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别家古诗四首

合集下载

诗四首《归园田居》

诗四首《归园田居》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 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 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 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 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 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 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 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 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 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 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 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 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 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 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 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 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 如在目前。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 “平 野”对“大荒”,“天镜” 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 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 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 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 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 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 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 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 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 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 乡的深深依恋。

归园田居四首

归园田居四首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理荒秽:即除杂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

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

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

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

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

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诗四首》归园田居等

《诗四首》归园田居等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窄窄的田间小路草木丛生, 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 己的意愿就行了。
自学指导三:鉴赏感悟诗歌(5分钟)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流露出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 之情。( 生不逢时 消极避世 的思想) 2、探究:“但使愿无违”的“愿”你觉 得 诗人的愿望什么? 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
自学指导二(4分钟):鉴赏和感悟诗歌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以游动的视觉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给 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写水中月天上云俯视仰 视相结合,变幻多姿,具有浪漫主义想象。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 6.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
高山托上天空。 • 7.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 漫的遐思。 • 8.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 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 9.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 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 10.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 边挑起在天空。
自学指导一:朗读这首诗,读准字 音、节奏。(2分钟)
• ①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
国之恨,身世之愁。 • ②也表现了诗人“万里来游”“三年多 难”漂泊不定、离乡背井的感慨。
当堂训练(8分钟)
一、背诵这两首诗。 二、在下列空格处填写恰当的诗句。 1、《渡荆门送别》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云生结海楼 。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道出了一个诗人因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而满含愤懑的诗句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 , 三年多难更凭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______________。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1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诗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这样说? 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 者的志趣?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 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 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 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 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 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 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 深深依恋与挚爱。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 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 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 仍怜故乡水, 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万里送行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 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 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 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 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探究: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 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表示友情的诗句古诗

表示友情的诗句古诗

表示友情的诗句古诗表达友情的诗句篇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4、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5、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6、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7、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8、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

10、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11、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12、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3、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14、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15、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16、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7、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20、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21、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

2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24、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25、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

26、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

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27、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表达友情的诗句篇2又送天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朋友》春草来岁绿,天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那个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君有奇才我不贫。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归园田居·其四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归园田居·其四

谢谢!
古诗文系列:归园田居·其四
鉴赏: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 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 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 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 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 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 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 “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 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
古诗文系列:归园田居·其四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 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 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 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 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 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 居处。
古诗文系列:归园田居·其四
鉴赏: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 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 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 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 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 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 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 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古诗文系列:归园田居·其四
注释: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 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 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 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 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 时的一句成语。

田园归隐的诗

田园归隐的诗

田园归隐的诗《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这首诗便作于此时。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当时的陆游遭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被罢官归里。

这首诗就作于诗人被罢官司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之时。

《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公元727年-737年,他在安陆(今湖北境内)居住十年,隐居在碧山桃花岩。

这首诗便作于此时,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的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鹧鸪天•博山寺作》南宋•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

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辛弃疾都如虎挪狮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旁置闲居,报国无门。

词人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

《山居即事》唐•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这是诗人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整理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整理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整理《归园田居》古诗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许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精确地来说应当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归园田居》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归园田居》古诗鉴赏1:陶渊明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释:1、南山:指庐山。

2、稀:稀有。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

10、愿:指憧憬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2、违:违反。

诗意: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赶富贵,追赶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意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熟悉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受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旧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的确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别熟悉,常常参与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