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作者名片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②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
③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2.背景资料《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
此题下共有两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刘禹锡因参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受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谪居九年。
他在遭受严重打击后,虽然苦闷,但并没有消沉。
《秋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这首诗就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时写给在长安(今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第六单元_课题1_常见的碳单质_第一课时_导学案

3、我国北京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研究小组研制出了C60分子,它形如足球。它的一个化学分子是由______个_____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
4、选用下列物质填相应用途的空格中:A炭黑、B木炭、C活性炭、D焦炭、E金刚石、F石墨。
5、干电池用碳棒作正极,这碳棒的主要成分是()
A、炭黑B、木炭C、石墨D、活性炭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碳元素单质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
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
D、C60是新发现的一种碳的单质
7、经测定某物质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课题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C60(1)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高温下的润滑剂______做钻石_________
除去食品或者工业产品中的色素_________
裁玻璃刀_________做铅笔芯____________
以上的用途,都是用到了各种物质的____________性质。
5、通过自主学习,你对本节内容还有疑问?
(2)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只是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人们根据这一点,在一定的条件下把石墨变成了金刚石。(阅读教材P106)。想一想,石墨变金刚石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教学过程
反馈检查
A一定是纯净物。B一定是单质。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混合物
8、如图所示,将活性炭投入盛满黄绿色氯气的集气瓶中,立
3、比较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与用途。填写下列。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1、2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1、2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共有两课时。
主要内容为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以及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
其中,第1课时将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第2课时则着重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处理余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处理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步骤。
3.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步骤,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计算方法。
5. 处理余数:讲解如何处理余数,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概念、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步骤,以及处理余数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例题:23 ÷ 4 =答案:5 356 ÷ 7 =38 ÷ 9 =答案:56 ÷ 7 = 838 ÷ 9 = 4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同时,我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关注1. 情景引入:我选择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旨在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第六单元 陈涉世家二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单元 第21课 陈涉世家(二)【学习目标】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能理解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原因。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并体会文章情感。
2、文言文中特殊句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句吴广以为然。
句祭以尉首。
句3、给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字注音。
闾.左( ) 屯.大泽乡( ) 以数谏.故( ) 数.有功( ) 为天下唱.( )置人所罾.鱼腹中( ) 篝.火( ) 陈胜王.( ) 新知探究探究一: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解释下列字词。
闾左.. 谪戍..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死.国可乎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往往..语 指目..探究二:翻译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重点语句。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天下苦秦久矣。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固以怪之矣。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综合提升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2、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义制造舆论准备的?【当堂检测】(一)通假字:①发闾左適戍渔阳②为天下唱③固以怪之矣④被坚执锐(二)词类活用:①天下苦.秦久矣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三)一词多义:王:攻宜为王()大楚兴,陈胜王()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等:等死,死国可乎()公等遇雨()(四)古今异义词:①今亡.亦死古义:今义:【学后反思】【知识链接】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导学案设计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挚感情。
〖学习重点〗1、诵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人有悲欢离合,别离难免,于是送别诗应运而生。
自古以来,送别诗大多充满了伤感凄清的愁绪,总是带着“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凉不舍,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愁苦不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无奈。
然而送别诗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送友人》一诗,就体现了李白送别诗的突出特色。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高峰。
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g进酒》等。
2、创作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三、预习设计1、请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补写完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我们家的男子汉》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徽、谜”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准备】
准备笔和书。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检查预学,认识生字和多音字→结合小标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课文,找到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的原因。
【作业设计】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小男孩被称为“男子汉”,是因为他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勇敢沉着。
B.他又一次买东西失败后,“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这说明他丧失了信心。
C.通过文章生动、风趣而又含蓄的语言,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D.文章三个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改为:吃饭爽气、渴望独立、勇敢沉着。
2.《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是(),是一篇成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课文以()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用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逐渐成熟、()、()的男子汉形象。
3.把你小时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壮举用生动、幽默的话写出来。
4.小练笔:我们班的男子汉。
【参考答案】
1.B 提示: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选择。
B 选项,小男孩特别想独立,在第一次买东西时,忘了买什么,“我”替他和营业员说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沮丧,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
2-4 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六单元单元导学案

1.阅读相关文章,怀念小学生活,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
2.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填写时间轴,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同学分享。
3.收集、筛选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长纪念册。
4.策划毕业联欢会活动,学写策划书,制作节目单,举办毕业联欢会。
【单元任务群目标】
任务群类型
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课文编排
教材围绕“难忘小学生活”的主题,编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活动板块。两个板块紧密关联,“回忆往事”板块的活动唤起了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往事的重现又激发了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在开展“依依惜别”板块的活动时有了更深的感情基础。本单元沿用五年级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编排方式,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个板块都编排了“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其中“活动建议”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提供了具体的活动任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阅读材料”属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资源参考,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使用这些材料。
3.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学习“编年体”与“栏目式”的资料整理方式。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填写时间轴。
2.结合时光轴分享难忘回忆,学习如何通过筛选整理信息来制作成长纪念册。
3.用书信、毕业赠言等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真生活,激发对母校、对师友的情感。
2.学习文章,感受刘绍棠、黄蓓佳对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怀念。
3.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自己对小学生活的依依惜别之情。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根据本单元内容制定好综合性学习计划。
2.回忆六年来在老师教导下成长的点点滴滴,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六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人文主题
本单元为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为“难忘小学生活”。这个单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进入这个单元的学习时,即将告别生活六年的小学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珍藏记忆、表达情感、祝福未来的同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解读单元名称:走进信息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的存在及其价值,了解古今的主要信息传递方式,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自主策划学习活动并开展活动。
如何在整合中实现这些目标呢?就是要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才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活力得到更多的释放张扬,当然教学就会更加精彩。
1.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2.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3.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5.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6.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认识5个生字。
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7.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8.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解决措施:1放手自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放手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放手探究,提升探究的水平。
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还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习准备 1、准备综合性学习相关的课件;2、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留心收集感兴趣的信息。
课时安排 14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班长组织背国学经典一段前置作业1.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小组交流一、阅读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二、分组讨论,制定计划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重新组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形式预期的成果班级展示 1.交流活动计划:2.修改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反馈练习收集资料:你知道人类或者动物传递信息有哪些方法?学习过程第二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欣赏佳作一篇(语文科代表准备)前置作业 1.列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五篇阅读材料。
班级展示一、快速阅读,了解概况1.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2.课堂交流(1)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现代:()—→当代:广播、电视和()。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特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反馈练习1.举例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学习过程第三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欣赏美文一篇(小组长准备)前置作业默读五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班级展示重点阅读,深入体会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思考: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2)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2)你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3)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反馈练习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学习过程第四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背诵国学经典一段(班长负责)前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
如: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的信息的渠道爸爸妈妈我班级展示一、全班交流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二、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新课标第一网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反馈练习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学习过程第五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欣赏美文一篇(小组长准备)前置作业明确任务,选择立场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班级展示小组讨论,充分准备一、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二、展开辩论,陈述观点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反馈练习总结同学们在辩论中的观点:———————————————————————学习过程第六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准备背诵国学经典一段(班长负责)前置作业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2.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3.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4.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班级展示开拓思路,确定主题1.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3)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4)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5)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6)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2.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制定计划,明确任务4、交流研究计划。
反馈练习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学习过程第七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欣赏美文一篇(小组长准备)班级展示一、组内交流信息二、学习处理信息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探讨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
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继续搜集材料。
反馈练习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学习过程第八课时重构与反思课前活动欣赏美文一篇(小组长准备)班级展示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3)我们有哪些资料?可以怎样表达?———————————————————————(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反馈练习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