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六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自然和科学的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植物的结构与生长1. 植物的结构部分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

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支撑植物并输送水分和养分,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花进行有性生殖,果实是花的成熟形态。

2. 植物的生长需要光、水和养分。

光合作用是植物制造食物的过程,需要光能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

3.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和无性。

有性繁殖通过花进行,受精后形成种子。

无性繁殖通过根茎、茎叶或花轴等部位进行,不需要花和种子。

4. 植物对外界的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阳光、水、温度和土壤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 动物的结构由头部、躯干和四肢组成。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结构上有所差异,适应了各自的生活方式。

2. 动物根据其食物来源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消化系统来将其转化为能量。

3.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两种:行走和飞行。

行走是动物通过四肢的运动来改变位置,飞行是动物利用翅膀在空中飞行。

4.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和无性。

有性繁殖通过交配和生育后代实现,无性繁殖通过分裂、发芽等方式进行。

5. 动物也会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

气温、饮食和栖息地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动物的生存。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它们的分子间距离和运动状态不同,导致了它们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2.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改变了物质的状态而不改变其化学组成,如溶解、沉淀等;化学变化改变了物质的化学组成,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3.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常见的现象。

燃烧释放能量,溶解和融化吸收能量,这是因为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需要能量的参与。

4.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测量,如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

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知识点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下这个学期我们所学习的主要知识点。

一、植物与动物1. 植物的组成:根、茎、叶和花的结构及功能;2. 植物的繁殖: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繁殖方式;3.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区别;4. 动物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层级结构。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变化规律;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溶解、燃烧和腐蚀等常见性质;3. 能量的转化:光能、热能、化学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换。

三、天体与地理1. 太阳系:太阳、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2. 星座与季节:北斗七星、仙女座等星座的特征及其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3. 能源与环境:石油、煤炭和水能等能源的来源、利用与环境影响。

四、健康与安全1. 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均衡、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卫生习惯;2. 安全知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等基本安全常识;3. 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五、科学实验1. 科学探究:提出观察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2. 常见实验:例如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制作图表等实验操作。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的知识点就是这些,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祝大家学习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上文章为根据题目设计的格式写作,力求满足字数要求、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流畅。

)。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在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物质、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学期所学的重点内容。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在物质与能量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物质的性质是指物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质的质量、硬度、颜色、透明度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由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例如水的蒸发和冰的融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例如铁锈的生成和火焰的燃烧。

3. 能量与能量转化能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在物体间传递。

我们学习了热能、电能、声能和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了解到能量转化是物质变化和运动的基础。

二、生物和环境1. 动物和植物的特点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以及它们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方式。

动物的特点包括多样性、进化和适应性。

植物的特点包括自养性、多样性和生活习性。

2. 生物的组成与结构生物是由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

我们了解了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不同器官和系统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生物和环境的学习中,我们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保护环境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遵守环境法规和减少污染。

三、天文和地理1. 天文知识我们学习了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机制。

2. 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由许多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图是一种描述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工具,通过学习地图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六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六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六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科学等。

以下是对本册科学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

一、生命科学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光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

植物的生长周期:种子→幼苗→成熟植物→开花结果→种子。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胎儿→出生→幼崽→成年。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科学研究。

二、地球与空间科学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会相互碰撞、分开或滑动。

地球的自然现象: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的移动导致。

火山:地壳中熔岩和气体通过裂缝或火山口喷出。

太阳与太阳系:太阳的结构与特点:核心、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太阳系的主要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物理科学力与运动: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类型:推力与拉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热与能量: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荷的积累与释放。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磁铁的性质:吸引铁质物体,有北极和南极。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影响。

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六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册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科学期中复习

六年级科学期中复习

六年级科学期中复习一、填空1、是我们由少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女孩在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要些。

这个时期我们的、都发生巨大变化。

2、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她)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

3、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4、人的一生有两个最快的生长期,即期和期。

5、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我国青少年青春发育期和性发育期年龄不断。

6、小学三至六年级合理的睡眠时间是小时,合理的学习时间是小时。

合理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小时。

7、科学用脑的五要素是、、、、。

8、叫遗传,遗传使物种;叫变异,变异使物种更加。

9、各写一条生物遗传与变异的谚语:遗传变异10、变异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另一种是三叶草的变异品种是。

11、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他从、、、、、七个方面对豌豆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用紫色花与紫色花进行人工授粉,后代是色,用紫色花与白色花进行人工授粉,第一代是色,第二代有色,也有色。

12、父母都是褐色羊,而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羊,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

13、被称为“水稻杂交之父”。

他是采用生物的原理培育出杂交水稻的。

14、现代人是通过来了解古代生物的。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年被发现的。

化石是在地层中保存了年的以前生物的。

如果把比作一本书,那么就是书中的特殊文字。

15、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的学术巨著《》成了现代生物学的经典。

他认为:生物是通过、和从到,从到,种类由到一直发展进化着。

16、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观点提出了挑战。

二、判断题1、我们已经长大了,男女生最好不要交往过密。

()2、父母是高个子,子女一定也是高个子。

()3、生物界各种各样的昆虫都是遗传与变异的结果。

()4、变异有害无益。

()5、“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遗传现象。

()6、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7、恐龙、蟑螂、大熊猫、银杏都是现存的活化石。

()8、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只是生存过的物种的一部分。

最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最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不能放大(且图像大小不变)不能放大(但能把图像缩小)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

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注意移动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六年级上册期中的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期中的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期中的知识点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对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语文知识点1. 诗歌鉴赏:复习前几单元学过的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掌握诗歌的特点、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

2. 文言文阅读:复习古代文言文课文,了解古代文化、名人故事,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词语积累与应用:复习上册学过的词语,积累词汇量,灵活应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中。

4.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章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5. 作文写作:复习写作的基本要求,锻炼写作能力,提高表达和组织思路的能力。

二、数学知识点1. 乘法与除法:复习乘法口诀表,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与除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分数与小数运算:复习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掌握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

3. 图形的认识与计算:复习平面图形的名称、性质和判定条件,掌握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4. 数据和统计: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制作图表的方法,提高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5. 逻辑推理与整数运算:复习逻辑推理题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提高解题的思维逻辑和运算能力。

三、英语知识点1. 词汇与语法:复习六年级上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包括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等。

2. 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短文和对话,了解语境中的词汇及句子的意思,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写作与口语表达:练习书写和口头表达,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四、科学知识点1. 植物生长与变化: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组成部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了解植物的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动物与人的生命关系:学习动物的类别、特征和习性,了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依赖和保护动物的意义。

3. 物质与能量:学习物体的特征、性质和测量方法,了解能量的传播和转化形式。

4. 科学实验: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学会记录观察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苏教版)第一课、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可以看清楚。

2、微生物是(荷兰)国的(列文虎克)发现的,他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那些细菌、病毒、霉,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5、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变形虫、大肠杆菌、酵母菌、硅藻、鼓藻、钓钟虫、水蚤、轮虫、草履虫。

第二课、牛奶变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杆菌)、(球菌)、(螺旋菌)。

(乳酸菌属于乳酸杆菌)3、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4、细菌对人类带来的好处有(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和产药品的生物塑料)、(帮助人消化)等,但也有这的不利之处,不利之处有(会引发和传播疾病)、(使食物腐败变质)等。

5、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方法有(保证食物新鲜)、(及时加工食品)、(缩短存放时间)、(妥善保存)等。

6、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物身上吸收养料。

(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8、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二、判断题。

、捂住鼻子打喷嚏可以减少病毒和致病细菌的传播。

()2、细菌不会制造食物,也不需要“吃”食物。

()3、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4、我们人类的嘴巴很干净,没有任何细菌。

()第3课、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潮湿)的(温暖)的条件下很容易发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填空题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3.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或三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也可以这么理解: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省力;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杠杆费力;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5.(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6.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使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是,左边阻力乘以(阻力臂)等于右边动力乘以(动力臂)。

或(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7.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省力杠杆的是(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核桃钳、钢丝钳、),费力杠杆的是(火钳、镊子、筷子、面包夹、鱼竿)。

(跷跷板、天平杆秤、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面包夹、理发剪等)。

8.“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9.开瓶器、面包夹、镊子它们这些杠杆的支点不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

10.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11.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12.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13.螺丝刀是根据(轮轴原理)制造的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14.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当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来带动轴转动时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当轮轴的轮不变时(轴越大)用轴来带动轮转动时就越(不省力)。

15.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16.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17.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轮轴:(门把手、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车把、扳手、辘轳)等。

1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19.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0.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22.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23.起重机、吊车、塔吊等都运用了(滑轮组)。

24. 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④滑轮组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改变用力方向能省力既能省力既能省力不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如果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④),其次是(②、③),不省力的是(①)。

25.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26.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斜面的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27.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上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各种针类、楼梯、螺丝钉、帽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28.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

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29.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30.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31..自行车的特点: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是依靠(人的力量)前进的,(链条)与两个(齿轮)的啮(niè)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32.自行车上运用了(杠杆)(如:刹车、车铃的按钮)、(轮轴)(如:把手、脚蹬子)、(斜面)(如:螺丝钉、螺丝帽)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这些简单机械起到(省力)或(方便)的作用。

33.自行车上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的关系是: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34.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杠杆:刹车、车铃按钮、后架上的弹簧夹轮轴:车把手、小齿轮和后车轮、脚踏板和大齿轮滑轮:车轮和车轴、脚蹬板和脚蹬轴斜面:螺丝钉二.实验题1.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2.实验:斜面能省力吗?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实验方法:(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3)比较直接提升小车和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

3.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材料:坡度不同的两个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改变的条件:斜面坡度的大小不改变的条件:玩具小车的轻重、斜面的光滑程度实验方法:(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小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大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3)比较在两个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

4.研究的问题: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吗?我的假设: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块的高低)不改变的条件:同一个重物,同一块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实验方法:(1)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2)用测力计勾住重物,用同样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3)记录下在每种斜面上用力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填空题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所以横梁一般都是(立着)放的,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材料越(薄),抗弯曲能力越(弱);材料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4.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材料)、(横梁的长短)、(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的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6.一般情况下横梁是(立)着放的,因为横梁立着放虽然减少材料(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强)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7.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了?(因为瓦楞纸中间的结构是是W是形,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8.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形状)三种。

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是(改变形状)。

9.拱形承载重物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10.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状)保持不变,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11.古代的城门、桥梁造成拱形,是为了(更加牢固)。

12.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13.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如手捏鸡蛋不易碎)。

14.塑料瓶的上部、底部为近似(圆顶形),中部为圆柱形。

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软的地方在(瓶身)。

15.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

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16.生活中的拱形有:(拱门、拱桥、拱窗、窑洞、肋骨、足弓等);圆顶形:(头盔、龟壳、贝壳);球形:(乒乓球、蛋壳、果实、头骨)。

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弓、乌龟壳、蛋壳、贝壳)。

17.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18.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要粗的多,而且(各个方向的抗弯曲力都相同),即重量轻、强度高。

管状的手臂骨、腿骨,植物的杆、茎,钢管都是应用了这个原理。

空心管不但(抗弯曲)能力强,而且中间还可以输送气体和液体。

许多植物的茎、动物的的骨头、生活中的钢管都是空心的,是因为:(同样多的材料,空心的管状比实心的棒状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能力都相同)19.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斜杠,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不易变形。

20.框架结构中,斜杠使长方形的框架变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框架更牢固。

21.三角形、四边形是框架结构的最基本的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