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肥胖综合防治研究_赵桂兰
学龄儿童肥胖症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学龄儿童肥胖症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摘要】学龄儿童肥胖现象增多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社会现实,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五大问题之一。
诱发儿童肥胖症的因素繁多,本文仅从遗传因素、膳食习惯、生活方式、运动量不足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全社会都应关注儿童肥胖症现象,积极改善儿童膳食结构、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儿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肥胖症;产生原因;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r 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570- 01肥胖学生每周运动量不足4小时,而正常儿童每周运动量长达11小时;bullen采用电视摄影技术发现超重儿童参加网球活动时运动量明显比正常儿童小。
3 预防儿童肥胖症产生的对策与措施儿童肥胖症增多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特别是城市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现象,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五大问题之一[16]。
肥胖的危害不仅仅是造成抵抗疾病能力的下降,而且会诱发自卑、压抑、性情孤僻等心理问题,导致自信心、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下降[17]。
因此需要在保证儿童营养素和热量需求的同时,建立起各种营养素之间平衡,即做到膳食平衡。
一是要保证谷类等主食的摄入量,切忌不可能肉类替代;二是要结合自身需要,保证孩子对某种元素的实际摄入量和吸收利用率,注重食品营养的相对性;三是控制膳食的进食量,合理分配三餐比例,能量摄入量以30:40:30为宜[18];四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1] 心文.第四次城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1):35-35[2] 李伟花.儿童肥胖危险因素的概述[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20):490-490[3] unicef.the states of the world’s children,2001[c]. 2001:81- 84.[4] 袁平,王晓莉,王燕.我国常用的三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的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 (6 ):682- 684.[5] 丁宗一.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诊断方法学[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46- 248[6] lobstein t, baur l,uauy r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obesity r ev, 2004, 5 (suppl1): 4- 8..[7] 刘纪清,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must a.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body weigh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clin nutr,1996,63(3suppl):445- 447[9] 甘仰本,蔡军,林莉,等.儿童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2- 294.[10] 刘赤兵,邵静,崔丽晶.等.吉林省农村0~3岁儿童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743- 4744.[11] 李文静,古建平,卫海燕等.儿童肥胖并糖代谢异常的护理干预效果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2):2752-2754 [12] 王文媛,傅平,汪之顼.7岁以下儿童肥胖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2):17- 119.[13] patel sr ,hu fb.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weight gain:a systematic review[j].obesity(silverspring),2008,16(3):643- 653.[14] 曹敏.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卫生与健康.2008(29):89.[15] 熊静宇. 单纯性儿童肥胖症出现率升高的成因及干预对策[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12):90- 94.[16] 陈吉隶,曹国华.运动在减肥综合措施中的地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8(3):[17] 王文媛,赵桂兰,王绘新等.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综合干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9):2638-2643 [18] 林穗方,周燕燕,曾芳玲等.1985-2005年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5):845-847。
南京市鼓楼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影响

为对照 。结果 :2 0 1 0年人 园儿 童连续 3年 的肥胖率分别为 8 . 0 0 % 、8 . 1 9 %和 8 . 3 1 % ,2 0 1 1年入园儿童连续 3年的肥胖率分 别为 8 . 1 1 % 、6 . 5 6 %和 6 . 1 1 % ,鼓楼 区肥胖儿童发病率经积极干预后得 到有效控 制 。儿童肥 胖发生 与出生体 重、父亲体重 、不 良饮 食 习惯 、平均每天运动时 间及每天看电视时间相关。结论 :采取 多措施干 预可有效 控制儿童 肥胖发病 率 ,针对肥胖 儿童 的综合
下。
加体 育 活 动 :采 用 与肥 胖 儿 童 环 境 相 适 宜 的有 氧 运
动 ,如 骑 自行 车 、游 泳 、跑 步 、快 走 、爬 山 、跳 绳 、 爬 楼梯 、球类 等运 动 ,每次 3 0 m i n ,每 日 2次 ,每周
1 资料和 方 法
1 . 1 对象 南京 市鼓 楼 区所 有 2 0 1 0 、2 0 1 1年度 新 人 5— 7次 ,每次运 动 以心 率较 基 础 上 升 >5 0 %为 有 效 。 园儿 童 ,年 龄 范 围 2~4岁 。儿 童 肥 胖 诊 断 标 准 按 ③ 限制 看 电视 时 间 :每 天看 电视 时 间 累计 不 超 过 9 O WH O制定 的身高 体 重标 准 ,体 重超 过相 应 身 高 标 准 mi n 。④ 心理 因 素 调 节 :通 过 对 家 长 及 儿 童 的 鼓 励 、 体重 的 2 0 % 为肥胖 。观察 指标 为体 重 。 答 疑等 予 以心 理干 预 。 1 . 2 方法 采集 所有 儿童 常规 入 园体 检 的体重 信 息 , 1 . 4 统 计 学 方 法 相 关 数 据 核 对 无 误 后 输 入 电脑 , 对2 0 1 1 年 度入 园肥 胖 儿 童 及 正 常对 照组 儿 童 家 长 进 采 用 S P S S 1 9 . 0统计 软件 以 检 验 、L o g i s t i c回归进 行 问卷调 查 。 内容包 括儿 童 出生 体重 、父 亲体 重 、母 行 统计 分析 ,P< 0 . 0 5为差 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亲体 重 、不 良饮食 习惯 、平均 每天 运动 时 间 、平均 每
200例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因素调查分析

[1] 付小梅,林晓珊,张景莉. 集体儿童肥胖症分析及防治[J]. 中国社区 医师,2006,12:94.
[2] 李占魁,杨玉凤,王惠萍. 儿童肥胖症的防治策略[J]. 现代康复,2001,5 (9):12.
[3] 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 儿科学[M]. 第 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4:8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 2008 年庄河市区内幼儿园单纯性肥胖儿童 200
名为肥胖组,同时随机抽取 200 名同一年龄段正常体重儿童配 对作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的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用统一的方法对幼儿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进行测量,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 0~6 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 身高 / 体重>20%即为肥胖症,即与同性别、同年龄健康儿童相 比,凡超过身高标准体重 20%者定为肥胖[3]。由家长填写统一的 《儿童家庭营养问卷调查表》,了解儿童的出生体重、家族史、饮 食习惯、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 1.3 统计学处理
切外,还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调查;饮食习惯;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3.14
[文献标(2009)26-12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已成为当今困扰城 市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影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 育,而且是儿童成年后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1]。儿童肥胖症除影 响儿童身心健康外,还会降低活动、生活及学习能力,如延续至 成人肥胖,则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本 文通过随机抽取部分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 200 例,对其影响 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儿童肥胖问题与保健策略研究

儿童肥胖问题与保健策略研究610097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它不仅给儿童自身带来很大的危害,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由于生活方式等原因,儿童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在中国肥胖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从我国儿童肥胖现状、危害以及导致肥胖的原因、肥胖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策略:加强政府干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干预、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意识和加强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等,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儿童肥胖、危害、预防控制1儿童肥胖现状肥胖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成人的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影响。
据美国儿童医学协会调查显示,截止2022年我国0~17岁的儿童中,超重和肥胖人数已超过6亿,其中男孩多见,且城市儿童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
同时,我国肥胖儿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在我国城市中,男孩发病率为37.8%,女孩发病率为15.7%;在农村中,男孩发病率为50.6%,女孩发病率为7.3%。
研究显示,城市肥胖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农村肥胖儿童。
此外,我国0~17岁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率与10年前相比也有明显上升趋势。
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称:我国7~17岁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9%和12.4%。
因此,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预防和控制肥胖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中国在儿童肥胖防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政府对防治儿童肥胖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由于缺乏预防肥胖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肥胖率上升;最后我国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起全面的肥胖筛查体系。
2肥胖对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的影响儿童肥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系统和多个环节,有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其发生与能量代谢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综合干预研究

根据儿童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摘要� 目的
探索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干预措施�方法
制定适合托幼机构实施的 学龄前 儿童 肥胖 干预 方案 , 在基 层托 幼机 构推 广应 用, 干预 周期 为一 年� 结果 1 例托幼机构 3 4 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 97% ) , 共纳入 53 其中完整随访对象 499 例( 93 随访 一年后, 正常儿童转为超重或肥胖的比率低于对照组, 肥胖儿 童转为正常 或超重 的比率 高于对照 组, 营养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儿童身高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体重指数的 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 � 关键 词� 肥胖症; 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干预方 案简单易行, 安全有效, 适用于幼儿园�应 早期干预( 教育) W A NG 由社区儿童保健医师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形式的儿童饮食健 康教育, 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 , 学龄前;
� O
Inte rventi on p rog ra m su i t a ble f or ki nd erg a rt ens t o ca rry ou t wa sde si g ned a ccord i ngt o p revi ous a ct i vi t i es w i t h ri ch cont ents to p rom ot e
� � � � � � � � � � � � S� � � � � � � � � � � � Q C C M d e e � A d H ea a Ca e C e e , Q :F U P d a 266011 , C a
� � � � We � � � - a� � , � ZH � AO � G � -a � � , W A NG H - , H U Xa -a , Z H A NG F e - a, FU P .Q da W e a d , E a : f6677 88@ 163.c To e x pl ore the i nt ervent i on f or p reschool chi ld ren obesi ty i n Qi ng da o ci ty.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 . 1单 因素 的分析 借助单 因素 的卡方研 究比较 ,对 比两组学龄前儿童的研 究结果 ,可 以清楚 的发现其 中巨大儿 ,进食速度快 ,食 量大 等等要素是影 响学龄前 儿童肥胖 的主 要原因。 具体见表 卜2 . 表1 两组学龄前儿童 出生 巨大儿发生效率 比较
另外仔细询 问学龄 前儿童肥胖患病史 以及其他 的一些情况 。 1 . 2方法 使用家长 自填 式问卷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表可 以参考 有
3 . 1饮食 习惯
通过研 究结果表 明, 儿童食量大是 学龄 前儿童肥胖 的主 要潜在 因素 。国内很多研究调查报告说 明:儿童肥胖与饮食 因素 有着 很大 的联系 , 由于每餐 主食量 较大 , 而 且往往 喜欢 吃油炸垃圾 食 品, 并且在进食 过程 中速度 非常快。 因此 ,暴 饮暴食是 导致 儿童肥胖 的主要原 因之 一 。在 上文的研究过 程中 ,发现对 照组 的学龄前 儿童 比试 验组的学龄前儿童进食 速度 要快 很多, 两组 间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但 这并不 是 引 起儿童肥胖 的主要 影响因素 。很多学龄前儿童在 吃饭 过程 中速度过快,很容 易使得进食量过 多, 食物没有充分 的消化 , 与 胃壁 之 间空隙很 大, 匮乏充 实感, 而且进 食有 关的迷 走 神经 依然处于兴奋状态 。当没有饱腹感时, 进食量依然不够 ; 当儿童 有饱腹 感 时,并 且 已经 超过 需要量 时,很 容易 引起 儿童肥胖 现象的发生 。同时上文还对学龄前儿童挑食偏 食以 及 其他的一些 类似 运动 的爱好进行调查 , 但是 并没有未发现
说,问卷调查 内容涵盖 :一般情 况调 查,喂养情况和饮食行 为 ,以及 父母对 儿童肥 胖的态度等n 。 1 . 3 统计学分 析 1 . 3 . 1单因素分析 连续性变量进 行正态检 验后,采 用 t检验或方差分析 , 以及分类变量进 行卡方检验。 1 . 3 . 2多因素分析 在 单 因 素 分 析 结 果 的基 础 上 , 结 合 专 业 知 识 采 用 S P S S 1 1 . 5软件 对可能 的学龄 前儿童肥胖 影响因素进行 条件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 。 由于 S P S S没有为配对 l o g i s t i c 回归 模型提供直接拟合 的方 法,采用 分层 C o x模型来拟合 。 z结果
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调查

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调查作者:董静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1期摘要:目的了解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提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意见和建议,为开展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干预及有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沈河区7所幼儿园3~6岁2326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以年龄同性别身高(长)别标准体重值>20%,并排除病理性肥胖作为诊断标准。
结果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超重的发生率为13.07%,其中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无统计学意义。
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增高,6岁达最高值。
结论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较高,且随年龄递增而增高,应加强学龄前期干预,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
关键词:超重;肥胖;检出率;学龄前儿童肥胖是一种热量代谢失衡,导致全身组织过度增生,体重超常的一种疾病。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肥胖和超重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增长,已构成目前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
曾有文献报道,中国2~4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从2004年的6.6%和2.2%上升至2007年的15.4%和6.6%,上升趋势明显[2]。
目前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认识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沈阳市沈河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提出预防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意见和建议,为开展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及有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3~6月对沈阳市沈河区7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检,同时调查超重和肥胖儿童发生状况,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沈河区共抽取7所公办园2326名3~6岁健康儿童,在3~6月份统一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其中男童1238人(占53.2%),女童1088人(占46.8%);3岁组557人(占23.9%),4岁组 658人(占28.2%),5岁组677人(占29.1%),6岁组434人(占17.9%)。
学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4月 ,时 间 为 1年 。
1 3 测量 及评价方法 本 次研究 采用统 一 品牌 的儿童体 . 重磅秤 ,统一 由我 卫生 院儿 童保健科 医生进行体 重和 身高 的测量 ,测量结果 统一录入 数据 库 。采用 W HO肥胖 儿的 诊断 标准 ,按身高 测体 重 ,大于 或等于 1 %为超 重 ,大于 0 或等于 2 %为肥胖。在干预前后对吃甜食 及油炸食 品情况 、 0 吃饭时间、看电视时间、睡前经常吃东西 、 是否喜欢睡懒觉、 BMI指数和 体形 等几个 方面进 行 比较 。 1 4 质量 控制 . 为 了控 制质量 ,对参与研究 的 1 0名 幼师
对 照 组 干 预 前 ( 7 ± 1 8 k m ,干 预 后 ( 6 土 1 6. . ) g/ 1 6.
1 8 k / 。自身前后对 照 :干预组干预后 较干预前 BMI . ) gm 有明显下 降,差异 有高度统计学意义(=8 4 , < 0 0 ) “ .1 P .1 ; 对照组干预 前后差别不 明显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0 5 , u .0 P > 0. 5 。 0 )
2 1年 8 O2 月第 1 卷 第 1 期 9 O
注:l 为两组干预 前 比较 , 为 两组干预后 比较 2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总体上 , 干预组干预后效果好于对
照 组 ,体 形 正 常 者 所 占 百 分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3 讨论
作者单位 : 13 1 浙江慈溪市宗汉 医院预 防保健科( 350 许菊珍) 慈溪市 天元 镇卫 生 院外科( 许永 泽)
通 信作 者 : 许菊 珍 ,E i 6 6 1 6 4 qt m mal 7 2 1 2 @q .o :
2 8
由表 1可见 ,干预前 两组上述 干预 内容所 占百分率 接 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除吃饭时间与 看电视 时间 分布所 占百分率两组接近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外 ,余内容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