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课程重点汇编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林学是一门关于森林的学科,涉及到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管理、林木种植与培育、森林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文将对林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主要内容和现状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林学的基本概念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与森林有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经济学等。
林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森林保护与管理等方面。
二、林学的发展历史林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林业活动,但正式的林学学科体系是在19世纪形成的。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森林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了对森林的研究需求。
在近代,林学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促进了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三、林学的研究对象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森林保护、森林经济等方面。
其中,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是林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水文循环等方面。
同时,林学也研究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森林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林学的学科体系林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学科组成:森林生态学、森林资源管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学、林业经济学等。
这些学科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林学学科体系,为研究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五、林学的主要内容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森林保护与治理、森林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是林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森林植被、动物种群、土壤、水文循环等方面。
同时,林学还研究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以及森林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六、林学的现状当前,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的恶化,森林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林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

第一章导论1.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学科,包括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
2.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及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1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2森林的特征: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4森林分布的地段性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植被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5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种类成分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
乔木具板状根,林木常有老茎生花现象。
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季相不明显。
6温室效应:把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概述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增长②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④外来种引入⑤环境污染⑥自然灾害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对策?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3白花泡桐:埋条繁殖,根蘖繁殖第四章森林的功能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①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各种灾害发生频繁;②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③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④森林资源量少质低;⑤生物多样性保护遭到严峻挑战;⑥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⑦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林学概论大纲(修订版)

绪论1.林业的定义: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农产品、利用树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2.林学的定义: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科学。
第一章1.概念:森林是指一定面积的地理空间中,以树木为主体,有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生存,与气候、土壤等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的生物地理群落。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地段。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
2.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①林分起源: 指森林发生形成的原因。
一般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②林龄: 指林分的年龄。
通常以林木的平均年龄表示。
林分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林龄按龄级统计。
林分平均高③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树木胸径:指距地面1.3m高处树干的直径。
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
④林分平均高:说明林分高度的标志。
⑤林分密度株数密度:单位面积林木株数;疏密度:林分中林木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标准林分:树种在一定年龄、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所占有空间的林分。
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⑥树种组成: 指乔木树种在林分中所占的比例,以十分法表示。
⑦林相:也称林层,指林分中由所有林木的树冠所形成的层次。
一般分为:单层林、复层林、连层林。
⑧林型:是森林中树种组成,其它植物、动物区系、微生物、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更新过程和演替方向都类似,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森林地段。
⑨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综合评价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的数量化值。
一般以一定年龄时的林分平均高作为评定立地质量的高低。
⑩材积和蓄积量材积:任何形式木材,如:立木、原条、原木、方材、板材等的体积。
林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考点大全

林业: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等多种效益的社会生产部门。
林学:林学是研究与林业生产有关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森林和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
林分:林分是指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地段。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
植物的双命名法:目前统一采用的林奈倡用的国际通用的双命名法:属名+种加词(种名或种区别词)+定名人(属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种全为小写)桃树Prunus persica Batsch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
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指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是两年生植物和一年生冬性植物成花的常见生理现象。
种群: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也称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功能单位称为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
五大成土因素:气候-climate、母质-parent material、生物-biology、地形-topography、时间-time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剖面是土壤发育的结果。
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发生层次,其特定的性质和组成反映在土壤剖面上。
引种:把树种从原有分布区扩展栽植到分布区外,或栽植外来树种。
乡土树种:当某一树种在该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
种源:即种子的产地,指某一树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采集地区。
母树林:又叫种子林,是在现有优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选择比较好的林分,经过采用恰当的经营管理措施,以专门生产品质优良的林木种子的林分。
《林学概论》复习重点

《林学概论》复习重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习者应初步掌握⼤纲中确定的林学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环节。
从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森林资源为基本内容,学习了解森林概念、森林植物、森林⽣态、森林与环境作⽤、森林计测与效益评价的基本知识;熟悉和掌握林⽊遗传改良、良种⽣产与经营、苗⽊培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熟悉和掌握⼈⼯林栽培农林复合经营、封⼭育林与低效林改造、城市森林营造的理论与技术;了解和熟悉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森林健康经营与保护的基本⽅法;了解和熟悉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综合利⽤的基本知识。
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学会运⽤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林业⽣产中,尤其是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法。
学习者要在全⾯把握⼤纲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如下⽅⾯的内容:有关课程中出现的各种概念;森林的作⽤和资源分布;森林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森林种群、群落和⽣态系统、⽣态;森林与⼟壤、森林与环境作⽤的形式和规律;森林计测基本知识;林⽊良种选育、良种基地建设、林⽊种⼦⽣产与经营;苗圃常规育苗⽅法、苗圃设施育苗技术;⼈⼯造林树种选择原则、⼈⼯林结构设计、造林施⼯技术、封⼭育林与低效林改造技术;森林抚育采伐、健康森林概念、森林有害⽣物及⽕灾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绪论:⼀、林学的概念及内涵1、什么是林业?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材和其它林产品、利⽤林⽊的⾃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等多种效益的社会⽣产部门。
林业⽣产的对象: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等林业的任务:现代林业发展,就是要求和谐地利⽤森林资源,不损害环境,⼗分重视森林的⽣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标综合经营森林、⾼效深度利⽤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不再只是⼀个经济部门,⽽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
2、什么是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和保护利⽤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有关林业⽣产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的系统集合。
林业基础知识

林学概论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名词概念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菌物、低等生物以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且面积在1公顷以上,郁闭度0.2以上的林分。
3、林分:是指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段(小块森林)。
林分是区划森林的最小地域单位,也是森林经营管得基本单位和森林测定的基本对象。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生长着各种不同性质的森林(天然林或人工林)、竹林及特用经济林(乔木或灌木)的土地。
有林地是森林资源面积中的主要部分。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林学概论是林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介绍了林业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林学专业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课程。
根据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林学概论考试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林业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包括林业的定义、分类、功能、发展历程等内容。
需要了解林业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林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2. 森林资源的分类和特征:包括森林类型、分布、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了解各种森林类型的特征、分布情况、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掌握森林资源的特点与环境关系。
3.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生态学原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和稳定性原理。
4. 林业主要经营类型和管理原则:包括造林、抚育、保护、经营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了解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和管理原则,掌握林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理解可持续林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5. 林业产业链和社会经济效益:包括木材、非木材林产品、生态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了解林业产业链的组成和特征,掌握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上是林学概论考试的主要考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顺利通过林学概论的考试。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

第一章导论1. 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学科,包括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
2. 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及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1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2 森林的特征: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 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4 森林分布的地段性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植被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5 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种类成分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
乔木具板状根,林木常有老茎生花现象。
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季相不明显。
6 温室效应:把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概述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增长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⑤环境污染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对策?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3 白花泡桐:埋条繁殖,根蘖繁殖②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④外来种引入⑥自然灾害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第四章 森林的功能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①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各种灾害发生频繁;②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 ;③ 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④ 森林资源量少质低;⑤ 生物多样性保护遭到严峻挑战;⑥ 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⑦ 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第一章概述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我国森林法关于森林的概念:指土地面积≥0.0667hm2(1亩),郁闭度≥0.2,离地生长高度≥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且行距≤4m或冠幅投影宽度≥10m的林带。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森林的组成:森林植物、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和林地。
森林的种类:根据起源:天然林、人工林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根据树叶形状:针叶林、阔叶林根据林木组成:混交林、纯林根据用途: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林木;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功能系统。
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组成结构复杂、生物量高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1、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2、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3、稳定性相对较高4、生产力相对较高5、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根据成熟度林分分为:幼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我国森林的纬度地带性:寒温带针叶林带(大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华中)——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华南)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简介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多种多样的活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森林地段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物种之间协同、竞争的关系,体系内能流、物流的循环,体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内的协调及系统与环境的统一。
正是这种协调和统一,使得系统稳定。
森林内非常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和农田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也是混交林比纯林更加稳定的原因所在。
混交树种越多,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越不易受外界影响。
2)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森林是一座庞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防治是各种遗传基因的外在表现。
目前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约170万种,其中森林内物种占60%以上。
3)物种多样性任何生物要生存和发展,仅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森林能够为许多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森林是大量生物种类的摇篮,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4)生态环境的高度协同性协同的生态环境来源于生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绿色植物的生产量高,对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高,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发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高度协同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森林树种:针叶树、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竹类植物。
第四章森林的效益森林的生态功能:1.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森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能使地表径流变成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沙土。
2.防风固沙,护田保土在防护林和林带的保护下,可以防止和减轻风的危害。
当风经过森林时,气流受到林木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气流透过林间枝叶分割成许多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了弱风,从而降低风水危害,保护农田土壤,提高农田产量。
3.调节气候,增加降水1)林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较小,一般特点是冬暖夏凉。
由于林冠的作用,林内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至林内;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冬夏温差小。
2)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小。
3)林地土壤中含水量较多,林内外气体交流弱,可以保持较多的林木蒸腾和林地蒸发的水汽。
4)林区上空的水蒸汽量要比无林地上空多,因为水变成蒸汽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森林上空的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
4.保护环境,净化大气森林树木能够造成优美舒适的环境,有吸尘灭菌、消除噪声的功能,对大气污染能够起到重要的净化作用。
包括:1)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2)吸附尘埃;3)吸毒杀菌;4)减少噪音。
5、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1)系统大而且稳定,拥有的生物多样性丰富;2)为特种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质保证;3)生物种类多,为遗传基因提供了载体。
森林的美学旅游价值:1)以林木为主的森林植物美:包括植物的色彩美、形体美和韵味美。
2)森林的动物美:包括:林中兽类、鸟类和昆虫。
3)森林的山水美:包括山体美和水体美。
4)森林的声音美:包括:鸟、兽、虫的鸣叫;泉、溪、瀑布的水声;风、雨、雪、雹吹打林木形成的林涛呼啸、习沙作响等声音。
森林的保健旅游功能:1)卫生保健:森林氧吧;吸收害、毒气体和杀菌;滞尘降噪;净化水体。
2)气候保健:降低太阳辐射;调节温度湿度。
3)运动保健:登山散步,吐故纳新。
4)森林疏果:天然、绿色、有机。
5)负氧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氧离子。
第五章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优良品种:遗传品质优良的品种。
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适应性、抗逆性。
优良种子: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
播种品质包括:物理特性、使用特性、发芽率。
良种化的途径:选择、引种、杂交引种的概念: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本地区或本国没有的树种,通过驯化培育使其成为本地或本国的栽培树种。
引种的意义:林木改良的基本技术之一;多、快、好、省的良种化途径;丰富树种资源、增加育种原始材料、保护珍稀濒危树种有重要意义。
树木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1)不需要采取特殊保护措施能够正常生长;2)不降低原有的经济价值;3)能够用该树种固有的繁殖方式进行繁殖;4)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
良种推广的途径: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苗木培育方式:播种育苗:插条育苗、嫁接育苗营养繁殖: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根、干、枝、叶、芽)或组织作为育苗材料进行育苗的方法。
所培育出的苗木称为营养繁殖苗。
优点: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提早开花结实。
缺点:繁殖多代容易出现早衰、退化现象;大量繁殖受限制。
适应:母树少、结实少、播种育苗困难的树种。
方式:插条、插根、埋条、嫁接、根蘖、组织培养。
插条育苗:利用树木枝条或苗干的一部分作为繁殖材料(插穗),插入苗床或育苗基质中,使之生根成苗的育苗方法。
嫁接育苗:把具有优良性状的树木枝条(或芽)嫁接到抗性强或繁殖容易的植株(砧木)上,使其愈合生长形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育苗方法。
第六章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森林生长发育的特点:个体发育规律: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死亡期群体发育规律:幼苗——幼树——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因树因地制宜选择。
2)遗传改良:提高种植材料的遗传品质。
3)林分结构调控:密度、树种组成、种植点配置等。
4)立地选择和调控:适地适树,改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指使树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适地适树的途径:选地适树、选树适地;改地适树、改树适地4种途径。
选地适树——根据造林树种特性,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地块;选树适地——根据造林地的实地情况选择适宜的树种;改地适树——通过改良土壤措施达到适应树种特性的办法;改树适地——通过驯化、嫁接改良等措施使树种适应种植地块的立地条件。
造林整地:又称造林地的整理,是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
造林方法: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幼林抚育管理:造林后至郁闭前的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和协调结构的措施。
林地管理:松土除草、灌溉、排水、施肥、间作。
林木管理:修枝、摘芽、除蘖、平茬、间苗、接干。
第七章森林健康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对干扰因素的抗性及受干扰后的变化大小和变化幅度。
影响森林健康的因素:1、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2、有害生物:病源微生物、害虫、鼠类、有害植物;3、人为活动:环境污染、城市化扩展、不合理开垦、乱砍滥伐。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阻碍,细胞、组织或器官遭到破坏,甚至引起死亡的现象。
林木病害发生的条件:病源、感病植物、环境条件森林火灾:是一种失去人为控制的森林燃烧现象第八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营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林业的区别:①经营对象不同传统林业: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有林地上经营),设计、建造与调控人工的或天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林业生态工程:以包含多种地类的区域(或流域)为对象,设计、建造与调控某一区域(或流域)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牧复合生态系统。
②经营重点不同传统林业: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林业生态工程: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为重点。
③经营目的不同传统的林业: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目标。
④经营措施不同传统林业: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由于地类的复杂性导致其经营措施更为复杂。
我国近期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技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第九章森林文化与美学概述森林文化的概念: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是建立在对森林认识及其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