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五读”法

文言文的“五读”法

文言文的“五读”法所谓文言文的“五读”法,就是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顺序进行五步阅读,即预读、抄读、解读、品读、诵读。

下面分别介绍其具体做法。

一、预读主要目标: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文学常识、时代背景。

具体做法:⑴查工具书,给生字加拼音;⑵根据老师的范读或朗读录音准确清楚地朗读文章;⑶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常识。

二、抄读主要目标:熟悉课文、明确重点难点。

具体做法:⑴抄写文中的生字生词、名言警句;⑵勾画并抄写文中的难句、重点句;⑶结合预习提示、课下注解、课后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解读主要目标:通过分析语言,具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感情。

具体做法:⑴结合语境,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含义;⑵分析特殊的文言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⑶结合注解口头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主要目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鉴赏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章法结构等,品读文章的优美意境。

具体做法:⑴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分析文章的具体特征;⑵书面翻译课文或疑难片断,做到心中有数,扫清障碍;⑶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解答课后练习题;⑷迁移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诵读主要目标:对课文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按大纲要求背诵课文。

具体做法:⑴反复朗读,熟读成诵;⑵扩展阅读,研读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也可从网上下载有关信息;⑶整理学习笔记,编复习提纲,强化重点难点的记忆;⑷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读后感或小论文,陶冶情操,提高鉴赏水平。

以上我们所说的文言文五步阅读法主要是教给大家一种科学高效的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大家在学习实践中不妨一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长期 以来 , 中学文言文教学受应试教育 的影 响 , 师重 视文 教 章 思想内容 、 篇章 结构 、 字词句法 的分 析讲 解 , 忽略 了诵 读感 却 悟 ,耗时多 , “ 效果 差” 这一状 况在实施素质教育 的今天并 未得 , 到有效 的转变 。文言 文教 学中 , 常用的串讲法 、 诵读法 、 分析法 、 训 练法等虽然都有一 定的价值 , 但最有价值应 该是诵读法 。 南京 大学著名学者程千帆指出 :背诵 名篇 , “ 非常必 要 , 种方法看似 这 笨拙 , 实则巧妙” 从语文学 习的历史经验和规 律看 , 。 没有诵读这
的深入理解 。 文言文与现代语体文有很大的差 异 , 中生学习文 初
言文 , 只有先通过 反复 的诵读 吟咏 , 获得初 步 的感性认识 之后 ,
再经 老师点拨 分析 ,才 能进入理 隆认识——对文章思想 内容的
认识 。 所以 , 习文 言文先进行诵读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 学
规律的。
要重视教师的范读 。 教师声情并 茂的范读 , 不仅具有榜样作 用, 而且对学生还有熏 陶感染作用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 , 教 师的示范性吟咏诵读 是引领学 生开启文本之 门的钥匙 。教师引
领学生 , 一句一句 、 一段 一段地细读 , 让学生在反 复诵读 的过程
环节 , 学生感悟 、 积累 、 储存 的语言材料不丰富 , 学习文言 的效
和整体的把握 的能力 。即要注重对语 言的直接吸收和对语感 的 ” 直接把握 。 中课本 中所选 的文言文大多是传 承中华文 化的、 初 内 蕴丰 富的经典 , 只有经过学 生反复 的诵读 , 慢慢地 品味揣摩 、 领 悟, 内化为学生 自己的东西 , 学生 的收获才更有效。 学 习语 言要 重视 积累 , 只有“ 原始积 累” 雄厚 , 能 日后 薄 才

“诵读”渐欲迷人眼——让朗朗诵读声溢满文言文学习的课堂

“诵读”渐欲迷人眼——让朗朗诵读声溢满文言文学习的课堂
◇阅读教学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 白词 的本义 、引申义 、假借 义 ,不 了解文 言文造 词用字 的一 些特 点而时 常把一 些词义 和句 意弄错 ,在教 学 中 利用文 言构词 造句 的特点 以及语 音 停
“ 诵馕”渐i 迷人哏 8 i j c
— —
顿 、逻辑 重音 、语气 声调 等诵读 要诀 可深化词义句意的理 解辨析 。 在 诵读 中可 以运 用停 顿来辨 析语 意 。在文 言中 由于 停顿运 用 的不同 , 往 往 表 现 出 对 词 义 理 解 的 不 同 。例 如, 《 观潮 》中有 “ 并有 乘骑 弄旗标 枪 舞刀于水 面者 ”一句 ,诵读 时 ,若 明 白在骑 、旗 、枪 、刀处 稍作 停顿 ,
段 落结 构 、主 题理 解 ,面 面俱 到 ,费 时 费 力,文言 文阅读 变成 了古代 汉语 课 。这 种有 点 “ ”的教 法 ,让 学生 死 对 文 言文谈 “ ”色变 ,普遍存 在厌 虎 烦 情绪 。文言 文教学 便成 为了语 文教 师 的一块 “ 心病 ” , 让许 许多多在语 文 教学 一线默 默耕 耘着的 语文教 师们 困惑 文言文教学 的出路 到底在哪里 ? 古 人 云 : “ 书 百 遍 ,其 义 自 读 见 。” “ 章不厌 百 回读 ,熟读 精 思 文 子 自知 ” “ 书 破 万 卷 ,下 笔 如 有 读 神” “ 熟读 唐诗三 百首 ,不会 作诗 也 会 吟 ” ,清 代 散 文 家 刘 大 檄 说 过 : “ 熟 之 后 ,我 之 神 气 , 即古 人 之 烂 神 气 ;古 人 之 音 节 ,都 在 我 喉 吻 之 间 ”……从古 人对 “ ”的经 典概括 读 和诠释 中可 以发现 诵读 一直是 我们传 统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是与语文教学 起诞 生的 。可见 ,诵 读看似 死板 , 其实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 ・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概要: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而深入理解的方法。

本文就如何认识文言文的诵读教学的作用——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面作一些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五四时期,白话文教学逐渐代替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但我们今天却要这么看: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的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正是继承整个文化遗产的前提。

随着教育逐渐普及,至于文言文难学,它与日常口语有一段距离,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之说虽不无道理,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然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

因此,指责它是“僵死的语言”是毫无道理的。

为了直接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我们应该提倡学习文言文。

对于这个问题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有,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诵读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 也必然成为文言文教学法的争论的中心。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

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

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本文是关于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感谢您的阅读!讲析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对古诗文“目标与内容”作了这样的说明:“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这样的表述,似乎对文言文教学的文本选择定位为“浅易”,似乎对阅读只提出了“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如果仅是作这样的解读,那么文言文教学必然会走向“简单化”。

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一样,一直为一线教师所困惑,难以求得突破,也难以有所创新,效率低下也一直受到诟病。

我们常见的课型就是要么是串讲,要么是通译后转化成现代文,丢失了文言文应有的味道。

不少的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也仅仅满足于读读背背。

就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我以为还必须强调以下关键词。

一、诵读——有效诵读,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古人学习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

诵读,直至背诵。

只有大量诵读,多样的诵读,有效的诵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形成文言语感,实现文言素养的提高。

黄厚江先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这样概括当下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的弊病:“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

有的是目的不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是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老师的读。

”黄老师同时指出:“有效的读是为了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是通过读领悟文本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投入地、有效的诵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教《大道之行也》这样的文言短文,如果没有有效的读,学生是很难真正进入文本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读,读出“句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二读,读出句内停顿,疏通文意;三读,读出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诵读指导,以读促解,以读促悟,让学生沉浸在文本里,品悟出这篇经典应有的味道来。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文言文。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却占据着相当的比重,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积累文言字、词、句、章等技巧的角度,都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的诵读方法分六步进行。

一、学生预读。

要求学生在老师上课前自己先读课文,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教师范读。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

对每篇文言课文的教学,我都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当然,我也经常放范读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

三、学生练读。

在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发音正确、规范、清楚。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诵读,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作背诵指导,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

例如: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

在朗读中,还要正确读出语气。

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

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

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关于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但如何诵读才能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必须从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及其一般规律出发,讲究一定的形式,精心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

这里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卖油翁》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要求。

在笔者看来,文言文诵读教学大致可分四步进行。

1、试读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文言文要读准字音,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给生字正音外,还必须重点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分辨古今异读的情况,二是要弄清现在不常见字的读音。

就《卖油翁》而言,关键是后者,其中有圃(pǔ)、睨(nì)、颔(hàn)、忿(fèn)、杓(sháo)、沥(lì)等字,这些字在现代语汇中不是很常见,诵读时应多加留意。

所谓初步感知,即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

初步感知的内容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不求甚解的,甚至是各不相同和难于言表的,但初步感知强调第一印象,是深入堂奥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试读时一般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它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

我们还应对学生试读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测,检测内容与试读要求相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个别读和指名读看字音是否读准了;二是看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了多少信息。

在试读阶段,读准字音是最直接的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养成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对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采用范读(包括录音范读)、带读(包括学生带读)等手段,以扫清学生诵读的障碍。

试读时最好采用“素读”的方法,即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去诵读。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能把学生诵读的过程变成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自求自得的过程,而那种普遍采用的定向诵读的方法,虽说目标明确,便于操作,但容易束缚和限制学生。

文言文学习中怎样诵读

文言文学习中怎样诵读

文言文学习中怎样诵读导读: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朱自清先生对诵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诵。

”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

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

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
摘要:针对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作者首先阐述了诵读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自己的做法,通过引导诵读,让学生掌握实词义项、虚词用法及重点句式,突出诵读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对进行成功的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知识能力兴趣习惯
文言文是一种简洁、典雅的语体,与现代汉语的口语及书面语有很大差别。

它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升学必考的内容之一。

所以,文言文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

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十多年,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了探索,下面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诵读教学谈谈认识。

迫于考试成绩的压力,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抠字句背解释。

而且现在学生的奋斗目标也开始瞄准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整天埋头于练习,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文言文知识拿来直接记忆背诵更节约时间。

这样就把诵读能力训练挤出了语文课。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样,教师只顾对课文进行琐碎的讲解和粗暴的分析远远不够,而是要通过引导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这是一项基本要求。

文言文中常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中要给学生及时纠偏,让他们准确地认读。

读准字音,还要读准句读,句读即断句,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断句断对了,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就理解了;停顿位置错了,内容和词句结构就理解错误了。

开始教新的文言课文时,老师要先范读课文,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如《琵琶行》中朗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要急读,要轻读。

读“间关莺语花底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时,要慢读。

读“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时,要小声读。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四句是写乐曲的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读到裂帛时戛然而止。

其次指导学生读懂词义、句意。

词句的理解脱离不了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是学生运用旧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重新认识和理解的能力。

诵读水平提高了,意味着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根据具体语境推断,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
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唯一的。

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考察与分析,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推断。

例如:(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苏洵《六国论》)(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

再次,在读准字音、句读,读懂词意、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情及意义。

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阅读基础上的升华。

感情,就是要准确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同时,要体现出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佳句。

《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一句,传达了学无止境的精神实质。

《陈涉世家》中陈胜少年时的鸿鹄之志,以及慷慨陈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
的铮铮铁骨和冲天气概。

愚公精神及《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刻苦求学精神更是激励中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

总之,古文中耀眼的精神内涵,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风华正茂、感性十足的青年学子必将在他们的指引下不断奋进。

我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用诵读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学生在我的帮助下能串讲、直译,读懂了原文,我不用再串讲、直译。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再消极被动等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想办法解难,有了成就感,自然就愿意继续认真读,这样就养成了主动诵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

最后,要进行成功的诵读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有深厚的诵读功底。

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同时除了声音的叩击外,还有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更有教师以本身素养和功力使学生产生敬佩感、信服感,使那些不喜欢诵读的学生加大对诵读的投入,提高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把诵读文言文作为自觉行为。

如果教师的诵读平淡无情,则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怎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呢?如果教师诵读功底深厚,那么其感染力是多媒体朗读效果所不能替代的。

只有教师成功范读,才是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条件之一。

其二,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

比如,可以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学生每读一遍,可提出不同
要求;可以按不同的分组、不同的要求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诵读教学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有效捷径,愿跟所有同仁一道,继续探索文言教学之路,以更好地传承古典文化,让学生享受诵读,在诵读中读懂文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