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二)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重点全记录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笔记郭2

四、1、“行”的本义是“道路”,念háng;在例句中是“做、推行”的意思,念xíng。2、“完”的本义是“完整、完好”;在例句中是“使完整、使完好”的意思。“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在例句中就是“兵器、武器”的意思。3、“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在例句中是“信任、信服”的意思。4、“時”的本义是“季节”;在例句中就是“季节”的意思。“勝”的本义是“能承担、能胜任”;在例句中是“尽”的意思。5、“啗”的本义是“吃”;在例句中是“利诱、贿赂”的意思。6、“斯”的本义是“劈”;在例句中是“这、这样”的意思。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152-154页)
一、“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四体”: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性质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
二、汉字可以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分。“合体字”则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意(义)符”(或作“形符”)、“声符”或“指示性符号”。“象形”属于“独体字”,只有一个“意(义)符”,例如“大象”的“象”,就是一头象的形象。“指事”、“会意”和“形声”都属于“合体字”。它们可以用公式表示:指事=象形(意符)+指示性符号,例如“刃”;会意=象形(意符)+象形(意符)+……例如“休”,是两个象形(意符)的组合,“森”,是三个象形(意符)的组合;形声=象形(意符)+声符,例如“符”, 意符是“竹”,声符是“付”。从公式看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自身的构形上。当然,“指事”可以有两个“指示性符号”,例如“刅”;“会意”可以由三个或以上的“象形(意符)”所构成,例如“淼”和“茻”;“形声”字的声符有时也可能是个会意字、指示字或形声字,例如“淋”字的“林”,“笨”字的“本”,“鸿”字的“江”;其意符有时也是会意字、指示字或形声字,例如“韜”字的“韋”,“劒”字的“刃”,“量”字的“重”。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它们的结构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别。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有时并不明显,这表现在会意字的某个意符有时兼有表音的作用,例如“鉤”,就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句”既是意符,又是声符。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今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比较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例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三)复音词的四种类型:(1)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理由是: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需。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一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貝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英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 “雅” “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宜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一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首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首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首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一样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I〕、撇如〕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G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玉书、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白烈〈〈正字通》根底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展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根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颐,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恤〈〈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卸〈〈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二)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
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
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如:釜,从金省,父声。
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
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
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
讹变。
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
“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
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
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
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
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