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_张博润
珍极与日本酱油业巨头合资组建新公司

402008No 20Se ria l No 197Chi n a B re w i n gResearch Report表3糖醇转化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Table 3 Fer ment ation tm i e and transf or m ing r ate of glucose to et han o l 时间/h糖醇转化率/%不通气通气(3m i n /6h )通气(3m i n /3h)000065 176 0411 211213 8019 8320 692448 2961 2262 083057 7774 1575 883667 2682 7882 784881 0583 648450图3糖醇转化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F i g ur e 3 Curve of f er ment a ti o n tm i e and trans f or m ing rat e of glucose t oet hano l由表3和图3可见,通气时糖醇转化率明显加快,第36h ,通气量较大时的糖醇转化率已达到了83%,通气量较小时的糖醇转化率也达到了83%,而不通气情况下的糖醇转化率却仅仅为67%,直到第48h 糖醇转化率才达到81%。
可见,糖醇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残余还原糖和酒精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均体现了通气对发酵的有利影响。
2 4酵母细胞数量(见表4)表4酵母细胞湿重Table 4 Wet weight t able of yeast cell项 目不通气通气试验(1)通气试验(2)酵母细胞湿重/(g L -1)333843由表4可见,当对反应醪不通气时,酵母细胞量较少,通气后酵母细胞量增加。
2 5玉米发酵醪残渣含氮量发酵的残渣烘干后,含水率为4 6%,运用Lane -Eynon 法测定其含还原糖浓度为10 25%;运用凯氏定氮方法测定其含总氮量为3 35%,即含蛋白质量为20 94%。
饲用酵母及其衍生物产品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富含有机微量元素的酵母 (酵母铜、酵母铁、酵母锰、酵母硒、 酵母铬) 如富硒酵母细胞内的有机硒含量达90%以上,主要存在形式是蛋 氨酸硒,还有少部分硒与多糖或其它有机小分子结合。硒是生物体正 常生长和生理功能所必需重要的微量元素。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的主要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影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促进蛋白质合成,参与CoA和CoQ的合成,同时还是与电子转移有关的 细胞色素的组分。 硒的缺乏会损伤生物体内的细胞膜和细胞膜器,导致体内谷胱甘 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下降,体重减轻,营养物质利用效率降低。 目前生产中硒的主要添加形式仍然是Na2SeO3,而无机硒毒性高、 添加的安全剂量比较低,加上生物体对硒的绝对需求量较低。添加过 高的无机硒具有较大的毒性,因此,有机硒作为一种更安全、更环保 的添加剂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人类
农业、
酵母菌
畜牧业
环境
酵母细胞壁多糖:酵母细胞壁主要分为三层:细胞壁外层为甘露糖—蛋白质结合物, 中间为β-(1,3)-(1,6)葡聚糖,内层为几丁质。其中β-葡聚糖是最有效的免疫 刺激剂,酵母细胞壁中葡聚糖的主链为1,3-葡萄糖苷键连,支链主要以1,6-葡萄 糖苷键结,这不同于一些常见的糖类的-1,4糖苷键结的线形分子结构。特殊的空 间结构,能够为生物机体血细胞或巨噬细胞上的受体所识别,从而造就了其特殊的 免疫功能。 酵母β-葡聚糖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提高生物体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2、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提高生物体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反应。 3、提高生物体抗病能力,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4、能有效缓解生物体肝脏损伤,如降低肝脏和血液GPT,GOT的活性。 5、具有一定促生长的作用。 酵母甘露寡糖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识别、粘附和排除;可与有害细菌的聚集素结合遮盖它的 结合部位,干扰有害细菌在肠道内定植繁殖,减少肠道细菌病的危害。 2、是有益细菌的营养物质,能促进有益细菌的繁殖。 3、可增加细胞因子的释放,而细胞因子则可以协调不同免疫细胞的活动;提高 白细胞介素的浓度,白细胞介素可使T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强干扰素的活性。 4、对毒素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特性的研究

水资 源 的短缺尤 其 是 现 实 可利 用 的 淡 水 资 源 的缺 少 日 受到 重视 , 体 的污染及 各种 污水 的处 理成 为 了学 者 益 水 们关 注 的热点 , 絮凝技 术 以其 基建 投 资 少 , 处理 时 间短 的 特点 广 泛 应 用 于 水 处 理 领 域 , 其 是 各 种 污 水 的 预 处 尤 理 。微 生 物 絮 凝 剂 ( c b l l cl t B f cu Mioi o ua 或 i oc- r a fc n o l l t为通 过直 接利用 微生 物 细胞 、 提取 物或 代谢 产 物 a) n 细胞 提取 、 制而得 到 的有 絮凝 活性 的物 质 , 精 克服 了无 机 和 有 机 高分 子 絮凝剂本 身 固有 的成本 高 、 絮凝 效果 有 限及 存在 二 次污染 且对 人体 有 害的缺 陷 , 成为 了一 种 高效 、 毒 、 无 无
过 一定 时 间的发酵 培 养 , 培 养 液进 行 絮 凝试 验 , 选 出 用 筛 具 有絮凝 活性 的絮凝剂产 生菌 。 12 1 微 生 物 絮凝 剂产 生菌初 筛 在 试 管 中加 入 lm .. OL 浓度 为 4/ gL的高 岭土悬 浊液 ,% 的 CC 1 a 1溶液 10 L .m 及 絮凝 剂样 品 10 L 轻轻 振 荡 , 置 1mn 目测 絮 凝 剂样 .m , 静 0 i, 品的絮凝 活性 判断标 准 : 与不加 絮凝剂 样 品的悬 浊 液对 先 比 , 入 絮凝剂 的高 岭土悬 浊液 是否 比不加 絮凝 剂 的悬 看加 浊液 沉降 的快 , 动 试 管 , 沉 降 下来 的颗 粒 是否 凝 聚 再摇 看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位在 菌体 中而 G 1 一 2菌则在上清液 中。
关键词 : 微生物 ; 絮凝 剂; 筛选 ; 絮凝 率
中 图分 类号 :9 3 Q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9 2 5—13 ( 0 1 0 04 0 0 7 6 2 1 )5— 0 2— 5
S r e i g f r t e b o o c ln r d cn t an a d su y o t h r c e itc c e n n o h i f c u a tp o u i g sr i n t d n isc a a t rsis l
t ey h i h s a t e st so 2 a d C 5 we e i h a tr o is h rt fG一 2 s o d a t i . i l.T e h g e t ci i fG- n - r n te b ce a b de .T e b oh o 1 h we ci t v v e i vy Ke wo d :mir b a ;fo c ln ;s re i g l c u ai g r t y rs c o i l c u e t c e n n ;f c lt a e l o n
5w r 0husadG 1 a 7 . h i et oc ligati 9 5 % ( 一) 8 . 3 ( -) n 3 1% ( 一2 ,epc e 6 or n 一2w s 2h T e g s f cua n cvt i8 .2 e hh l t i ys G2 , 2 7 % C5 ad8 .8 G 1 ) rse—
影响酵母絮凝性的因素与优化途径

其 中值得注意的是乳酸菌和野生酵母 ,乳酸菌 污染常会 引起 啤酒酵母的异常絮凝 ,而野生酵
母会 导致 贮酒 期悬 浮 酵母数 的增 加 。
3 改善 酵母 絮凝 性 的途径
生 产 中采用 纯种 酵 母 发 酵 ,应 保 持 酵母 的凝 聚 基 因基本 稳 定 和一 致 ,因此 调 控外 部 环 境 因素 对 改善酵 母 的絮凝 性很 重要 。 3 . 1选择 絮凝 陛好 的酵母菌株 ,并进行科学的管理
染菌 ,使 酵母 的絮凝性变差 。但接种量过大 ,
新 生 细 胞 少 ,酵 母 活 力 低 ,衰 老 的 酵母 也 会 很
低温 、干燥 、缺氧条件下保存 菌种 ;定期
对 菌 种分 离 、纯 化 和 复 壮 ;加 强 酵母 的 回收 、
・
5 0・
雪穗镌t
影响酵母 絮凝性 的
韩 龙
华润 雪 花啤酒 ( 安庆 )
[ 摘 要] 文中阐述 了酵母絮凝性对啤酒酿造和质量的影响,重点分析 了原料 、麦汁质量、充氧
及 酵母 添加 量等 因素 对酵母 絮凝 性 的影 响 , 同时也从 工 艺等 方 面简单 阐述 了酵母 絮凝 性 的控 制 途径 。 [ 关键 词 ] 酵母 絮凝 性 P YF因子 麦 汁质 量 发 酵工 艺
1 . 2影 响啤酒 的发酵速 度 和发酵 度
受大麦品种和质量 、制麦工艺及微生物污染等 因素 的影响。麦芽溶解不 良、糖化后麦 汁组分
不 宜 ,不 利 于 酵 母 的 生长 繁 殖 和 发 酵 ,由此 也 会 造成 酵母 过早 絮凝甚 至沉 降 。
2 - 3麦 汁 中糖 组 分和浓 度
絮 凝 性 强 的 酵母 ,过早 沉 降 ,啤酒 中悬 浮 酵 母 细 胞 数 低 ,导 致 降 糖慢 ,发 酵 度 偏 低 ,双 乙酰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6株产絮凝剂的菌株,经复筛,有3株絮凝活性保持在80%以上.研究了其中一株生长能力强、絮凝活性高的M08菌株的絮凝特性,该菌种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碳源为甘油、氮源为酵母膏、磷酸盐为K2HPO4·3H2O(5g/L)、C/N比为15、起始pH值为6、接种量为3%(v/v)、发酵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以120 r/min摇床培养72h,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高于90%.活性分布表明,该菌的絮凝有效成分主要为分泌到胞外的代谢产物.
作者:张建龙慕钰文孔维宝刘雄雄马海玲作者单位:张建龙,慕钰文,刘雄雄,马海玲(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孔维宝(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刊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U NONGYE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X7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筛选培养条件絮凝特性。
一种啤酒酵母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啤酒酵母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a43a3c967fd5360cbb1adb86.png)
专利名称:一种啤酒酵母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博润,王肇悦,何秀萍,刘楠,傅秀辉
申请号:CN200610113740.1
申请日:20061013
公开号:CN1948462A
公开日:
200704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啤酒酵母工程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该啤酒酵母工程菌,是将酿酒酵母中的PEP4基因破坏,并导入酿酒酵母的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得到的不产生蛋白酶A且谷胱甘肽产量比所述酿酒酵母高的菌株。
所述啤酒酵母工程菌优选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ZWYT-5 CGMCC №.1787。
本发明的啤酒酵母工程菌与普通的啤酒酵母菌(受体菌)相比,泡沫稳定性升高,谷胱甘肽含量增加,而其生理、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地址: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3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酵母新絮凝特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酵母新絮凝特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刘楠;王冬立;何秀萍;张博润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07(033)001
【摘要】酵母絮凝是指酵母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絮状物的可逆过程.在发酵工业中,絮凝是酵母菌株最重要性质之一.酵母无性絮凝分为Flo型和NewFlo型,在发酵后期表达的NewFlo型絮凝对细胞与发酵液的分离及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对酵母新絮凝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新絮凝特性在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刘楠;王冬立;何秀萍;张博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啤酒废酵母生产酵母浸粉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J], 耿鹏飞;蒋世云;傅凤鸣
2.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J], 娄瑞娟;罗利龙;张霞;张瑞刚;宋水山
3.酵母表达系统研究进展与展望 [J], 董清华;沈元月
4.94安琪酒酵母应用技术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酒用活性干酵母的开发
与展望 [J], 肖冬光;邹海晏
5.活性干酵母及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J], 张弦;章亭洲;瞿明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卷 6期1999年12月微生物学报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Vol .39December No .61999收稿日期:1998-03-02,修回日期:1998-05-27酵母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张博润 陈 蔚 铁翠娟 何秀萍 谭华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摘 要 通过对410余株酵母菌进行絮凝测定,从中筛选到5株强絮凝菌。
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5株强絮凝菌分为F lo 1型和N ew Flo 型。
对这两种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Flo 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它对高温(70℃)、蛋白酶E 、胰蛋白酶敏感,而对蛋白酶K 、糜蛋白酶、Ca 2+、pH 有一定耐受性。
N ew Flo 型菌絮凝受甘露糖等多种糖抑制,它对高温(70℃)、各种蛋白酶、Ca 2+、pH 均较敏感。
这两种类型菌株絮凝的最适Ca 2+浓度为10mmo l /L ~1mol /L ,最适pH 为3.0~4.5。
关键词 酵母菌,絮凝,分型,生理生化特性分类号 Q9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001-6209(1999)06-0527-32 酵母菌絮凝通常指酵母菌在生长期间发生的细胞间的无性凝集。
在发酵工业中,酵母菌细胞的絮凝能力是评价菌种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
若细胞絮凝性强,在发酵后期,分散于发酵液中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絮凝颗粒并沉降,从而有利于细胞同发酵液的有效分离,可大大简化后处理工艺,降低成本。
然而絮凝是一个极复杂的现象,不仅受遗传因子的控制,而且受环境、生理等多方面的影响。
目前,对酵母菌絮凝机理还不太清楚,主要有两种假说[1]:一种假说认为酵母菌细胞絮凝是由细胞壁上类外源凝集素的糖蛋白和甘露聚糖相互作用形成;而另一种假说认为酵母菌细胞絮凝是细胞壁上蛋白和甘露聚糖间以钙离子桥连接而成。
近年来,国外有关学者对酵母菌絮凝机理及其分子遗传学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2~4],而国内未见类似报道。
本文报道了强絮凝酵母菌的筛选、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从本组保藏的酵母菌中挑选出不同种属的410余株菌作为筛选强絮凝菌的出发菌株,编号为FL -1~FL -410。
标准Flo 1型絮凝菌株ABXL -1D (MAT a ,FLO1),BX24-2B (M AT α,FLO1),ABXR -11A (MAT α,FLO5),STX347-2C (MAT a ,FLO5)由美国的Rebecca Contopoulou 教授赠送。
标准NewFlo 型絮凝菌株NCYC1190,NCYC1195由英国的J .R .Johnston 教授赠送。
1.1.2 培养基:YEPD 培养基,YNB 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5]。
1.1.3 酶、试剂及溶液:各种蛋白酶均为国产。
所用化学试剂为分析纯。
絮凝缓冲液为0.1mol /L 柠檬酸钠缓冲液(pH4.0,含10mmol /L CaCl 2))。
蛋白酶的缓冲液为0.1mol /LDOI :10.13343/j .cn ki .wsxb .1999.06.008528微 生 物 学 报39卷 磷酸钠缓冲液(pH7.5)。
1.2 培养条件和测定方法1.2.1 培养条件:实验菌株于25℃活化后接一环于液体YEPD中,25℃,200r/min培养48h。
1.2.2 絮凝水平测定:按文献[6]的方法略有改进。
目测法:将待测菌接种于装有3m L YEPD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28℃静置培养48h后,剧烈振荡1min,室温静置,观察絮凝形成速度及絮凝物大小,确定菌株的絮凝水平。
分光光度法:取48h培养物离心收集菌体,用250mmol/L EDTA溶液及无菌水各洗两次,离心收集菌体并悬于絮凝缓冲液中,立刻在600nm处测OD值;然后细胞悬液移至三角瓶中,25℃,120r/min振荡2h至絮凝完成,室温静置30min,取上清在600nm处测OD值。
以振荡处理后测定的OD值除以振荡处理前测定的OD值,再乘以100%(即自由细胞浓度)表示絮凝水平。
1.3 不同因素对菌株絮凝水平的影响1.3.1 不同糖对絮凝水平的影响[6]:将不同浓度的各种糖溶于絮凝缓冲液中,测定絮凝水平,为避免代谢旺盛的酵母细胞消耗糖而降低其浓度,可于250mmol/L EDTA洗细胞时,在60℃处理5min以杀死细胞(该处理不影响细胞的絮凝),然后测定絮凝水平。
1.3.2 Ca2+浓度对絮凝水平的影响[7]:改变絮凝缓冲液中Ca2+的浓度,测定絮凝水平。
1.3.3 pH值对絮凝水平的影响:改变絮凝缓冲液的pH值,测定絮凝水平。
1.3.4 高温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将用EDTA及蒸馏水洗过的酵母细胞重新悬于絮凝缓冲液中,70℃保温,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絮凝水平。
1.3.5 蛋白酶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将用EDTA及蒸馏水洗过的酵母细胞重新悬于加有各种蛋白酶的0.1mol/L磷酸钠缓冲液(ph7.5)中,30℃保温,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定絮凝水平。
蛋白酶浓度分别为:蛋白酶E0.1mg/mL,蛋白酶K1mg/mL,胰蛋白酶1mg/mL,糜蛋白酶0.5mg/m L。
1.3.6 培养基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将酵母菌分别接种于YEPD培养基、YNB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中,25℃,200r/min培养48h,测定絮凝水平。
1.3.7 培养时间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将酵母菌接种于YEPD培养基后,每隔8h取样测定絮凝水平。
2 结果和分析2.1 强絮凝菌株的筛选通过目测法从酵母菌FL1~FL410中筛选到5株强絮凝菌株,即FL-186、FL-187、FL-189、FL-190、FL-191,均为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 erevisiae)。
用这5株菌进行后续实验。
2.2 絮凝菌株的分型Stratford等人将酵母菌絮凝表型分为两型:Flo1型和New Flo型,Flo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而New Flo型菌絮凝受甘露糖等多种糖抑制。
本文检测了1mol/L不同糖(甘露糖、麦芽糖、葡萄糖)对5株强絮凝菌的絮凝水平抑制情况,并以标准絮凝菌株作对照。
结果表明FL-189、FL-190、FL-191的絮凝仅受甘露糖抑制,而不受其它糖的影响,与标准Flo 1型菌株的表型一致,该特性表明这3株菌属于Flo 1型。
而FL -186、FL -187的絮凝则受以上3种糖不同程度的抑制,与标准NewFlo 型菌株的表型一致,证明这两株菌属于New Flo 型。
据文献[7]报道,Flo 1型菌可能同基因FLO1、FLO5、FLO8、Cy c8、Tup1有关。
分型结果见表1。
表1 絮凝菌株的分型Table 1 Distinction of yeast flocculent phenotypes菌株Strains对照絮凝水平Control 甘露糖M annose 葡萄糖Glucose 麦芽糖M altose 分型Phenotypes ABXL -1D+++++++FLO1BX24-2B+++++++FLO1FL -189++++++++++++FLO1FL -190+++++++++++FLO1FL -191+++++++++++FLO1NCYC1190++-+-New Flo FL -186+++---New Flo FL -187+++---New Flo 注:“-”不絮凝;“+”弱絮凝;“++”中度絮凝;“+++”强絮凝“-”No floccul ation ;“+”Poor flocculation ;“++”medial flocculation ;“+++”S trong fl occulation .图1 糖浓度对絮凝的影响Fig .1Effect of sugar concentration on the floccu lation of yeast cells ○:M annose ;△:M altose ;□:Glucose ;—:FL -186;--:FL -191.2.3 不同因素对菌株絮凝水平的影响2.3.1 糖浓度对絮凝水平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不同浓度的糖对New Flo 型菌的絮凝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糖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加强。
其中麦芽糖的抑制作用最强,浓度仅为100mmol /L 时就几乎完全抑制絮凝;葡萄糖的抑制作用最弱,当浓度升高至1mol /L 时才能完全抑制絮凝。
Flo 1型菌的絮凝则只受甘露糖抑制,抑制作用随糖浓度增加而缓慢增强。
2.3.2 Ca 2+对絮凝水平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Flo 1型和New Flo 型菌株的絮凝都依赖Ca 2+。
最适Ca 2+浓度为10mmol /L ~1.0mol /L ,且New Flo 型菌对Ca 2+浓度变化较Flo1型菌敏感,当Ca 2+浓度低于10mmol /L 或高于2.0mol /L 时即表现出较明显的絮凝抑制。
2.3.3 pH 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lo 1型和New Flo 型菌株的絮凝都依赖pH (图3)。
最适pH 为3.0~4.5。
同Ca 2+对絮凝的影响相似,NewFlo 型菌对不同pH 值都较Flo 1型菌敏感。
2.3.4 高温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lo 1型和New Flo 型菌株的絮凝均受高温(70℃)抑制(图4),且温育时间越长,对细胞絮凝抑制越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参与絮凝形成的细胞壁表面蛋白在高温时失活,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絮凝受抑制。
529 6期张博润等:酵母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图2 Ca 2+对絮凝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calcium ch l orid e concentration on the fl occulation of yeat cells□:FL -186;△:FL -187;◆:FL -191;■:FL -189.图3 pH 对絮凝的影响Fig .3 Effect of pH val ue on the floccul ationof yeast cells□:FL -186;△FL -187;◆:FL -190;■:FL -189.图4 高温(70℃)对絮凝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high temperation on the flocculation of yeast cells □:FL -186;△FL -187;◆:FL -190;■:FL -189.2.3.5 不同蛋白酶对絮凝水平的影响:如图5所示,New Flo 型菌对蛋白酶E 、蛋白酶K 、胰蛋白酶相当敏感,仅作用10min 就几乎完全丧失絮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