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选】.doc

北京市西城区2016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第 Ⅰ 卷一、 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完成1~6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痢疾与伤寒比战争本身引起的死亡更多。
1918和1919年,西 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感染了5亿人,将近占世界总人口的1/4,死亡2000万~4000 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死于细菌性肺炎引起的并发症。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被污染的培养基中发现青霉菌的抑菌作用的故事大概是医学史 上最令人熟知的桥段了。
但事实上,这一发现距离“神奇子弹”的出现还有漫长的距离。
1929年,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研究论文 时,弗莱明对青霉素能杀菌的叙述只有一小段。
在后的10年里,他发现青霉素对任何 动物无害,通过研究不同酸碱度下青霉素的性质,搞清楚了怎样让这种药品变得更稳定, 但他远没有能够完成最重要的一步:创造出临床能够使用的有效制剂。
1940年,弗莱明已经放弃对青霉素的研究,而且后也没有再回到对青霉素的研究 领域。
幸运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拉德克利夫医院的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沿 着他的路走了下去。
这一年,他们从青霉菌中分离和浓缩出了可以用于实验的青霉素, 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但一个致命的瓶颈是,要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太难了。
幸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发了人们对“神奇子弹”的渴望。
政府、大学、 公司和研究所纷纷投入到了这场与伤兵细菌感染较量的赛跑里。
弗洛从哈密瓜的绿毛上 提炼取了黄绿霉菌,这株霉菌使青霉素提炼的产量提高了200倍。
后,威斯康星大学 和卡内基学院的研究人员用光或紫外线照射它,使青霉素产量达到了过去的1000多 倍。
对人类而言,抗菌药物的产生就好比是获得了原子弹,从根本上改变了与细菌感染 疾病斗争的竞技场。
结核、白喉、脑膜炎和产后败血症,那些人类历史上猖獗的细菌性感染疾病被迅速遏制。
如果没有抗菌药物的帮助,我们也很难想象外科手术在20世纪进一步突飞猛进。
郑州市2016-2017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郑州市2016-2017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2016—2017学年度郑州市下期期末考试高中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曲解文意。
原文意思是,据瓷器专家考证,三只瓷器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之物。
认为画中的瓷器应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时候由中国传入西方的,是文章作者的推测。
)2.A(强加因果。
原文并没有提到“诸多流派流传时间短”是“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的原因。
)3.D(理解有误。
根据文意,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应是在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研究、吸纳其他文化艺术的精华,而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也是它的应有之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村主任“像牛一样号啕起来”,其实是因为后怕、无奈等;B项“老鼠冷不防会弄下一大团灰尘”不是拟人;D项“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理解有误。
)5.①关爱学生,心地仁慈。
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
②讲授有方,善于激励。
运用“顺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本人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倾听大自然;奇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本人的观察所得;让学生经由过程画画学写汉字,让一向被以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简单;率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使缄默沉静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夙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③聪明睿智,坚韧乐观。
经由过程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
④酷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
掉臂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动那里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外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5分;一点2分,其中概括、分析各1分;“概括部分”两个短语答出任何一个即可得1分,“分析部分”答出分号前后的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概括与分析须一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6.①小说开头描写天下着小雨,照应题目“湿漉漉的雨”,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营造出下雨天湿寒阴郁的氛围,衬托出孩子们对新来的XXX老师的热情。
广东佛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段考高二级语文科试题(共150分)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
文学没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媒介,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
要把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区别开来还比较容易;然而,仅仅将它们看作是“思想”与“情感”或“感觉”之间的不同,还是不够的。
文学必定包含思想,而感情的语言也决非文学所仅有,这只要听听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就可以明白。
尽管如此,理想的科学语言仍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一种符号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代替;语言符号又是简洁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
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
再说,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
它不仅陈述和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最终改变读者的想法。
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人们发明出各种文学技巧来突出强调这一点,如格律、头韵和声音模式等。
与科学语言不同的这些特点,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例如声音模式在小说中就不如在某些抒情诗中那么重要,抒情诗有时就因此难以完全翻译出来。
在一部“客观的小说”中,作者的态度可能已经伪装起来或者几乎隐藏不见了,因此表现情意的因素将远比在“表现自我的抒情诗”中少。
语言的实用成分在“纯”诗中显得无足轻重,而在一部有目的的小说、一首讽刺诗或一首教谕诗里,则可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江西省新余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新余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不仅出现在《终结者》之类的科幻电影之中,也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
就连人类引以为傲的文艺创作,也开始遭遇人工智能的挑战。
日前,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CSLT)作诗机器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著名科学家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即将人与机器隔开后,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人误会为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智能。
),机器人“薇薇”创作的诗歌令社科院的唐诗专家无法分辨,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
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记忆与思维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这本是人类的骄傲。
面临人工智能,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机器人“薇薇”开启数据库诗歌写作模式。
有的诗一看就是机器人笨拙的模仿,但有的诗判断的难度要大一点,比如这一首《落花》:红湿胭艳逐零蓬/一片春风细雨濛/燕子不知无处去/东流犹有杜鹃声。
要想甄别就需要推敲,但只要认真思考,“细雨濛”之类别扭的用法还是可以被识别出的。
那么文学创作上,人工智能在模仿什么?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越是海量数据,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
“薇薇”这类写诗的人工智能程序,学习过的古诗,估计是《全唐诗》五万首的几何倍数之上,故而可以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有模有样的模仿。
虽说如此,但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高二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高二语文组校对人:高二语文组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唐代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增强。
六朝作家对鬼神怪异往往信以为真,因此在小说中采取“实录法记载鬼神之事,干宝在《搜神记序》中曾经公开声称写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唐人对鬼神之事普遍表示怀疑.他们在小说中记载神鬼怪异,并非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而是假托鬼物,以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
《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自称“志异,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也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
他们明知鬼神是怪异离奇的,却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描写,这些做法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自觉性.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在情节的处理上,唐代小说创作基本上做到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唐代小说作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唐代小说强调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典诗文自《诗经》开始,便建立了“寄托的传统.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起初阶段,这种“寄托的特点不太明显,到了唐代小说才充分体现出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经指出唐人小说“鬼物假托的特点,《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虬髯客传》等唐代小说作品都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写个人情怀,反映时代背景。
这些小说构筑人仙相恋、梦入蚁穴、弱女报仇等等离奇怪异的情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唐代小说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史传作品“实录的方法要求做到事件真实、用词凝练、语气平缓,这样必然限制了作品艺术的发挥;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福建省三明市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第二学期阶段考试试题1201708160331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阶段(1)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7年3月20日上午8:00—10:00 )注意事项:1.全卷共10页,全卷六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卷上原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座位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卷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无效;4.请保持答题卷卷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5.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作文卷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中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
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
《说卦》把阴阳普遍化,《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
在西周末期,已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
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这样就产生了“二气”的观念。
《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阴阳,也同时强调二气相感。
荀子也这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认为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式的建构。
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外,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
陕西省西安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
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
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
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
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
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
人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
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
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
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救赵氏孤儿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
在面临生死的重大的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蒙古乌兰察布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考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内蒙古乌兰察布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考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乌兰察布分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调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前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答复以下各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方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剧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气氛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气氛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那么,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小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唐代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增强。
六朝作家对鬼神怪异往往信以为真,因此在小说中采取“实录法记载鬼神之事,干宝在《搜神记序》中曾经公开声称写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唐人对鬼神之事普遍表示怀疑。
他们在小说中记载神鬼怪异,并非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而是假托鬼物,以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
《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自称“志异,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也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
他们明知鬼神是怪异离奇的,却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描写,这些做法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自觉性。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
在情节的处理上,唐代小说创作基本上做到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唐代小说作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
唐代小说强调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典诗文自《诗经》开始,便建立了“寄托的传统。
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起初阶段,这种“寄托的特点不太明显,到了唐代小说才充分体现出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经指出唐人小说“鬼物假托的特点,《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虬髯客传》等唐代小说作品都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写个人情怀,反映时代背景。
这些小说构筑人仙相恋、梦入蚁穴、弱女报仇等等离奇怪异的情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唐代小说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
史传作品“实录的方法要求做到事件真实、用词凝练、语气平缓,这样必然限制了作品艺术的发挥;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唐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着大量的感情色彩,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
如《霍小玉传》成功塑造小玉美丽而痴情的形象,《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柳氏传》中的柳氏等女性形象也像霍小玉一样多情、善良,感人至深。
唐人小说作家还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作品的细节描写,如《任氏传》刻画狐女所特有的细节,体现了任氏作为狐女的羞怯与谨慎。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唐代小说中是很多的,而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合理的艺术想象,一味追求情节的传奇性,很容易陷入荒诞。
场面描写也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运用夸张、白描等艺术手法,烘托小说氛围,如《柳毅传》中钱塘君出场一节,有声音,有色彩,还有动作,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场面,有力地衬托出钱塘君威猛的形象。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曾经将“唐人以前与“宋人以后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
可见,在情节的虚实关系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也会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
(编自《光明日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对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朝作家对鬼怪之事常信以为真,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鬼神怪异之事,其创作动机就是要证明神鬼的真实存在。
B. 沈既济和李公佐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有意识地描写一些怪异离奇的事情,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性。
C.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认为,小说和戏曲一样,皆有虚构之辞,情节虚构与真实必须各占一半才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D. 《李娃传》《虬髯客传》都具有“寄托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从我国古典小说起源时就有,但直到唐代小说才得以充分体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采用“实录的方法必然会限制作品艺术的发挥,所以唐代小说创作不再使用“实录的方法。
B. 作家在创作《霍小玉传》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色彩,成功塑造了霍小玉美丽、多情、善良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读者。
C. 唐代小说如果只追求情节的传奇性,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和合理的艺术想象,就塑造不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唐代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艺术手法,场面描写颇有特色,这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小说作家自觉地采取虚构、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这说明他们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意识在增强,艺术上也趋于成熟。
B. 唐代小说虚构离奇怪异的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可见,唐代小说作家十分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和现实性。
C. 史传作品之所以无法与唐代小说比拟,是因为它们不能虚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
D.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评论,宋代小说过分偏爱于人物、事件的真实,所以缺少文采,艺术性与唐代小说迥然不同。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情节虚构与真实必须各占一半”错误现代文阅读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阅读答案。
太过绝对,原文的意思应该是“情节亦真亦假。
2. 试题分析:原文是“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可知并不是说所有的“唐代小说”都不再使用“实录”的方法,还是仍有一部分会使用。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A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史传作品之所以无法与唐代小说比拟”表述绝对,原文只从“实录”的角度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不能直接进人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属于臆测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施蒂希追踪记
【捷克】兹丹涅克•斯维拉克
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
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
我跟巴施蒂希相遇,纯属偶然。
1965年春日的一个傍晚,我去西里西亚大街的淋浴房洗澡。
我刚脱下外套,一个五十岁开外的男人身穿雨衣闯了进来。
没等我答应,便穿着雨衣径自进了淋浴房。
不一会儿,浴室门“砰”地打开,那个男人走了出来,湿淋淋的头发打成绺,水从雨衣上往下滴落。
他疾步走出门,身后留下一路水渍。
他就是巴施蒂希。
在那一刻,我还一头雾水,但直觉告诉我,这个半路冒出来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