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导学案
导学案答案

导学案答案导学案答案篇1:高中物理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案及随堂检测题答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二、预习内容1.波的形成:引起波动的振动体叫波源.波源振动带动它相邻质点发生振动,并依次带动离波源更远的质点振动,只是的振动比前一质点的振动迟一些.于是,波源的振动逐渐传播开去.2.机械波产生的条件:(1)要有;(2)要有传播振动的.3.机械波的特点:(1)机械波传播的是质点的,也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方式.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2)波动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各个质点的振动有一个时间差,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4.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分成和两类.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波叫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凹下的最低处叫.质点的振动方向跟传播方向的波叫纵波.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质点分布最疏的部分叫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2.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二、学习过程:合作探究1波动与振动的区别:振动是单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的“个体行为”;波动则是大量的、彼此相联系的质点将波源的振动在空间传播的“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虽不同步但却是有秩序的.根据机械波的定义,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1)有起振的波源;(2)有传播振动的介质.由此可以知道:有波动就一定有振动,因为波中的各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振动;但有振动却不一定有波动,还要看是否有传播振动的介质.例如,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的闹钟,尽管铃锤不停地振动敲击铃壳,但是我们却听不到铃响,原因是闹钟周围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不能形成声波.合作探究2请同学们再思考:如果波源停止了振动,那么由它引起的波动是否也会立即停止?试举例说明.三、反思总结1.波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运动,知道了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2.机械波和机械振动是有区别的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3.机械波形成时,介质中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4.机械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可以同时存在,例如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四、当堂检测1.关于波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B.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C.波不但传递能量,还能传递信息D.一切波的传播均需要介质课后练习与提高1.关于机械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C.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D.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2.波在传播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B.波源的振动能量随波传递C.介质中质点振动的频率随着波的传播而减小D.波源的能量靠振动质点的迁移来传播3.区分横波和纵波是根据A.质点振动的振幅和波的传播速度的大小B.质点振动的频率和波的传播能量的多少C.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远近D.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4.在机械波中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5.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的波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的波叫_______,机械波中的横波、纵波传播时均需要有_______.6.沿绳传播的一列机械波,当波源突然停止振动时A.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立即消失B.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立即消失C.离波源较近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D.离波源较远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7.日常生活中,若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说明理由.8.如图10—1—2所示是沿绳向右传出的一列横波.在图上画出各个质点的振动速度方向,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速度最大的点是第_______点、第_______点;(2)第_______点所在的位置是波的波峰,此时该质点振动的速度为_______.9.AB为一弹性绳,设法在绳上传播一个脉冲的波,如图10—1—3所示,当波从A向B传播时,绳上质点开始振动时,质点振动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若当波从B向A传播时,绳上质点开始振动时,质点振动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_____.10.如图10—1—4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已知f质点在此时的运动方向向下,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波向左传播B.质点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C.质点c和f的振幅相同D.质点c在此时刻的加速度为零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 解析:介质中的质点只是随波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形的移动而迁移.选项A错误.横波中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而纵波中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选项B错误.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不仅是波源振动的形式,还传播波源振动的能量和信息.譬如,老师讲课时,他的喉部和口腔是波源,通过空气介质形成声波,声波传入同学们的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获得了波源传递的能量,同时也获得了声波传递的信息——老师讲课的内容.选项C正确.传播机械波一定要有介质,但传播电磁波可以没有介质.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电磁波”的教学中还要讲到.选项D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 解析:由波的形成特点可知,介质中先振动的质点将带动它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质点的振动是前面质点振动的重复.比较沿波传播方向上相邻的两质点,可知后面质点的振动状态总是滞后于前面的质点.此题中质点c和g此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无速度方向可言.若以此时最大位移处的c点为参照点,由波的形成特点知d点的振动滞后于c,要追随移动到最大位移处,所以速度方向向下,E、f依次跟上,速度都向下;b的振动超前,已从负的最大位移回振,所以速度向上;a超前b,已回到平衡位置,速度最大也向上;同理以g为参照点,可知h点速度向上.说明:确定波的传播过程中某质点的振动方向,关键是要理解清楚波的形成原因,掌握波的传播特点.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1.BC 2.B 3.D 4.ABC 5.垂直;纵波;介质 6.C7.解析: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时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导学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备课人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节数
1课时
导 学 预 案(主备人: )
自学导读单
一、温故知新:
(6)已知长方体的高4dm,它与一个棱长是8dm的正方体的体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
2、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单位:cm)
【活动形式】独立思考填空后,在小组内说出怎样想的,然后在全班展示计算方法。
【要点提炼】可以看实物,说出长方体和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完成以上题目。
二、巩固练习
1、判断。
(1)体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表面积也相等。 ( )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4倍。 ( )
(3)一个物体的体积是1m3,这个物体的形状一定是正方体。 ( )
(4)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5)长方体和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 )
(6)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一定相等。 ( )
2、选择。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厘米,表面积和体积相比( )。
A 体积大 B 表面积大 C 一样大 D 不能比较
(2)棱长为a厘米的正方体,其体积是( )立方厘米。
A 6a2B a+a+a C a3
(3)有几堆正方体小木块,每堆的块数如下,能拼成正方体的是( )。
A 12 B 16 C 27
(4)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
《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5月讲课

姓名: 班级 :复习:重力势能、动能表达式是什么?动能定理表达式什么?一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如图,试分析:1 小球两边的高度是否相同?2 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3 哪些力对小球做功?4 能量如何转化?5 你还能举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例子吗?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 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用我们学过的动能定理以及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A 处的机械能和B 处的机械能相等.引导1:请写出推导过程:引导2:根据推导的结果用文字叙述应该是什么?3 如图,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滑块相连,现滑块以某一速度向左沿光滑水平面压缩弹簧的过程,弹簧与物体组成的系统是不是机械能守恒呢?一 学习目标 讲授:褚衍平1.知道机械能的各种形式,能够分析动能与势能(包括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2.能够根据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间的关系,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3.会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领会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二 合作探究、精讲精练探究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表达式呢?【训练1】下列实例中,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是( )A.跳伞员张开降落伞匀速下落的过程B.在空气阻力不计的条件下,抛出后篮球在空中做抛体运动C .物体沿光滑斜面向上匀速运动D.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把弹簧压缩后又被弹回来【例题1】 如图,把一块质量是3.0kg 的石头,从20m高处的山崖上以30°角、5 m/s 的速度朝斜上方抛出. 求石头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 2)【例题2】用一根长为l 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栓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现使西线偏离竖直方向α角后,从A 处无初速释放小球,如右图所示,试求:小球摆到最低点O 时的速度大小。
高效课堂导学案格式

高效课堂导学案格式一、导学案概要导学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辅助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本导学案以高效课堂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导学案结构1. 课程主题:明确每节课的主题,突出教学目标,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学习重点。
2. 学习目标:列出本课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方向。
3. 预习导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4. 学习内容:详细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
5. 学习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6. 课堂反馈:设计能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或任务,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三、导学案编写要点1. 简明扼要:导学案中的内容要言之有物,精炼明了,避免内容冗长,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2.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结构合理,环环相扣,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学习。
3. 多样性:导学案应包含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清晰明了:导学案中的说明文字要简洁清晰,避免模糊的表达,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5. 实际操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结合具体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导学案示例课程主题: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学习目标:1. 了解高效课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高效课堂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
3.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预习导入:请学生思考,在他们心目中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如何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学习内容:1. 高效课堂的特点和重要性。
2. 高效课堂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
孙权劝学 导学案 讲课用

《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朗读、翻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与《伤仲永》对比,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节选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短文《孙权劝学》,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质疑:质疑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字词释义句子翻译自6、5组开始提出问题,其他小组帮忙解决,教师对重点难词难句加以明确。
文言翻译五字法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反馈检测:知识梳理1、通假字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见往事耳见:古义:知道,了解。
今义:看到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二、探究文本速读课文,分层次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找出文章中与它相关的语句。
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
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
开学第一课导学案

开学第一课导学案1. 学习的重要性开学第一课,我们要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自我。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实现个人的价值。
2.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问题等等。
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3.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成果。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勇于挑战。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积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4. 知识与实践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5. 课余活动的重要性课余活动是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视野,锻炼身心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课余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等,丰富自己的学校生活,培养全面发展。
6. 班级合作与沟通班级合作与沟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主动与同学合作,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获得更好的指导。
7. 遵守纪律、守则遵守纪律和守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要求,做到守时守规,尊重他人,培养自律和责任感。
只有以良好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才能为自己及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8.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独立思考,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形成独立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9.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如名著、科普书籍等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落花生的导学案

落花生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落花生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学习课文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预习指导掌握生字词:落花生、播种、浇水、收获、果实等。
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信息。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三、导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落花生”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大意;(2)分析落花生生长的特点及习性;(3)理解课文中借物喻理的深刻含义。
合作探究: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成果,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落花生”在文章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落花生”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持什么态度?(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落花生”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展示提升: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精讲点拨: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达标检测:通过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导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等环节,深入理解了“落花生”所蕴含的道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时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以便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最新循环小数导学案讲课讲稿

《循环小数》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与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给出故事情境。
(PPT课件适时演示。
)(1)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什么呢?……(2)你能接着讲这个故事吗?(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2.理解“循环”。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随着学生的交流、互动,适时板书“重复出现”“不断”“依次”等。
)(2)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循环)。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呢?(PPT课件演示。
)(3)这样的循环现象不仅出现在故事中、生活中,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了解吗?【设计意图】用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与“无限”。
3.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7。
(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并列出算式400÷75。
(3)组织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4)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三个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①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③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任俊青 执教者 任俊青 班级 113 学习小组 学生姓名
(一):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各题:(5分钟)
1、观察图形,说出它们的边有什么特征?
(1)中的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不
;(2
)中的四边形一组对边
,另一组对边 ,这种四边形叫 ;(3)中的四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 ,这种四边形叫 。
2、(1)根据上述观察,请你用文字语言给平行四边形下个定义: 。
(2)请你数学几何语言给平行四边形下个定义: ∵ ∥ ,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数学符号是“ ”,平行四边形ABCD 可以记作: 。
4、在 ABCD 中(图1),
边AB 、CD 是它的一组对边,边__________是另一组对边;
第一环
自 学
第一步: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 的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
(2)
(1)
第二步: 自主学习
A B
C
D
A
D
边AB 、BC 是它的一组邻边,邻边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A 和∠C 是它的一组对角,另一组对角是________;∠A 和∠B 是它的一组邻角,邻角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训练]:.如图,EF ∥BC ∥AD, GH ∥AB ∥CD, EF 与GH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共有___个平行四边形,并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5分钟)
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平行这一性质,根据对边平行,我们又可得到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的性质,那么平行四边形还有其它的性质吗?让我们动手去探索发现吧。
1、拼一拼:用两个三边不等的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可以拼出几种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猜一猜:仔细分析上面的测量结果,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与对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猜想:
3、量一量: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如图 ABCD 的边、角。
AB= ____;DC=____; AD=____ ;BC= ____ ;
∠A= ____;∠C=____; ∠B=____;∠D=____;
4、证一证:猜想不一定正确,我们很难通过测量所有平行四边形来验证猜想,因而,我们需推理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你能完成证明吗? 已知:如图,在 ABCD 中
求证: AB=CD,AD=BC, ∠A=∠C, ∠B=∠D 证明:
5、理一理:请用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整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文字语言:平行四边形的对边_____________、对角_________、邻角________。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 BC, _________(对边平行);AD=BC ,__________(对边相等);
A
B C D
A B C D 图形
A
B C
D 第二环 小组合作探究
第三步: 小组研讨
A
O
H
F
E
D C
B
G
∠ A=∠ C ,_________(对角相等);∠ A+∠ B=180º_________(邻角互补)。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0分钟) 一、例题教学(比比看谁做题规范)
如图,小明用一根36m 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 长为8m.
⑴ 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⑵ 若∠A+∠C=200°,则∠A 和∠B 分别为多少度?
二、当堂检测(1、2号学生全做,3号学生做1——5题, 4号学生做1、2、4题) 1、在 ABCD 中,已知∠B=50°,则∠A=____,∠C=____,∠D=______ 。
2、在 ABCD 中,已知∠A+∠C=260°,则∠A=____,∠B=___,∠C=____, ∠D=____。
3、在 ABCD 中, ∠A:∠B= 4:5,那么∠B=__________,∠C=_________
4、已知 ABCD 的周长为24cm ,且AB=8cm ,则 BC=______
5、如果 ABCD 的周长为28cm ,且AB :BC=2∶5,那么AB= cm ,BC= cm 。
6.如图,在 ABCD 中,若BE 平分∠ABC ,求ED 的长 ? .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第四步: 当堂检测
第三环
反馈、展示
第五步: 总结归纳
E
A B
D
C
9c m
5c m
A B C
D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CF , 求证:AF=CE .
第六步: 能力提升
D
A E
C
F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