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如画,张大千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国画大师张大千吃的艺术故事

国画大师张大千吃的艺术故事

国画大师张大千吃的艺术故事国画大师张大千吃的艺术故事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有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

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能力所及,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

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

张大千喜欢与家人或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

在京时常与亲友家人吃谭家菜,冬季亦去西单安儿胡同吃蒙古同胞经营的烤牛羊肉。

张大千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所到之处既以笔墨摄取风物之胜,复品尝当地风味菜肴。

即使在敦煌面壁期间,报纸上曾发表过他在石窟中的菜单: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丸子。

肉类由敦煌县府按期补给,“榆钱”就是榆树的.嫩叶,唯独鲜蘑菇从何而来,颇令一般人怀疑。

其实那是张大千无意间在巨大的杨柳树根下发现的,一天可采一盘呢!在巴西“八德园”时,宴客的菜单是:萱花烩松菌、干烧鳟鱼翅、清蒸鲤鱼、鸡汁乌参、炒明虾片、四川狮子头、相邀、香桩豆腐、清炒小白菜。

其中的“相邀”也就是“大杂烩”,张大千嫌这个名字不雅,遂改为“相邀”。

张大千是四川人,他在台北的家“摩耶精舍”宴客菜单全是正宗的川菜,但不带辣味,而且绝不放味精及猪油,和习见的川菜大不相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六一丝”,这道菜是在日本开设四川饭店的陈建民(曾被张大千誉为天下第一厨)特地选了绿豆芽、鱿鱼丝、黄瓜丝、辣椒丝、韭黄丝和奈良渍(日本上好的酱瓜)六种丝合炒,称为“六一丝”,以庆祝张大千61岁的生日,后来成了他的画室“大风堂”的名菜。

张大千还擅长烹饪,他烹饪讲求色、香、味、形四字,如制香酥鸭要求酥脆而嫩,并以生菜垫鸭身,四周另加花和生菜,与鸭肉同时入口,味尤鲜美。

国画大师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称张大千“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美餐待客”。

著名书画家谢稚柳也曾回忆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于烹饪且对客热情,每每亲入厨房做菜奉客。

[作文素材]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故事

[作文素材]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故事

[作文素材]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故事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故事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

张大千曾经教导弟子: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所以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

有一次,张大千回故乡四川,朋友梅晓初在源记饭馆设宴款待他。

席间张大千在吃到内江鸡肉抄手和蛋丝饼时就说:这些小吃绝非短时间就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就如作画,纵然纸笔色墨尽皆相同,但到能者手中就会出神入化。

他把绘画的布局、色彩的运用以及画境的喻义都应用到了烹制之中。

1981年张大千在台北宴请张学良夫妇的食单,张学良拿回去精心装裱,特在后部留白,次年邀张大千在上面题字留念。

于是张大千在上面画了白菜、萝卜、菠菜,题名“吉光兼美”,并题诗云:“萝菔生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

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

”当时在场的张群也应邀题字:“大千吾弟之嗜馔,苏东坡之爱酿,后先辉映,佳话频传。

其手制之菜单及补图白菜萝菔,亦与东坡之《松醪赋》异曲同工,虽属游戏文章而存有深意,具见其奇才异人之余绪,兼含养生游戏之情趣。

”这一张集诗、书、画于一体,有9位名人在录的普通家宴菜单就一跃成了烹饪界和书画界所共享的稀世艺术珍品。

这件珍品1992年在美国华盛顿展出时轰动了当地的书画界和烹饪界。

张大千有一次请人吃便饭,亲自烧了一道木耳生炒牛肉片。

肉片晶亮,黑白分明,入口即化。

客人满意极了,不禁问道:“一般牛肉片都是红的,这盘怎么会是白的`?”张大千回答说:“把上好的牛肉切成薄片,用淘箩在自来水龙头下急冲二十分钟,肉内血水自然净去;然后加少许菱粉调水作芡,急火热油,与发好的木耳同时下锅,急捣七勺半,随即起锅。

”光看这漂尽牛肉血水的工夫,以及急火热油、急捣七勺半的火候拿捏,便知他即使是烧个家常菜也十分考究,精准料理,一丝不苟。

防空警报声响彻成都民居的上空、街道的上空、田野的上空、河流的上空。

警报声中,徐永鹃拉着张大千的手在奔跑,穿过大街和小巷。

张大千的名人故事

张大千的名人故事

张大千的名人故事张大千一辈子靠卖画为生,出手阔绰,但是20世纪60年代他居住在巴西时,曾参与办公司,当了一个挂名的董事长,最后经济损失惨重。

1963年,张大千居住的巴西摩诘小镇上,有好几位华侨都是张大千的朋友,其中两位还是他的老乡。

他们原来在大陆做猪鬃生意,到了巴西后发现当地的猪毛都是当成垃圾丢掉的,非常可惜,觉得成立一个猪鬃公司肯定只赚不赔。

但是,猪鬃在本地没有市场,只能出口,而按照巴西*规定,注册一家出口公司需要相当大的资产做保*金才能获得批准。

那两位老乡便找到张大千,希望他帮忙,联手办企业。

此时,张大千经济上也比较紧张,海外的*画市场并不景气,而他的开销却有增无减,于是也不得不考虑通过其他途径再赚点钱以补贴家用。

在这种情况下,两位老乡找上门来谈了一通生意经,一下子就打动了他。

他觉得既帮了老乡的忙,同时确实也没有风险,两位老乡懂技术,原材料可以免费收集到,明摆着是肯定赚钱的生意。

于是,由张大千投资并担任董事长的猪鬃公司就宣告成立了。

公司特地从*聘请了四位熟练工人,到各屠宰场收集猪皮猪鬃,大张旗鼓开始加工生产。

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成品终于源源不断地出来了。

由于两位四川老乡原来就在大陆做猪鬃生意,而工人又是从*过来的,所以张大千他们的产品出来后,包装设计几乎和大陆的产品一模一样。

当时中美之间“冷战”升级,美国对*实行经济制裁和封锁,猪鬃产品不再从*进口,而改为从加拿大、德国等地进口。

由于张大千公司产品的包装设计酷似大陆的产品,被美国方面怀疑是*内地产品冒充巴西货,因而禁止入关。

公司赶紧找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费尽口舌进行说明申诉。

后来,美国驻圣保罗领事亲自到生产现场进行调查,确认这些产品的确是在巴西生产的,遂答应发文给美国有关部门。

遗憾的是,经过这番折腾,耽误了很长时间,最后美国方面虽然取消了禁令,但是市场瞬息万变,美国做油漆刷子的原料已经由猪鬃改为塑料了,猪鬃的需求量急剧萎缩。

猪鬃原料尽管是免费的,但是开办一家公司,前期投入不少,加上工人*、包装材料等其他费用,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钱没有赚到,损失却是巨大的,张大千把日常的家用开支都贴了进去。

张大千:一半食神,一半画家

张大千:一半食神,一半画家

张大千:一半食神,一半画家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第07期画坛里爱吃的人林林总总,最有名的一位,不仅画画得好,艺术造诣颇高,人品更赞,从不“文人相輕”,而且将吃奉为人生最高的艺术,无人出于其右。

他就是爱美人、爱艺术、爱美食的“川人”张大千。

据说他极爱吃无锡小馄饨,弟子方召麐擅长做此物。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旅居巴西圣保罗,有一次误以为方召麐要来他的“八德园”,极其开心,后来发现弄错了,小馄饨也吃不到了,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真性情跃然纸上,对吃的热爱可见一斑。

张大千很优待他的厨子,甚至于亲自下厨示范,教授美食做法,而且指点厨子学书法,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

居台期间的厨师徐敏琦曾这样说:“张大千待我如家人,我们几乎每一顿饭都一同用餐。

正因他本身为美食家,所以会直接点评我的菜式,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他待我如他最出色的艺术门生一样,更花时间教我书法。

”张大千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张大千自己的菜做得如何呢?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这是自诩呢,还是实情?徐悲鸿称张大千“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房作美餐待客”。

就是说张大千擅长川菜。

谢稚柳曾回忆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于烹饪且对客热情,每每亲入厨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鱼汤’喷香扑鼻鲜美之至,让人闻之流涎,难以忘怀。

”张大千有一枚印章:“大风堂山厨”。

山厨,如山人、散人之说,是指有洒脱之风的厨子。

张大千热情好客,广交朋友,常常是宾客盈门。

遇到贵客,便手写食单,甚至亲自下厨。

饭后将食单赠与客人,是份别致的礼物。

客人对这些食单甚是喜爱,常常珍藏之。

1981年张大千在台北宴请张学良夫妇,82岁高龄仍亲自下厨。

张学良在家宴尚未结束之时,就离席到厨房揭了食单,后来装裱成卷,后部留白,邀张大千在上面题字留念。

张大千在上面画了白菜、萝卜等菜蔬,并赋诗云:“萝菔生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

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

丹青如椽 美食如画——画坛大师张大千饮食趣闻

丹青如椽 美食如画——画坛大师张大千饮食趣闻

个 卖 卤菜 幺师 的来历 。
原 来 那 幺 师 姓 高 名 耀 斌 ,字 子 舟 , 清 宣 统 三 年 ( 公 元 1 9 1 1年 )辛 亥 八 月 廿 四 日 生 于 石 羊 场 马 家 碾 高 家 院 子 , 望
了些 佐 料 、 粉 芡 等拌 和 均 匀 , 用 手 不 停地 反 复 搅 动 , 直 到 感
为 味道 真 美 。 一个 道 士 恰好 从 此 路 过 ,对 大 干肯 定 地 说 : “ 你 是 在 太平 场 买 的 。 ” 大 干好 奇地 问过 道 士 后 , 才 知 道 那
生 问: “ 买 回来 的 牛柳 锤 好 了吗 ? ”年 轻 伙 计 爽 快地 答 道 : “ 遵 照你 的吩 咐锤 好 啦 。 ” 原来 , 先生 事 先 给那 个 伙 夫 耳 语
着 刚 从店 里 端 出来 的一 筲 箕 热腾 腾 的 卤菜 , 其 中 一 人还 挑
起 一 只 卤猪 脚让 拴 着 围腰 的 幺 师称重 。张 大千 被飘 来 的 卤
莱香 味吸引, 看 着油 光 光 的 卤肉就 流 口水 , 那 幺 师 看 了 眼
这位神奇的 “ 长胡子” ,切 了一 片小 指 大 的猪 耳 朵 请他 品 尝, 大千笑眯眯地点头说道 : “ 你 给 我 来 几 只 鸭翅 膀 , 三 根 猪尾 巴, 半 边 猪 拱 嘴 …… ” 他 买 了这 些 杂七 杂 八 的 卤莱 , 再 用荷 叶包 了 两 大包 带 往 山上 。 当晚 , 几 个 朋 友 坐在 上 清 宫 的旗 杆 石 旁 , 一 边 听他 摆 龙 门 阵 , 一边 咀 嚼着 卤莱 , 一 致 认
来 这 里 求 神 拜 佛 的 善 男 信 女 也 不 算
餐 饮新 天地 ;

张大千,烹饪更在画艺上

张大千,烹饪更在画艺上

人物I51天才画家张大千,他的画风清新俊逸,瑰丽雄奇,晚年又独创泼墨山水,技艺深邃,达到苍深渊穆的境界。

可是,这位世界级的绘画大师居然说:“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

”莫非他是先学厨师再学绘画,或者说烹饪技术真的比他的绘画技艺更高一筹?“以艺术而论”是这句话的前提,“烹饪”在张大千的视野里已经被纳入了“艺术”的范畴。

通俗地说,烹饪就是厨子做菜,对食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艺。

对张大千而言,这是画家的“不务正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管吃就行了,何必关注于食物制作的过程及效果?其实不然,烹饪技艺与美学相同,酷似绘画。

在张大千的美食观里,食物不但要具备“色、香、味”,而且还要有“形”,这个“形”就是形状,可感的、美的造型,就像他的画。

如他对粉蒸肉上笼之前的装碗就很严格,上好的五花肉须沿碗的形状有序铺陈,出笼以后再反扣过来,就会呈碗的圆弧形状,美感,所以他说,粉蒸肉味道和形状美不美,其秘诀就在于“扣碗”的技巧。

尽管张大千后来吃遍五湖四海,大鱼大肉,奇珍异味,无所不尝,可谓“饕餐之徒”,但童年的时候居然没有吃过肉。

没吃过肉不要紧,要紧的是,开荤的肉居然是老鼠肉。

12岁那年,小张大千大病初愈,一天,在自家大院的方桌上练习画画。

这时,来了一位河南的女算命先生。

她跨进院n,见这位少年画得相当不错,就将给人看相用的“彩头画”样本拿给张大千看,并说:“你照原样给我画二十四张,画好了,我给你工钱。

”“还给工钱呀?”张大千不知道画画还能换钱,女算命先生说:“当然要给工钱。

”几天后,女算命先生来取画,张大千将原样和新画一并交给她,女算命先生惊讶地说:“好、好、好,比我的旧画还好!”一边赞美一边给了钱。

兜里有了几个小钱的张大千,来到集市上,看到香喷喷的各色卤菜,口水禁不住往下流,他走到一个卤肉•《最是那碗人间烟火》冯远臣著张大千,烹饪更在画艺上I52丨人物摊前,东挑西看,居然挑选了一只肥大的卤耗子,伙计趁机说:“这东西,又嫩又细滑,巴适得很。

张大千的故事

张大千的故事

张大千的故事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绘画花鸟、山水和人物,尤以泼墨画闻名。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张大千,原名张觉,字大千,号观生,浙江绍兴人。

他在艺术上的天赋早在年幼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曾经拜学过徐悲鸿、刘海粟等名家为师,受益匪浅。

他不仅擅长绘画,还对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可谓是多才多艺。

张大千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泼墨技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他的画作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又有富有现代感的抽象作品,展现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

除了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张大千的一生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曾经历过家国沉浮,历经战乱,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他曾说,“画是我的生命,没有画,我就无法生存。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艺术的狂热与坚持。

在他的一生中,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广泛地吸取各地的艺术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被誉为“大千世界”,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与表达。

张大千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传奇,更是一段中国艺术史的缩影。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如同他的画作一般,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情感的张力。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总的来说,张大千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艺术史,更是一段生命的奇迹,一种对艺术、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艺术的境界,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

中国历史故事-吃货张大千的趣事 张大千如何当上山寨二把手

中国历史故事-吃货张大千的趣事 张大千如何当上山寨二把手

中国历史故事-吃货张大千的趣事张大千如何当上山寨二把手悠久的农耕历史,富饶的土地,让中国人对吃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鲜香甜美,无一不精。

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国内外,却也只涉及中国饮食的点滴。

中国人是吃货的民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中国人做不到的。

在这样的国家,吃货可以说是随地都有,但是真正将吃当作艺术来对待的就没几个了。

中国有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艺术上成就非凡,被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但是却认为自己烹饪的技艺远在画技之上。

“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这位将饮食烹饪当作艺术看待的人,就是著名画家,有“东方之笔”美誉的张大千。

张大千爱吃,贪吃,留下了不少的有趣故事。

1946年,张大千某次宴请宾客,一连吃了十多只螃蟹。

而他又嗜好吃冰淇淋,每天都吃好几个。

当天在吃了十多只螃蟹之后,又吃了四个冰淇淋。

两者都是寒物,没多久就因为腹内绞痛,被送到医院急救,生生将自己吃进了医院。

张大千爱吃,还十分讲究,不吃隔夜菜,鱼一定要吃鲜活的。

每顿必要吃肉,并且每隔两天还一定要吃点红烧肉、冰糖肘子、东坡肉之类的大肥肉解馋。

别的地方都还好说,在吃的方面张大千从不委屈自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张大千去敦煌画壁画。

漫天黄沙,人烟稀少的隔壁,张大千也想方设法的给自己吃好的。

羊肉汤、糖醋牛排、三鲜蘑菇、酱豆腐,甚至还有冰淇淋!三鲜蘑菇的蘑菇是就地取材,特别好笑的是他觉得这里长的野蘑菇十分好吃,离开敦煌的时候,还专门画了一张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

就像藏宝图一样,细心的标明地点、采摘路线、时间,甚至还记录了哪个地方长的蘑菇最好。

后来他将这幅地图,送给了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张大千有一位叫方召麐的女弟子,厨艺特别好,尤其一手馄饨那叫一绝,张大千特别爱吃这口。

有一次张大千在国外,将别人的信误作是方召麐给他写的,便以为方召麐要来。

那几天他十分高兴,天天都盼着,后来误会解除,张大千还伤心了一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食如画,张大千厨艺更在丹青上张大千是丹青巨匠,在当世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

徐悲鸿对他更是推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二十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少有人知的是,丹青圣手张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

张大千既爱吃,又懂吃,这两条是判断美食家的重要标准。

什么叫“懂吃”?不仅要知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还要深谙这道菜的食材特点,并知道去哪个菜市场能买到,还要能下厨做出来——算得上全科素质。

当然,作为一个美食家,最好是能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这一点张大千也名副其实。

他曾说:“中国之大,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各具风味。

故此,菜系大致以三江流域形成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张大千的这个理论曾深刻影响过台湾美食家逯耀东,受此启发,逯耀东对中国的饮食体系也按地理来划分,不过他划分的是四大流派。

张大千走南闯北,一张嘴吃遍天下。

他游历世界得到了一个做菜的心得——广征博采、自作主张。

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

张大千的母亲是个非常会做菜的人,父亲也很懂吃,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为他后来成为美食家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绘画史上,我认为真正懂吃会做的画家只有两位,除了张大千,另一位就是元代的倪瓒。

倪瓒是“元四家”之一,号云林,撰写过一部饮食著作《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最有名的一道佳肴是烧鹅,做法独特,被称为“云林鹅”。

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还是颇有自信的,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对美食的喜爱自然也传递到绘画创作中,他画过很多蘑菇、萝卜、竹笋、水果、白菜等,这无疑与他对食材的喜好有关。

在一幅画着萝卜、白菜的作品里,张大千题过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

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

”身在黄沙不忘美食张大千是四川人,偏爱麻辣和醇香。

作为一名真正的美食家,张大千对食料的要求非常苛刻,即便在餐馆用餐也是如此。

张大千从来不吃过夜的蔬菜,他把食材的鲜和活看得非常重。

张大千不仅善谈,而且善做,常亲自上灶。

他的家里到吃饭时间,往往高朋满座,最多的时候要摆三大桌。

在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

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笼蒸牛肉。

这道菜香浓味鲜,而且麻辣可口,里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

张大千云游海内外,百味杂融。

他喜欢的菜不仅仅是川菜,还有粤菜、鲁菜、苏州菜等等。

1941年3月他携带家小来到敦煌,一待就是两年7个月,其间描绘壁画约270幅。

张大千在敦煌还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

他在敦煌有一个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

在敦煌这种贫瘠的地方他能做出这些美食,让人难以想像。

这些菜中的一些食材,比如鲍鱼、沙丁鱼,是他带过去的罐头。

而另外一些新鲜的食材比如蘑菇、苜蓿、榆钱和山药,则取自当地。

敦煌位于沙漠之中,在沙漠里面他竟然能找到鲜蘑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关于找蘑菇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张大千住处附近有一片杨树,每年7月这些杨树下都会长出蘑菇。

张大千在离开敦煌前特意画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他在地图上详细标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线和时间,还标明了哪一处的野蘑菇长得最好、口味最佳。

这让常书鸿非常感动,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张大千还能够把羊杂和鲜蘑菇一起炖,这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苜蓿在敦煌当地是早春之蔬,如同南方的荠菜,也如四川的豌豆苗,而且它的鲜香不亚于豌豆苗。

这让张大千睹物思乡,于是仿照四川的豌豆苗炒鸡丝,创造了一道苜蓿炒鸡片。

四海为家求“真”味在台北张大千住宅的庭院里面,有一个专门用于烧烤的亭子,取名“烤亭”,专供品尝蒙古烤肉——只有真正的食家才会拿出这份精力来做这件事。

烤,古代叫“炙”,在烹饪手法里面是最原始、最直接的。

人类从钻木取火的时代就开始用“烤”来加工食物,所以“烤”最能让食材接近其本味。

这也体现了张大千性情中的“真”,张大千本身就是一个很真的人,他做事也处处要求一个“真”字。

例如做菜不放味精,而且一定要鲜、要活,这正是他的本味求真。

除了烤架以外,他还在亭子中放了数个四川泡菜坛子。

张大千在台湾时研发的许多菜式基本上都放有四川泡菜,这也是张大千烹饪风格的灵活所在。

因为在台湾是没有郫县豆瓣的,而郫县豆瓣又是川菜的灵魂,所以张大千就用泡菜来代替。

一楼的南面是餐厅,放着一张可坐12人的大圆桌,古朴简洁。

墙壁上挂着《宾筵食帖》,而且这几个字是由张大千亲自书写的。

下面有他亲笔书写的两张食单,食单是用书画的形式写出来挂在墙上的。

这两张食单一张是1971年初夏在美国的食单,还有一张是1981年在台北设家宴宴请张学良夫妇的。

这两张食单记录了他一生中最经典的菜品。

他在巴西还有一个食单,是在八德园的一次晚宴:萱花烩松兰——珂,炒明虾片——珂,四川狮子头——珂,干烧鲟鳇鱼——雯,清蒸鲤——雯,相邀——雯,椿葱豆腐,清炒小白菜,清汤。

菜名后所注的“雯”是指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珂”是张大千的儿媳。

这里面有一道菜叫“相邀”,其实是川菜“大杂烩”和湘菜“八宝鱼肚”的结合,由干贝、鱼肚、蹄筋、香菇、鸡片、火腿烩制而成。

光绪末年这个菜被称为“一品当朝”,当时一个叫王湘倚的人指桑骂槐说,什么一品当朝,分明是一个大杂烩。

他实际上是不满朝廷,但以后这个菜就叫“大杂烩”了。

张大千嫌“大杂烩”这个名字不好听,便改了个风雅的名字“相邀”。

张大千喜欢狮子头,一开始沿袭了四川的名菜红苕狮子头。

苕菜是四川农村一种独特的蔬菜,在炖狮子头的时候添加进去,故而得名。

狮子头一般是用肥瘦各半的猪前胛肉加火腿、荸荠等做成的四个丸子,在北方叫四喜丸子。

先用猪油炸,后烤而成。

后来在美国居住的时候,张大千也做狮子头,但是他用了苏轼的做法,不再先炸,而是直接清炖。

1965年,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设晚宴款待其表弟喻钟烈夫妇,张大千亲自定菜单,亲自下厨。

菜单上列了这样一些菜:炒虾球、糖醋背柳、百汁鱼唇、红煨大乌参、清汤手抓鸡、糯米鸡、东郭豆腐、炒六一丝等。

从食单可以看到,张大千在川味的基础上汲取了各家精华,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千风味”。

菜谱里面有一道菜叫六一丝,还有一番来历。

张大千61岁那一年在日本东京开画展,东京四川饭店有一位名厨叫陈健民,为他特意发明此菜,是用绿豆芽、玉兰苞、金针菇、韭菜黄、芹白、香菜梗六种蔬菜加火腿丝,就是所谓六素一荤,呈红、白、绿、黄四色。

这道菜清鲜爽口,张大千十分喜欢。

这个六一丝他每次款待佳客时必上,是他家宴的保留菜品。

丹青化境为美食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

张大千曾经教导弟子: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所以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

有一次,张大千回故乡四川,朋友梅晓初在源记饭馆设宴款待他。

席间张大千在吃到内江鸡肉抄手和蛋丝饼时就说:这些小吃绝非短时间就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就如作画,纵然纸笔色墨尽皆相同,但到能者手中就会出神入化。

他把绘画的布局、色彩的运用以及画境的喻义都应用到了烹制之中。

1981年张大千在台北宴请张学良夫妇的食单,张学良拿回去精心装裱,特在后部留白,次年邀张大千在上面题字留念。

于是张大千在上面画了白菜、萝卜、菠菜,题名“吉光兼美”,并题诗云:“萝菔生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

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

”当时在场的张群也应邀题字:“大千吾弟之嗜馔,苏东坡之爱酿,后先辉映,佳话频传。

其手制之菜单及补图白菜萝菔,亦与东坡之《松醪赋》异曲同工,虽属游戏文章而存有深意,具见其奇才异人之余绪,兼含养生游戏之情趣。

”这一张集诗、书、画于一体,有9位名人在录的普通家宴菜单就一跃成了烹饪界和书画界所共享的稀世艺术珍品。

这件珍品1992年在美国华盛顿展出时轰动了当地的书画界和烹饪界。

除了绘画与烹饪之外,张大千还酷爱京剧艺术,他认为京剧艺术与绘画艺术、饮食艺术也是相通的。

1929年5月,张大千在北京经友人介绍认识了京剧泰斗余叔岩——名伶孟小冬的师傅。

余叔岩也喜欢诗书绘画和美食,所以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

他们常常去张大千最爱的餐馆春华楼,每次去春华楼几乎都由老板兼大厨白永吉包办做菜。

张大千对白永吉的菜色情有独钟,余叔岩也很喜欢这里的饭菜。

因此北京人当时有这样的话:“唱不过余叔岩,画不过张大千,吃不过白永吉。

”张大千与孟小冬也有非常深厚的交往,1967年9月,孟小冬由香港赴台定居,深居简出。

孟性格孤傲,流落香港、台湾之后不再唱戏,但却在香港专门给张大千唱过一次清唱,可见两人交情之深。

孟小冬最后嫁给了上海大亨杜月笙,她死后墓碑上书有“杜母孟太夫人墓”,就是张大千题写的。

提起梅兰芳,张大千和他也有过一次有趣的交流。

一次张大千要从上海返乡回四川,其弟子糜耕云为他设宴践行,并请来梅兰芳等社会名流。

张大千与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而张大千本身又是京剧迷,席间张大千面带笑容来到梅兰芳面前,举杯就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梅兰芳一时也未能解意,忙问此语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答:“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

”张大千晚年定居台北,和台湾京剧名伶郭小庄结成忘年之交。

1979年在张大千的大力支持下,29岁的郭小庄组织了“雅音小集”剧团,打出了新派京剧的旗号,在台湾引起了很大轰动。

而“雅音小集”这个名字就是张大千起的。

张大千还写了一首诗赠给郭小庄:月晓风清露尚寒,罗衣微怯倚栏杆。

郑家婢子轻相比,艳极何曾作态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