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赵宗儒传》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

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

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1、世祖。

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

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

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

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

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

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

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

”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

”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

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

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

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

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

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1、世祖。

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

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

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

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

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

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

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

”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

”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

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

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

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

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

《新唐书列传》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列传》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列传》阅读附答案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

幼孤。

有远度,稳重寡言,体貌轩特。

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

不妄交游。

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

栖筠请皆彻毁。

魁然有宰相望。

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

岁旱,民多死徙。

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

以治行进光禄大夫。

人为刻石颂德。

姑苏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诏李光弼分兵讨之。

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

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

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

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

以功进御史大夫。

则又增学庐,表夙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

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

栖筠素方挺,无所屈。

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

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珍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

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

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津贴。

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

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

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

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新唐书》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原文及翻译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嗜书,少盛气。

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招礼,欣然日:“可人也!”往从之。

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

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

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

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日:“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

”造还,建封以闻,诏驰入奏。

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日:“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劫,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

”帝奇之。

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为太原幽镇宣谕使。

还,迁殿中侍御史。

田弘正遇害,以起居舍人复宣慰镇州行营。

顷之,谏议大夫李景俭得过宰相,造坐与饮,出为朗州刺史。

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史渠”。

迁左司郎中,寻进御史中丞。

造*刚急,人或忤己,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

道遇左补阙李虞,恚不避,捕从者笞辱。

左拾遗舒元褒等建言:“造弃蔑典礼,无所畏,辱天子侍臣。

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广,道路。

失之,则乱所由生。

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支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造擅自尊大,忽僭拟之嫌,请得论罪。

”帝乃诏:台官、供奉官共,听先后行,相值则揖。

造*击无所回畏,发南曾伪官九十人,主吏皆论死。

迁尚书右丞,封祁县子。

大和四年,兴元*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

造果决斩首凡八百余人。

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

取百级祭绛,余悉投之汉*。

大和五年,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俄节度河阳。

奏复怀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济源等四县田五千顷。

大和七年,召为御史大夫。

方倚以相,会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

(选材于《新唐书》)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招礼*:钱*b.谏议大夫李景俭得过宰相过:拜访c.听先后行,相值则揖值:遇见d.众谓造可夷其乱夷:平定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建封以闻,诏驰入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b.忽僭拟之.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造坐与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英语,有对话和短文。

最早在南朝梁国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唐书》课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

未冠,举进士,陆贽主贡举,粱肃荐其有公辅才,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中书舍人。

书陈谠言,宪宗嘉纳。

惠昭太子薨,是时,遂王嫡,而澧王长。

帝将建东宫,诏群为澧王作让。

群奏:“大凡己当得则让,不当得之,乌用让?今遂王嫡,宜为太子。

”帝从其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既诛,师古等妻子没入掖廷,帝疑,以问群,群请释之,并还其奴婢赀产。

盐铁院官权长孺坐罪抵死,其母耄,丐子以养。

帝欲赦之,以问宰相,群对:“陛下幸怜其老,宜即遗使谕旨,若须出敕,无及矣。

”于是免死。

群凡启奏,平恕如此。

帝堂语宰相:“听受之际,不亦难乎!”群对:“无情,曲直辨之至易;有情,则其为难审也。

若陛下择贤而任,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而不敢以欺。

”帝韪其言。

处州刺史苗积进羡钱①七百万,群以受之失信天下,请还赐其州,以纾下户之赋。

是时,皇甫镈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

既入对,及开元、天宝事,曰:“昔玄宗少历屯险,更民间疾苦,故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辅以道德,苏颋、李元纮孜孜守正,则开元为治。

其后安于逸乐,远正士,昵小人,故宇文融以言利进,李林甫、杨国忠怙宠朋邪,则天宝为乱。

愿陛下以开元为法,以天宝为戒,社稷之福也。

”又言:“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明。

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矣。

”左右为感动。

群以是讽帝,故镈衔之。

帝卒自相镈。

会群臣上帝号,镈欲兼用“孝德”为号,群独以为有“睿圣”,则“孝德”并见。

帝闻不乐。

会度支廪赐边士不时,物多敝恶,李光颜忧甚,至欲引佩刀自决,中外皆恐。

镈奏:“边鄙无事,乃群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新唐书 独孤及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新唐书 独孤及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新唐书独孤及传》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新唐书·独孤及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

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宗党奇之。

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峘府,掌书记。

代宗以左拾遗召。

既至,上疏陈政曰:“陛下屡发德音,使左右侍臣得直言极谏。

壬辰诏书,召裴冕等十有三人于集贤殿待制,以备询问,此那么五帝之盛德也。

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所上封皆寝不报。

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食,相招为禄仕。

此忠鲠之人所以窃叹,而臣亦耻之。

“今师兴不息十年矣,人之生产,空于杼轴。

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

长安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诘。

官乱职废,将惰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

民不敢诉于有司,有司不敢闻陛下,茹毒饮痛,穷而无告。

今其心颙颙,独恃于麦,麦不登,那么易子咬骨矣。

陛下不以此时厉精更始,思所以救之之术,忍令宗庙有累卵之危!“今天下唯朔方、陇西有吐蕃、仆固【注】之虞,邠泾、凤翔兵足以当之矣。

自此而往,东洎海,南至番禺,西尽巴蜀,无鼠窃之盗,而兵不为解。

倾天下之货竭天下之谷以给不用之军为无端之费臣不知其故假令居安思危自可厄要害之地俾置屯御悉休其余以粮储之资充疲人贡赋岁可以减国租半。

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率土之患日甚一日?〞上不能用。

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

岁饥旱,邻郡庸亡什四以上,舒人独安。

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

徙常州。

卒,年五十三,谥曰宪。

及喜鉴拔后进,如梁肃、高参、陈京、齐抗皆师事之。

性孝友。

其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

晚嗜琴,有眼疾,不肯治,欲听之专也。

〔取材于《新唐书》〕【注】仆固:漠北的少数民族。

译文:独孤及,字至之,〔是〕河南洛阳人。

〔当他〕是小孩子时,读《孝经》,父亲试着问他:“你的志向是什么?〞〔独孤及〕答复说:“立身〔做事〕,推行道义,在后世扬名。

新唐书文言文原文翻译

新唐书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
太宗贞观四年,三月,甲子,上曰:“朕闻古之圣君,务广其德,不矜其功。

朕自即位以来,每思所以安天下之术,未尝不以此为念。

然古人所以能致太平者,盖由得贤臣之力,而贤臣所以能辅君者,由君之能任贤也。

朕今欲广求天下之贤,使各尽其能,以共成大业。

今朕有一策,可以安天下,使百姓乐业,农者安其田,商者乐其业,士者安其业。

朕欲行之,未知众议如何?”
翻译:
太宗贞观四年,三月,甲子日,皇帝说:“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致力于扩大自己的德行,而不炫耀自己的功绩。

自从我即位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天下安定的方法,从未不将此事放在心上。

然而古人之所以能够达到太平盛世,是因为得到了贤臣的帮助,而贤臣之所以能够辅佐君主,是因为君主能够任用贤才。

我现在想要广泛寻求天下之贤,使他们各尽其能,共同完成大业。

现在我有一个策略,可以使天下安定,使百姓安居乐业,农民安居田地,商人乐于从事,士人安居事业。

我想要实施这个策略,不知道众人的意见如何?”
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唐太宗贞观四年时,皇帝在思考如何使天下安定的方法。

他认为,古代圣明君主之所以能够达到太平盛世,是因为得到了贤臣的帮助,而贤臣之所以能够辅佐君主,是因为君主能够任用贤才。

在此基础上,皇帝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希望得到众人的意见。

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太宗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以及他广求贤才、共同完成大业的决心。

“几世孙”和“几世祖”怎么算

“几世孙”和“几世祖”怎么算

“⼏世孙”和“⼏世祖”怎么算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赵景——赵敬先——赵骅——赵宗儒⾸先,“⼄为甲的⼏世孙”,要从⼄本⼈开始往上数,数到始祖甲的下⼀代,能数出多少代,便是⼏世孙。

以唐⾼祖李渊为例,其世系如下: 李暠——李歆——李重⽿——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李渊 李渊是李暠的⼏世孙?据上述算法,要从李渊开始数,数到李暠的下⼀代,即李歆,共7代,《旧唐书•⾼祖本纪》正作“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

世次称呼第1世⼰⾝第2世⼦第3世孙第4世曾孙第5世⽞孙第6世五代孙第7世六代孙第8世七代孙第9世⼋代孙10世九代孙 其次,“甲为⼄的⼏世祖”,其实有两种算法。

第⼀种:从甲本⼈开始往下数,数到⼄的上⼀代,能数出多少代,便是⼏世祖。

以唐代开国功⾂长孙⽆忌为例,其世系如下: 长孙道⽣——长孙旃——长孙观——长孙稚——长孙⼦裕——长孙兕——长孙晟——长孙⽆忌 长孙道⽣是长孙⽆忌的⼏世祖?我们从长孙道⽣本⼈开始数,数到长孙⽆忌的上⼀代长孙晟,共7代。

《旧唐书•长孙⽆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忌传》正作:“七世祖道⽣,后魏世次称呼第1世九代祖第2世⼋代祖第3世七代祖第4世六代祖第5世五代祖第6世⾼祖第7世曾祖第8世祖第9世⽗10世⼰⾝ 第⼆种:从甲本⼈开始往下数,数到⼄本⼈,能数出多少代,便是⼏世祖。

以中唐宰相赵宗儒为例,其世系如下: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赵景——赵敬先——赵骅——赵宗儒 赵彤赵彤本⼈开始数,数到赵宗儒本⼈,共8代。

《新唐书•赵宗儒传》正作:“⼋代祖彤,后后赵彤是赵宗儒的⼏代祖?我们从赵彤 赵彤魏征南将军”。

世次称呼第1世⼗世祖第2世九世祖第3世⼋世祖第4世七世祖第5世六世祖第6世⾼祖第7世曾祖第8世祖第9世⽗10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唐书赵宗儒传》原文及译文
译文: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地人。

他的八世祖赵彤,任后魏的征南将军。

他的父亲赵骅,字云卿,小时候就特别爱学习,品性梗介高尚。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补官为太子正字,后又调任雷泽、河东丞。

时任采访使的韦陟很器重他,上书请求将他调到自己帐下做事。

后来赵骅又被陈留采访使郭纳请去做事。

安禄山攻陷陈留时,赵骅被叛军俘虏了。

当时的江西观察使韦儇的堂妹因为丈夫是京畿官员不肯为叛军做事,被抄家卖为奴婢。

赵骅可怜她,用钱把她赎了出来,并给予丰厚的资助。

叛乱平息之后,赵骅寻访她离得较近的亲属,将她送了回去,当时人们都赞赏他的仁义。

赵骅因为曾经被叛军俘虏,被贬为晋江尉。

很久之后,赵骅被召回朝廷拜为左补阙,又多次升迁,直到官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建中初年,升任秘书少监。

赵骅为人敦厚、交友行义,从不因为环境恶劣而辱没操守。

年少时和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善交好,当时人称他们“殷颜柳陆,李萧邵赵”,称赞他们彼此成全的友谊。

赵骅位居尚书省比部员外郎,却衣食有缺,俸禄微薄,孩子们出行都只能步行,人们都赞美他。

泾原军队叛乱,赵骅逃到山谷,病逝了。

死后赵骅被追赠为华州刺史。

赵宗儒考中进士,被授任为校书郎,考核过关,补官为陆浑主簿。

几个月后,被拜为右拾遗、翰林学士。

当时,他父亲赵骅升任秘书少监,德宗皇帝准备重用他们家,希望他们一家共同为朝廷效命。

赵宗儒又被升为司勋员外郎。

贞元六年,赵宗儒被任命负责官员功绩考核事宜。

当时朝廷从至德年间之后官员功绩考核都已失真实,内外官员一律都定为中上,朝堂官员功绩考核尤其混乱,等到赵宗儒上任,或升或贬都合理有据,恰如其分,一点也没有顾虑回避。

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因为犯错被罢免,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被降考评等级为“中中”,考核后评入“中上”
及以上的人,一共才五十人。

皇上听闻后赞赏他,就任他为考功郎中。

后又升至给事中。

贞元十二年,以实任官员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被赐予可穿金、紫色衣服的恩荣。

过了两年,又被罢官改任太子右庶子,赵宗儒便静居家中,参加朝会时才外出。

后来赵宗儒又被升为吏部侍郎,皇帝召见他,慰问他说:“知道你关门静居了六年,所以才再次任用你,从前和你父亲一起为朝廷效命,还记得吗?”赵宗儒俯身跪拜,涕泪交流。

元和初年,他被任为检校礼部尚书,并担任东都留守。

后又再升为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遣散了吃闲饭的两千兵卒。

历任山南西道、河中二镇节度使,被拜为御史大夫,又改任吏部尚书。

穆宗登基,诏命先朝所召用的贤才良士,交给相关部门考核。

赵宗儒建议说:“按照诏命前来的人,应该天子亲自过问。

让有关部门去考核,不是国朝原有的制度,请皇上收回命令吧。

”穆宗答应了。

不久赵宗儒被拜任检校右仆射,兼太常卿。

太常寺里有《五方狮子乐》,不是大朝会时是不演奏的。

然而穆宗喜欢声色娱乐,负责宫廷乐舞的宦官,就带着皇命到太常寺取《五方狮子乐》谱。

赵宗儒不敢违背皇命,把事情上报了宰相。

宰相认为事情各有专职负责,这事不该报给他。

因为没有恪尽职守,赵宗儒被贬为太子少师。

太和初年,升为太子太傅。

文宗皇帝召请他相见求问处理政事之道,赵宗儒回答说:“尧、舜的教导,不过就是仁慈、节俭罢了,希望陛下能持守此道。

”文宗皇帝采纳了他的话。

太和六年,赵宗儒被授任为司空,然后就退休了。

去世时八十七岁。

逝世后赵宗儒又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是“昭”。

赵宗儒以文化学问历仕将相之位,地位尊崇,却没有仪法规矩,以致于造成小过错有损于自己的名望。

原文: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

八代祖彤,后魏徵南将军。

父骅,字云卿,少嗜学,
履尚清鲠。

开元中,擢进士第,补太子正字,调雷泽、河东丞。

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

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

安禄山陷陈留,骅没于贼。

时江西观察使韦儇族妹坐其夫为畿官不供贼,没为婢。

骅哀之,以钱赎韦,厚为资给。

贼平,访近属归之,时人高其义。

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

久之,召拜左补阙,迁累尚书比部员外郎。

建中初,迁秘书少监。

敦交友行义,不以夷险慁操。

少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萧颖士、李华、邵轸善,时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谓能全其交也。

骅位省郎,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

泾原兵反,骅窜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

宗儒第进士,授校书郎,判入等,补陆浑主簿。

数月,拜右拾遗、翰林学士。

时,父骅迁秘书少监,德宗欲宠其门,使一日并命。

再迁司勋员外郎。

贞元六年,领考功事。

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

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以过黜考,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中中,凡入中上者,才五十人。

帝闻善之,进考功郎中。

累迁给事中。

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

居二岁,罢为太子右庶子,屏居慎静,奉朝请而已。

迁吏部侍郎,召见,劳曰:“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宗儒俯伏流涕。

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

三迁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散冗食之戍二千人。

历山南西道、河中二镇,拜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

穆宗立,诏先朝所召贤良方正,委有司试。

宗儒建言:"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诏可.俄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师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太和初,进太子太傅.文宗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之."帝纳其言.六年,授司空,致仕.卒,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曰昭.宗儒以文学历将相,位任崇剧,然无仪矩,以治生琐碎失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