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问题探析

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问题探析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建设用地评价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于此,本文对该项评价工作做了全面研究,从评价工作地域划定、功能区划分、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潜力分区等4个方面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探索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标签:中心城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问题【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cience.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from the evaluation work area delimitation,function divis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partition summarizes four aspects,such as some of the more prominent issues,through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Key words】city center;intensive use;potential evaluation;problem1、引言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区,是城市发展的先锋区[1]。
节约集约用地既是中心城区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坚实基础,也是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五章 土地潜力评价

v 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大的差异在于东西部之间。 东部湿 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 却占全国的90%, 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 和产肉量,95 %以上的人口每平方公里已承载255人。以 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估算表明,东部 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只有气候生产潜力的20-40%,尚有 较大的发展潜力;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 源总量只占全国的4.6%, 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 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 能力的4.3%。因而,我国土地生产潜力东部大于西部, 粮食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中部地带。
足本省的人均需求,尚可支援其他地区。
v 平衡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宁夏、
新疆等八个省(区),其面积约占全国的41%,耕地面积约 占全国的37%, 农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34%,粮食播种 面积约占全国的34 %人口占全国的3l%。本区人均资源占有 量并不比富余地区少, 但比富余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偏小,单
多因子综合评价
(五)瓦格宁根法
v瓦1赫、宁计根算法标是准以作早物期干进物行质的产实量验(Y为o)依据的, v主2要、适按用气于候苜影蓿响、进玉行米订、正高梁、小麦等。该 方法虽然机理性比较强,但对作物生长与环 v境3的、关作系物定种量类化订不正够(K,) 主要表现在没有真实 v反4映、出温温度度订条正件(C对T)作物干物质生长率的影响, v只5是、使经用济作系物数种(C类H校) 正系数来确定标准作物 的干物质总产量和作物干物质总产量之间的 v关6系、。作而物且生该长模期式订所正适用的作物比较少,不 利于推广。
v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
v 农业生态区法 v 1、土地资源清查与农业生态单元的生成 v (1)气候清查(2)土壤清查(3)土地资源清单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避免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定量评价则更加科学和精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遗传算法等。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算法则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规划者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浪费和环境破坏。
6、第六章 土地潜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两种:即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按照生物产量与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关原理,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多少生物量。
土地利用潜力是按照现有的土地特性和组成要素,判断土地利用方向和集约程度。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第一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模型1、迈阿密模型——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计算公式是:Y=3000/(1+e1.315-0.119t)Y=3000/(1-e-0.00064p)式中,Y为生物生产量(g/(m2.a);t为年均温度(0C);p为年降水量(mm);e为自然对数的底。
结果取两个公式的较小值。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根据蒸散量计算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
3、格思纳-莱斯模型——根据生物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生长期的长度)来计算生物生产量4、瓦赫宁根模型——指通过模拟作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叶和根生长量等因子的日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模拟在水分和营养充足条件下的作物光温生产力。
该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提出的一种植物生产力的动态模拟模型。
该模型的计算步骤一般分五步: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第二步:按气候影响进行订正第三步:作物种类订正(K)第四步:温度订正(CT)由于作物自身消耗掉总能量的40%,所以在总生长期实际包天温度平均值条件下的作物净产量可用作物各自的温度订正系数进行修正。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1. 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土地潜力评价则是指对土地的各种潜在用途和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土地潜力的评价,可以帮助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潜力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具有的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
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土地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对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
2.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土地的类型和分布,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
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土地利用的选择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土地潜力的重要依据。
2.2 土地条件土地条件是指土地的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
不同土地条件对不同类型的利用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限制性。
评价土地潜力时需要考虑土地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3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
人口密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土地潜力的开发程度。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评价土地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状况。
评价土地潜力时需要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可提高土地的潜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3. 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土地潜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地潜力评价方法。
3.1 主观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的评价方法。
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估,通过打分或分类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适用范围广,但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3.2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的评价方法。
通过对土地潜力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评价模型,通过模型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估。
第4讲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
31
三、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 因素X——其它条件的评分 无碱化 轻度影响 中度影响 中强度影响 严重影响
100 60~95 30~60 15~30 5~15
……
32
三、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SIR=X1·X2·……Xn/100(n-1)
土壤潜力级
分值
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预算:平均成本约 121500元/公顷(8100元/亩),其中土地 整理约157500元/公顷(10500元/亩), 土地复垦约122700元/公顷(8180元/亩), 土地开发约39750元/公顷(2650元/亩)。
52
小知识
土地整理及其潜力评价
土地 整理 的重 点区 域
土地整理 土地复垦
37
三、评定潜力等级
2.定量方法
——关联度法实例
计算评价因素与土种平均产量的关联度: r1=0.5030, r2=0.7514, r3=0.8563, r4=0.9265, r5=0.3624, r6=0.8414, r7=0.5413, r8=0.4828, r9=0.6149, r10=0.6348
60%
占潜力的
28%
土地复垦约 35万公顷
13%
23%
土地开发约 73万公顷
27%
12%
50
小知识
土地整理及其潜力评价
占土地的 占投入的
274 土地整理 60% 78% 2610亿元
万
公
顷
土地复垦 13% 13% 430亿元
土地开发 27% 9% 290亿元
投入 约 3330 亿元
51
小知识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潜力。
土地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土地潜力评价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土壤质量是评估土地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土壤质量可以支持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植被生长,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坚实基础。
土地潜力评价应该包括土壤肥力、土壤层次、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等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定,可以判断土地的可利用性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类型。
其次,地形地貌对土地潜力评价也具有重要影响。
地势平坦、坡度适中的土地更适宜农业生产,便于机械化耕作和水资源的利用。
而地势陡峭、坡度大的土地则适宜进行森林资源开发或者生态修复,以保护水土资源。
因此,在土地潜力评价中必须考虑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潜力。
第三,水资源是评估土地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基础,无论是水源的丰富程度,还是水质的适宜性,都会直接影响土地潜力的评价。
有充足的水资源的土地,可以支持农田灌溉和渔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
生态环境也是土地潜力评价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水源和食物。
土地潜力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指标,以确定土地的保护性利用和重点保护的区域。
最后,社会经济因素也是评估土地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土地的价值和可利用性。
例如,城市周边的土地往往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可以用于工业园区、居住区或商业用地。
而偏远地区的土地则更适宜进行农业生产、旅游业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开发。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可以更好地调控土地利用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资源。
总之,土地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概述: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在农业、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利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土地潜力评价对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潜力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土地潜力评价的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土地潜力评价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土地潜力评价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评价土地潜力,可以为农业生产选择合适的土地类型、指导农作物选择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对于工业和建设领域来说,通过评价土地潜力可以确定适宜用地范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法土地潜力评价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地理环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土地的发展潜力。
定量评价则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模型和GIS技术,对土地潜力进行量化分析。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可利用率、土地适宜性、土地肥力、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
三、土地潜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土地潜力评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土地自身条件,包括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地势状况等。
其次是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
还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土地潜力评价。
四、土地潜力评价的应用土地潜力评价在农业、工业和建设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土地潜力评价可以为农民提供农田选择的参考,指导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工业和建设领域,土地潜力评价可以为企业选择用地提供依据,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潜力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土地潜力评价的挑战与展望土地潜力评价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改进、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
一、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县(市、区)城镇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商服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工业仓储型用地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其他土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
二、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1、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因子很多,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下列原则:
(1)主导因素原则
(2)可得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分类评价原则
按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区类型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即便不同类型的功能区选用了相同指标,其评价标准和权重也应有所不同。
根据上述原则及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建立居住、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型单元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在上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闲置率是正向指标,即土地闲置率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大;功能区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和绿化率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小;建筑密度、容积率既不是逆向指标,也不是正向指标,因为建筑密度、容积率过低固然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也不可能营造适宜的环境。
因此,建筑密度、容积率存在一个标准值,实际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均有潜力可挖。
基于此可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式中:p C 为评价单元的潜力分值, p C 值越小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
利用越合理;r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r为容积率的标准值;d为
评价单元的平均建筑密度;
d为建筑密度的标准值;u为评价单元的
土地闲置率;s为评价单元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g为评价单元的绿化率;
w为权重。
i
3、评价标准的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既不是正向的,也不是逆向的,而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值”,实际值与之越接近越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理想。
由于这些指标的合理程度因国家、城镇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因此,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度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推算法2种,报告采用经验法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评价标准。
经验法是将各类单元内所有宗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别按照由小到大排列,根据经验取中位值,或位于60%、70%处的值等为标准值。
4、评价单元的划分
县(市、区)城镇有块宗地, 用地面积公顷。
报告评价单元提取的原则:
(1)参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评价单元分为居住型、商服型、工矿型和其他型4种;
(2)对于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居住和工矿性质的土地现状评价单元不跨越功能分区,面积相对稀疏的商服用地可跨越功能分区的范围;
(3)对于其他控制层占显著位置的地区,打破功能分区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