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合集下载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忙了一天终于在晚上才静下心来看蔡先生的幸福人生讲座,总觉得这种净化心灵的学习是需要特定环境的,就像安静的夜能够平复内心的浮躁,让人真正的思考与学习。

说实话,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歉疚与感激冲击着我的脑海,实在是受益匪浅。

蔡老师在讲座的开始就提到一幅让我印象极深的画面,以前当我们准备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对我们说,“快,叫你爷爷奶奶吃饭。

”接着,就是我们去后院叫爷爷奶奶,他们开心的牵着我们的手幸福的一起去吃饭,多么和谐温馨的场景!然而,如今的情景却是这样的:爷爷奶奶一遍一遍叫看电视的我们去吃饭,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置之不理,这不仅是对长辈的不尊重,更是我们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丧失,就像蔡老师说,我们以前遇见喜欢吃的东西就首先给爷爷奶奶,我们会觉得施比受更加幸福开心,的确是这样,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桑葚,常常到山上摘,然后用衣服兜着一路捧回家,这个过程是尤为快乐的,想象着爸爸妈妈看见时高兴的笑脸,心里真的是比自己吃到更甜!只身在长沙,想家是难免的,尤其是想起过去有时候还和父母顶嘴,实在是不应该,爸爸妈妈转眼已经快老了,爸爸由于常年操劳,头发已经白了大片了,只能靠染发来遮掩岁月的残忍,前段时间,看见一句很感人的话:爸爸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他,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他。

话虽如此,岁月毕竟不留情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时光,爱父母,尊敬他们让他们开心,而不是让他们整日为我们的不懂事担心受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吧。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来,说“妈妈,洗脚。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则广告有印象,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也是内心的歉疚吧,我们长这么大了,又何时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呢,我想暑假回去试一试,我想看看我爸妈的双脚经历过多少沧桑,那些岁月的细纹里又有多少是我带给他们的。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1 以前我一直在追寻幸福的答案,苦苦不得其解,甚至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本来就是一趟苦旅。

后来学习了张选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才对什么是幸福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

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

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

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

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

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张选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

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

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

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

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

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

传统文化幸福人生

传统文化幸福人生

传统文化幸福人生传统文化似一座巨大的宝库,丰富且深邃。

它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有文学类、科学类、艺术类、教育类、节日类等,我认为,它对我们的幸福人生确实有着莫大的裨益。

一直以来,我始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凝重深沉的敬仰之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的视频。

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有四十节,每一节都是经典,每一节都会启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做人做事的品位。

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师从著名的国学大家徐醒民教授,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

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蔡老师以承传先人的经典智慧为己任,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在两岸三地、东南亚、澳洲等各地做过几百次演讲,佳评如潮。

而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更是以传统文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一个好人,怎样获取幸福人生。

幸福是什么?是衣食无忧?是名利双收?还是相知相守?每个人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诠释,每个人也都希望能够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可是在今天,不管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还是有钱、有权、有名的佼佼者,都免不了抱怨自己并不幸福。

很多人活得不明白,迷惑多、烦恼多。

虽然社会高度发达,人民的物质生活非常充溢,然而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到处都是金钱的诱惑、到处都是网瘾少年、时时都在不断上演着犯罪……看看我们的生活,多少人为了生存,为获取更多的财富,一辈子摸爬滚打、追求、患得患失……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所谓的努力并没有让亲人和自己得到幸福……遇上这些情况,不免让人困惑,我们原本是想为自己、为亲人营造幸福人生的,到头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哪里?于是人们都在千方百计的寻找解决的办法。

解决种种人生问题都需要智慧,那么从哪里去获取这些智慧呢?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呢?蔡礼旭在讲座《家和万事兴》中说道:“幸福在于安于职守,敦伦尽分;幸福在于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幸福在于家庭和睦、父母康健、孩子乖巧聪明听话。

思考幸福人生作文

思考幸福人生作文

思考幸福人生作文假期时我将蔡礼旭老师写的《幸福人生十八讲》这本书带回家,有时间就静下心来读一读。

通过读书,我对蔡礼旭老师有了一些了解。

他专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

他的幸福人生讲座,以“落实德行教育、回到做人根本”为主题,影响遍及海内外。

这本书的名字叫《幸福人生十八讲》,那么,什么是幸福呢?这个问题我和其他人不只探讨过一次,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甚至有些人没有什么幸福的感觉,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像一只旋转的陀螺。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苦大于乐,忧大于喜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

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

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

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

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才会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如讲座中所言,做一个如法的人。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这是《幸福人生》讲座的主题。

提到了修身与待人接物,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就是任何事情没有做好。

要反过头来找自己的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教不好功课不可以怪学生。

性格不好不可以怪父母。

幸福的人生要靠自己去创造,靠自己去坚守。

对别人要学会宽容,对自己要懂得勉励和自省。

正所谓“知足而长乐”简简单单的才是幸福的。

意气用事,人生则无法走向圆满。

最近看了《幸福人生讲座》,越发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责任之重,任务之重。

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学校里都在学习、颂扬弟子规的精神,可是最该学习的是作为父母的和作为老师的我们。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身不正怎叫孩子正,借用蔡礼旭老师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个好战国的领袖走进孩子的课堂,告诉大家要学会友善,不要跟别人打架,哪个孩子会听,他的话多么的苍白无力。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1今天刚刚参加完为期4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启发很多,也有很多让人反省的地方。

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我形容这个课程是:世上最贵的课程,却是免费的,而且提供食宿。

让一个人受益一辈子的课程,免费让你学习,你愿意接受吗?参加学习的人没有年龄限制,下到咿呀学语的小孩,上到古稀之年的尊长,学乐融融,简直是人间仙境。

人间乐土啊;课堂上只有唯美,没有虚伪和猜疑,没有争斗,没有利益。

只有关怀与帮助,只有和睦相处,只有无偿帮助,只有爱。

通过4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

非常感谢中心的谭老师和义工团队,他们真的很辛苦,不为回报的为大家服务。

在学习的现场,他们都是非常有礼貌的问好,称呼所有的学长都为老师,源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讲座的第一天是蔡礼旭老师讲的《家和万事兴》、周泳杉老师讲的《新世纪健康饮食》。

通过蔡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家和的根本是夫妇关系,了解到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

周老师告诉我们健康饮食源于素食,吃肉对身体的伤害,并对地球的影响,对环境的危害,原来都以为只有吃肉才有营养,听后才知道是错误的,病从口入,都是吃出来的。

讲座的`第二天上午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

告诉我们教育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实质重于学生的内心教育。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或老师应是帮助改过,不应责备,教育其不再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专长。

多启发,少说教。

言教不如身教。

往往父母抱怨孩子管不住,或者觉得小孩不孝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小孩看在眼中,他们都是在模仿家长。

蔡礼旭幸福人生观后感

蔡礼旭幸福人生观后感

蔡礼旭幸福人生观后感幸福它是没有标准的,它就好似一道门槛,它的高低与否取决于自己的看法与定位。

下面是蔡礼旭幸福人生观后感,欢迎参考阅读!【篇一: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最近看了《幸福人生讲座》,越发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责任之重,任务之重。

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学校里都在学习、颂扬弟子规的精神,可是最该学习的是作为父母的和作为老师的我们。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身不正怎叫孩子正,借用蔡礼旭老师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个好战国的领袖走进孩子的课堂,告诉大家要学会友善,不要跟别人打架,哪个孩子会听,他的话多么的苍白无力。

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可千万不要做这个领袖。

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家长朋友向我“告状”,说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不好,那一点不好,几乎就没有好的地方。

我很不理解,老话说得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可现在的家长朋友这是怎么了?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压制别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人。

我们都在想让孩子圆我们的梦,可孩子就得放弃自己的梦,等他们长大做了父母,也会让他们的孩子去圆他们的梦,这样下去越往后的孩子越可怜,而我们是“罪魁祸首”。

我们应该去尊重孩子的思想,多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做到的却不多,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

如果是违心的,孩子是会感觉到的,这样的褒奖不如不奖。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要参加比赛或者演出时,不免有紧张的情绪,此时你就会在心里念叨“不紧张,不紧张”,可结果真的不紧张了吗,不是!反而更紧张,因为你一直在暗示自己紧张。

教育孩子也同样,你整天说他的缺点,“啊,你看你这不如谁谁谁,那做的不好……'那孩子就在你整天的这些“不好”的暗示下生活,孩子心理得到的是“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就是不好”,就这样一直不好下去,这是父母给的暗示。

而相反的,咱们只看孩子的好,天天说它的优点,孩子就一直按着“好”的暗示发展,越来越好。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2)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2)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2)
妈妈之所以让你从小学习经典,就是想让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你以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妈妈很后悔没有更早一些让你接触这些,所以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来学习,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现在的社会虽然很先进,但是却缺少个人修养的培养,而读经典就是学习以圣贤的教诲。

无论何时,都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的对待他人,不可瞧不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别人身上具有的你可能没有,开始学经典了,也就成了孔子的学生,孔子两千多年来就被世人所尊敬,敬重,你应该感到骄傲,所以更应好好学习!给孔子像行礼,就是让我们生恭敬心。

为了你的志向早日实现,妈妈会尽力来帮你,在你小的时候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将来所用!
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听《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听《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听《幸福人生讲座》有感听了王老师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以及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心灵得到滋养的感觉,同时却又忧心于我们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

何谓幸福?在西方人看来,物质丰裕、个人得到享受就是幸福,而这种幸福却没有稳固的根基,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的幸福,势必充满竞争,当这种竞争演绎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引发战争,在这个时候所有人的幸福都将瞬间崩塌。

而中国人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幸福人生的根基在于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要从小积福,而后造福,最后到老年的时候才能够享福。

只有从小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讲求孝道、仁爱、慈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替他人着想,与他人和谐共处,最终才能走向有稳固根基的共同幸福。

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我感悟到,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生理的感受,物质的丰裕所带来的满足仅仅是一时按习性生活得到的快感,既不真实也十分浅薄,而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它是一种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通过爱他人、爱家庭、爱社会所得到的一种心灵充盈的感觉,这种感觉直达心灵,深入我们的灵魂,并且可以用我们的爱不断创造,一直延续。

这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每一次我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孝顺我的父母,为这个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时候,心里的那一种快乐总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圆满,而每当我同他人竞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争夺,纵使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那一种快乐却那么平淡,并且总是伴随着一种空虚与愧疚。

而更让我震惊的是,回首自己走过的二十载人生,发现真实圆满地快乐却远远少于那些虚幻、平淡的快乐,顿悟到自己的人生原来一直在歧途上行进!而我又在思考,为什么我到现在才明白这些老祖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道理?回想起自己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我找到了答案。

我们从小便没有系统的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弟子规》这本书我到高中才听说过,初中、高中课本里那些经典的文言文,甚至《论语》、《孟子》等也沦为唯一的作用只有做默写题,那些经典的语句、朴素的真理只入了我们的眼睛、大脑却从来没有用于滋养过我们的心灵,无怪乎我们一直在狂奔却不知道自己一直在错误的路途中迷失了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每当上课前,老师都会问:同学们,过去的第一周里你们过得快乐吗?而当我反思自己过去时间里的经历和心情时,结果常常是觉得自己过得不很快乐,不幸福,可回想一下却又觉得使自己烦恼的并不值得如此闹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呢?其实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反问一下自己,幸福又是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拥有幸福生活咧?
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

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

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

谁让我们气的?谁让我们痛苦的?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

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

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如讲座中所言,做一个如法的人。

蔡礼旭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

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

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

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

每周六我都会给爸妈打电话,讲讲自己一周里的经历或问问家里的情况,如果没有按时打电话,妈就会牵挂着,或看QQ动态来了解我。

作为子女我们真该多多理解关心爸妈。

想想自己上星期还因为爸对我发脾气而和他冷战,真是后悔,爸的生气还不是因为牵挂关心我?不回电话多伤父母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

反思一下:我们在父母的人生历史当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篇了吗?能够让父母每一次想到我生这个女儿真是没有白生,我生这个儿子真是非常欣慰!假如父母那一本历史当中时时打开来都是这样的满足,那我们这一生在父母当中的历史就写得非常有价值。

我不奢求给父母每一页的骄傲,但自己一定要让他们满意。

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

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

蔡老师的讲座中对我有深刻影响的还有关于婚姻的一讲。

“人与人相交往一定有它的自然的轨迹发展过来。

人跟人一开始认识,从相识开始,相识之后慢慢的才会相知,互相了解,进入相知的状况。

”可我们多少人极易因误解而结合,因知道了、了解了而分开,好荒唐。

这样子,让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我觉得不否认一见钟情,但不能把人生全部交托给第六感。

看人一定要客观去看,要在平常他处事待人当中去看,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

如果只看到TA对你的关注而忽视平时的表现,那么我们很容易被蒙蔽。

蔡老师总结的五个词很经典: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

两个人相知并且惺惺相惜、互相理解才能相互扶持经营生活。

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爱,爱不是一时的甜言,不是一刻欢愉,爱要彼此理解,付出,关心你以及关心你的家人,对彼此负责。

如果还没有遇到爱情,不要因为寂寞而急切,何不随缘?缘满时,自然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最后记起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如果有所不得,先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何不妥。

自身修习完善自然会收获应得的。

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

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金盆银匙、锦衣美食的人,未见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饭的人,未见得不幸。

这个世界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为幸福的源泉。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人生意义取决于灵魂生活的状况。

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德性取决于灵魂的高贵。

幸福人生就从自我修养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