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沉淀池原理

合集下载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高效沉淀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区别
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工作原理
原水投加混凝剂,在混合池内,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
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高效沉淀池分为絮凝与沉淀两个部分,在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池内的涡轮搅拌机可
实现多倍循环率的搅拌,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沉淀池由隔板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
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
收集排出。

2高效沉淀池(高密度)与传统高效沉淀池的比较
与传统高效沉淀池比较,高效沉淀池技术优势如下:
1、表面负荷高:利用污泥循环及斜管沉淀,大大高于传统高效沉淀池。

2、污泥浓度高:高效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含固率高,不需再设置污泥浓缩池。

3、出水水质好:高效沉淀池因其独特的工艺设计,由于形成的絮体较大,所以更能拦截胶体物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出水更有保障。

3高效沉淀池工艺的关键之处—污泥循环和排泥
污泥循环:部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絮凝池中心反应筒内,通过精确控制污泥循环率
来维持反应筒内均匀絮凝所需的较高污泥浓度,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

排泥:刮泥机的两个刮臂,带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在刮泥机持续刮除污泥的同时,也
能起到浓缩污泥,提高含固率的作用。

4高效沉淀池(高密度)的四大特点
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经济效益显著;
2、处理水质优、社会效益好;
3、抗冲击能力强、适用水质广泛;
4、设备少、运行维护方便。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

高效沉淀池工作原理:高效沉淀池分为混凝区、絮凝区、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池四个部分,原水先投加混凝剂,通过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保证一定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与原水快速混合。

进入絮凝池,再投加絮凝剂,在池内的搅拌机搅拌下,对水中悬浮固体进行剪切,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体。

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分为预沉区及斜管沉淀区,在预沉区中, 易于沉淀的絮体快速沉降,未来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体被斜管捕获,最终高质量的出水通过池顶集水槽收集排出。

1、混凝池对于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凝池,在混凝池中设置快速搅拌机,使投加的混凝剂快速分散,与池内原水充分混合均匀,用以形成小的絮体。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通过优化烧杯试验确定适当的投加率。

2、絮凝池絮凝池分为两个部份,由慢速搅拌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组成串联反应单元,絮凝过程,经过混凝的原水从搅拌反应器的底部进入絮凝池内源性导流筒的底部,絮凝剂加在涡轮的底部,原水、回流污泥和助凝剂由导流筒内的搅拌桨由下至上混合均匀。

在导流筒周边区域,主要是推流使絮凝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分散低能量以确保絮凝物增大致密。

获得较大的絮体,到达沉淀区内快速沉淀。

其中推流反应区混合液进入预沉区域的速度,即要保证矶花不在此处沉积。

同时,从反应池到预沉池的转移速度仍需限制在低于0.056米/s的范围内,以保证矶花不会发生破损。

3、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组合式沉淀池;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泥渣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管)向下滑至池底。

沉淀效率仅为沉淀池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

当沉淀池容积为定值时,池子越浅则A值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斜板冲洗系统为了保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果,需要定期对进行反冲洗。

影响因素:1、进出水水量进水量控制均匀稳定的进水量,配水均匀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大,表面负荷在高峰流量不超过20m/m2?h。

2、水力停留时间HRT混凝池停留时间一般2.min〜5min,絮凝停留时间一般5min〜10min3、加药量药剂配置经验浓度PAC 10%r 20% PAM 0.1%〜0.3%。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案例三: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饮用水安全保障、高标准水质要求
详细描述
针对饮用水处理的高标准水质要求,某水处理设施采用高密度沉淀池技术,确保饮用水安全。该案例 重点探讨了高密度沉淀池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处理效果以及与其它水处理工艺的协同作用。
06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课件
CONTENTS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设计与构
造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优点与局
限性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运行与维
护 •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的案例分析
01
高密度(高效)沉淀池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密度沉淀池是一种高效、紧凑 的水处理工艺,通过高效的固液 分离技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杂 质。
维护与保养
设备保养
定期对沉淀池的机械设备进行润 滑、紧固等保养工作,延长设备
使用寿命。
清理与排泥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清理沉淀池内 的淤泥,保持池内清洁,同时根据 泥渣浓度及时排出。
监测与调整
定期对沉淀池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 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行参 数,提高沉淀效果。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出水水质不达标
稳定运行
高密度沉淀池具有稳定的 运行性能,能够保证连续 稳定的出水水质。
局限性
维护难度
高密度沉淀池的结构较为复杂, 维护和检修相对困难。
01
适用范围
02 虽然适用于多种废水处理,但对 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废水,处理效 果可能有限。
投资成本
相较于传统沉淀池,高密度沉淀 池的投资成本较高。 03
操作要求

高效沉淀池对总磷、ss去除说明

高效沉淀池对总磷、ss去除说明

高效沉淀池对总磷、ss去除说明
高效沉淀池是一种常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污泥沉淀装置。

它通过物理的沉降作用将污水中的总磷和悬浮颗粒物(SS)从水中去除。

高效沉淀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沉积性物质迅速沉淀到池底,形成污泥层。

在高效沉淀池的设计中,通常会采用一些辅助装置如结构物和板块等,以增加污水与污泥的接触面积,加快沉淀速度和效果。

对于总磷去除,高效沉淀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污泥沉淀来实现。

总磷在污水中主要以无机磷酸盐和有机磷的形式存在。

这些磷酸盐和有机磷会与污泥颗粒结合并沉淀到池底,从而达到总磷的去除效果。

此外,高效沉淀池中还可以添加一些化学剂如铁盐、铝盐等,以增强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吸附能力,进一步提高总磷去除效果。

对于悬浮颗粒物(SS)的去除,高效沉淀池通过重力沉淀的方式将颗粒物从污水中沉淀到池底,形成污泥层。

在高效沉淀池的设计中,通常会考虑到污水的流速、搅拌装置、沉淀时间等因素,以保证颗粒物的沉淀效果。

此外,高效沉淀池中还可以结合其他工艺单元如格栅、沉砂池等,以进一步提高SS的去除效果。

总之,高效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装置,通过物理的沉淀作用对总磷和SS进行去除。

它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去除效果好等优点,在实际的污水
处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微砂高效沉淀池

微砂高效沉淀池

第1章微砂高效沉淀1.1原理1.1.1原理高效絮凝沉淀池主要的技术是载体絮凝技术,投加介质颗粒和化学药剂强化絮体吸附,介质颗粒可循环使用,改善悬浮物沉降性能,提高沉降效果,是一种快速沉淀的物化处理工艺。

其工作原理是:向水中加入化学混凝剂,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在混凝剂的作用下脱稳,然后投加密度较大的微砂和高分子助凝剂,使脱稳后的杂质以微砂为絮凝晶核,通过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较大密度的絮体,极大地缩短沉降时间,提高处理能力,并能够提高应对高冲击负荷的能力。

1.1.2优点相比与传统絮凝工艺,该技术具有工程造价成本低、构筑物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间断运行等优点。

1.1.3应用(1)净水工艺的沉淀池,可除藻;(2)污水处理工艺的初级沉淀,三级处理,反洗废水;(3)初期暴雨水;(4)黑臭水体的临时沉淀工艺;1.2工艺流程图1.3平面布置图首端下部设微砂间储存码放砂袋,上部加屋盖防雨,内置微砂投加系统以精确补砂;尾端下部设管廊装配微砂循环泵,上部设走道平台以巡视检修设备。

中段池顶设露天联排水力旋流器以分离微砂和污泥。

1.4主要设计参数1.4.1水力负荷水力负荷宜为15~20m3/(m2·h);威立雅可达到上升流速40-120-m/h;1.4.2水力停留时间给水:水力停留时间宜为4.5~5.5min;污水:10~20min;1.4.3回流倍数需要说明的是,微砂回流比的确定需根据进水TSS确定:回流比=3%+(TSS/1000)×7%即如果进水TSS为500mg/L,则回流比约为进水流量的6%,若进水TSS为3000mg/L,则回流比约为进水流量的24%,最小的回流比为3%的进水流量,最大回流比为38%进水流量,即对应进水最大TSS 5000mg/L。

1.4.4微砂微砂以天然海砂为原料,清洁无环境危害;也可以是圆形石英砂,其硅含量>95%,均匀系数(d60/d10)<1.7。

高效沉淀池工艺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艺原理

高效沉淀池工艺原理混凝是高效沉淀池工艺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液体中的微小悬浮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通常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如混凝剂和絮凝剂来实现。

混凝剂可以改变悬浮物的电荷状态,使其颗粒间发生相互作用而聚集在一起;絮凝剂可以增加悬浮物团聚的速率,使其形成具有一定大小的颗粒。

通过混凝作用,悬浮物颗粒的大小和数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便于后续的沉淀步骤进行。

沉淀是高效沉淀池工艺的核心过程,其目的是利用液体中的重力作用使得颗粒下沉到池底,从而实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为了增加沉淀效果,通常会采用一些物理设计手段,如增加池体的深度和面积,设置板块或环状沉淀区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整液体流速和沉淀时间来控制沉淀效果。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会逐渐沉降到池底形成污泥层,清澈的液体则从上端流出。

去除是高效沉淀池工艺的第三步,其目的是将沉淀下来的污泥从污泥层中分离出来,以便后续处理。

污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除,如采用机械手段,使用泵送设备或手动清理。

清除污泥后,可根据需求进行不同的处理,如直接处置、再利用或进一步处理。

浓缩是高效沉淀池工艺的最后一步,在去除污泥后,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将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少处理量和处理成本。

常用的浓缩方法包括加热和机械压榨。

加热可以使得污泥中的水分蒸发,从而提高污泥的固体含量;机械压榨则是利用机械设备对污泥进行压榨,以降低水分含量。

综上所述,高效沉淀池工艺通过混凝、沉淀、去除和浓缩等过程实现了废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和分离。

其工艺原理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技术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高效沉淀池 原理

高效沉淀池 原理

高效沉淀池原理高效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处理废水中悬浮物的设备,主要通过重力沉降和絮凝作用,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沉淀到底部,从而实现净化的目的。

其原理如下:1. 重力沉降:废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密度比废水大,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下沉。

沉淀池内的流速较慢,使得悬浮颗粒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逐渐减慢速度,并逐渐沉积在底部。

2. 絮凝作用:为了加快悬浮颗粒物的沉淀速度,往往需要添加化学药剂来起到絮凝作用。

常用的絮凝剂包括铝盐、铁盐等。

这些化学药剂能够与悬浮颗粒表面的带电物质发生反应,中和其表面电荷,使颗粒间发生吸引作用,形成更大的絮凝团。

3. 沉淀区域的设计:为了使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更长,通常采用一个相对较大的沉淀区域。

该区域通常由斜坡状底部或是一系列隔板构成,使得废水在沉淀池中长流程浸没。

这样做可以增加悬浮物沉淀的机会,提高效率。

4. 污泥处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逐渐沉积形成污泥,而污泥需要及时处理。

一种常见的污泥处理方法是通过污泥集中器将污泥从沉淀池底部输送到过滤设备或离心机中进行脱水处理,得到相对干燥的固态污泥。

该固态污泥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或处置。

5. 有效容积和停留时间:沉淀池的有效容积(有效处理量)和废水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是决定沉淀效果的关键因素。

有效容积要足够大,以确保废水中的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

停留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废水的进水量、池体尺寸以及处理要求等。

6. 沉淀池的设计:沉淀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废水的物理性质、处理要求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等。

例如,沉淀池的形状、长度、宽度和深度等参数的选择要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沉淀效率和处理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高效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和絮凝作用来实现废水悬浮颗粒物的沉淀。

通过合理的池体设计和添加化学药剂,可以提高沉淀效率,净化废水。

同时,对于沉积的污泥也需要及时处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操作,高效沉淀池可以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高效沉淀池比选

高效沉淀池比选

1.1.1高效沉淀池比选1、高效沉淀池高密度反应沉淀池工艺是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开发出的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

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

反应区包括混凝反应区和絮凝反应区;澄清区包括进水及注入区、泥水分离区及斜管沉淀区。

工艺原理:高密度反应沉淀池采用混凝、沉淀一体池型,前部为混凝区,后部是沉淀区。

因其合理地采用了水力搅拌、机械搅拌、加药助凝、污泥回流、斜管澄清、机械浓缩等技术,使该构筑物具有占地小、水流条件好、反应效率高、用药少、管理方便,尤其适合于低温低浊水深度处理的特点。

工艺特点:高密度反应沉淀池系统可分为四个单元的综合体:前混凝、反应池、预沉—浓缩池和斜板分离池。

其主要特点为:最佳的絮凝性能,矾花密集,结实。

斜板分离,水力配水设计周密,原水在整个容器内被均匀分配。

很高的上升速度,上升速度在15~20m/h之间。

外部污泥循环,污泥从浓缩区到反应池。

集中污泥浓缩。

高密度沉淀池排泥浓度较高(用于澄清处理时为20~40g/L 或者用于石灰软化时为150~400g/L)。

采用合成有机絮凝剂(PAM),改善絮凝效果,投药量小。

2、磁混凝沉淀池磁混凝沉淀池工艺是混凝、沉淀、过滤的替代工艺,可去除SS、浊度与总磷,以及SS带来的BOD5和CODcr。

目前磁混凝沉淀池的工程案例都是TP去除至0.1mg/L。

是被多地推荐的除磷技术和深度处理新技术。

磁混凝沉淀池工艺原理:在常规混凝沉淀中增加了磁粉,并使得混凝产生的絮体与磁粉有效结合。

由于磁粉的比重为 5.2~5.3,因此大大增加了混凝絮体的比重,从而大大加快了絮体的沉降速度,同时设置了污泥回流系统,使得污泥中的大部分磁粉直接循环使用,剩余污泥经过磁粉回收后排出本系统,磁粉回收率为99%左右。

磁混凝沉淀池工艺的技术特点是:水质优异:SS<10.0mg/L,浊度<1.0NTU;与过滤水质媲美;表面负荷可达到20m/h以上;占地面积很小;高效除磷:TP<0.3mg/L;是优质的除磷工艺;耐高负荷冲击:进水高SS不影响出水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沉淀;磁粉损耗很低,磁粉回收率为99%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沉淀池原理
高效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处理污水或废水中悬浮固体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和悬浮物的沉淀。

以下是高效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的简要描述:
1. 进水:污水或废水通过进水口进入高效沉淀池。

2. 水流平衡:进入高效沉淀池后,水流在池内逐渐减速,以使悬浮物有足够的时间沉淀。

3. 混合与沉淀:在高效沉淀池内,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会随着水流的减速而逐渐沉淀到池底。

同时,池内可能还会引入化学药剂,如絮凝剂,以帮助悬浮物的聚集和沉淀。

4. 澄清区:在高效沉淀池的上部,有一个澄清区域,其中的水质相对较清澈。

在这个区域,沉淀后的清水从池顶部通过澄清区的出水口流出。

5. 污泥处理:池底沉淀的悬浮物会逐渐形成污泥。

这些污泥可以通过池底的污泥排泄口排出,进一步进行处理或处理后处置。

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如水流速度、池体形状、池体尺寸、投加药剂等,都会影响其沉淀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污水特性和处理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高效沉淀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