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虫漫画作品多重审美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动画绘制员》(高级)理论A卷

《动画绘制员》(高级)理论A卷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动画绘制员》(高级)考试试题1201(理论A 卷)* 考 生 注 意 事 项 *1、本试卷依据《动画绘制员》国家职业标准命制。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填写清楚。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后回答问题,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后面的相应位置。

4、本试卷分二个题号,共4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0小题,每小题1分,共70分)1. 下列哪部动画片是日本动画家手冢治虫的作品( )A 《森林大帝》B 《龙猫》C 《平成狸合战》D 《风之谷》 2. 色法是指上色的规则,一般由色法的多少来表现画面色彩和______的多少。

( )A 纯度B 明暗层次C 制作成本D 色相 3. 日本电视动画片《蜡笔小新》的创作者是____。

( )A 宫崎骏B 本桥浩一C 手冢治虫D 臼井仪人4. 美国动画片《孔雀》,其背景设计运用一种滚筒涂墙般的肌理,角色基本无色,着意突出孔雀尾羽的五彩斑斓,此片的美术设计运用了______的形式法则。

( ) A 统一 B 对称 C 对比 D 均衡 5. 简化是动画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而____是更高层次的简化。

( )A 复杂化B 符号化C 性格化D 纯化6. 剪影是指造型的外轮廓线所构成的______影像,它的外型表现力极强,是一种个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 )A 层次化B 平面化C 立体化D 复杂化7. _____是指从一个固定视点来观察而形成的景物透视关系,适宜表现强调纵深感的背景构图。

( )A 散点透视法B 焦点透视法C 平面透视法D 立体透视法 8. 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是_____的作品。

( )A 美国B 日本C 捷克斯洛伐克D 波兰 9. 每一角色的全身比例图,一般以_____为一个度量单位。

( )A 手臂B 足C 头部D 肩宽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迪斯尼公司出品的( )A 《米老鼠和唐老鸭》B 《汤姆和杰瑞》C 《花木兰》D 《狮子王》11. 色彩是物体天生所固有的。

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
职业生涯分析:
手冢治虫简介
• 手冢治虫 • 1928.11.31989.2.9 • 日本漫画家、动画 家、医生、医学博 士。 • 日本漫画界誉之为 “漫画之神” 。
从动漫数量上说: •共画了150000多张画稿,
•创作了700多个漫画系列, •留下的连环漫画多达100种,
•发行单行本100000000多册,
使动漫上升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独特的绘画技术
改变动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声讨时代点心时代主食时代空气时代符号时代
使动漫上升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外国人不理解 日本人
为什么对于动漫这样着迷 是因为
他的国家 没有
手冢治虫
“日本现代漫画之父”
“漫画之神”
没有之一!!!
成“神”的几块“基石”
(一)因兴趣而走上动漫之路
手冢治虫从小就喜欢画画, 母亲总是用钱为他买漫画书,因 而使他对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2年,14岁的手冢治虫 观看了由中国动画始祖万古蟾兄 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 受到极大震撼,促成了他以后走 上动漫道路。
(二)战后余生改变人生目标
手冢治虫的中学生活,正值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迫于现实,不 得不选择以医生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 了独特创作精神支柱——生命的感 慨与感激,开始真正从事漫画事业。
(三)性格决定命运
再生!!!
(四)充满智慧的行动策略 创造独特的绘画技术
改变动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共塑造2000个极富创作了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片, •他创作了日本第一部彩色电视动画片, •作品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科幻、侦探、恐 怖、自然、历史、神话传说、文学、医学、 宗教、音乐、哲学等多个领域 ,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所有的动 漫创作者和读者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解构“手冢治虫神话”

解构“手冢治虫神话”
治 虫原 名 手 冢 治 ,因 为 从 小喜 欢 昆虫 而
本书其实并非摧毁手冢治虫神话 ,
பைடு நூலகம்


而 是 透 过 详 尽 的 历 史考 证 ,一 方 面 说 明 将 笔 名 取 为 手 冢 治 虫 。这 是一 段 有 趣 的
手 冢 治 虫 如何 在 竞 争 激 烈 的动 漫 界 当 中 佳 话 ,位 于 手 冢 治 虫 家 乡宝 冢 的手 冢 治
的地位毋庸置疑,18 年去世的隔 日, 《 日新闻》的社论便指 出: “ 99 朝 外国人多以
异 样 的眼 光看 待 日本 人 对 漫画 的着 迷 ,外 国人 之所 以不 看漫 画 ,答 案 之一 便 是 因为 他们 的 国度 没 有手 冢 治 虫 ” 。14 年 ,手 冢 治 虫导 入 电影 手 法 的创 作 《 宝 岛 》引 97 新 起 了 日本 漫 画 手 法 的革 命 , 《 臂 阿 童 木 》 、 《 林 大 帝 》等 作 品不 仅 奠 定手 冢 治 铁 森 虫 个人 的名 声 ,也使 得 漫 画在 日本逐 渐 不再 仅 是供 儿 童 而是 社会 普 遍 共赏 的作 品 , 16 年 《 臂阿 童木 》 电视 动 漫 的播 出,更 使 日本 动 漫 的发 展往 前 迈 了一 大 步 ,凡 93 铁 此 种种 ,都 使 手 冢治 虫 在 日本 动 漫历 史 中有 着 无可 挑 战 的崇 高地 位 。不过 ,竹 内治 的 《 冢 治 虫 :不 要 做 艺 术 家 》 却 提 出 了一 个 警 语 :手 冢 治 虫 已经 被 神 化 了 !现 手
轻 时有 志 成 为 漫 画 家 ,手 冢 治虫 更 是 他 治 虫 小 学 同学 的访 谈 回忆 等 内容 ,手 冢 景 仰 的对 象 ,于 是将 自己 的笔 名 取 为 竹 在 小学 时期其实便 已是受到同学欢迎的

手冢奖历届获奖作品

手冢奖历届获奖作品

手冢奖历届获奖作品
手冢奖历届获奖作品是日本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每年评选出一部杰出的
日本漫画作品。

该奖项由日本国内漫画界权威组织手冢治虫文化杰出奖管理委员会设立,并以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的名字命名。

自1987年创办以来,手冢奖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和风格,旨在鼓励并奖励优秀
的漫画作品。

获奖作品常常通过独特而深刻的故事,展示出日本文化、社会问题、人性的多样性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手冢奖获得者包括了许多备受赞誉的作品。

例如,1998年的获奖作品《20世纪少年》是由浦河宏人创作的一部充满谍报和阴谋的科幻漫画,讲述了一个关于末世幸存者的故事。

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的信念、友情和责任,并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获奖作品是2008年的《怪物》。

这部由浦本直樹创作的漫
画描绘了一位医生与一名杀人恶魔之间的斗争。

《怪物》探讨了道德、正义和人性的复杂主题,通过紧张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角色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此外,手冢奖还涵盖了一些其他类型的作品,例如科幻、冒险、悬疑和爱情。

这些多样的主题和风格使得手冢奖成为了日本漫画界的权威,并得到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总之,手冢奖历届获奖作品展示了日本漫画创作的卓越和多样性。

每一部获奖
作品都带给读者深思和激动,并展示出漫画作品的独特魅力。

这个奖项的存在不仅推动了日本漫画的发展,也为漫画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赞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

成长的可能性
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手冢治虫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作品里,成长包括着深刻的含义,即个体的 “人”的成长。这个“人”也可以是身为动物或机器人的主人公。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个体的生理成长,还主要 指个体的心理成长。所谓个体的人的成长,是指一个人通过成功完成某件事情而长大成人。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 程中,他要经历重重困难,克服掉自身的弱点并发掘自身的潜能,战胜各种敌人,最终获得成功。而完成这件事 情本身具有仪式性,它是主人公长大成人的标志,可以说是为了主人公的长大成人而专门“举行”的一场“盛大 仪式”。
后世纪念
纪念馆
纪念奖项
兵库县宝冢市时间都是在宝冢市度过的,为纪念手冢治虫,宝冢 市筹资兴建了“手冢治虫纪念馆”,重现了手冢漫画世界,展示了大师亲笔手绘的原稿以及包括最初版本的数百 本漫画珍品,另外,在那里还能看到手冢的动漫。
1994年4月25日,在手冢治虫幼年至青年时期生活过的兵库县宝冢市,以“对自然的爱和生命的尊严”为主 题的“宝冢市立手冢治虫纪念馆”对外开放。
1961年成立"手冢治虫Production动画部",翌年以"虫制作株式会社"的名义开始活动,日本第1部多集TV动 画《铁臂阿童木》、第1部彩色多集TV动画《森林大帝》、第1部长达2小时的TV动画特辑《100万年地球之旅熊猫 BOOK》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均诞生于此,晚年时制作的各种实验性动画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1989 年2月9日,手冢治虫因胃癌逝世,享年60岁。
1939年,手冢因读了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种昆虫图谱》而迷上昆虫采集,所以在本名“手冢治”的后面加 上“虫”字,并以“手冢治虫”为笔名,此时他的绘画天赋已有展露。
1942年,手冢治虫看了濑尾光世的动画《桃太郎的海鹫》《桃太郎海之神兵》和政岗宪三的《蜘蛛与郁金香》 而受影响。

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

“漫画之神” 漫画之神” 漫画之神
没有之一!!! 没有之一!!!
成“神”的几块“基石”
(一)因兴趣而走上动漫之路
手冢治虫从小就喜欢画画, 母亲总是用钱为他买漫画书,因 而使他对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2年,14岁的手冢治虫 观看了由中国动画始祖万古蟾兄 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 受到极大震撼,促成了他以后走 上动漫道路。
使动漫上升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独特的绘画技术
改变动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声讨时代 点心时代 主食时代 空气时代 符号时代
使动漫上升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外国人不理解 日本人 为什么对于动漫这样着迷 是因为 从动漫质量上说:
•他创作了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片, •他创作了日本第一部彩色电视动画片, •作品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科幻、侦探、恐 怖、自然、历史、神话传说、文学、医学、 宗教、音乐、哲学等多个领域 ,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所有的动 漫创作者和读者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日本现代漫画之父” 日本现代漫画之父” 日本现代漫画之父
(二)战后余生改变人生目标
手冢治虫的中学生活,正值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迫于现实,不 得不选择以医生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 了独特创作精神支柱——生命的感 慨与感激,开始真正从事漫画事业。
(三)性格决定命运
再生!!! 再生!!!
(四)充满智慧的行动策略
创造独特的绘画技术
改变动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职业生涯分析: 职业生涯分析:
手冢治虫简介
• 手冢治虫 • 1928.11.31989.2.9 • 日本漫画家、动画 日本漫画家、 医生、 家、医生、医学博 士。 • 日本漫画界誉之为 “漫画之神 。 漫画之神” 漫画之神

从视觉文化角度解析漫画的教育价值

从视觉文化角度解析漫画的教育价值

工 作 的 内容 . 大 了 图书 馆 的 服 务 领 域 和 功 能 , 破 了 图 书 馆 扩 打
传统 业 务 流 程 与 文 献 布 局 和 服 务 体 系 的束 缚 ,创造 了 以 文献 间 知 识 关 联 为 主 线 的 图 书 馆 资 源 布 局 及 管 理 体 系 , 实 现 了 “ 、 、 、 一体 化 ” 站 式 开 放 服 务 , 便 了 读 者对 信 息 资 藏 借 阅 咨 一 方 源 的检 索 和 利 用 。
和展望。
史 、 育 、 险 、 情 、 话等类别 , 受众 可分为 : 童漫 画 、 体 冒 爱 神 按 儿 少 年 漫 画 、 年 漫 画 、 人 漫 画 、 女 漫 画 等 类 别 。几 乎 所 有 青 成 少 年 龄 段 、 有 题 材 都 有 相 应 的 漫 画 作 品 。 在 创 作 手 法 上也 是 所
形 式 多 样 的 , 乎 所 有 的绘 画 形 式 和 绘 画 技 法 都 可 以在 漫 画 几
从 视 觉 文化 角 度 “ ” 画 看 漫 以 图像 符 号 为 构 成 元 素 、以 视 知 觉 可 以感 知 的 样 式 为 外


中 得 以 运 用 : 表 现 形 式 和 画 面 编 派 与 设 计 上 , 量 借 用 了 在 大 摄 影 、 视 的 多 种 技 法 , 太 奇 、 镜 头 等 多 种 影 视 表 现 技 法 影 蒙 分 被 广 泛 地 运 用 于 漫 画 的叙 事设 计上 在 漫 画 中故 事 的 叙 述 由 于读 者 的需 要 、 满意 度 、 源 使 用 , 资 他们 毫 不 关 心 , 谈 不上 利 更 用 现 代 技 术 进 行 科 学 化 管 理 了 。 自动 化 发 展 阶段 后 图 书馆 不 仅 是 文 献 的 汇 集 地 , 是 信息 的集 聚地 和 信 息 加 工 、 新 思 维 更 创 的孕 育 主 体 。图 书 馆 工 作 人 员 扮演 着 信 息 中 介 、 息 导 航 员 、 信

手冢治虫与“角色之死”

手冢治虫与“角色之死”

手冢治虫与“角色之死”手冢治虫作为日本漫画界的一代宗师,其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作为漫画家,手冢治虫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角色,其中不乏一些不幸的角色之死。

这些角色的死亡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情节发展,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探讨手冢治虫作品中的“角色之死”,探寻其中的意义与影响。

手冢治虫的作品中,角色之死是一个常见的情节元素。

这些死亡并非简单的人物去世,而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承载了手冢治虫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其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死之一,便是《铁臂阿童木》中的主角阿童木的死亡。

阿童木是一位被改造成机器人的少年,他为人类拼尽全力,不幸被敌人所杀。

阿童木的死亡,不仅是一位无辜生命的消逝,更是对人类的思考与呐喊。

手冢治虫通过这一角色的死亡,表达了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关注,也展现了对于科技,对于战争的深刻拷问。

阿童木的死亡成为了《铁臂阿童木》的一大悲剧,也让读者对人性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除了《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的另一经典作品《麦兜从斗兽场逃脱》也有着令人心痛的角色之死。

作品中,主角麦兜是一位细心、敏感的青少年,他的死亡不仅是对于动物权益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类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反思。

在这部作品中,手冢治虫通过麦兜的死亡,呼吁人们应当以更加尊重、爱护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和动植物,警醒人类不要再对自然进行肆意的剥削、压迫。

麦兜的死亡,成为了一面照妖镜,让人们看见了自己无知、残忍的一面,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与讨论。

在手冢治虫的作品中,角色之死并非简单地为了悲伤而存在,而是对于人性、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角色的死亡,手冢治虫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对于社会的思考。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让手冢治虫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得以与之进行深刻的共鸣与思辨。

值得一提的是,手冢治虫作品中的角色之死,并非仅限于悲剧性的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塚治虫漫画作品多重审美价值研究作者:周璐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漫画开山鼻祖,手塚治虫不仅在日本漫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影响了世界漫画的风格。

他将动漫作品中的文化审美形式和精神容量提升到了与传统的叙事艺术如电影文学等形式可相媲美的高度。

究其根源,蕴含在作品中的悲剧性是作品力量的根本来源。

本文将从解读手塚治虫作品为切入,进一步解析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以致其精神意指和思想内涵,深入探究其作品之审美和精神诉求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手塚治虫;漫画审美[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2作为漫画家,手塚治虫开创了新漫画风格,是日本电视动画的开路先锋,他的动漫从业生涯为时四十多年,在这过程中,他创作了十七万页漫画,隶属于七百多个主题。

手塚除了高产的作品之外,更加伟大的功业是:将动漫文化审美形式和精神容量扩充提升到了与电影文学等传统叙事艺术形式可相媲美的高度。

深究其根源,与其作品的悲剧性特质不可分割。

本文将从深入解读手塚治虫作品为切入,进一步解析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以致其精神意指和思想内涵,深入探究其作品之审美和精神诉求的价值所在。

手塚本身具有沉重的悲剧意识,转化到动漫作品中就使作品植入了强烈的悲剧性和悲剧感,进一步发展为悲剧性的审美趣味。

悲剧性审美可解读为三个维度:一为感性审美维度,二为理性审美维度,三是生命哲学维度。

感性维度,此为所有叙事艺术之于读者审美的基础。

作品必须先具有感性审美维度,方能先在情感上打动读者,突破心理关隘,得到认同与关注,从而实现本文后续所提及的理性维度审美和生命哲学维度。

反之,感性审美缺席的作品,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认同,必将是曲不高和也寡,层次内涵也将无法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在感性审美维度上,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于漫画作品的艺术形式之上的特殊表达方法展现出的感受魅力,包括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音乐感染力等。

这些感受结合情节,通过人物、动作、声音符号、情节、色彩等多种元素综合作用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营造出欢乐、愉悦、悲凉、悲凄等各种情境与氛围。

手塚虽然不是专业的美术科班出身,但是手塚从小热爱绘画,潜心钻研,发展出了一种精细的画风,这种精细的画风在艺术赏析的层面上来说虽然不能算是登峰造极,但是在漫画阅读时的确能造成明确的顺畅的阅读体验。

在此之上,手塚开创性地在漫画中引入了影视的手法,使漫画具有“动感”和“声感”,打破了静止的时间状态,提升了读者审美体验。

第二个层次是人物的精神力量:主人公在困境、灾难,甚至毁灭的面前,展现出的人性的伟大和崇高品质。

这种刚强和壮烈的情怀,和对幸福和美好的热情向往实现了“生命尊严”。

在手塚漫画《火之鸟》里,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形象:我王。

我王原本是一个强盗,作恶无数,在经受了痛失爱人的苦楚,失去尊严甚至完整的身体的各种打击之后,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通过雕刻,作为个体的我王融入了生命的体系,感受到了生命轮回意义,终于雕出了心目中的火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维度理性维度:建立在第一维度感性审美之上,着重于理性因素的认知,以及通过认知达到的审美体悟。

此维度的审美是:理性与感性在交错杂糅的过程中,达到互相促进,从而生成感性愉悦,进而深化成理性愉悦。

理性审美还可解析为两个层面:信息层面、思想观念和道德层面。

手塚的漫画作品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不少是与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关,开创了日本SF 动漫(科幻幻想类动漫)的先河。

这类漫画的代表作有《阿童木》、《大都会》,《遗失的世界》等。

通过阅读手塚的作品,读者可以对当时先进的科技和热门的科学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手塚有一部引起世界范围观看热潮的动漫作品:《怪医黑杰克》(Black Jack)素材来源是以手塚就读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的经历。

在《怪医黑杰克》一书中,不乏夸张离奇的情节,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和许多先进得有些出乎意料的医疗手段。

比如其中提及的人造蛋白质,突然异变,暗黑星云,次元空间等,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蒙着神秘新奇的面纱,充满了科幻色彩。

通过高新技术名词,读者进入到一个与日常生活迥异的前所未见的科幻世界。

除了引入科学和技术介绍,还有一些如大众较少接触的行业真实状况:如《电影万岁》和《不思议之旅》等,向读者展现了大多数人难以见到的电影和动画制作的过程和工作人员的真实感受,即真实又有趣。

理性维度的信息层次的审美是通过对于知识类型信息的传达得以实现的。

手塚有一本自传《我的漫画人生》,他在自传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他的创作初衷:向孩子们传达信息(《我的漫画人生》第六章《孩子们等着真诚的信息——给大人们看》)。

在其中《引导孩子接收讯息》这一节中,他写道:“当时,我开始自觉到,还是把自己的感受全面地呈现出来,那样传达的热诚一定可以打动读者,而且也领悟到自己所画的内容要走在时代尖端,能引导孩子们才行。

”“读了那些作品的孩子们在写给我的信中,异口同声地说:‘从作品中学到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用语。

’”通过阅读,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利用时下尖端信息,吸引读者的兴趣。

如此丰富了漫画叙事语言,另外也使奇幻的故事在科学武装之下更具真实感。

另一方面专业的术语和数据在现实生活与创作之间拉开了距离,进一步吸引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们。

使艺术和文学作品带上了科幻的神秘色彩和教育意义。

手塚通过作品传达的信息之中,不仅有科学知识术语,还叠加了他对于人生、生命和战争的思想观念,这是理性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据手塚的妹妹讲述手塚“在战后强烈鼓吹反战思想,可是在战时他也是个军国少年。

”手塚自己也在传记中说:“当听到日本战败的时候,以为是笑话。

日本怎么可能战败。

”手塚通过反思,将自己的这种相信归结为是幼稚的行为的表现。

从手塚的行为和家人对他的青少年时代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手塚的性格中包含有偏执的因素。

此因素导致他在专业上精益求精,促成了他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但负面来看,他被人鼓动,而在当时军国主义乃是整个国家疯狂的“正统”理念之时,手塚深陷其中也并不奇怪。

手塚自己刻意回避了这段历史。

我们从他的自传和半自传的漫画中,只能读解出他是一个对战争和杀戮充满恐惧的少年。

但是通过研读他的作品,其实他在战后亦有真诚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的深层次社会和人性的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他忏悔自己的青年时期的谬误。

漫画《三个阿道夫》认真讲述了军国少年是如何养成的,我认为他不是在为自己开脱,而是对日本社会乃至人类发展提出了建议。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亲如兄弟的朋友,在幼年分开。

其中一个接受了严酷的军国主义教育,另一个却背负揭发希特勒有犹太血统的命运。

时代使二人站在了针锋相对的立场。

这样的悲剧,不仅是手塚在反思自己和社会,更多是寄望未来人类能更加理智,避免悲剧再生。

怎样避免悲剧?手塚在自己的漫画中塑造起不少正反面的具体形象,借助这些形象,他向世人传达出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也就是关乎于道德的思考——真实恪守内心的梦想。

类似于帮助别人,尊重生命等等的主题在手塚的漫画中屡见不鲜。

最后一个审美维度是生命哲学维度。

手塚偏爱以纳粹德国为背景展开故事。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对本国的侵略历史,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军国主义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手塚的野心在于通过自己的漫画和动画传播自己的哲学。

他反复地提出“生命的尊严”是自己始终坚持的主题。

他晚期的作品《火之鸟》是他终极一生的思考的集大成者。

符号化的“火之鸟”代表了自然,美丽,同时凶残。

这也自然的属性,给予同时毁灭。

对生命充满热情,又对践踏自然规律的人和不尊重生命的行为实施严厉惩罚。

生命是最值得人们去珍惜的,也是最为脆弱的。

诞生同时意味着死亡,而死亡又孕育新的希望。

无知的人类对自身的生命无止境追求,不计代价地避免死亡,导致不可调矛盾使动漫作品背负相当沉重的悲情色彩。

手塚给出了关于生命的答案的自我思考与探索——他坚持的主题:“生命的尊严”。

了解“生命的尊严”是人类太过宏大的命题,手塚的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在轮回里苦苦挣扎不得其解。

手塚真正讴歌的人物,是了解到“生命的尊严”的人。

他可以为此背负孤独和痛苦,甚至放弃生命,在艰难抉择之间,为作品提升起悲壮的审美价值。

手塚认为动画和漫画是具有“泛灵性”特质的艺术形式,可以赋予角色深刻的灵魂和崇高的精神。

他说过:“我相信漫画不只是可以令人发笑,所以在我的主题中加入了哭泣、悲伤、愤怒与憎恨,我创作的故事不一定是快乐的结尾。

”哭泣、悲伤、愤怒与憎恨等负面情绪都是由生命的体验喷发形成。

人类个体直面苦难时,不断抗争或超脱生命的精神,构建强大的人性的张力,或在战胜苦难和超越生死之间达成人性的伟大与崇高,或在失败与被毁灭的命运蹂躏下呈现脆弱和无助。

所有这些生命的复杂像征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使作品在悲剧性审美价值层面上达成了多重韵味。

参考文献:[1][日] 东山魁夷,《六支彩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2][日]手塚治虫,《我的漫畫人生》,遊佩芸譯,臺北:臺北玉山社,1999【民88】[3][日]手塚治虫,《手塚治虫-原畫的秘密》,李彥桦,臺北:臺北东贩股分有限公司,2008[4][日]中尾明,《手塚治虫——用漫画和卡通连接世界》,钱贺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5[5][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卞立强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