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读书笔记-《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余蜀新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人生不过如此》: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散文林语堂先生的《人生不过如此》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散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的诗样、才情、幽默与智慧。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深入洞察,更是林语堂先生个人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生真谛的深刻对话。
首先,我被林语堂先生的人生态度所吸引。
他主张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前提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种态度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们都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林语堂先生通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在于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而在于如何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其次,我被书中的内容所打动。
林语堂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讲述自己的童年时光、成长经历以及人生感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汲取智慧,成为一个充满才情和幽默的人。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与温暖,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还被书中的语言所吸引。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哲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品味和思考。
他的文字像一股清泉,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之地。
这种文字的魅力让我更加珍惜阅读的机会,也让我更加敬佩林语堂先生的文学才华。
总的来说,《人生不过如此》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散文,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天地。
同时,我也更加敬佩林语堂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态度。
这部作品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
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
“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
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但他并未屈服在这个渺小而黑暗的世界,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尽管贝多芬的家庭背景是这样恶劣,最后不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我们常常认为很多事都是家长应该做的,应该给予的,认为这是他们的义务,可谁曾想过,贝多芬,和我们一样大的年纪,却承受着与众不同事务。
从看《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名作家,前段时间讲历史课,翻看林语堂简介,发现他还写过《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被书名吸引开始查阅,最后体会到人生的好坏,应该像鞋与脚的关系,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
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https://img.taocdn.com/s3/m/7acfaff202020740bf1e9be4.png)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人生不过如此]【编者按】如果人生可以像柠檬一样把自己的能量储备,把自己晒干,保留着那鲜美的味、金黄的色,在自己最美的的季节里,永远镌刻在岁月的痕迹里,那该多好作者由柠檬想到了人生,流露出悲哀的情绪。
午后,被阳光温暖过的冬风拂拭窗帘卷起,待暖暖的阳光洒落房间,一切都那般的静谧。
而我泡上一杯柠檬茶,静静地坐在床头,看着那滚汤的开水冲泡着那晒干的柠檬,看着柠檬一点点在水中绽放自己,那干瘪的果肉,在开水中渐生,一阵热气向杯口飘散,瞬间即逝,不禁悲从中来。
如果人生可以像柠檬一样把自己的能量储备,把自己晒干,保留着那鲜美的味、金黄的色,在自己最美的的季节里,永远镌刻在岁月的痕迹里,那该多好。
但人生是可悲的,人可以走过风华雪风、纸醉金迷、挥霍青春,但是人生是短暂的,一旦流逝,便是永不返回。
唯有的是记忆,我们可以在记忆里寻找我们年轻的足迹,寻找年少的疯狂,年少的潇洒,年少时的不识人间烟火,而当我们正走向成熟的年龄时,才真正的懂得去思考人生,才开始珍惜时间。
蓦然回首,怅然若失,感慨万千,但曾经的一切都已悄然流逝,而我们都已经带上了岁月的色彩,经历沧桑,才发觉这一路上的悲悲喜喜,才是生活的味道,生活也不过如此。
人的一生,谁都无法预料,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而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过已有的生活。
我们总希望明天一定会更好,总是追求着更完美的人生,从来不懂得去感谢如今拥有的一切,于是忙忙碌碌一生,从来没有放松过一天,让自己好好地为自己活一天。
像这样轻松的放下一切,悠闲的泡上一杯自己喜欢的茶,背对着阳光晒晒那早已疲惫不堪的身体,当你喝着那一杯自己泡的茶,你会觉得生活很舒适,很惬意。
没有烦恼的午后,是属于自己的空间,是属于心灵的安息。
而我又时常不生活在痛苦之中,像这样的午后,也只是经历一些伤痛之后才渐渐地懂得去好好的享受人生。
或许每一个人在经历了悲痛欲绝,消沉,萎靡不振之后,必定会从中走出那段生活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四篇)

人生不过如此的读后感作为一个九零后的人来说,在生活学习中会静下心里细细品读这些资深作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触写出来的东西,体味不同的人生,在我来说还早。
总是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又是九零后来说,看这些“老古董”就会觉得太深沉了。
坦诚来说,老师布置了任务才有去看林语堂先生的作品。
初看到《人生不过如此》这个名字,以为它的内容会是以嘲讽或者类似这种情绪的产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语堂先生从头到尾都在阐述,阐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态度。
它只是那样好像和你在聊天说故事一样,静静的阐述着,让我想到了“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的别致。
我不敢说我在读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观点,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粗见,我这样觉得。
因为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几遍,你才能了解林语堂先生想要表达的人生的态度,才能把这部作品笑话变成自己的东西。
书中,编选者别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呈现出来。
佛洛伊德说,幼年的记忆,会进入你的潜意识里。
从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林语堂先生是难忘及尤为重要的,从“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
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足令我鄙视之。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原创5篇)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原创5篇)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篇1《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书名:《人生不过如此》作者:季羡林读书时间:2023年2月22日阅读进度:135页《人生不过如此》是一本由季羡林所著的散文集,通过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美好。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重要时刻的回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地位、名利,而是家庭、亲情、友情等情感因素。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不是追求外界的虚荣和浮华。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美好。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地位、名利,而是家庭、亲情、友情等情感因素。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不是追求外界的虚荣和浮华。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更加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经历,比如作者在北大教书时的趣闻轶事、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之,《人生不过如此》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更加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篇2《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是季老先生的散文集,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
季老先生在文中写道:“人的一生,不过是如此,何须奔波劳碌,忙得不知为了什么?”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季老先生的智慧和洞见。
他以丰富的经历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1200字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1200字
但它却通过哪些小人物,小事件将那些哲学观点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老妈子的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的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动物园中的小狮子;一个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诸如此类的人,通过他们,作者看到了很多,也带领着我看到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说他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读过的书也不怎么广博。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不必被禁锢在那些哲学书的条条框框里,从而更好地,更便当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我很想问,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所读的书太多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很可能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当然,不要读太多并不是不读,也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我们要读那些经
典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书籍。
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精神上的朋友,作者也是,但他的朋友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亚里士多德。
而是屠赤水,袁中郎,金圣叹这些我们几乎都没有听过的小人物。
他们因为有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而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认可。
但作者却认为他们使他享受到了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
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时,当我们遇到重重压力给我们的重担时。
微笑吧,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著)》是一本图书,作者是林语堂。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
作者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
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作者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
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
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
林语堂作品《人生不过如此》推荐理由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出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和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
要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
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
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林语堂作品《人生不过如此》内容简介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真实、自然、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我们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
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拆书-《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林语堂,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但说来惭愧,自己却鲜有读过其书。
看到猫叔陆续发布书单,《人生不过如此》,简单的六字却一下纯粹直指我心,到底是如何活过,才能这般轻描淡写的形容自己的一生?拿到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人生哲学书”,忽而生出一种敬畏之感,想着大概必会枯燥乏味。
但此哲学却非彼哲学,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他并非科班出身,工科大学没有受过理工大学式的哲学训练,甚至自嘲说,自己的思想并不生动。
他的哲学思想完全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判断,倾向于通俗不拘礼节,他的幽默风趣,会让你读他的文字之时忍不住会心一笑,甚至想“骂”他一句,真是个老顽童。
胡适老先生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
他爱情认为人生不一定要有意义或者目的,快乐人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悠闲生活是他一直所崇尚的。
那如何取得快乐呢?答案是——必须自己去寻找。
你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他还提到享受人生并不一定要有太多金钱,你只须要有简朴的生活爱好,丰富的心灵,以及对生活足够多的热爱。
你的思想决定了你的宽容,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羁绊,所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会更容易成为快乐,健康及成功的人。
他的一辈子可谓就是过的忠于自己,怎么快乐怎么来。
比如他爱抽烟,他在一篇《我的戒烟》一文中写道“我有五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
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
”他还是个裸体主义者,当然有别于那些列宁主义,他是个理智的裸体主义者,为此他还特地写了篇《裸体的好处》。
如此看来他绝不绝不是一个老学究,而是真的对生命充满着无限的难道热爱。
对于爱情婚姻家庭,老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结婚是人生中均最重要的一步,每个人也应该努力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选择适当的终身伴侣,以为共同生活,切不要以为同居是一种“负担”而畏惧。
当然他也认同婚姻制度是永远不完美的,原因在于人类天性是原因在于不怎么完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读后感
最初认知梁实秋先生,是在语文课上,源于梁先生与鲁迅先生的笔战,我也是仅仅局限与知道这个事情,并不熟知各自的立场与信仰后续也就淡然处之了。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是梁实秋先生散文的汇编,实际上只看到封面的蚊子我就爱上这本书,我喜欢梁先生那种自然随性的写作,也或许是很多文章都是梁先生老年所创,许多事情看得大多透彻,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就是很直接的去表达去阐述无所谓他人眼光我就是我的豁达。
梁先生一篇文章写到谦让,“利之所在,使人忘形,谦让不容易。
”的确,如果关乎利益,无伤大雅,那谦让的风气决绝盛行,但凡有所利益牵扯,拿谦让已不知去向,梁先生举例吃饭宴请座位的谦让,都无伤大雅无利益冲突这时让一下还能体现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若座位不够,怕是谦让也无影无踪。
或许孔融让梨那天肚子疼呢?
其实关于谦让,我粗浅的认为,很多时候这已然是一种虚伪的形式,我与梁先生看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无差,但凡能让的事都是不重要的,关乎利益,谦让就有些显得可笑了。
但我并不排斥这样的现象,如果人人事事都谦让,就算不被烦死,也要冠个迂腐的名号吧。
谦让若是为了谦让而谦让,不出于真心,那便是虚伪了。
梁先生讲到了很多,我也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当然有些事情也可以持怀疑或是对立的,看法本就是因人而异,各抒己见也才是文字的优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