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学过的物理学家及贡献

合集下载

2022年中考物理微专题复习 专题58 初中物理学史中考问题(学生版)匹配最新版教材

2022年中考物理微专题复习 专题58 初中物理学史中考问题(学生版)匹配最新版教材

专题58 初中物理学史问题初中阶段,学过的力热电光磁知识体系中涉及的物理学史很多。

知道历史上物理学家的国籍、发现的规律对于深入学习意义重大。

这些知识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担当不可或缺的养料。

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十分难得的素材。

下面列出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1.沈括:中国北宋时期科学家,论述了固体传声规律。

2.牛顿:英国物理学家,用三棱镜将白色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光,发现了光的色散,证明了白光由七色光组成。

发现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创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3.墨翟:中国人,首先进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4.爱因斯坦:提出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5.布朗:1827年,布朗(苏格兰)发现布朗运动。

6.摄尔修斯:瑞典科学家,制定了摄氏温标。

7.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科学家,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点)8.笛卡尔:法国科学家,提出了物体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它就不会改变运动方向.9.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提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10.胡克:提出了胡克定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11.帕斯卡:裂桶实验。

帕斯卡定律。

压强单位用帕斯卡命名。

1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13.托里拆利:1643年,依据大气压与液体压强相平衡的原理,首先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14.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

杠杆平衡条件。

15.库仑:法国物理学家,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建立静电学中的库仑定律,电量单位用库仑的名字命名。

16.伏特:意大利物理学家,发明电压表,电压单位用伏特命名。

17.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发现欧姆定律,后人把电阻的单位用欧姆命名。

18.瓦特:英国物理学家,发明蒸汽机。

电功率单位用瓦特命名。

19.焦耳:英国物理学家,发现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

是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功和能量的单位用焦耳命名。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物理学家的故事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物理学家的故事

物理学家的故事1、牛顿的故事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

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

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一天,保姆要出去,临走前叮嘱牛顿:“我有事,先出去下,肚子饿了去煮鸡蛋吃,我烧好水了。

”保姆回来发现牛顿把一块怀表拿去煮了。

而牛顿却在研究发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太投入一件事,该收手时就收手。

2、爱迪生的故事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

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

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

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

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

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

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

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

”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

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

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汇总大全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汇总大全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汇总大全单选题1、物理学发展离不开一个又一个物理学家们的努力与贡献。

下列物理学家中,开创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是()A.牛顿B.伽利略C.爱因斯坦D.杨振宁答案:BAB.近代物理学通常是指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由伽利略、牛顿等人创立,伽利略是经典物理学的开创者。

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物理学发展极为有益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科学推导,总结了宏观低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和宇称不守恒理论属于当代物理学领域,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小明有几种长度测量方法: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先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0圈,测出总长度,然后算出细铜丝的直径;②测1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③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

其中所用测量方法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A①②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③把曲线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直线组成的,用圆规取一定长度如1cm,然后用圆规逐段去测量曲线,最后得出曲线的总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运动s﹣t、v﹣t图像分别如下两图所示,由图像()A.甲和丙的速度相同B.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3C.若乙和丙运动的时间相同,则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D.甲是变速直线运动,乙和丙是匀速直线运动答案:AA.根据s=vt,可由图1得出甲的速度为:v 甲=st=20m5s=4m/s由图2可知丙的速度为v丙=4m/s,所以v甲=v丙,故A正确;B.设甲和乙运动的路程为s,则甲所用的时间为t 甲=sv甲=s4m/s乙所用时间为t 乙=sv乙=s6m/s所以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甲∶t乙=s4m/s∶s6m/s=3∶2故B错误;C.设乙和丙运动的时间为t,则乙运动的路程为s 乙=v乙t=6t丙运动的路程为s 丙=v丙t=4t所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s 乙∶s丙=6t∶4t=3∶2故C错误;D.甲、乙和丙的速度恒定,所以三辆小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物理学家的成果业绩

物理学家的成果业绩

物理学家的成果业绩束星北,江苏南通人。

闻名理论物理学家。

“我国雷达之父”。

我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海洋局榜首海洋研讨学术委员会参谋。

终身致力于我国教育作业与科学研讨,有深沉的数学物理根底,讲课赋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培育了一批优异的物理人才。

我国前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讨的物理学家之一,后转向气候科学研讨。

晚年,为创始我国海洋物理研讨作出了奉献。

他是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从前培育启蒙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闻名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

束星北1919年考入泰州明德中学。

1924年,以优异成果考入杭州之江大学。

翌年转济南齐鲁大学。

1926年4月自费赴美留学,入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三年级。

1927年2月转到美国加州大学学习。

1927年7月,在爱因斯坦任所长的柏林大学威廉大帝物理研讨所做研讨帮手。

本篇文章来自材料办理下载。

1929年10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师从理论物理学家E.T.惠特克(Whittaker)和C.G.达尔文(Darwine r)。

1930年1月获硕士学位,随后到剑桥大学读研讨生。

1930年9月返美进麻省理工学院,师从D.J.思特罗克教授(Struik),任研讨助教,并持续研讨生学习。

1931年5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

1931年9月回国探亲。

时值“九一八”事故,国难当头,他解甲归田,于1932年1月受聘于南京中心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

因冒犯蒋介石于1932年7月离去。

1932年9月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

1935年7月物理系整体师生因对立校长刚愎自用,离校。

束星北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并兼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后,延聘原物理系整体教师、技工回校。

束星北也于1936年8月回浙江大学,翌年升为教授。

抗战期间,他随校到贵州遵义、湄潭,其间曾被借聘到重庆军令部技术室任技术参谋一年。

1945年,他研讨成功了我国榜首部雷达,为抗击日寇的侵犯作出了重要奉献。

力学之父

力学之父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事梁卫华钱伟长(1912.10.9-),江苏无锡人。

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被誉为"力学之父"。

钱伟长64岁时涉足计算机,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输入法,对电脑中文输入的开发有重大贡献。

1943-194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

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社主任,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兼任副所长。

在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人民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科学院的学术秘书。

1983年1月12日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一、清贫出身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回忆以前在乡村的生活说:"我幼年就深知生活贫困的艰辛,在进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叔父们小时穿旧了并经过母亲改裁以后的旧衣,腰部都是折叠着缝起来的。

随着年龄逐渐放长,时间长了别处都褪了色,腰部就像围了一条深色的腰带。

布鞋布袜都要补了又补,有的补到五六层之多,穿起来很不舒服,夏天干脆赤脚。

为了糊口生活,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添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

"二、清华唯一身高低于标杆刻度新生"幼年由于生活贫困,农村中卫生条件又很差,曾患过肠胃寄生虫病,疟疾、痢疾、肺病、伤寒等多种疾病。

在缺乏医药的条件下,我终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留下了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

当我19岁进入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是全班最矮的一个,是清华大学多少年来唯一的一位测量身高标杆刻度以下的新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丁肇中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一、生平经历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荣获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娜堡,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土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土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土。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土学位。

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ψ粒子获诺贝尔物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197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

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2000年初,美国物理研究所的《物理世界》杂志举行了一次评选活动,在100名著名物理学家中评选10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结果,爱因斯坦首当其选,排名第一,以下依次为牛顿、麦克斯韦、玻尔、海森堡、伽利略费因曼、狄拉克、薛定谔和卢瑟福。

爱因斯坦无愧于是“伟大”之中的“伟大”。

在物理学发生历史上最重要、最深刻的革命时期,他生逢其时,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在充分吸取前人科学研究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以他惊人的洞察力、巨大的创造性、深邃的思想和杰出的研究方法,在他所涉及的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内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史家谓之“当代物理学中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不是起源于他的著作的”。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小时候,他并不是一个聪颖过人的孩子,甚至直到三岁,说话还不太利落,有一段时期还对学校教育表现出很大的厌恶。

他1900年毕业于瑞土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901年入瑞士国籍,毕业两年后才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技术员的工作。

但就在那儿,真金终于大放光芒,1905年的几个月间,雪崩一般地一连发表了几篇极其重要的论文。

爱因斯坦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的,这篇文章不仅从理论上将其完全解决,而且还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

当时关于分子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热运动,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3年后,德国物理学家佩兰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同年,爱因斯坦本人以此文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

第二篇论文对光电效应作了解释。

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把量子概念扩充到辐射的发射、吸收和传播上去,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对于这一新观念,当时只有少数人支持,遭到了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包括普朗克本人直到1913年还表示反对。

1906年,爱因斯坦在《论光的产生和吸收》中又把量子概念扩大到物体内部粒子的振动上去,解决了低温时固体的比热同温度变化的关系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名人课堂

八年级上册数学名人课堂

八年级上册数学名人课堂
八年级上册数学名人课堂
在八年级上册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可能会介绍一些数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被提及的数学名人:
1.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他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者。

他的研究为三角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他是德国数学家,被公认为数学家中最伟大的之一。

他在数学、物理和其他领域的贡献广泛,包括发现高斯曲线、高斯消元法等。

3. 阿基米德(Archimedes):他是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被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的贡献包括测量圆周率、推导出杠杆原理等。

4. 牛顿(Isaac Newton):他是英国科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开创微积分学、提出运动定律等。

5.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他是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微积分学的共同发现者之一。

他还发明了二进制系统,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6. 黎曼(Bernhard Riemann):他是德国数学家,对复变函数
论和几何学做出了著名贡献。

他的工作成为了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尤其是黎曼几何学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会在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上介绍的数学名人,通过了解这些名人及其贡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学过的物理学家及贡献
物理学家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家。

他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为我们解开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八年级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及他们的贡献。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位。

1. 阿基米德(Archimedes)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了浮力定律。

根据他的研究,当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这个定律对于我们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非常重要。

2. 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
费尔马是法国的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提出了费尔马原理。

费尔马原理指出,光线在两点之间传播时,它会经过光程最短的路径。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非常重要。

3. 牛顿(Isaac Newton)
牛顿是英国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为我们理解天体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大运动定律则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非常重要。

4.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麦克斯韦是苏格兰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描述了电磁场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电磁波的传播和电磁现象非常重要。

5.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是德国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他提出了相对论和光电效应理论。

相对论描述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中的行为,对于我们理解时间、空间和能量等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光电效应理论则解释了光的粒子性质,为我们理解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6.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卢瑟福是新西兰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根据他的研究,原子由一个紧密排列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这个模型为我们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7. 康普顿(Arthur H. Compton)
康普顿是美国的一位物理学家,他发现了康普顿散射效应。

根据他的研究,当X射线通过物质时,会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散射,从而改变其能量和方向。

康普顿散射效应为我们理解X射线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8. 波尔(Niels Bohr)
波尔是丹麦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提出了波尔模型。

根据他的研究,
原子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当电子跃迁时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这个模型为我们理解原子光谱和电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以上是八年级学过的一些物理学家及他们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刻影响了物理学的发展,也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他们的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研究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