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配偶称呼语考察分析_丁崇明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作者:杨赛良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9期摘要:称谓语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称谓语的变化具有语文和历史的双重意义。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开放性。

本文重点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所具有的开放性,介绍了其具体表现,分析了它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稳定性开放性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不同。

称谓语是一种处于相对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

一、亲属称谓语的概述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在语义上具有共性,它是语言中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

这类词语中,许多基本词汇的范畴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弟、妹、甥、侄、伯(父)、叔等,从诞生直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未变,这便是亲属称谓语稳定性的最好证明,也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具有继承性。

亲属称谓是人们用以指称亲属成员,表示其相互关系的专门词。

它是人类亲属世界的描写和分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言语交际符号。

亲属称谓历来是人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亲属称谓研究成果十分丰厚。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对亲属称谓的开放性特点还认识不足。

美国著名的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人类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认为:“称谓系统一经建立,就不会变化。

”我们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虽然比较稳定且变化较少,但是表示这种关系的称谓语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演变的,它并不是一个数目确定的封闭性系统,而是一个数目不定的开放性系统。

这很好地体现在方言亲属称谓中。

二、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语言尤其是它的词汇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变化,随着时代的进程推进自己的历史。

“夫妻关系”用词探源

“夫妻关系”用词探源

“夫妻关系”用词探源丈夫古时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一尺约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老公老婆唐朝时,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喜新氏旧有了再纳新欢的想法.干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妻子看到.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热,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寸思敏捷和拳拳受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同心转意,不忘旧惰,乃挥笔周艳琼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此后,夫妻问便有了"老公" 与"老婆"的称呼."老公"与"老婆"的称呼这个称谓,最初专指老年夫妻.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妻子"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一曲礼下》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日孺人,庶人日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寸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内人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太太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太太"的称谓,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满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 则喜欢【1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官职,有知识阶层上.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变得更平民化了,成为人们对朋友问已婚女子的敬称.卿卿西晋时期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公元234年一305年), 中年步入仕途.晋惠帝时,他官至翁澎囊尚书令,司徒,位列三公,变得十分贪财.据传.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王戎两口子就关紧房门,在烛光下用筹码反复计算家财和每天收入,数钱数到高兴时,他妻子就称他为"卿","卿"作为第二人称单用,在西晋以前,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i当时妻子对王戎称"卿"是有悖伦理的.由干是在私下场合;其中包含有妻对夫充满爱意的调侃.此语开了"卿卿"叠用的先河,后人便把叠用的"卿卿"用来表示对心爱之人的亲昵称呼.两口子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才子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石万仓酗酒成性,一次因饮酒过度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干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干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 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 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L-J" 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干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 衍指"夫妻俩".爱人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含有了"爱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日:"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 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绿帽子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妻子生得娇艳可人,平时在家里做点针线活,因貌美,早就已招徕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个生意人, 要经常到外去做生意..两口子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裕,但_丈夫外出的日子里,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 寂寞难耐.终于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个卖布的好上了,在文夫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他们就巫山云雨地在一起厮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后三个月都没有外出,直煎得那个卖布的天天在他们家附近打转.一天,丈夫骑着马到城外打猎经过街市.那卖布的见了非常高兴,以为他叉要外出做生意,当晚就迫不及待地窜进了妻子的卧室幽会.没料想当晚丈夫回来了, 几乎将他逮了个正着,妻子也吓了个半死.情急之下卖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这件事后,妻子就向那卖布的罢了一块绿色的布料,做了一顶帽子给丈夫,还和那卖布的约定,当你看见我丈夫戴上绿帽子外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了.过了几天,丈夫叉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赶婿拿出那顶绿帽子对l丈夫说:"外面的风沙大,戴上就不会弄脏了头发,这颜色让你看起来很俊,以后你每次外出我都为你做一顶,就像我跟在你身边一样, 你就不用牵挂我了".丈夫听了. 开心地以为自己真的很俊,于是高高兴兴戴上那顶绿帽子,骑着马得意洋洋穿过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当晚,他妻子就和那卖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后,那个卖布的凡见了那丈夫戴着绿帽子外出时,心里都不禁心花怒放.于是, 绿帽子的说法就这样传下来了. 吃醋相传唐朝皇帝李世民为表彰重臣房玄龄辅国之功,特赐美女两名以代房夫人.房玄龄不敢当面拒绝,推说夫人肝火至旺,脾气刚烈故不允.皇帝要房夫人在"同意"与"赐饮自尽"之间做出选择, 不想房夫人忠烈肝胆,竟捧壶大饮.事后才知道,原来是食醋一.l叱后,人们就把男女情爱嫉妒竞争说成"吃醋".。

汉语夫妻称谓研究

汉语夫妻称谓研究

2009 NO.07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学 术 论 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夫妻称谓十分丰富生动,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精华的沉淀,折射出优秀文化的光辉。

夫妻称谓在其演变过程中既受到了传统宗教,礼数,伦理道德观念的制约,又在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历时性研究方法,分别从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角度逐步呈现汉语夫妻称谓的发展过程。

1 古代夫妻称谓“称谓”一词,虽然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普遍使用,但古时的人们已经给夫妻之间界定了相应的称呼。

《札记》为明确各种礼法,就曾大量使用了夫妻称谓。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曲礼下》[6]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

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

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1]《史记》中对丈夫的称谓也出现较多,主要来源于尊称的“公”、“夫”及一些由他们构成的称谓。

对于受传统三纲五常思想影响的女性来说,对丈夫称“公”以体现男人在女人生命中的支配地位是很平常的事情。

[5]例如: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高祖本纪》[7]“君”做夫讲出现于南北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

”[8]“婿”在汉代即可称丈夫,《说文.士部》:“壻,夫也。

……婿,壻或从女。

”之后合并为“夫婿”一词。

[2]2 近现代夫妻称谓这个时段的夫妻称谓,既延续了古时的夫妻称谓如丈夫,夫人,等称呼,也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称呼。

近代以来,出现称“丈夫”为先生的现象。

“先生”最基本的含义是“老师”。

从两性称谓管窥女性地位的提高

从两性称谓管窥女性地位的提高

引言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人分为男人、女人、女博士。

博士男女都可以读,偏偏女性博士要加以标记“女”,被归为第三类人。

这固然是由于部分女性博士曲高和寡,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还没发展到对女性博士习以为常的程度。

在生活中,两性称谓不对称的问题也很多,本文拟从古今两性称谓对称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看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一、称谓界定首先界定“称谓语”。

何谓“称谓语”,近二十年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界定。

有认为称谓语就是称呼语的,如孙维张先生;有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的;也有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词汇现象,如曹炜先生就认为面称用语就是称呼语,背称用语就是称谓语。

书面上“称谓”字样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郑尔宁,2005),这里的“称谓”,也就是对人的称呼。

本文取其为“对人的称呼”之意,不做称谓语与称呼语之分,不管面称还是背称,一律作为称谓语。

且本文也仅重点探讨社会称谓与夫妻称谓及其对称性。

二、社会称谓(一)古代社会称谓:男性独统天下古代社会称谓的主要特点是男性独占了社会称谓,女性几乎没有,严重不对称。

古代社会称谓中用于尊称的有“士”、“君子”“公”“父”“子”“大人”“丈人”“君”“官人”“长者”“先生”,都是原来对男子的普遍尊称,后用来称呼男性中的亲属或长辈、上级。

谦称也是称谓中的一种。

谦称主要有小人、小生、学生、鄙人、不才、臣等,主要用于男性之间,以表示尊卑、上下、长幼、师生等各种社会关系。

这也都是男性之间相互用的。

对女性的尊称几乎没有,而谦称如:小女、奴家、妾等,都是主要对于男性世界的。

在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军事、学术等领域,都有与男子身份相关的各类称谓,如:知府、知县、丞相、太守、将军、元帅、商人、匠人、师傅、老板、状元、举人、翰林、文人等。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配偶称谓变化看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者:黄璐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历史演变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男子配偶称谓———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等词进行考察,并从语用的角度对这组词的搭配使用进行比较,从而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男子配偶;称谓;历史变化;文化内涵称谓,正如戴昭铭先生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地博物广,同一指称对象往往出现许多不同的称谓形式。

本文仅选取汉语称谓系统中男子配偶的一些称谓加以分析,进而审视其社会文化价值及演变规律。

一、妻和妻子在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表示男子配偶的词语包括“妻、妻子”。

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

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

在远古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丁兴旺与否关系到整个部落的兴衰存亡。

为了增强本部落的力量,男人们经常通过掳掠的方式来解决生育问题,增加人口。

被他们抢来的女性,被称为“妻”。

“妻子”是“妻”的变体,它的出现是古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结果。

明确把“妻子”作为男性配偶称谓,大约是唐代的事。

汉代以后,‘子’用于并非指小的事物上,也就是从专指‘小’发展到泛指不一定‘小’的事物上时,‘子’的词义便虚化为某些事物的标记,即名词的词缀了。

“妻子”正是因为“子”的虚化,而词汇化成一个词的。

应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软件对历代汉语 1087篇文献进行词频调查,发现在整个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妻子”的出现频率远低于“妻”。

直到“五四”以后,“妻子”才取代“妻”,占据主要地位。

二、夫人和太太上古早期,像“妇、妻”等男子配偶称谓并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渐次建立,有些称谓语一经产生就只能在特定阶层中使用。

典型的词语是“夫人”。

进入现代,夫人也被用来尊称一般人的配偶,而且,“夫人”较多用于正式场合。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综述摘要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分类研究方向一、引言二、称谓语的定义一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这里要首推张鲁宁,他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孙维张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词源》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是以“称呼”来解释“称谓”。

(二)认为称呼语是称谓语的一部分。

周健指出“称谓系统包括名称系统和称呼系统两大类”;200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称呼语”解释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这些观点中曹炜教授的观点比较科学,其观点高度概括了称谓语与称呼语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

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本质上具有口语性。

学术界一般采用马宏基、常庆丰的观点。

在他们的著作《称谓语》中,是这样对称谓语和称呼语下的定义:称谓语是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而称呼语则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三、对称谓语分类研究的现状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这些分类结果没有正确与否的差别,只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

最新 浅析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关系-精品

最新 浅析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关系-精品

浅析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关系关于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通过夫妻称谓语与称呼语分析其关系论文,欢迎阅读了解。

一、称谓语、称呼语的界定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如孙维张(1991)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第二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释义;第三种观点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部分重合、部分相离,是两种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不同词汇现象,如曹炜(2004)认为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是人们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拥有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在词汇中的体现,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而不是称呼语。

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当面招呼的言语。

从以上三种观点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学界对称谓语和称呼语二者界定的分歧,但称谓语和称呼语是两个不同的词汇集合,这一点则是学界共识。

第一种观点抹杀了二者的区别和差异;第二种观点未注意到称呼语中不表示彼此间的社会关系的称呼语,如“小张”“王强”等;而第三种观点较准确地揭示了称谓语、称呼语的特点和本质,反映了实际情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诠释了语言形式与社会意义之间的联系。

因此,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谓语、称呼语的探讨是在接受第三种观点的前提下进行的,即认为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称呼语是彼此间当面打招呼时所使用的名称。

二、夫妻称谓语、称呼语考察分析在笔者了解的范围内,将搜集到的现代汉语中的夫妻之间的称谓语、称呼语列表如下:那么,依据前面对称谓语、称呼语内涵的界定,我们将现代汉语中夫妻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关系表示如下:【1】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称谓语、称呼语③自身而言,现代汉语夫妻之间的称谓语、称呼语在使用上都与不同阶段的年龄有关。

配偶称谓语研究刍议

配偶称谓语研究刍议

配偶称谓语研究刍议本文对国内配偶称谓语研究的现状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目前该研究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从四个方面对配偶称谓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配偶称谓语现状研究角度一、国内称谓语研究现状我国对称谓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尔雅》,东汉刘熙的《释名》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对汉语亲属称谓进行了阐释,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更是对古代称谓集大成性的汇总。

但古代学者所关注的称谓问题,基本都在释义和考辩的范畴内。

《马氏文通》问世后,我国语言学界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语法方面,而词汇研究,尤其是将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词汇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

近二十年来,受国外各种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的影响,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汉语称谓语问题,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

其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语义成分分析方法贾彦德(1994)利用现代语义学的一些研究手段,通过与英语、法语、俄语相比较,总结出了一些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的语义特点。

郑尔宁(2006),以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元语言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一关联分析法”对汉语中的234个核心称谓名词进行了义征标注。

另外还有石安石(1982)等学者的研究。

(二)从社会语言学、文化与语言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文化与语言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最多。

如陈松岑(1984)通过对北京城区人们对泛化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出泛化亲属称谓的运用与年龄、职业、场合、双方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关系。

陈建民(1990)讨论了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齐沪扬、朱琴琴通对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的称谓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表了《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

从这方面进行研究的还有伍铁平(1985),潘文、刘丹青(1994)等。

(三)从应用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崔希亮(1996)提出要对汉语称谓语进行语用功能的研究,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