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观

探究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观我们需要明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性思维、跨学科思维等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模仿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美术的魅力和艺术的魔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美术作品是人类审美情感的载体,是美的表达和体现。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观赏作品时能够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
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和体现,它也是时代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遗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观赏作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而跨学科思维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创作和表现,更多的是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懂得互相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体会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精神。
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美术教育,孩子们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一、培养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们可以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艺术作品,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发展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发展创造能力。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作活动,例如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让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些创作活动,学生们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感。
三、促进跨学科学习美术教育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们在不同的学科中建立关联和联系。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通过绘画来表现科学知识、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让学生们在美术创作中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创作和观赏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艺术家们的情感和创作意图,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学生们可以感受和理解艺术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美德和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几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跨学科学习,培养情感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一、设置情境引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在学习静物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或者校园里观察并采集各种不同的静物,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所观察到的静物进行绘画创作。
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三点教学方法

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三点教学方法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表达。
当学生欣赏一幅画作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觉得这幅画作想要表达什么意境?”、“画中的色彩和构图是如何表现出主题的?”等,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发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和艺术表达方式。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深度。
这种教学方法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项目化学习法项目化学习法是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美术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美术展览,让他们自主选择作品、设计展示板,并进行展览。
通过这样的项目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更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项目化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美术欣赏的乐趣。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符合核心素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使学生在感受美的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水平。
三、多元化评价法多元化评价法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通过多元化评价法,教师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多元化评价法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者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究竟如何通过核心素养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从引导学生多多观察开始。
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观察各种自然景物,或者在课堂上通过投影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事物。
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锻炼,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不仅仅是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绘画、手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将自己眼中的美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不同的风景,或者通过手工制作展现出自己对色彩的感知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的表现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也能更好地锻炼其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评析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构成,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的美和不足之处。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创作、展示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欣赏美,更能够对美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看法。
五、结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多观察、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批判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也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希望广大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还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核心素养教育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美术教学也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形成的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方法与学科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扮演着引领、指导、支撑、保障、贯通、融合等多重作用。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艺术素养是核心素养中学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丰富的美术实践和深入的美术教学来培养。
美术教学是一个以表达和表现为核心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美术教学来提升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发现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眼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名家作品,分析名家作品的构思、题材、表现手法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他们发现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力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力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风景、生活物品等,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所观察到的美景和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的素材和题材,引导学生自主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美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环,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核心素养教育中,美术课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进行浅谈。
核心素养与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个人、社会和跨文化的问题与挑战时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应该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
首先,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美术课堂,学生可以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上各种艺术形式,并通过绘画等方式表达自我。
这种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恰恰符合核心素养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其次,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美术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研究和模仿传统艺术形式,还可以进行创作和创新,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与核心素养中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相一致。
最后,美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研究美术,学生可以欣赏、理解和传承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这与核心素养中的审美与文化素养相符合。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些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艺术实践。
通过组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实践,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创作中获得对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解和应用,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实现自我发展。
结论美术教育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析美术欣赏课的特点。
通过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评估其效果并进行总结。
研究发现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面,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以进一步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质量。
本研究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案例分析、评估、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多种方面,它们是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的理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合核心素养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既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也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目前对于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有效地融入核心素养元素,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有必要深入研究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深入分析核心素养与小学美术教育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地整合核心素养理念,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核心素养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观察思考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2. 探讨美术欣赏课的特点与优势,深入解析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悟美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在小学阶段,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美术欣赏课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理解、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意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要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展的一种综合素质。
在美术欣赏课中,核心素养即是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的关于美的认知、情感体验和审美眼光等。
这不仅对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影响。
其次,小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促使其自觉参与到艺术创造与体验中。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视野,感知美的世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同时,美术欣赏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为他们艺术创作和生活中的美感建立基础。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适应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艺术作品,如中国传统绘画、西方油画、素描等,从而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
同时,也需要在课程中引入当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观点。
此外,可以通过参观美术馆、画家工作室等活动,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深他们对艺术的体验与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欣赏。
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艺术作品的背景知识和创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含义和作者的艺术意图。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主动思考,交流意见和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开展鉴赏分析、模仿练习和创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深入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
因此,小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意义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仍需努力尝试实践。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认识图形标志》课堂教学为例不仅注重美术课特有的图像识读的能力培养,认识欣赏了许多的图形标志,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它的创意内涵同时新课标要求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角色扮演,感同身受,益智激趣导入将互动探究,自主赏析,指引学生主动表达运用联系生活,尝试设计,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将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创意,生成有效课堂最后利用微课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形成图标设计理念。
【关键词】图形标志;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创意内涵;
作为小学美术三年级学段的“欣赏·评述”课既要启发学生欣赏创意标志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表达想法。
在课前构思本课时我深刻意识到欣赏课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所以大胆加入尝试设计图形标志的环节,凸显美术课应具备的视觉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并在完成成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标志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谛,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整节课,让学生在了解图形标志的重要性的同时,明白它色彩单纯、概括简洁、易记、易辨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其在生活中广泛被运用是为了将图形标志的特点,帮助人们表达某种特定信息和含义,传递意义。
一、角色扮演,感同身受,益智激趣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在导入环节以学生的主观角度设计了生活中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动物城里的巴士司机和鼓浪屿的小导游,通过直观的视频与图片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的欣赏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图形标志。
游戏一:播放巴士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的视频让学生模拟成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进行行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互动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
有趣的视频动画形式符合三年级学生学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图形标志的学习兴趣。
游戏二:让学生扮演鼓浪屿的小导游,展示鼓浪屿风光,旅行过程中出现的图标学生能很短的时间内明白其意思,如禁止喂食、当心触电、出口等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标志,让学生主动分享你看到的图形标志表达怎样的意思,两个益智游戏的设置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标志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加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师生互动总结出图形标志是时刻指示、引导我们的生活,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引出课题。
二、互动探究,自主赏析,指引学生主动表达。
图像作为人类的传播与交流工具之一,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教授环节设置了两组不同的图形标志的互动探究活动,第一个是进行图形标志分类游戏,第二个是完成图形标志任务卡的填写。
两个互动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具有科学性,能有效的生成学生学习的成果。
活动一:将不同的图形标志让学生进行识别、分类,通过两组同学进行实物展板和电子白板的分类探究游戏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学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图形标志的特点进行分类,如:根据外形、色彩、功能等方面。
学生分类结束后让学生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说说分类的理由,发挥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结出分类:指令类、警告类、禁止类,特点:色彩单纯。
在分类活动的基础上展示两个图形标志进行对比分析,引出其图案概括、简洁;易记、易辨的特点。
学生的经验识读能力往往来源自己的生活从少儿时期积累的图像识读将会
极大地提升其审美素养,通过欣赏大量生活中的图形标志发现其涵盖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在欣赏有创意的品牌标志时设计图形标志学习任务卡填写环节小组成员四人讨论之后填写完成任务卡并运用语言分小组分组汇报表达:1、你看到了什么图案?2、这个图案让你觉得怎样?3、它表达了怎样的意义?用
递进的方式挖掘你观察到的图形标志的创意内涵,举例厦门育才小学校徽图案造型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鼓浪屿标志,将其自然风光与厚重的人文历史浓缩于标志之中;三坊七巷标志,运用马鞍墙作为标志性符号呈现出传统美感;厦门航空,形似白鹭、飞机,寓意上进行优化具有活力与现代感;福州地铁,以榕树为设计基本元素,选取绿色代表地铁绿色环保;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这些图形标志的创意内涵,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图形标志表达感受与认识,发现其造型简洁、富有美感、传递意义的共同点。
三、联系生活,尝试设计,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生活是一切创意的来源在尝试设计的环节联系了学生自己的校园生活,将校园生活中的场景如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教室、楼梯、洗手区等他们熟悉的场所需要的图形标志为切入点让学生构思,可以给这些场所设计怎样的图形标志?使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校园中的图形标志的小任务中。
虽说是美术欣赏课但在成果展示环节应该凸显新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特有的创意实践和图像识别的特征。
这样本节课既有学生对图形标志进行的欣赏和表述以及书写表达同时也在学会实践环节将教师提供的一些场景元素让学生提取有效的素材进行创意表达,教师通过为校园图书馆设计的爱惜图书的图标,引导学生设计用黑色勾线笔简单勾勒出校园场景的图形标志。
完成学生本节课生成的创意成果。
四、成果展示,交流创意,生成有效课堂。
评价环节让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图标放置在校园场景中并说说自己设计了怎样的图形标志,传递着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表达创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图标成果和创意表达能够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实效性。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意思想并进行互相补充,如有学生设计
了科学实验室里的图形标志,想要表达禁止吵闹的意图但内容却不符合就现场邀请请其他同学帮忙改改更符合表达的意思。
这样既生成了有效课堂,也增加了学生创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孩子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向更高程度的创意思维进行拓展。
五、微课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形成图标设计理念。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始终要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标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以形传意”的功能,以自己设计的福建省少年先锋章为例将创意构思制作成微课视频,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设计一个图形标志的步骤:1、解读主题2、构思草图3、提取元素4、手绘设计稿5、设计完成,通过五个步骤的设计完成了简洁概括、具有内涵的少年先锋标志,并制成了成品奖牌运用在生活中。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掌握图形标志的设计步骤的同时传达了学以致用的图形标志设计理念。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仍需努力尝试实践。
本课《认识图形标志》的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美术课特有的图像识读的能力培养,认识欣赏了许多的图形标志,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它的创意内涵,而且发挥核心素养中创意实践的重要作用将创新意识主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尝试动手为校园各处环境设计了恰当美观的图形标志并鼓励学生用文字、语言表述自己的创意,创生出高效而灵动的美术欣赏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萍萍,王福阳.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魏思东. 儿童生活美术创造教育构建[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