与材料科学F信息科学G管理科学A01数学A0101基础数学A010101数论A01010101解析数论A01010102代数数论A01010103丢番图分析A01010104超越数论A01010105模型式与模函数论A01010106数论的应用A010102代数学A01010201群论A01010202群表示论A01010203李群A01010204李代数A01010205代数群A01010206典型群A01010207同调代数A01010208代数K理论A01010209Kac-Moody代数A01010210环论A01010211代数(可除代数)A01010212体A01010213编码理论与方法A01010214序结构研究A010103几何学A01010301整体微分几何A01010302代数几何A01010303流形上的分析A01010304黎曼流形与洛仑兹流形A01010305齐性空间与对称空间A01010306调和映照及其在理论物理中的应用A01010307子流形理论A01010308杨--米尔斯场与纤维丛理论A01010309辛流形A010104拓扑学A01010401微分拓扑A01010402代数拓扑A01010403低维流形A01010404同伦论A01010405奇点与突变理论A01010406点集拓扑A010105函数论A01010501多复变函数论A01010502复流形A01010503复动力系统A01010504单复变函数论A01010505Rn中的调和分析的实方法A01010506非紧半单李群的调和分析A01010507函数逼近论A010106泛函分析A01010601非线性泛函分析A01010602算子理论A01010603算子代数A01010604泛函方程A01010605空间理论A01010606广义函数A010107常微分方程A01010701泛函微分方程A01010702特征与谱理论及其反问题A01010703定性理论A01010704稳定性理论、分支理论A01010705混沌理论A01010706奇摄动理论A01010707复域中的微分方程A01010708动力系统A010108偏微分方程A01010801连续介质物理与力学、及反应扩散等应用领域中A01010802几何与数学物理中的偏微分方程A01010803微局部分析与一般偏微分算子理论A01010804非线性椭圆(和抛物)方程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A01010805混合型及其它带奇性的方程A01010806非线性波、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A010109数学物理A01010901规范场论A01010902引力场论的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A01010903孤立子理论A01010904统计力学A01010905连续介质力学等方面的数学问题A010110概率论A01011001马氏过程A01011002随机过程A01011003随机分析A01011004随机场A01011005鞅论A01011006极限理论A01011007概率论在调和分析、几何及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应A01011008在物理、生物、化学管理中的概率论问题A01011009平稳过程A010111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A01011101递归论A01011102模型论A01011103证明论A01011104公理集合证A01011105数理逻辑在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A0102应用数学A010201数理统计A01020101抽样调查与抽样方法A01020102试验设计A01020103时间序列分析及其算法研究A01020104多元分析及其算法研究A01020105数据分析及其图形处理A01020106非参数统计方法A01020107应用统计中的基础性工作A01020108统计线性模型A01020109参数估计方法A01020110随机过程的统计理论及方法A01020111蒙特卡洛方法 (统计模拟方法) A010202运筹学A01020201线性与非线性规划A01020202整数规划A01020203动态规划A01020204组合最优化A01020205随机服务系统A01020206对策论A01020207不动点算法A01020208随机最优化A01020209多目标规划A01020210不可微最优化A01020211可靠性理论A010203控制论A01020301有限维非线性系统A01020302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A01020303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A01020304最优控制理论与算法A01020305参数辨识与适应控制A01020306线性系统理论的代数与几何方法A01020307控制的计算方法A01020308微分对策理论A01020309稳健控制A010204若干交叉学科A01020401信息论及应用A01020402经济数学A01020403生物数学A01020404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A01020405分形论及应用A010205计算机的数学基础A01020501可解性与可计算性A01020502机器证明A01020503计算复杂性A01020504VLSI的数学基础A01020505计算机网络与并行计算A010206组合数学A01020601组合计数A01020602组合设计A01020603图论A01020604线性计算几何A01020605组合概率方法A0103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A010301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030101初边值问题数值解法及应用A01030102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数值解法A01030103边值问题数值解法及其应用A01030104有限元、边界元数值方法A01030105变分不等式的数值方法A01030106辛几何差分方法A01030107数理方程反问题的数值解法A010302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其应用A01030201二点边值问题A01030202STIFF 问题研究A01030203奇异性问题A01030204代数微分方程A010303数值代数A01030301大型稀疏矩阵求解A01030302代数特征值问题及其反问题A01030303非线性代数方程A01030304一般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A01030305快速算法A010304函数逼近A01030401多元样条A01030402多元逼近A01030403曲面拟合A01030404有理逼近A01030405散乱数据插值A010305计算几何A01030501曲面造型A01030502曲面光滑拼接A01030503曲面设计A01030504体素拼接A01030505几何问题的计算机实现A010306新型算法A01030601并行算法A01030602多重网格技术A01030603自适应方法A01030604区间分析法及其应用A02力学A0201一般力学A020101分析力学A020102动力系统的分岔、混沌A020103运动稳定性与控制A020104非线性振动与控制A020105多体动力学A020106转子动力学A020107弹道力学和飞行力学A020108理性力学A020109力学中的反问题A020110力学发展史学A0202固体力学A020201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A020202疲劳与断裂力学A020203损伤、破坏机理和微结构演化A020204本构关系A020205复合材料力学A020206新型材料的力学问题A020207极端条件下的材料和结构A020208微机电系统中的固体力学问题A020209岩体力学和土力学A020210冲击动力学A020211结构力学A020212结构振动与噪声A020213结构优化和可靠性分析A020214制造工艺力学A020215实验固体力学A020216计算固体力学A020217流固耦合作用A0203流体力学A020301流动的稳定性A020302湍流A020303水动力学A020304空气动力学A020305分层流A020306非平衡流A020307渗流A020308多相流A020309非牛顿流A020310内流A020311化工流体力学A020312工业空气动力学A020313微重力流体力学A020314微机电系统中的流体力学问题A020315流动噪声与控制A020316稀薄气体力学A020317实验流体力学A020318计算流体力学A0204交叉与边缘领域的力学A020401物理力学A020402爆炸力学A020403环境流体力学A020404生物力学A020405电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学A03天文学A0301宇宙学A0302星系和类星体A0303恒星物理与星际物质A0304太阳和太阳系A0305射电天文A0306空间天文A0307理论天体物理A0308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A0309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A0310时间、频率A0311天文仪器A0312天文学史A0313其它A04物理学(Ⅰ)A0401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01液体和固体结构;晶体、非晶、准晶的物质结构A040102凝聚态物质的力学和声学性质A040103晶格动力学和晶体统计学A040104状态方程、相平衡和相变A040105凝聚态物质的热学性质A040106凝聚态物质的输运性质A040107量子流体和固体;液态氦和固态氦A040108表面和界面;薄膜和晶须;人工微结构(结构和 A0402凝聚态物性Ⅱ: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A040201电子态A040202凝聚态物质中的电子输运A040203表面.界面.薄膜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电学性A040204超导电性A040205磁学性质A040206凝聚态物质的磁共振和弛豫;穆斯堡尔效应A040207介电性质A040208光学性质、凝聚态物质的波谱学、物质与粒子的A040209液体和固体的电子发射和离子发射;碰撞现象A040210与凝聚态物理有关的交叉学科A0403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01原子和分子理论A040302原子光谱及原子与光子相互作用A040303分子光谱及分子与光子相互作用A040304原子和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A040305研究原子和分子性质的实验设备和技术A040306特殊原子和分子的研究A040307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它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404光学A040401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A040402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A040403像的形成和分析A040404全息照相A040405量子光学A040406微波激射A040407激光发射过程A040408激光系统和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A040409非线性光学A040410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A040411光源和光学标准A040412光学透镜和反射镜系统A040413光学器件的原理A040414与光学有关的其它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405声学A040501普通线性声学A040502非线性声学和强声学A040503航空声学和大气声学A040504水声A040505超声、量子声学和声的物理效应A040506次声A040507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A040508建筑声学A040509声的信号处理A040510声全息照相A040511语言声学A040512乐声A040513声的测量及专用仪器A040514声的转换原理A040515与声学有关的其它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5物理学(Ⅱ)A0501基础物理学A050101物理教育学及物理学史A050102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A050103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理论A050104相对论与引力A050105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含混沌)A050106测量科学、一般实验技术和测试系统A0502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01粒子基本特性及粒子物理一般问题A050202场论中的基本问题和新方法A050203对称性及对称破缺A050204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A050205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A050206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A050207新粒子A050208粒子的延展体理论A050209宇宙射线和超高能现象A050210粒子物理与宇宙学A0503核物理A050301原子核特性A050302原子核结构模型的理论研究A050303原子核统计理论研究A050304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变A050305带奇异数系统、奇异核和超核A050306核内非核子自由度A050307核力与少体系统A050308强子、轻子与核相互作用A050309核物质理论及核多体方法A050310核衰变、核裂变、核聚变A050311低能核反应与散射A050312重离子核物理A050313中高能核物理A050314核天体物理A050315核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模拟A0504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01离子束与物质相作用和辐照损伤A050402核分析技术 ( RBS、PIXE、NRA )A050403穆斯堡尔谱学及其应用A050404正电子湮灭技术及其应用A050405中子衍射及其应用A050406扰动角关联及其应用A050407核磁共振及其应用A050408中子活化和同位素示踪技术A050409离子束材料改性A050410核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A050411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A050412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A050413核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A050414核科学和其它学科的交叉A0505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设备A050501加速器原理和关键技术A050502离子源和电子枪A050503预加速装置和加速器部件A050504束流输运和性能测量A050505真空和超高真空技术A050506反应堆A050507辐射探测方法A050508探测技术和谱仪A050509辐射剂量及其防护A050510核电子学A0506等离子体物理A050601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A050602等离子体的加热、约束和辐射A050603等离子体动力学与电磁流体力学A050604等离子体中的混沌、孤立波、湍流等非线性现象A050605等离子体的模拟、数值方法和软件A050607等离子体诊断技术A050608等离子体与固体相互作用A050609激光束、粒子束、微波与等离子体A050610低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A050611热平衡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A050612非中性等离子体A050613强耦合等离子体A050614空间等离子体B01无机化学B0101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B010101合成技术B010102合成化学B010103特殊聚集态制备B0102丰产元素化学B010201稀土化学B010202钨化学B010203钼化学B010204锡化学B010205锑化学B010206钛化学B010207钒化学B010208稀有碱金属化学B010209稀散元素化学B0103配位化学B010301固体配位化学B010302溶液配位化学B010303金属有机化学B010304原子簇化学B010305功能配合物化学B0104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金属酶化学及其化学模拟B010402金属蛋白化学及其化学模拟B010403生物体内微量元素的状态及功能、受体底物相互B010404金属离子与生物膜的作用及其机理B010405金属离子与核酸化学B0105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缺陷化学B010502固体反应B010503固体表面化学B010504无机固体材料化学B0106分离化学B010601萃取化学B010602无机色层B010603无机膜分离B0107物理无机化学B010701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B010702理论无机化学B010703无机反应机制及反应动力学B010704熔盐化学及相平衡B0108同位素化学B010801同位素分离B010802同位素分析B010803同位素应用B0109放射化学B010901核燃料化学B010902超铀元素化学B010903裂片元素化学B010904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的制备和应用B010905放射分析化学B010906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B0110核化学B011001低能核化学B011002高能核化学B011003裂变化学B011004重离子核化学B011005核天体化学B02有机化学B0201有机合成B020101有机合成反应B020102新化合物和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B020103高选择性有机合成试剂B020104不对称合成B0202金属有机及元素有机化学B020201有机磷化学B020202有机硅化学B020203有机硼化学B020204有机氟化学B020205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B0203天然有机化学B020301甾体及萜类化学B020302糖类黄酮类化学B020303中草药有效成份B020304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天然产物的研究B0204物理有机化学B020401活泼中间体化学B020402化学动态学B020403有机光化学B020404立体化学B020405有机分子结构与活性关系B020406具有光、电、磁特性的化合物研究B020407计算有机化学B0205药物化学B020501新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B020502药物构效关系B0206生物有机化学B020601多肽化学B020602核酸化学B020603仿生及模拟酶B020604天然酶的化学修饰及应用B020605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B0207有机分析B020701新化合物和复杂化合物的结构研究B020702有机分析、分离新方法新技术研究B020703有机化合物结构波谱学B0208应用有机化学B020801除草剂B020802植物生长促进剂B020803害虫引诱剂、昆虫信息素B020804高效、低毒、低抗性农药B020805食品化学B020806香料化学B020807染料化学B03物理化学B0301结构化学B030101体相静态结构B030102表面结构B030103溶液结构B030104动态结构B030105谱学B030106结构化学方法和理论B0302量子化学B030201基础量子化学B030202应用量子化学B0303催化B030301多相催化B030302均相催化B030303人工酶催化B030304光催化B0304化学动力学B030401宏观反应动力学B030402分子动态学B030403反应途径和过渡态B030404快速反应动力学B030405结晶过程动力学B0305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01表面活性剂B030502分散体系B030503流变性能B030504界面吸附现象B030505超细粉和颗粒B0306电化学B030601电极过程及其动力学B030602腐蚀电化学B030603熔盐电化学B030604光电化学B030605半导体电化学B030606生物电化学B030607表面电化学B030608电化学技术B030609电催化B0307光化学B030701激光闪光光解B030702激发态化学B030703电子转移光化学、光敏化B030704光合作用B030705大气光化学B0308热化学B030801热力学参数B030802相平衡B030803电解质溶液化学B030804非电解质溶液化学B030805生物热化学B030806量热学B0309高能化学B030901辐射化学B030902等离子体化学B030903激光化学B0310计算化学B031001化学信息的运筹B031002计算模拟B031003计算控制B031004计算方法的最优化B04高分子科学B0401高分子合成B040101催化剂、聚合反应及聚合方法B040102高分子设计和合成B040103新单体及单体的新合成方法B040104聚合反应动力学B040105高分子光化学、辐射化学、等离子体化学B040106微生物参与的聚合反应、酶催化聚合反应B0402高分子反应B040201高分子老化、降解、交联B040202高分子接枝、嵌段改性B040203高分子功能化改性B040204粒子注入、辐射、激光等方法对高分子的改性B0403功能高分子B040301吸附、分离、离子交换、螯合功能的高分子B040302用于有机合成、医疗、分析等领域的高分子试剂B040303医用高分子、高分子药物B040304液晶态高分子B040305有机固体电子材料、磁性高分子B040306储能、换能、敏感材料及高分子催化剂B040307高分子功能膜B040308微电子材料、分子组装材料及器件B0404天然高分子B0405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化学B040501高分子溶液性质和溶液热力学B040502高分子链结构B040503高分子流变学B040504高聚物聚集态结构B040505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B040506高聚物测试及表征方法B040507高分子材料的传质理论、强度理论、破坏机理B040508高分子多相体系B0406高分子理论化学B040601高分子聚合、交联、聚集态统计理论B040602数学、计算机方法在高分子凝聚态、分子动态学B0407聚合物工程及材料B040701聚合工程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控制B040702聚合物成型理论及成型方法B040703塑料、纤维、橡胶及成型研究B040704涂料、粘合剂及高分子肋剂B040705可生物降解薄膜B040706高分子润滑材料B040707其它领域中应用的高分子材料B040708高分子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B05分析化学B0501色谱分析B050101气相色谱B050102液相色谱B050103薄层色谱B050104离子色谱B050105超临界液体色谱B050106毛细管电泳B0502电化学分析B050201伏安法B050202极谱法B050203化学修饰电极B050204库伦分析B050205光谱电化学分析B050206电化学传感器B0503光谱分析B050301原子发射光谱(包括ICP)B050302原子吸收光谱B050303原子荧光光谱B050304X射线荧光光谱B050305分子发射光谱(包括荧光光谱、磷光光谱和化学B050306紫外和可见光谱B050307光声光谱B050308红外光谱B050309拉曼光谱B0504波谱分析B050401顺磁B050402核磁B0505质谱分析B050501有机质谱B050502无机质谱B0506化学分析B050601萃取剂、显色剂、特殊功能试剂B050602色谱柱固定相、分离膜B0507热分析B0508放射分析B050801活化分析B050802质子荧光B0509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B0510联用技术B0511采样、分离和富集方法B0512化学计量学B051201分析方法与计算机技术B051202分析讯号与数据解析B0513表面、微区、形态分析B051301表面分析B051302微区分析B051303形态分析B06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B0601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据B060101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B060102相平衡B060103热化学B060104化学平衡B060105热力学理论模型和分子系统的计算机模拟B060106热力学数据和数据库B0602传递过程B060201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B060202传热过程及设备B060203传质过程B060204流变学B060205颗粒学及浆料化学B0603分离过程及设备B060301蒸馏B060302蒸发与结晶B060303干燥B060304吸收B060305萃取B060306吸附与离子交换B060307机械分离过程B060308膜分离B060309其他分离技术B0604化学反应工程B060401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B060402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B060403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B060404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B060405固定床反应工程B060406聚合反应工程B060407电化学反应工程B060408生化反应工程B060409催化剂工程B0605化工系统工程B060501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B060502化工系统的优化B060503化工过程动态学B0606无机化工B060601常规无机化工B060602工业电化学(电解、电镀、化学腐蚀与防腐)B060603精细无机(无机颜料、吸附剂及表面活性剂等) B060604核化工与放射化工B0607有机化工B060701工业有机化工B060702精细有机化工(染料、涂料、感光剂、粘合剂与B0608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B060801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B060802发酵物的提取和纯化B060803生化过程的化工模拟及人工器官B060804酶化工B060805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化学改性及深度加工B060806生物医药工程B0609能源化工B060901煤化工B060902石油化工B060903燃料电池B060904其它能源化工B0610化工冶金B061001矿产资源的利用研究B061002化学选矿与浸出B061003湿法冶金物理化学B061004等离子体冶金B061005化学涂层B0611环境化工B061101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B061102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基础B061103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B061104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概念B07环境化学B0701环境分析化学B070101环境中微量生命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技B070102环境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技术B0702环境污染化学B070201大气污染化学B070202水污染化学B070203土壤污染化学B070204固体废弃物及放射性核素污染化学B0703污染控制化学B070301化学控制、防治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基础性研究B070302无害化工艺(原料、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B0704污染生态化学B0705理论环境化学B0706全球性环境化学问题C01基础生物学C0101微生物学C010101微生物分类学C01010101细菌分类C01010102放线菌分类C01010103真菌分类C010102微生物生理及生物化学C010103微生物遗传育种C010104微生物方法学C010105微生物资源与生态C010106应用微生物学基础C01010601工业微生物C01010602农业、土壤微生物C010107病毒学C01010701动物病毒C01010702植物病毒C01010703微生物病毒C010108医学与兽医微生物学C01010801病毒C01010802立克次氏体(含衣原体)C01010803病原细菌(含支原体与螺旋体)C01010804病原真菌C0102植物学C010201植物结构学C01020101植物形态解剖学C01020102植物形态发生C01020103植物胚胎学C010202植物系统学与分类学C01020201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C01020202种子植物分类C01020203孢子植物分类C01020204植物区系与地理学C010203植物生理学C01020301光合作用及固氮C01020302呼吸作用、采后生理及次生物质代谢C01020303矿质营养及有机物质运输C01020304水分生理及抗性生理C01020305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生殖生理C010204植物资源学C01020401植物资源评价C01020402植物引种驯化C01020403植物种质保存C01020404资源植物化学C0103动物学C010301动物形态学C010302动物胚胎学C010303动物分类学C010304动物生理学C010305动物行为学C010306动物进化和动物遗传学C010307动物地理学C010309保护生物学C010310实验动物学C0104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C01040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合成机理及调节过程C01040101蛋白质与肽C01040102核酸C01040103酶C01040104多糖及糖复合物C01040105激素C01040106天然产物化学C010402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C010403无机生物化学C0105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C010501理论生物物理C01050101量子生物学C01050102生物信息论和生物控制论C01050103生物功能的计算机模拟、生物数学C01050104生命现象的生物物理理论阐述C010502环境生物物理C01050201电离辐射生物物理C01050202光生物物理C01050203电磁辐射生物物理C01050204声生物物理C01050205其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C01050206自由基生物学C010503生物组织的物理特性C01050301生物光学C01050302生物电磁学C01050303生物声学C01050304生物力学和生物流变学C01050305生物组织的其它物理特性C010504分子生物物理C01050401生物分子结构的运动性C01050402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C01050403生物分子中的能量传递与电子传递C010505膜与细胞生物物理C010506感官与神经生物物理C010507生物物理技术C010508生物物理学研究中的新概念和新方法C010509人工器官C010510生物医学信号处理C010511生物医学测量技术C010512生物系统的建模与应用C010513生物医学超声C010514生物医学传感技术C010515生物材料C010516生物医学图象C010517其它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C0106神经生物学C010601分子神经生物学C010602细胞神经生物学C010603系统神经生物学C010604高级神经生物学C010605比较神经生物学C010606发育神经生物学C010607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C0107生理学C010701循环生理学C010702血液生理学C010703呼吸生理学C010704消化生理学C010705泌尿生理学C010706内分泌生理学C010707特殊环境生理学C010708生殖生理学C010709年龄生理学C0108心理学C010801心理学的基本过程研究C010802认知心理学C010803生物心理学C010804医学心理学(含精神卫生学)C010805工程心理学C01080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C010807运动心理学C0109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C010901细胞结构与功能C010902细胞增长、分裂与分化C010903模型动植物及实验体系的建立C010904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和细胞培养) C010905细胞代谢C010907细胞信息C010908胚的成因、形态及其形成C010909细胞间的作用、演变和再生C0110遗传学C011001植物遗传学C011002动物遗传学C011003微生物遗传学C011004人类遗传学C011005医学遗传学及遗传病C011006细胞遗传学C011007分子遗传学C011008基因工程C0111生态学C011101生态学一般理论和方法C011102个体生态学及生理生态学C011103种群生态学C011104群落与系统生态学C011105行为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C011106景观生态学与地理生态学C011107毒理生态学C011108保育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C011109生态管理学与农业生态学C011110其它生态学及环境问题C02农业科学C0201农业基础科学C020101农业数学C020102农业物理学C020103农业气象学C020104农业化学C020105肥料学C020106农业系统管理工程C0202农学C020201作物栽培学C020202作物营养学C020203作物生理学C020204作物品种资源学C020205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1稻类遗传育种学C02020502麦类遗传育种学C02020503其它禾谷类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4油料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5薯类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6棉麻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7饲料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8糖料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09热带、亚热带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10其它经济作物遗传育种学C02020511作物遗传育种新方法C02020512作物种子学C020206植物保护学C02020601病虫测报学C02020602作物真菌病害C02020603作物细菌病害C02020604作物病毒病害C02020605作物其它病害C02020606作物虫害C02020607杂草、鼠害防治C02020608化学保护(抗药性)C02020609作物病虫害检疫学C020207植病生防C020208害虫生防C020209抗病、抗虫作物选育C020210园艺学C02021001蔬菜学C02021002瓜果学C02021003果树学C02021004食用真菌学C02021005果蔬保鲜加工中的生物学问题C02021006观赏园艺学C0203畜牧、兽医学C020301普通畜牧学C02030101畜牧学基础理论C02030102草原学C02030103遗传育种学C02030104繁殖学C02030105畜禽组织与解剖学C02030106畜禽行为学C020302畜禽营养学C020303饲料资源学C020304畜禽生理学C020305畜禽环境工程学C020306兽医学C02030601兽医学基础理论C02030602中兽医学C02030603兽医临床医学基础C02030604兽医传染病学C02030605兽医寄生虫病学C02030606畜禽病理学C02030607诊断学基础C02030608兽医药理学C020307野生经济饲养动物学C0204蚕桑、养蜂学C020401养蚕学C020402养蜂学C0205水产学C020501水产基础科学C020502水产资源学C020503水产保护学C020504水产养殖学C020505水生经济生物遗传育种学C020506水产生物学C020507水生经济动物营养学C020508水产品加工与保鲜基础理论C0206林学C020601森林基础科学C02060101森林数学C02060102木材物理学C02060103森林化学C02060104森林气象学C02060105树木生理学C02060106森林土壤学C020602森林培育学C02060201造林学C02060202种苗学C02060203森林经理学C020603森林保护学C02060301森林病理学C02060302森林昆虫学C02060303森林防火学C02060304防护林学C020604林木遗传育种学C02060401林木遗传学C02060402林木育种学C020605经济林学C020606复合农林业C020607园林学C020608森林资源学C020609荒漠化及其防治C03医学与药学C030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C030101环境卫生学(含环境医学和卫生工程学) C03010101环境卫生监测与卫生工程学C03010102环境流行病学C03010103环境毒理学C030102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C0301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C03010301营养学C03010302食品卫生学C030104儿童与少年卫生学C030105毒理学C03010501分子、遗传毒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30529)。
收稿日期:2013-06-18耿超(1988-),硕士生;100083北京市海淀区。
烧结工序能耗建模及可视化界面实现*耿超1王泽群2王化军1胡文韬1(1.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摘要分析了烧结工序能源消耗的主要方面,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以便于求解每一道工序的能耗。
并利用Visual Basic 实现了烧结工序能耗计算的可视化界面。
用此模型模拟计算八钢265m 2烧结机的工序能耗,分析了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有差别的原因,为完善建模提出了改进方向。
关键词烧结工序能耗数学模型Visual BasicStudy on model build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sintering processand development of a visual interfaceGeng Chao 1Wang Zequn 2Wang Huajun 1Hu Wentao 1(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Yuanpei College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a mathematical model been wa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each process of sintering based on analyzing main composi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 visual interface for calcul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sintering process was designed with Visual Basic.Then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265m 2sintering machine in Bagang ,an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practical data in plant to figure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is difference were analyzed ,which may provide an improved direction for the model.Keywordssintering processenergy consumptionmathematical modelVisual Basic烧结是将添加一定数量燃料的矿粉或精矿,借燃料的高温,使烧结料中的组分熔化或软化,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数量的液相,冷却后相互粘结成块的过程。
目前,我国烧结矿产量很大,是高炉的主要原料之一,研讨烧结矿能耗途径,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据统计,2011年前五个月,重点钢铁企业烧结工序的最高能耗为72.57kgce /t ,最低能耗是湘钢的40.04kgce /t ,平均能耗52.53kgce /t ,占钢铁总能耗的6.06%。
2001年我国烧结工序能耗约占钢铁生产总能耗的8.3%[1-3]。
十年之间,我国不断改善烧结的固体燃料的燃烧条件,提高料层厚度和成品率,降低电能消耗,并加强二次能源利用,使烧结工序能耗约降低了2.24个百分点。
据估算,烧结生产能耗指标下降1% 2%,其总量相当于一个大中型煤矿一年的产煤量。
实现烧结能耗的估算,对烧结节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深远意义[4]。
但目前对于烧结矿能耗模拟计算的资料比较少,大多考虑的不全面,只注重固体燃料消耗、点火煤气消耗和电耗三方面。
该文分析了影响烧结工序能耗的各种因素,利用物料平衡和热平衡,建立了与设备、工艺、操作因素相关的工序模型,并最终用Visual Basic实现模型计算的可视化图形界面。
1烧结工序能耗模型烧结工序主要包括:固体燃料、点火用气体或液体燃料、电能、水、蒸汽、压缩空气和氧气等。
烧结工序的能耗=(车间各能源消耗量-二次能源回收量)/车间烧结矿总量[5]。
其中,消耗的能源有焦粉、煤气、电能、矿物(放热反应的成分)和其他辅助动力,回收并外供的二次能源主要为烧结废气带出的物理热。
烧结工序能耗计算公式E=Qgt +Qmq+Qdh+Qqt+Qhx-Qfq(1)式中:E为烧结工序能耗,kJ/t;Qgt 、Qmq、Qdh 、Qqt、Qhx为固体燃料、煤气、电能、其它辅助动力和化学反应放热的能耗,kJ/t;Q fq为烧结废气带出的物理热,kJ/t。
(1)固体燃料的能耗模型固体燃料分为焦炭和煤两种,实际用于烧结的是焦粉和煤粉。
在烧结中,固体燃料的消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是烧结耗能的主要部分。
固体燃料能耗=固体燃料化学热+固体燃料物理热。
由于固体燃料本身为常温并没有带入的物理热,在此,将固体燃料的物理热视为零。
其中,固体燃料化学热=固体燃料的消耗量ˑ固体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值。
其计算公式Qjt =GfˑQDWF+GcˑQDWC(2)式中:G f为焦粉燃料用量,kg/t;Q DWF为焦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值,kJ/kg;G c为煤的用量,kg/t;QDWC为煤的应用基低位发热值,kJ/kg。
(2)电能消耗模型在烧结生产中,电耗占整个烧结过程能耗的20%左右。
其中,抽风机电耗和鼓风环冷机电耗是烧结工序电耗的主要构成部分[6]。
Qdh =GcfˑPfˑA3600ˑ1000ˑηˑQEˑq-GgfˑPwˑA3600ˑ1000ˑηg ˑQEˑq(3)其中P f,P w=K1ˑF1.8;式中:G cf为抽风机抽风量,m3/t;P f为抽风机输入风压,Pa;η为抽风机总效率,%;A为电能储备系数;G gf为鼓风环冷机鼓风量,m3/t;Pw为鼓风机输入风压,Pa;ηg为鼓风机总效率,%;Q E为电能折算标煤系数,kgce/kWh;q 为单位标煤的热量,kJ/kg;K1为与原料性质和操作相关的系数;F为风量,m3/(m2min)。
(3)点火煤气的能量点火的目的是供给混合料表层以足够的热量,使其中的固体燃料着火燃烧,其消耗的能量占烧结工序总能耗的8%左右。
点火用燃料一般用煤气。
煤气在燃烧放热时存在两部分热量,点火煤气的化学热和物理热,这两部分的热量通过热平衡方法和热力学定律得出,其计算式Qmq=Vdˑ[∑ni=1qiφ(M i)+0.01ˑΔTˑ∑ni=1ciφ(M i)](4)式中:V d为煤气消耗量,m3/t;q i为煤气中各成分的低位发热值,kJ/m3;φ(M i)为煤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ΔT为煤气的温度变化,ħ;c i为煤气中各成分的比热容,kJ/(m3ħ)。
(4)其他辅助动力其他辅助动力包括蒸汽、水、压缩空气等。
辅助动力在整个烧结过程中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左右。
其中,蒸汽消耗占比重较大,其次是水,所以着重计算这两者的能耗。
辅助动力能耗Qqt=GmˑcmˑT2-T1e+msˑΔTsˑΔcs(5)式中:G m为混合料量,kg/t;c m为混合料比热容,kJ/(kgħ);T1、T2为混合料预热前、后温度,ħ;m s为水的质量,kg/t;ΔT s为水的变化温度,ħ;Δc s为水的比热容,kJ/(kgħ);e 为蒸汽预热效率,%。
(5)化学反应放热在烧结生产中,烧结矿在烧结机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很多为放热反应。
而这些放热反应也属于热量收入的一部分,也为烧结过程提供了能量。
在化学反应放热中,硫化物的氧化放热和氧化亚铁氧化放热是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热量Qhx=qsˑ1.871∑ni=1Giw(Si)-G'1w(S'[])+qFeOˑ∑ni=1Giw(FeOi)-G'1w(FeO'){-1.123ˑ∑ni=1Giw(Si)-G'1w(S'})(6)式中:G i为i种原料的质量,kg/t;w(S i)为i 种原料带入的硫的质量分数,kg/t;G'1为成品烧结矿的质量,kg/t;w(S')为成品烧结矿中残留的硫的质量分数,kg/t;q s为每千克FeS2完成氧化所放热量,kJ/kg; 1.871为S换算成FeS2的比值;w(FeO i)为i原料带入的FeO质量分数,kg/t;w(FeO')为烧结矿中残留的FeO的质量分数,kg/t;qFeO为1.123,每千克FeO氧化成Fe2O3的放热量及硫换算成FeO的系数(72/64.2)。
(6)回收并外供的二次能源烧结中的废气来源烧结烟气和冷却废气,属中、低温废气余热。
烧结过程生产的废气余热占钢铁生产废气余热的12%以上,其中,烧结矿的余热占8%,烧结废气余热占4%。
烧结余热回收减少了排往大气的烧结废气量,从而降低了烧结废气除尘及脱硫等设施的费用,更节约能源。
烧结废气回收利用,获得的物理热量Qfq =Ggaˑcgaˑ(Tga-Th)ˑega(7)式中:G ga为烧结废气量,m3/t;c gs为烧结废气在0 t ga间的平均比热容,kJ/(m3K);T ga为烧结废气的温度,K;e ga为烧结废气物理热回收率,%。
(7)模型参数的确定该工序能耗模型涉及大量参数,如何合理地确定这些参数的数值是决定该模型合理性的关键。
在模型中,参数分成两类:一类是物理化学参数,如基低位发热值、电能折标系数、电能储备系数、比热容或热焓等,该类参数通过查询相关手册获得;另一类是工艺参数,由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如固体燃料用量、烧结矿的成分、混合料量等。
所有参数经过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最终都会化成标准煤形式,以便于比较计算。
2利用Visual Basic实现烧结工序能耗计算的可视化界面Visual Basic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
它源自于BASIC编程语言[7]。
利用Visual Basic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建立了烧结工序能耗,使其能够在众多参数和干涉因素的情况下,准确的计算出每道工序的能耗。
(1)VB中的主要函数引用由于在整个模型中涉及到大量的参数,首先要对整个模型中所有的参数进行数值类型定义,所用到的数值类型有,double,string和long。
加之所有的参数都是未知变量,所以要引用val (string)函数来接收输入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