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美学思想探析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浅析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是跨越罗巴克与古典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杰出的古钢琴家及教育家、西方音乐最具个性的音乐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555首键盘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传承作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人物,是18世纪独树一帜的音乐家。
《D大调奏鸣曲》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首奏鸣曲。
这首作品体现他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结构技术,奠定了他西方“奏鸣曲之父”的音乐历史地位。
本文重点是对这首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中的主题特点、和声特点、曲式特点以及演奏技巧中的节奏、力度的强弱、踏板的运用、触键和双手交叉技巧进行研究。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其他演奏者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创作特征;演奏分析一、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作曲家简介及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斯卡拉蒂(1685-1757)被誉为奏鸣曲之父,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极多,而且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那不勒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作曲家,就是闻名于世的A·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是葡萄牙公主的音乐老师,后来这位公主成了西班牙皇后,斯卡拉蒂也就随之来到这里,长期为西班牙宫廷服务。
[1]他一生写了555首奏鸣曲,贝多芬只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十八首。
斯卡拉蒂不仅创造了奏鸣曲,同时也是奏鸣曲式的奠基人。
1757年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斯卡拉蒂的音乐充满了意大利音乐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特征,是键盘音乐的代表典范,直到今天依然是演奏家们的必弹曲目。
斯卡拉蒂身上,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得到了统一,他的奏鸣曲都只有一个乐章,而这个乐章的写作方式是奏鸣曲式。
[2](二)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D大调奏鸣曲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其中曲调带有浓重巴洛克式的特点。
“巴洛克式”是古典主义形成之前的一种文艺复兴起的音乐类型,它的创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的音乐观念。
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分析

不 勒斯 皇 家 音 乐 教 堂担 任 管 风 琴 师 . 并 开
始 创 作 歌剧 。 1 7 0 5年 , 为 了 获 得 更 大 的 发 展 空间 。 斯 卡 拉 蒂 来 到 了威 尼 斯 师 从 著
名 作 曲 家 加 斯 帕 里 尼 . 并 结 识 了 维 瓦 尔
舞曲. 是 指用细小 的步伐来 跳舞 。 多采 用 三拍子的形式和单三部曲式 . 旋 律 流 畅 并 富含 激 情 斯 卡 拉 蒂 作 品 中 的 K 3 9 7就 是
~
主 义调 性布 局 的萌 芽 。 可 以看 出 , 斯 卡 拉 蒂 通过 一 系列 的创 新 . 不 但获 得 了 更 加 丰
鸣 曲 的创 作 时 期 在 前 后 近 三 十 年 的时 间
里 . 以大胆 的创新和丰 富的想 象力 , 先 后
曲式 是 对 整 个 乐 曲 的 整体 架 构 . 对作
品 表 现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影 响 之 所 以 说斯
创 作 出 了近 六百 首 作 品 这 些 作 品无 论 是 在题材 、 技法、 情 感 表 现 等 多个 方面 , 都 对
斯 卡拉 蒂奏 鸣 曲的艺术 特征 分析
■ 迟 冰 郑 州大 学 西 亚斯 国 际学 院 音 乐 学 院
摘要: 斯 卡拉 蒂 是 巴洛 克 时期 意 大利 最 著 名 的 音 乐 家 , 曾 先 后 创 作 出 了近 六 百 首 奏 鸣 曲 , 既 为 当时 的 音 乐发 展 做 出 了重 要 的贡献 , 也 对后 世 产 生 了 深远 的影 响 , 可 谓 是钢 琴 艺 术发 展 史 上一 笔 宝贵 的 财 富 。鉴 于此 , 本 文从 斯 卡拉 蒂及 其 奏 鸣 曲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特点与教学分析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特点与教学分析作者:鲍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1期[摘要] 在羽管键琴的全盛时代,意大利杰出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作曲家D·斯卡拉蒂在其钢琴奏鸣曲中创新了演奏技巧,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技巧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这些作品精巧、雅致并带有炫技性,如何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是斯卡拉蒂钢琴演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D·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D·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是18世纪意大利杰出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作曲家。
斯卡拉蒂作为作曲家创作了10多部歌剧,15部清唱剧,12部协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而更多更重要、也是更珍贵的则是他的555首古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演奏技巧,对实际钢琴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但是有关研究斯卡拉蒂奏鸣曲教学方面的资料并不多,因此如何将斯卡拉蒂奏鸣曲应用到教学中,解决其中一些常见技术问题,对当今的教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555首键盘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但在作曲技法上作了创造性探索,而且通过不断研究,创作了在那个时代许多新颖独特的演奏技巧,如:远距离大跳、同音反复、连续和宽音域的分解和弦、双手交叉技巧、连续三六度技巧及有特点的装饰音等等。
斯卡拉蒂通过这些新技巧,更准确地表现了他奏鸣曲的音乐精髓和特色。
下面,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斯卡拉蒂奏鸣曲中这些钢琴技巧。
远距离大跳潘一鸣《斯卡拉蒂奏鸣曲》(以下简称《斯》)第44课(K96,L 465)78~87小节,左手从第一个A1到第二个a再到第三个a2的跳跃, 经过了四个八度的音区,从第一个A到第二个a为一个八度,从第二个a到第三个a2为两个八度,像这种超过八度以上距离的音程排列被后人称为“远距离大跳”。
在《D大调奏鸣曲》中,第64小节开始的曲调是非常抒情的,到了77小节,活跃的手指弹奏和左手充满活力的大跳,以鲜明的对比形成光彩的转折。
浅谈斯卡拉蒂奏鸣曲音乐的艺术风格

表人物,一生中有70多首康塔塔,6 多部歌剧,一系列协奏曲和 0 0 大协奏曲以及多种多样的庆典乐曲和器乐曲,在西洋歌剧和交响曲 的形成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父亲对多米尼科 ・ 斯 卡拉蒂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直接和极其深刻的。多米尼科 ・ 斯卡拉
蒂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1 岁时就显露出演奏羽管钢琴的才华, 0 1 岁便担当了那波里皇室教堂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0 6 2 岁随父亲前 往威尼斯,3岁到罗马担任波兰皇后玛丽亚 ・ 2 加基米拉的宫廷乐长, 3 o岁在罗马担任了圣彼得教堂的音乐总监,3 岁他离开了梵蒂冈, 4 担任了伦敦的意大利歌剧院键盘演奏家。3 岁在里斯本担任了国王 6 的宫廷羽管键琴师,兼任玛丽亚 ・ 巴巴拉公主的键盘教师。4 岁那 4 年, 因巴巴拉公主婚嫁西班牙皇太子, 他随同前往马德里, 直到 15 77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9期
20 年 9 06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S i n e a d E g n e i g o r a o Hu a i e s y o c e c n n i e rn t
自由 风格特点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在意大利乃至欧洲古典音乐中占 划分清楚及音乐主题经过调性来自化后在乐章第二段落主调上得以再
现的特点,这位古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人,不仅把教堂奏鸣曲与室内 奏鸣曲融为一体,并纳入了新的轨道,更为后来的C・ E巴赫与 P・
有重要的地位。他创作的 55多首键盘奏鸣曲,精巧雅致并带有一 5
准确的把握各个时期的键盘音乐风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结构与 和声、音乐风格特征与演奏技巧几方面入手对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
进行分析和学习。
个八度。 其古钢琴的音乐的主题简洁短小, 有的甚至没有主题陈述。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分析

智库时代·111·智库论坛D •斯卡拉蒂是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作为巴洛克时期代表性的人物,其同巴赫与亨德尔由于都在同一年出生,并且在音乐方面都具有着卓越的成就,因此,也被世人称为“巴洛克三杰”。
D •斯卡拉蒂在汲取借鉴了意大利和西班牙众多的民间音乐要素之后,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清唱剧、协奏曲、艺术歌曲,但是更多的、更珍贵的是那些古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可谓是我们钢琴艺术之中的瑰宝。
尤其是在位玛利亚•巴巴拉公主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也为其奠定了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将原本属于宫殿类型的音乐艺术导入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通过使用舞曲方面的动机结合,使用不协和的印成效果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曲调等形式模拟出生活之中的各种场景。
正是因为如此,D •斯卡拉蒂创作的这些作品对于钢琴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对于D •斯卡拉蒂奏鸣曲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怎样能够让D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具体运用到教学之中,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钢琴表演者解决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
“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内在原动力,它使人类的文明得以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1]D •斯卡拉蒂在创作这些奏鸣曲的过程之中,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也在创作技法方面具有了一定性的创新,与此同时,也缔造出当时非常既新颖而又独特的表演技巧,这些都是D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中的音乐精髓内容。
有人说“当你在教室里弹琴的时候,永远要想象,你现在大厅中演奏。
”[2]应该说D •斯卡拉蒂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是非常僵化呆板的,然而其却在这样的思想之中不断的发展创新,改变了当时的现状,将一些创作思想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之中。
尽管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经历,让他在音乐的语言、形象以及创作技法上呈现出典雅而又创新的艺术特色,始终能够让表演者在演奏其创作的作品时,总是认为是在大厅之中演奏。
一、和声特点方面在键盘奏鸣曲的创作时,D·斯卡拉蒂常常使用I 级、IV 级、V 级、属七、属九、II 级、副属、重属和弦等和声材料,这些和声材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和声创作手法,并且当和声推进时常常都是一小节换一个和声。
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是论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独特风格

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是论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独特风格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不同于其他作曲家,这源于他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人生经历。
生活于18世纪上半叶这段过渡时期的斯卡拉蒂,植根于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之中,又受巴洛克风格音乐高峰时期古典主义风格音乐的影响。
他本身的生活境遇以及职业身份的多重变化,深刻影响着其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的形成。
斯卡拉蒂的555首钢琴奏鸣曲采用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模式,很难归属为某种音乐风格。
可以说,这种无法被归类的多元化、国际化,正是他最重要的标志。
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风格的独特性进行论述,以使我们更好理解斯卡拉蒂独特的创作个性。
一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独特风格在曲式结构中的表现18世纪上半叶,是古二部曲式逐渐转化为古奏鸣曲式以及成熟奏鸣曲式的重要时期。
古二部曲式在结构上处于不稳定的变化之中,有的乐曲已经发展成为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乐句的轮廓以及乐段的划分也相当明晰,这是古二部曲式向古奏鸣曲式转变的重要特征。
在古二部曲式中,乐句的开头带有展开性的乐段,第二部分的末尾和第一部分的末尾反复移调,或者有些许的补充终止,我们可以认为这部作品已经具备了向古奏鸣曲式转变的条件了。
如果第一部分的末尾与第二部分的末尾被扩大为犹如乐段或者乐句的规模,并且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主部、副部及结束部三个独立的主题,则此作品的曲式结构可以归类为古奏鸣曲式。
然而,斯卡拉蒂虽然仍然采用二部曲式进行创作,但不同于前辈以及同代作曲家的是他确立了古奏鸣曲式的外部结构形式。
古奏鸣曲式的外部结构形式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显示部,显示部包括四个部分: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第二部分是由展开部与再现部结合而成,其内部分为:主部、连接部、再现副部、再现结束部。
正如谢维洛夫所说,“斯卡拉蒂的古二部曲是带有明显的复杂性和极端的不稳定性,在他的感情奏鸣曲里,巴洛克组曲中风格化的舞曲没有得到延伸和法制,但古二部曲式的发展潜力完全有了新的视野,每一首奏鸣曲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有关协调和控制的试验品……”这反映了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从古二部曲式向古奏鸣曲式、近代奏鸣曲式的探索过程,继承了巴洛克舞曲组曲的二部曲式的基本框架,但在其内部进行了富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分析

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分析作者:迟冰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0期摘要: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音乐家,曾先后创作出了近六百首奏鸣曲,既为当时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是钢琴艺术发展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鉴于此,本文从斯卡拉蒂及其奏鸣曲的创作谈起,就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艺术特征研究分析一、斯卡拉蒂其人其作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喜欢音乐,并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
16岁时进入那不勒斯皇家音乐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歌剧。
1705年,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斯卡拉蒂来到了威尼斯,师从著名作曲家加斯帕里尼,并结识了维瓦尔第,两人对他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719年,斯卡拉蒂又来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担任国王女儿的专职音乐教师,后来国王女儿嫁给了西班牙王子,斯卡拉蒂也随这位公主定居西班牙。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宫廷时期,正是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期。
在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以大胆的创新和丰富的想象力,先后创作出了近六百首作品。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题材、技法、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都对当时和后世的钢琴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钢琴艺术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直到今天仍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二、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分析(一)多样的体裁虽然斯卡拉蒂的作品被统称为“奏鸣曲”,但是具体的体裁却是十分多样化的,包含赋格、田园曲、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多种类型。
如赋格。
这是复调音乐固定的创作形式。
通常先是由一个声部奏出一个短小的旋律,然后第二声部从高五度或低四度的地方进入,两者形成一种呼应的关系,通过一问一答并行向前发展。
如K82、K287、K373、K58、K3O和K93等,都属于赋格曲。
在这些作品中,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都比较明确,具有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雏形。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管窥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管窥作者:唐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时代杰出的钢琴音乐家,他的一生创作了非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他的奏鸣曲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艺术价值很高,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
然而人们对于他的奏鸣曲作品的了解还并不够深入,本文试从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民族音乐性、图画性、抒情性对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音乐内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斯卡拉蒂;民间音乐风格;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96-01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18世纪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
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1672年来到罗马,担任女皇私人剧院的指挥。
随后又随远嫁西班牙的公主来到西班牙。
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充满音乐的灵性,独具自由与个性,同时巧妙地将意大利宫廷音乐与西班牙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
他的创作处于巴洛克主义后期,融汇了复调音乐因素、闪耀着洛可可风格的光环同时也承接着古典主义的风格与气质。
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民族音乐性、图画性、抒情性对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进行简要阐述。
一、民族音乐性(一)民间舞蹈元素在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中,民间舞蹈性元素贯穿始终。
使得他的音乐具有耐人寻味的音乐韵律和强大的推动力,无论是以响板为伴奏的波莱罗舞蹈风格的音乐语汇,还是蕴含西班牙音乐精髓的弗洛明戈舞曲的舞蹈节奏,都神奇自然地融汇在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中。
斯卡拉蒂具有独创性地对这种节奏的使用,给了音乐更多的动感,具有更强劲的音乐生命力。
斯卡拉蒂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表达出一种对于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突破,挣脱宗教音乐的束缚,将世俗的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为那个时代的钢琴音乐注入新鲜血液。
特别是在局限较大的古钢琴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具有舞蹈风格的装饰音与节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美学思想探析
作者:张浩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
对于“情感论”音乐美学视野下的D·斯卡拉蒂的程式性体现在曲式上,主要是通过对古二部曲式的改造和创新,使之具有了古典奏鸣曲式的雏形。
本文拟从程式性和色彩性两个方面对斯卡拉蒂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1 程式性
盛行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古二部曲式,大部分都位于巴洛克组曲的舞曲乐章之中,“它的结构布局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并且各自进行相应的反复,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最重要的突出调性的结构”。
在第一部分中都是从主调开始,通常都是在属调上完全终止来结束,这个属调是指大调为属调,小调则为平行大调或者是小调的属调。
在第二部分中,是在第一部分结束后,由属调部分开始,并且还继续第一部分的主题内容,通过不断的重复与转调,最终结束在主调上,这样的就形成了非常对称的曲式轮廓结构。
D·斯卡拉蒂创作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就是以古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如g小调奏鸣曲作品K4其结构就是采用了典型的古二部曲式。
在这部作品中的第一部分是从g小调开始的,当进行到第7小节时由g小调转入了其属调——d小调,并在d小调的通主因调——D大调上结束。
在第二部分的时候是从c段开始的,同事也是a段与b段的结合部分,开始于第一部分结束时的调性——D大调,b1部分是b段的变化与重复部分,最终也结束在主调——g小调上。
总来说,两部分的内容无论是节奏织体还是主题材料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在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方面也没有形成太大的对比,也很好的彰显出了古二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其他采用古二部曲式的结构作品还有K1、K16、K21、
K22、K27、K65……。
D·斯卡拉蒂在曲式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继承了古二部曲式,并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重要的创新,这些探索主要是指不断的对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也很好的预示着日后古典奏鸣曲式的创作结构形式。
D·斯卡拉蒂在完善奏鸣曲的呈示部时,主要是采用了两个相互对比的音乐形象,这样就能够让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逐步成型。
在D·斯卡拉蒂创作的作品K29中,在呈示部中,此部分的主部主题以右手的快速跑动伊始,“速度极快的音乐旋律急速推进,彰显出坚定和果断的情绪,D大调额音乐旋律呈现出的是明亮辉煌的音响效果”。
此时的副部主题无论是在掉是调性上还是织体节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了抒情和优美的旋律,主副部主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斯卡拉蒂在安排主副部主题的调性上,也能够看出他遵循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将主副部主题建立在互为主属关系的大小调上。
例如作品K162的主部主题是E大调,副部主题
则是其属调B大调。
作品K19的主部主题为f小调,而副部主题则是bA大调。
作品K9的主部主题为d小调,而副部主题则是F大调,属于平行大小调的关系。
另外, D·斯卡拉蒂还不断的对呈示部进行了相应的完善,规划处了连接部和结束部,尽管有的只有两三个小节的乐句,但是它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链接或结束的功能。
例如作品K9中第5——7小节就是连接部,此时的调性由主部主题的d小调转变到F大调上,也暗示着副部主题的调性,并且这种重复出现的带有俏皮性质的小动机也能够为副部欢快的主题舞蹈打下基础。
在第16——26小节的结束部时使用了副部主题的材料,以完全终止结束在F大调上,体现出了具有典型性的奏鸣曲式调性的布局特点。
D·斯卡拉蒂采用古奏鸣曲形式创作的第二部分被称之为展开——再现部,通常都是把呈示部分结束时的调性作为开始,有时候运用主部主题展开时的材料,有时候运用的是副部主题展开的材料或者是连接部的材料,创作手法多种多样。
在展开部的调性方面显现出了非常活跃的特点,此时不断的转调也使奏鸣曲的色彩有着鲜明的变化。
在再现部上一般都是重复副部主题或者是结束部的材料,在调性方面则又回归到主调上,这种创作手法就是奏鸣趋势最为典型的标志之一,这也显现出了D·斯卡拉蒂在创作中努力寻求对比统一的原则,也可以看出其对古二部曲式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的地方。
在有些奏鸣曲中也出现过了具有完整意义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在展开部展现出了具有明确意义的终止和段落的结束,在再现部则展现出了对完整主题的再现,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古奏鸣曲比较对称的二部性的创作原则,形成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的乐曲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结构特点在作品K159中能够体现的最为显著,
在作品K159中展开部的开始时展开的是连接部的材料,并且调性在不断的变化着,形成了明显的紧张感,这也与呈示部形成了对比,之后再43小节时在进行再现部之前将调性定格在g小调上,此时运用了休止符也确定了段落感。
在再现部时主调定格在C打掉上,将呈示部的每个部分都展现出来,也预示了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构轮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D·斯卡拉蒂创作的作品中,呈示部在明确了主题形象之后,一般都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D·斯卡拉蒂为了更好的丰富情感的表现,在呈示部中创造性的确立了两个主题的形象,从而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
展开部对应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论证环节,一般来讲要做到扎实、稳重,这样表现出的音乐效果往往都会是平淡无奇质感。
对于这一点,D·斯卡拉蒂采用了“休止修辞格”的方式,使作品的呈示部展现出了收束感和终止感的同时也暗示了再现部的到来,这也与呈示部的主题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形式。
在最后的再现部,D·斯卡拉蒂不满足相同的再现,因此,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在实现基本的再现基础上,重点加入了呈示部之中主副部主题在调性方面的回归,这也使在线出表现出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扩展,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创作,是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更好的表达出了作品的不同情感,“在音乐中获得各种情感,了解到世界的多种多样和人生的奇妙变化”。
2 色彩性
“情感论”音乐美学视野下的斯卡拉蒂的色彩性主要体现在调式方面,通过音乐色彩的变化,给人以多样化的感受。
在上一节对曲式的分析我们了解了D·斯卡拉蒂的调性布局结构,在乐曲的呈示部中呈现主调,在属调或者是其他关系调上终止。
乐曲的展开部具有着频繁的转调,并且调性活跃。
“在再现部时由返回到主调上,这一结构被其大量的运用到奏鸣曲的创作之中。
”
到了巴洛克时期,大小调体系已经成为了主流,因此,在D·斯卡拉蒂创作的奏鸣曲中明确了大小调的性质。
据分析,他创作的555首奏鸣曲,大调作品共有398首,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D·斯卡拉蒂对于大调的偏爱,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这与D·斯卡拉蒂开朗乐观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他为宫廷音乐服务这一因素,也使其创作的音乐具有着明朗、愉悦的性质,所以他经常采用一些色彩明朗的大调以此来展现出充满阳关、朝气欢快的舞蹈场面,由此,这也成为了D·斯卡拉蒂创作中光彩照人的音响效果。
D·斯卡拉蒂在创作小调作品使则采用了暗淡的色彩,也为我们展现出其另一面的特点。
例如具有幻想性质的作品K213,这部作品的主部主题是从忧郁的d小调的主和弦开始的,在上行的分解音型中仿佛演奏者在那神情的歌唱,在连接部的时候,调性由a小调到g小调再到d 小调中变化。
在下行的旋律之中,展现出了小调的暗淡,旋律的忧伤,色彩的柔和方面,这些均符合作曲家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D·斯卡拉蒂创作的作品在展开部中的调式变化也是非常活跃的,倘若“没有一颗真正感悟、理解音乐美的心灵,钢琴音乐也就失去了其灵性”。
[5]作品K461中,第一部分从C大调开始,展开部由g小调——bE大调——c小调——bA大调——f小调——c小调,这样的频繁变化的调性,不断的推动了音乐的前进,而且还使作品具备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作品K261中,呈示部在属调#F大调上结束,然而在展开不得时候又转到了d小调上,留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