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 长沙》word导学案1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及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通过诵读领悟本词“形象”、“精炼”、“优美”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知、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 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豪情壮志。
2.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独学思考: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革命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三)字词积累(加点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寥廓峥嵘挥斥方遒遒劲浪遏飞舟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遒劲jìng 浪遏飞舟(è)(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上阙,思考下列问题: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正常语序应是怎样?“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为了格律需要。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2、由“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秋景的句子。
这七句按照怎样的顺序描绘出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这几句,由远而近,由仰视到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鹰击长空——仰视鱼翔浅底---俯视3、上阕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与表达效果。
2、了解作家作品,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情情。
【学法指导】表格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
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革命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目标1.反复朗诵,通过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宏阔的深秋意境。
2.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受诗人对青春的思考,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
3.准确、流利地背诵全词。
■学习探究任务一:恰当吟诵,整体感知这首词被放在“向青春举杯”专题“吟诵青春”板块。
吟诵青春,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说说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什么画面?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解析】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眼前展现了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诗人故地重游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词的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的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同时,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作了气势恢宏的回答。
任务二:品读语言,赏析意境上阙写景句子,语言精炼传神,请选择任一写景语句,品析你认为生动传神的词。
并试着通过诵读,表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写“山”——“看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红”字写出了色彩绚丽。
【解析】“林”——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拟人手法,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江”——漫江碧透:“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舸争流:“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写出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鱼”——鱼翔浅底:“翔”生动地写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任务三:畅想形象,感受情怀上阕末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你觉得应该是谁?为什么应该是他(们)?能在词中找到答案吗?【解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021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1.1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目标择定】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情感和主旨。
2.充分朗读及至成诵,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画面美。
3.分析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诗品见人品,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见出怎样的人格魅力?1.这首词的内容就是以诗人的活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找出表现线索的动词并加以赏析。
2.朗诵全词,诗人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画面?请分析这些画面塑造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笔下的秋景却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请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其人格魅力。
【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营造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柳亚子与的交谊及诗词唱和》(百度文库)3.“悲秋”是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请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相关素材。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谭娇学科:语文必修:<一> 课题:《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年级:高一设计教师:谭娇审稿:熊祥有时间:2011、8、30一: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本诗中的生字词;品味和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自学检测——基础巩固——反复朗读——文本赏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情感提升。
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复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毛泽东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以及对待革命事业的博大胸襟和雄心壮志。
提升学生爱国情操和奋发向上的斗志。
二、导学重难点:1、导学重点诗歌的朗读节奏、情感;诗歌中基础字词;词的相关知识、作者文学常识及背景知识。
2、导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情感,提升学生情操。
三、导学方法:自学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
四、预习达标:诗歌中的生字词语要熟识;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和相关背景。
五、课堂导学进程:【导入】幻灯片展示毛泽东的《立志》和《咏蛙》,同学们齐读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点评最后两句进而导入到毛泽东的雄心壮志上,进入新课。
【导学】(一)学生阅读、思考并展示学生朗读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思考全诗主要在写什么。
(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分享自己了解的毛泽东;交流朗读诗歌应注意哪些方面。
(三)教师精讲补充讲解学生了解以外的毛泽东的相关知识;相关背景;朗读诗歌注意事项。
(四)知识拓展与运用拓展描写秋天的一些诗句及节选毛泽东所写的经典诗句;【评价】1、学生评价课堂还是很活,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2、教师评价总的来说,较好。
个别地方有待改进。
六、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完成《名校联盟》的基础知识。
七、教师添加导学措施:增加视频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整体感知,八、课后反思: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基础的东西,课堂参与较好,思考问题也比较积极。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学目的】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
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
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
(难点)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重点)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难点)【教学设想】1、过程、方法目标: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
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
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
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
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
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1.《沁园春·长沙》素养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文体介绍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四、资料链接素材积累毛泽东经典语句1.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2.不打无准备之战。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字词,了解词的文学知识。
2、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词作情与景的结合。
4、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及使命感【学习重点】1、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难点】把握词作所用意象,感悟词作阔大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画线字形:百舸.(gě)沉疴.(kē) 层林尽.染(jìn) 尽.管(jǐn)尽.量(jǐn)尽.早(jǐn) 寥.廓(liáo)绸缪.(móu) 方遒.(qiú)遒劲..(qiújìnɡ)酋.长(qiú)浪遏(â)飞舟遏(â)制拜谒(yè)寥(liáo)廓惆怅(chóu chàng)万户候(hóu)尽染百舸竞自由寥廓苍茫沧.海书生意气江湖义气2、词语释义:①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②击水:引用了祖逖(tì)的“中流击楫( jí)”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光[恢复(已亡的国家),收回(失去的领土)]之志。
……(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旧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③意气:意志与气概3、了解词:(1)、定义:词,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句式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沁园春长沙一、考纲要求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3、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自学指导】背景材料: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知识链接】文体知识:“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成形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分,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层林尽rǎn ()百舸()争流鱼xiáng()浅底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 kuó()问cāngmáng()大地浪â()飞舟Zhēng róng()岁月稠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2、辨析词义,用词语造句。
①意气----义气②寥廓----辽阔③风流人物----风云人物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4、诗词讲究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
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C、层漫遍底D、碧尽遍在你选中的词中,选两个个说说这个词好在哪里?三、难点突破(一)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1.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意象:2.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3.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4.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5.总结上阕:开头三句点明了、和。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
接着由一个字总领句,秋景尽收眼底,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最后三句是这首词的,通过对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质问,表现出词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忆”的是,由字统领,表现了毛泽东的精神。
3.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三)合作探究:写作特色1.本词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问体现在哪里?2.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上片和下片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四、延伸拓展1.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谁主沉浮深孚众望心悦诚服不修边幅B.橘子洲头奇物谲诡鹬蚌相争矞矞皇皇C.百舸争流苛捐杂税陈年烂柯可汗问所欲D.湘江北去万类霜天翻箱倒柜相亲相爱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漫江碧透轻歌漫舞慢条斯理偶尔露峥嵘B.响遏行云遒劲有力怅然若失挈妇将雏C.明日黄花恰到好处声情并茂幕霭沉沉D.书声朗朗暮色苍茫视若粪土江天辽阔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写出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状态。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虽内容不同,但风格上同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C.古今中外,任何政治角逐,表面看起来靠的是军队和地盘,但最后鹿死谁手,总是取决于人民的意志。
D.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阅读理解水调歌头游泳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②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③!风樯④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①游泳:1956年6月,毛泽东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②楚天:武昌一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出国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做“楚天”。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④风墙:指帆船。
樯,桅杆。
4.在这首词中,上片写了哪些内容?下片又写了哪些内容?5.这首词前两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表述很有趣味,试做赏析。
6.“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两句,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7.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从《沁园春长沙》里找出和这几句描述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试做比较分析。
8.《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上阕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方法,将革命者的豪情巧妙地融入秋后的壮丽场景中。
情景交融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文章含蓄而有韵味。
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200字左右。
1.《沁园春长沙》答案“自主学习”1.略 2.意气---义气相同点:都表示思想、表情等显现出来。
不同点:“意气”指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寥廓---辽阔相同点:都有广阔之意。
不同点:“寥廓”指(天空)高远空旷,强调“空阔”。
“辽阔”指广阔,宽广,强调“广大”。
风流人物---风云人物不同点:“风流人物”指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物。
|“风云人物”指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大、受舆论关注的人物。
3.B 4。
B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写出了秋色之深,漫山枫叶如同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而且写出了范围之广;“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准确地写出鹰的矫健身姿;“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在天空中盘旋的姿态。
“难点突破”(一)1.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2. 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
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3. 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4. “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二)1. 承上启下 2. “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3.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1.上片写景,景中含情。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对岳麓山景色的形象写照,也是词人火热革命激情的流露。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面是写自然界的自由,内里却表现了词人对人间自由的追求。
由“万类”“竞自由”而感叹自身的不自由中国人民的不自由,由此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暗中抒发了自己的志向。
下片主要是抒情,但在抒情中还有写景和叙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在写“同学少年”的特点和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斗争精神后描绘出来的。
2.①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炼字分析)②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描绘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对比。
另外,远眺与近观,仰视与俯瞰,静与动,问与答也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③多变的观察角度,动静的巧妙结合。
(分析略)3.第一问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第二问照应了第一问,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问,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
四、延伸拓展1.A2.B 漫---曼幕---暮朗朗---琅琅3. B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4.上片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击的豪情。
下片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词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①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昌,并点明游泳的地点,使得这首词意趣盎然。
②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衔接紧密和行程的紧促。
6.“舒”字最富有表现力,既写词人所见,又写词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7.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在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一样,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
《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本词描写的内容一样,都是通过描写作者在江水里游泳的从容自如,表现作者豪迈乐、激流勇进的革命豪情和壮志。
不同之处,《水调歌头游泳》在表达上运用对比: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
词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比“闲庭信步”还悠闲自在。
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
《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书写革命豪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