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1. 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土地潜力评价则是指对土地的各种潜在用途和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土地潜力的评价,可以帮助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潜力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具有的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

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土地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对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

2.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土地的类型和分布,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

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土地利用的选择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土地潜力的重要依据。

2.2 土地条件土地条件是指土地的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

不同土地条件对不同类型的利用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限制性。

评价土地潜力时需要考虑土地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3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

人口密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土地潜力的开发程度。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评价土地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状况。

评价土地潜力时需要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可提高土地的潜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3. 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土地潜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地潜力评价方法。

3.1 主观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的评价方法。

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估,通过打分或分类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适用范围广,但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3.2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的评价方法。

通过对土地潜力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评价模型,通过模型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估。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PPT 48页)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PPT 48页)
作物生长的基础是光合作用,而光照、温度、热量、 水分、空气和矿物质营养都会影响到光合作用的进行。
7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光合生产潜力 太阳辐射 YRPP= f(Q)
Q为太阳辐射
光温生产潜力 温度 YTPP= YRPP * f(T)
f(T)为温度订正函数
TPP:Thermal production potential
指数
14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4.土地生产潜力
(2)土层厚度与产量的关系
exp(-0.025×Z) Z﹤150cm
Y=
1
Z≥150cm
(3)土壤含盐量与产量的关系
1 - 0.071(Sa-6) Sa﹥6
Y=
1
Sa≤6
15
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1.土壤单因子与产量关系模型
土层肥力与产量模型
RPP:Radiation production potential
降 水
土地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YLPP= YCPP * f(S) 土地因子 YCPP= YTPP * f(W)
f(S)土壤管理订正函数
f(W)为水分订正函数
LPP: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CPP:Climatic production potential 8
Ft =
0.086T- 1.41 1
T∈﹝21℃,28℃) T∈﹝28℃,32℃)
-0.083T+3.67 T∈﹝32℃,44℃)
(李世奎)
11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2.光温生产潜力 (3)Miami(迈阿密)模型 YT= 3000 /(1+e 1.315-0.119T) YR= 3000 ·(1- e -0.000664R)

第六章土地评价2

第六章土地评价2

潜力亚级: 潜力亚级:
侵蚀限制因子(e) 侵蚀限制因子 过湿限制因子(w) 过湿限制因子 根系限制因子(s) 根系限制因子 气候限制因子(c) 气候限制因子
潜力单元
在相同的经营管理水平下,有相同的土地利 在相同的经营管理水平下, 用方式 种植相同的作物要求相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和 方法 生产潜力相近
集约化水平较低地区, 集约化水平较低地区,采用土地利用效果量指标 集约化水平较高地区, 集约化水平较高地区,采用土地利用效果率指标 对于较大范围的经济评价, 对于较大范围的经济评价,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
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 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500
150
450
150
200
30
500
150
单 肥 料 价 (£/100kg) 100kg) 作 物 100kg) (£/100kg) 肥料以外可变成 本(£/ hm2)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 hm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40
200
40
200
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
40
200
20
60
20
60
耕作利用,可以是任何作物, 耕作利用,可以是任何作物,不需土壤保持措 施; 耕作利用,作物选择有限制以及(或者)需要土 耕作利用,作物选择有限制以及(或者)需要土 或者 壤保持措施; 壤保持措施; 改良牧草放牧; 改良牧草放牧; 天然牧草放牧,或者在同一水平上的林地; 天然牧草放牧,或者在同一水平上的林地; 娱乐、野生动物保持、 娱乐、野生动物保持、水源涵养和美学目的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六章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六章

一 土地评价的类别
一 土地评价的类别 (一)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 土地自然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 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 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 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 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一般地 讲,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

一 土地评价的类别
(二)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 综合性土地评价: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 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要求来评价土地,同时评价 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 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适宜 单项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根据某一具体目标 和土地利用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
资料收集方法 M DF
有关的土地性质 水分有效性;排水和通 透性;土木工程因子等
是否有泉水
R DF M DF
耕作难易性;土木工程 因子等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土木工程 因子等.
4 土壤

土壤许多性质与土地质量有关,在收集土 地评价资料时,土壤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要。 土壤资料的收集一般通过土壤调查收集。 象我国的两次土壤普查资料等等。土壤资 料主要是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强度等 等。
不同土地利用的临界坡度
临界坡度(%) 1 2 4 土地利用 国际机场跑道 铁路客货运主干线;商业卡车装满货物无速度限制;地 方机场跑道;翻耕和耕作无限制等等。 主干公路
5
9 10 15 20 25
除草和播种机械;土壤侵蚀开始成为问题;>5%,土地 开发(建筑)困难;住房,道路;对一般开发而言坡度 过大;密集野营和野餐区域。 铁路的最大坡度界限
坡度也可以从航空像片上量测,在航片上,任意两点 之间的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它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质量鉴定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诊断。

土地资源质量通常指的是土地资源的优劣状况,是土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

它可以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对土地利用产生有利影响或作用的构成土地适宜性,产生不利影响或作用的则构成土地限制性。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大致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前者侧重从土地生产能力角度评价土地质量,后者侧重从相对适宜性确定土地质量。

此外,根据评价目的和对象不同,土地资源评价可以划分为农业(耕地)土地评价、林业(土地)评价、牧业(牧草地)土地评价和城镇土地评价等,他们的内部可以划分为:土地潜力有人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是美国农业部分土壤保持局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

土地潜力评价成为控制土壤侵蚀研究项目的一个有机主成部分。

1961年克林格比尔和蒙哥马利提出:三级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一、潜力级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

全国土地划分为8个等级,用罗马数字表示。

从第一级到第八级:土地利用上受到的限制与破坏逐渐增强。

其中,第一级到第四级在良好的管理下,可以生产适宜的农作物和饲料作物,也包括树木或牧草,第五级土地适宜一定的植物。

第五、第六级中某些土地也能生产水果和观赏植物等特种作物,并且加强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在内的高度集约经营条件下,还能栽植大田蔬菜。

第一级:土地利用很少受到限制,它适宜种植范围广泛的植物,可以完全利用于农作物、牧草、树木和野生动物栖居。

土地近于水平,水蚀或风蚀的危险性小,土层深厚,一般排水良好,易于耕作。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概述一、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土地评价:指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进行的质量鉴定。

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

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案例: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4、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6、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的基础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三、土地评价类型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

其评价因子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子,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

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地特性的名称。

三、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两种:即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按照生物产量与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关原理,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多少生物量。

土地利用潜力是按照现有的土地特性和组成要素,判断土地利用方向和集约程度。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第一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模型1、迈阿密模型——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计算公式是:Y=3000/(1+e)Y=3000/(1-e-0.00064p)式中,Y为生物生产量(g/(m2.a);t为年均温度(0C);p为年降水量(mm);e为自然对数的底。

结果取两个公式的较小值。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根据蒸散量计算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

3、格思纳-莱斯模型——根据生物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生长期的长度)来计算生物生产量4、瓦赫宁根模型——指通过模拟作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叶和根生长量等因子的日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模拟在水分和营养充足条件下的作物光温生产力。

该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提出的一种植物生产力的动态模拟模型。

该模型的计算步骤一般分五步: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第二步:按气候影响进行订正第三步:作物种类订正(K)第四步:温度订正(CT)由于作物自身消耗掉总能量的40%,所以在总生长期实际包天温度平均值条件下的作物净产量可用作物各自的温度订正系数进行修正。

第五步:经济系数(CH)由于收获量仅为干物质总产量的一部分,必须做经济系数订正后才能得到经济产量。

5、FAO评价模型FAO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与瓦赫宁根模型相同,其计算过程是: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第二步: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CT)第三步:叶面积订正(CL)第四步:净干物质产量订正(CN)第五步:经济系数订正(CH)二、以气候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1.光合生产潜力——是假设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空气中co2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具有理想群体结构的高光效植物品种的最大干物质产量,是理想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上限。

2.光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进行温度订正后即得3.气候生产潜力——当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等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所产生的有机质,根据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可得。

4.土地生产潜力——当系统中的作物群体结构和其他管理因素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及土地肥力所产生的有机质,根据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订正求得。

5、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潜力以上光合、光温、气候、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分别代表了这不同层次的理论产量上限,但是叶面积系数决定了植物群体的载光率,直接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发挥,所以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必须进行叶面积的订正求得。

6、现实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力与土地生产潜力概念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土地利用条件与农作物产量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力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进行估算;土地生产力则是土地现实的或在预定时间内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自然、社会、技术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生产潜力从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依次考虑温度、水分、土肥条件在农业生物产量形成中的衰减作用产量依次减少;土地生产力则随着灌溉条件、耕作施肥技术、保温技术等的实施,可能超过土地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向光温生产潜力靠近。

三、以土壤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1、土壤单因子与产量关系模型2、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3、土壤潜力率土壤潜力率是以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下某一作物的预期产量为依据,综合土地质量、产量和管理措施,使土壤限制性因素减小到最小限度的相对费用,以及减小持续限制性因素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费用。

第二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

基本步骤:确定基本的评价单元;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

一、确定基本的评价单元土地潜力评价是在基础评价单元内进行的,目前基础评价单元主要有四种观点:1、土地类型单位(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不够细)2、土壤分类单位(对没有土地类型图的区域效果好)3、土地利用现状地块(界限分明,并与农地利用单位界限吻合;不稳定)4、网格单元(简单,但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资料获取难,成果应用受限制)二、建立潜力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该体现出: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土地利用潜力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个层次。

2、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1)毛乌素土地潜力评价(陈传康,1963年)将土地类型根据水土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根据其适用性、限制性和利用现状,采取一定措施后土地好转的可能性和利用水利设施的可能性及区位等标准将土地划分为五等:一等地——水土条件好(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基地)二等地——土壤条件较好,为优良牧场三等地——部分土壤条件尚好,为主要牧场四等地——水、土条件较差,为次要牧场五等地——受流沙和盐碱危害,自然条件差。

2)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潜力等——甲——适于农、林、牧多种利用的土地;乙——不宜农用,但可牧用的土地;丙——不宜农用,但可林用的土地;丁——农、林、牧利用价值均不高的土地潜力级——Ⅰ——不需专门该来年感即可农用的土地;Ⅱ——稍加改良即可农用的土地;Ⅲ——采取较大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可以农用的土地;Ⅳ——适宜牧用的土地;Ⅴ——适宜林用的土地。

3)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1)潜力等Ⅰ等地——农业无限制,质量好,最适宜于农业利用,又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一般适宜农业利用,也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限制,质量差,勉强适宜农业利用,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Ⅳ等地——农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Ⅴ等地——农业、林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适宜牧业利用;Ⅵ等地——农业、林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适宜牧业利用;Ⅶ等地——农业、林业、牧业均受到很大限制。

(2)潜力亚等宜林地亚等:A:最适于造林;B:一般适于造林;C:临界适宜造林宜牧地亚等:a:最适于牲畜饲养的草地;b:一般适于牲畜饲养的草地;c:临界适宜牲畜饲养的草地。

(3)潜力组侵蚀限制(e),坡度限制(p),土壤质地限制(m),土层厚度限制(l),水分及排水条件限制(w),盐碱限制(s),热量限制(t),降水限制(r),无限制(o)。

三、拟定潜力评价表——土地限制因素评价表1.设置限制因素2.限制因素的分级四、评定潜力等级——土地综合评级1.定性方法最低因子限制定律:最严重的限制因子制约土地潜力等级;多个限制因素要叠加,潜力级再降一级。

2.定量方法根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主要方法有:(1)指数法——指数和法,指数乘法(2)权重法——确定权重:经验判断,等差法,回归分析法,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五、土地潜力评价成果应用及讨论1、应用潜力级应用:土地资源清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宏观依据潜力亚级应用:提供提高土地潜力采取措施的方案潜力单元应用:小区域土地利用规划2、土地潜力评价讨论1)优点以定性评价为主,概括性较高能明确指出土地利用相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评价标准的主观性2)缺点没有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偏重于土地自然属性评价,没有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六、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土地人口承载能力1、概念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原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是一个评价、规划、预测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

以土地评价为基础;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达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1)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基础——提供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研究核心——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取决于土地的生产潜力(正比)和居民生活水准或消费水准(反比);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是研究的先决条件——土地承载能力是在保持良好土地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承载量,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4)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是研究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会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土地的生物产量和承载量。

3、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1)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在不发生土地退化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土地能供养的最大理论人口。

此方法只考虑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前景,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馈和达到集约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投入量。

优点:计算简单、考虑因素少;缺点:需要很高专业知识水平。

2)农业生态区法(AEZ)(1)含义指根据比例尺将土地划分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相似的生态单元(土地的生产潜力只与灌溉有无和投入高低有关),结合人均消耗水准,计算统计单元里的人口承载力。

主要考虑因素有光、温、热、水、土和植物种类。

(2)AEZ研究方法(层次模拟法)模拟作物的光和过程——设除光照和温度外的其他条件充分满足时作物的光和过程,得光温生产潜力;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设除光照、温度和土壤外其他条件充分满足时,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得光温水生产潜力;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光温水生产潜力基础上,设除光照、温度和水分外其他条件充分满足时,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得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

(3)AEZ法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基本单元(农业生态单元)(气候图和土壤图叠加);第二步:计算农业生态单元在不同投入水平的土地生产潜力;第三步:计算每公顷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根据人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需求,在最优种植结构及相应的农业产品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