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台北逻辑”--以《台北人》为例浅析现代台湾文学风貌
台北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台北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台北人》是一本由曹文轩所著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以台北人为主角的故事,探讨了台北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情和历史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多,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感悟。
一、人文风情1.在《台北人》中,曹文轩通过描写台北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纠葛,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风情。
书中的角色们生活在台北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的是老一辈的台湾人,有的是大陆移民,有的是年轻的台北人。
他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但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为它付出了奋斗和努力。
2.书中的角色形象丰满、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通过他们的故事,曹文轩展现了台北人的勇敢、坚韧和乐观。
他们生活在逐渐发展的台北城市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但他们从不退缩,永远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3.书中描写台北的环境和景观也让人印象深刻。
曹文轩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北的大街小巷、繁华商业区和历史名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台北这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二、历史发展1.《台北人》讲述了从日治时期到解放后的台北历史发展,通过角色们的故事,展现了台北这座城市的变迁和演化。
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包括台北的街头巷尾、大楼建筑、公共建设等,这些都是台北城市发展的痕迹和记忆。
2.书中的角色们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曹文轩通过他们的故事,探讨了台湾人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认同。
他们面对着来自大陆的影响和台湾本土文化的冲击,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保持着对台湾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书中还涉及了台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展现了台北城市如何通过不断改造和发展来适应社会变革。
这些都反映出台北作为一个城市的活力和智慧,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城市发展中所涉及的权衡和抉择。
三、个人感悟1.《台北人》通过对台北这座城市的描写,让我重新认识到台湾的历史和文化。
在书中,我看到了台北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独特性,它不仅是一个经济中心,更是一个文化交汇和融合的地方。
浅析《台北人》中人物形象的怀旧情结

浅析《台北人》中人物形象的怀旧情结发表时间:2020-08-05T05:56:14.31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12期作者:陈妙燕[导读] 白先勇是当代台湾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著名学者夏志清称其为“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
[1]白先勇的作品“寓传统于现代,融西方于中国”,以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陈妙燕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福建漳州 363000白先勇是当代台湾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著名学者夏志清称其为“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
[1]白先勇的作品“寓传统于现代,融西方于中国”,以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主要创作于1964-1971年之间,共收14篇小说。
在这些短片小说中,白先勇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台北人”生存的悲苦、孤独、失望、凄凉的状态。
《台北人》中的人物形象绝大多数都被作者设置为随国民党迁移到台湾的“台北人”,既有贵妇名媛、女仆男佣,又有高管儒将、下层军官;既有大学教授、旧式书生,又有女伶倡优、风尘女子,都是沦落台北的大陆人,身居台北,心系大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过去,人人都在怀旧的心态中步入悲剧的后半生,因此,《台北人》弥漫着一股今昔荣辱、物是人非、命运无常的悲凉之感。
白先勇使《台北人》中的人物在强烈的今昔落差对比中,经历痛苦的内心挣扎,透过一个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凸显人生如梦的主题。
《台北人》主要描写三类人物的怀旧情结。
一、“末路英雄”的悲壮与苍凉欧阳子女士在解读《台北人》时,认为:“《台北人》一书只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台北人中的许多人物,不但‘不能’摆脱过去,更令人怜悯的,他们‘不肯’放弃过去。
”【2】《梁父吟》、《思旧赋》、《国葬》中的主人公是盛极而衰的“末路英雄”,轰轰烈烈的辉煌过往和冷冷清清的落魄现状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因此,此间所表现出来的怀旧情结多表现为缅怀辉煌的过往,悲叹不得意的现状。
《白先勇·台北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白先勇·台北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白先勇·台北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白先勇,广西桂林人。
1937年7月11日生。
父亲白崇禧是 ... 高级将领。
他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家里娇生惯养;但当他七八岁时,却染上了肺结核,被隔离在他家花园山坡上一幢小房子里。
那段时间,他家的一位“火头军”讲的《说唐》,便成为他病中寂寞生活的最大安慰。
这位“火头军”是他开始受中国传统小说熏陶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从此,他迷上了小说,在他整个小学、中学生涯中,除了学校,他还有一个小说世界。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以及巴金的《家》、《春》、《秋》等 ... 新文学作品都给了他影响。
抗战胜利,他随父母从重庆迁居到南京、上海,解放战争后期去香港,后迁居台湾省。
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的成功大学念了一年的水利系,又考进台湾省大学外文系。
1958年,他在台湾省大学外文系读完一年级,就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紧接着又发表了《入院》和《闷雷》。
1960年,他读三年级时,和同班同学王文兴、欧阳子和陈若曦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他自编自写,陆续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
1961年,他大学毕业。
1963年他到美国依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
在那里,他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小说技巧的基本训练。
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任教。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长篇小说《孽子》等。
内容概要此集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每篇都能独立存在,但它们又共有某些相同点,互相串联成一组系列。
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女主人公尹雪艳总也不老。
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
但她的八字带着重煞,犯了白虎,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
尹雪艳在台北仁爱路四段的高级住宅区里购置了一座新公馆。
她的新公馆很快地便成为她旧朋新知的聚会所。
《台北人》女性形象探析

《台北人》女性形象探析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细腻的笔法深入女性内心深处,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
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众多女性与生存环境的探析,展现其别样的悲剧生活境遇和命运图景,从而感悟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标签:女性形象;生活境遇;悲剧命运白先勇的《台北人》,作为当代杰出的华语小说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批大陆上流社会人物来到台湾后的生活情景。
作者将小说集命名《台北人》,寓意非凡,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群客居的“台北人”悲怆失望的心境与命运,表现出一种“今不如昔”“前景迷茫”的感伤意味。
一、命运的无奈选择和失败抗争《永远的尹雪艳》,作为开篇之作,表现了《台北人》这部小说集的总体价值取向。
尹雪艳作为嫁入上流社会风尘女子,其容颜似乎永不衰老,总以“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示人,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
也正因如此,她从来不必为生活而苦恼,自始至终都有各色男人为其豪掷钱财,甚至抛妻弃子。
这一个个为她争斗、与她结合的王贵生、洪处长、徐壮图们,最终都落得“轻者家败、重者人亡”的下场。
她好比破坏家庭的“红颜祸水”,却如“冰雪化成的精灵”,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总也不老”;也超脱了空间的界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她是“万年青”,有“ 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子”,“随风飘荡”,“踏着她风一般的步子走出了极乐殡仪馆”。
[1]尹雪艳依靠男性,不带真情地一步步走入上层社会,金钱、名誉、地位一步步抬升,但与她结合的人都最终走向败亡,这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
同时,她自身也成为这种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自始至终都无法获得男性的同等地位,找到女性真正的价值,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无奈的命运。
一个个家庭的兴盛衰亡都是命中注定,即使百般摆脱命运捉弄,与命运抗争,终究归于失败。
因此她就如幽灵一般,以一种冥冥之中的强大力量告诉我们:唯有命运才是真正的永恒,人们所热切追求的欲望、名誉、地位、金钱不过是过眼浮云,从而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悲剧基调。
白先勇《台北人》小说系列的创作特色

白先勇《台北人》小说系列的创作特色如下是有关白先勇《台北人》小说系列的创作特色:《台北人》是当代作家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14篇短篇小说,描写了台湾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苍凉之感。
小说描写的幅面很广,能够使读者看到社会之“众生相”,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创作特色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其一、小说中含有明显的历史叙事,题材具有历史性,且充满“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作者抛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手法,将这些历史淡化成背景式的呈现,如上海百乐门舞厅,桂林东水门外的花桥荣记,且他们的身上有着难忘的过去,而这“过去”之重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现实生活。
但他们的过去与现在已经迥然不同,用过去之兴反衬今日之衰。
其二、小说对于灵肉之争的描写和隐现的生死观的描写。
在《台北人》中“灵”是爱情、理想、精神,而肉是性欲、肉体、现实。
比如《花桥荣记》中卢先生来台多年却仍惦记自己桂林的未婚妻罗家姑娘,这是他心中理想爱情的象征,是他的“灵”。
有着这份期盼,他在艰辛痛苦的现实生活中积极生活,然而当他的钱被骗走,再也无法与罗家姑娘重逢时,他的“灵”迅速颓败了,“肉”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与一个唯肉无灵的洗衣妇阿春厮混,沉溺于性欲的发泄,当他连丑陋的现在都抓不住时,他的生命也走到重点,前期的卢先生是鲜活的,后期的卢先生却是一具尸体,行尸走肉。
其三、小说中隐现的文化乡愁,《台北人》中每篇作品都充满着浓厚的乡愁,比如小说中的尹雪艳是一个能够让漂泊者引起乡愁并消解乡愁的对象。
作者由于自身经历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产生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归属的焦虑,而《台北人》是作者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作者通过这种文化书写来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总而言之,《台北人》以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的民国遗民作为描写对象,涵盖各个社会阶层,同过对他们的描写与刻画,抒写对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体现了作为“台北人”的归属焦虑,小说借鉴了《红楼梦》和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语言优美,艺术成就较高。
谈白先勇《台北人》英译本中文化乡愁的再现

谈白先勇《台北人》英译本中文化乡愁的再现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一本在台湾现代文学界乃至整个海外华语文学圈都具有经典性质的作品。
白先勇通过深入描写“台北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出一代漂泊者的文化乡愁。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话语和怀旧语调的灵活而又准确的翻译,《台北人》的英译本恰当的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同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
标签:白先勇;《台北人》;漂泊;归属引言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主要创作于1964-1971年之间,共收14篇小说。
在这些短篇小说中,白先勇对“台北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地展示了他们的痛苦、孤独与失落。
在今昔荣辱、物是人非的变迁中,体现了漂泊者们深深的文化乡愁。
《台北人》的英译本由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者Patia Yasin翻译,恰当的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透过英语发挥着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也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
1. 作者背景“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白先勇在书的扉页如是说。
作为台湾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家,白先勇开创了台湾现代派小说潮流,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
而白先勇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出生于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期,作为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儿子,他十二岁时随父从大陆溃退到台湾,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变迁和父辈命运的变幻。
青年时代,他流寓香港,留学美国,使他有了离乡背井的彷徨。
定居海外后,他更是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到了一代被放逐的中国人的复杂心境。
白先勇曾说,“文学不能带来社会工业的进步或商业的繁荣,可是文学有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同情。
”曲折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漂泊着的“台北人”的同情与共鸣,促使白先勇书写出了这些游离于大陆之外的中国人的文化乡愁。
同时,白先勇还是一位杰出的译者。
白先勇的自译活动从他去美国爱荷华大学进入“作家工作室”开始,自译作品涉及到台北人系列作品和纽约客系列作品。
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

白先勇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摘要:一、引言二、对白先勇及其作品的介绍三、对《台北人》的整体解读四、分析《台北人》中的主题和人物五、探讨《台北人》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六、对当代台湾社会的启示七、个人读后感及总结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读者,阅读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人心的情感,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台北人》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分享我的个人读后感。
二、对白先勇及其作品的介绍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
其中,《台北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群生活在台北的人物群像的描绘,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百态。
三、对《台北人》的整体解读《台北人》由14个短篇小说组成,每个故事都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北人的生活。
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的变迁。
在这个背景下,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塑造,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四、分析《台北人》中的主题和人物在《台北人》中,白先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
例如,吕秀莲代表了坚韧和传统,李国辉代表了权力和堕落,林海音代表了善良和无奈等。
这些人物在作品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五、探讨《台北人》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台北人》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
同时,白先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还对人性和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对当代台湾社会的启示阅读《台北人》,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社会从战乱到和平时期的变迁,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挣扎。
这对于当代台湾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
七、个人读后感及总结读完《台北人》,我深感作品的震撼。
作为读者的欧阳子——评《王谢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1 整体 观照 :《 台北人 》 的主 题命 意 欧 阳子解读 《 台北人》 的方法 是 :整体观照 ,亦 即将诸 短篇小说 视为整体 ,探看其一再重复之 主题命意 以求窥测作 者之人生 观与宇 宙 观 。欧 阳子将 《 台北人 》 中的主题命 意分 成三个 部分 : “ 今昔 之 比” 、 “ 灵 肉之争 ” 、“ 生 死之谜”— —显 然 ,欧阳子的思路是 “ 二元 对立” , 粗糙地说 ,三者分别对应历史 ( 时代历史 与个体人生 ) 、 人 陛、生命 。 就 “ 今 昔 对 比” 而 言 ,欧 阳子 认 为 《 台北人》 中只有 “ 过
欧 阳子对 白先 勇 的短 篇 小说 集 《 台北 人 》 情 有 独 钟 ,其 反 复 “ 反讽 ” 、“ 张力” 、 “ 暗 喻 ” 等 术 语 ,如 “ 这种 ‘ 外表 ’与 ‘ 实 研 读琢磨 ,成果集 而成书,便是 《 王谢堂 前的燕子一 <台北人 > 的 质 ’之 间 的差异 ,是 《 台北人 》 一 书中最 主要 的反讽 ( i r o n y ) ,却 研 析与索隐》 。欧阳子曾与 白先勇 创办 《 现 代文 学》 杂 志,并 共 同赴 也是 白先 勇最 寄予 同情 ,而使 读 者油 然生 起 恻 怜 之 心 的 所在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 分析 《 台北人》第一篇 《 永远的尹雪艳 》时 即可看见 。 在 一些偏 重形 式 层 面 的分 析 中,欧 阳子仍 然 关 注 局 部 与整 体 的关 系。在 《< 永 远的 伊雪 艳 >之 语 言 与语 调 》 中 ,欧 阳子 看 似 把 视点投 向小 说 中形式层 面 的表 现 技 巧 ,其 实 她 仍感 关 注着 整 体 效 果 ,如对小 说语 调 亦 即小 说 叙 述 者 的 口吻 的分 析 ,其 出 发点 与 落 脚点仍 然在 整 体 的基 础 上— —关 注 叙 述语 调 如 何 渗 透在 小说 的 各个 元 素而使 之具 有某种 嘲讽 色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台湾 文 学 而 言 ,台 湾 社会 的 特 殊性 恐 怕 在 于 其 历 史 的殖
二、 借 鉴 西 方 现 代 派 表 现 手 法
5 0年代末期美 国对 台湾 由“ 军事援 助” 改 为“ 经 济援 助” , 台 湾开始社会转 型, 并向西方世界 敞开大 门, 西方文化思潮如潮水
民性 和现代 的移 民性 ,这使得台湾文学一直追求着历 史的厚重 感 和文化的包容性。2 0世 纪 的 台湾 文 学 在 历 史 的 、 文 化 的 和 时 代 的夹缝 中生存 , 一 直寻求 困境 的突 围 , 中国传统文化是立足 的
作历程 , 可以看作台湾文学摸索发展 的一个缩影。 白先勇受家庭 熏陶 , 自小热爱 中国古典文学 , 耳濡 目染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 蕴, 其《 游 园惊梦》 最能体现传统 文化 中的古典审美韵味。 文中钱夫人初 到窦公馆时 ,描写窦公馆的语言 中便可窥见 《 红楼梦》 式的叙述痕迹 。如“ 左 半边 置着 一堂软垫 沙发 , 右半边 置着一堂紫檀 硬木桌椅 ,中间地板上却隔着一张两寸厚刷着二 龙 抢 珠 的 大 地 毯 。 沙发 两 长 四短 , 对 开围着 , 黑 绒 底 子 洒 满 了醉 红 的海棠叶儿 ,中间一张长方矮几上摆 了一 只两尺高天青细磁
文
学
品 析
文 艺 生 活
独树I帜 的“ 台北逻辑"
以《 台北人 》 为例浅析现代 台湾文学风貌
傅 文 杰
( 重庆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1 3 3 1 )
摘 要: 由于台湾与祖 国长期处于阻隔状 态, 台湾文学在孤 岛中 自寻发展。台湾文学深深根植 于民族传统 , 表现 出
创 作历 程正 是 其 中代 表 之 一 。 中 西 文学 与文 化 的融 会 贯 通 之 后 ,
《 台北人》 中随处可发现西方现代主义 的观照 。如作者叙述
随 钱 夫人 意识 的 随意 流 动 , 将 眼前 情 景 与 昔 日往 事 扭 结 在 一 起 ,
使人物进 入时空交错 、 物我移位之境 , 细腻表现 出人物混乱无序 的 潜 意识 , 展 现 人 物 复 杂 内心 世 界 。 这 即 是 西方 意识 流手 法 的运
公心理。 而《 玉卿嫂》 、 《 那片血一般红 的杜 鹃花》 虽然 电用第一 人 称, 但“ 我” 既不是作 品主要人物 , 也不是作者 , 而是 一个独特 的 表现视角。 白先勇打破 了单一的叙 事观点 , 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效
果。
四、 厚重的寻根意识
白先勇批判继承传统文学 , 又 自觉 口 发收西方文学 ; 目光 专注 于传统却不为传统所羁绊 , 其脚步永远 向前 , 创造 出具有 深刻社 会认 同和认识价值的作 品 , 显现出深刻厚重 的寻根意识 。
般涌进岛 内 , 其 中以现代 主义文学思潮最甚 , “ 西化 ” 成为 6 0年
代台湾文学的风尚标语 。
根, 植根传统 , 才培育新生 。中西合璧是台湾文学 自身选择 的新
生道路 。植根本土 , 以直 面人生 、 逼视 人性 构筑 自身 的历史感 。 从被动 冲击到 自觉选择 ,植根 民族文化又不断试验和尝试 后再到回归传统 , 这是台湾文学创作历程 的一个走 向。 白先 勇的
用。
这时的传统 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现成的 、 原 汁原 味的祖 传经典 了,
而是融入了外来影响 , 被在不 同程度上更新 了的传统 。 正是这种 传统 , 形成 了独树一帜的“ 台北逻辑” 。 参考文献 :
牙钩 来 。 ”
由于台湾几度漂离祖 国大 陆的历史, 造成 了社 会各 界普 遍 的漂泊心态 , 《 台北人》真实地表现 出这一代 人的心灵困惑。5 O 到6 0年代 , 台湾文坛上许多作 品都流露 强烈 的失 落感 和逃避 主义。 各方人士都想寻找中华 民族文化之根, 寻找 自己家族和身
胆瓶 , 瓶 里 冒着 一 大 蓬 金 骨 红 肉的 龙 须 菊 。 ”
汇的一二 。 《 金大班 的最后一夜》 、 《 永远 的尹雪艳》 等采用传统 的 全知全能 的叙事观点 ; 《 国葬》是从作品的次要人物秦副官 的角 度来 观察 和描写 ; 《 寂寞 的十七岁》采用第一人称主要剖析 主人
一
、
中国传统文化的话 语蕴藉
觉, 是在经历反 复试验和摸索后形成的新的独有 的写作方式 , 这 正是 “ 台北逻辑 ” 的关键所在。 在叙事观点 的选择运用上可窥见 白先勇中两小说技巧相融
2 0 世纪下半 叶最具代表的台湾作家莫 过于白先勇 。白先勇
自5 0年代开始创 作 , 其代表作多收入 《 台北人》 中。 白先勇的创
对天辣椒 蒋碧月 的描 写也尽显古 典审美元 素—— “ 蒋碧 月
穿 了 一 身 火 红 的缎 子 旗 袍 , 两只手腕上 , 铮铮锵锵 , 直 戴 了八 只
扭花 金丝镯 , 脸上勾得十分入 时 , 眼皮上 抹了眼圈膏 , 眼角儿 也
着 了墨, 一头蓬得像 鸟窝似的头发 , 两 鬓上却刷 出几 只俏皮 的月
厚 重的寻根 意识 , 在 全球化语境 下没有 固守一方 , 继承传统 又借鉴 西方 , 融传统 于现代 , 最终形成 了独树一帜的 台
湾 文 学 风貌 。
关键词 : 台北 人 ; 传统 ; 西 方
中 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0 9 — 0 0 1 4 — 0 1
世 之根 。这种漂 流与寻根的社会心态, 表现 出了可贵 的民族意
识。
白先勇重视对语言基调的把握 ,追求传统语 言与现代语 言
的契合。小说 “ 京味儿” 很足 , 在文言参半 的叙述 中熟练运用 古 典小说工笔细描 的手法 ,其间穿插诗词韵语 ,于描写中写意传
神, 体 现 出 汉语 的独 特魅 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