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1、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拍卖;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2)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4)统一车轨、驰道。
4、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汉朝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西汉:推行休养生息制度:第一,让士兵复原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第二,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第三,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第四,减轻田租,规定十五税一。
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人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还减轻赋税;调整吏治,提倡节俭,鼓励流民返乡垦种。
使东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唐朝:唐朝以轻徭薄役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这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后期,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即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用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而且,两税法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6、五代:周世宗在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税,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
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古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地主土地、自耕农土地。
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如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皇室、贵族的田庄,明朝后期藩王占有的土地。
2、井田制(1)西周实行。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春秋瓦解。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3)战国被废除。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1)背景: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获得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
(2)内容:①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②屯田民享有土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3)作用: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均田制(1)背景: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二、社会经济发展(一)农业1、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
唐朝均田制的特点
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
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
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
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
北周时,确定丁男年服役1月.遂称为租调力役制.
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
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麻3斤.
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年),减调1匹为2丈.
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
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7,唐前期的租庸调法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
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
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
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
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诸户一丁,租粟二斛.其调各随乡土所出,绢,絁各二丈,布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唐六典》卷三
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
征收对象从"一床"改为"一丁".
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1/3.
将"输庸代役"制度化.
中国古代经济的财政体制和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的财政体制和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独立和自主的体系。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都深受经济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古代中国的财政体制和货币制度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
一、财政体制古代中国的财政体制包括直收、分缣、承包、兼领等一系列制度。
直收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税制,也是财政体制的核心之一。
直收制度主要通过官方向土地和人口收取各种税费,从而形成一定的财政收入。
在古代,直收制度一般分为几个部分,包括田赋、物赋、人头税、服役等等。
其他的缣、承、领制度也都是早期财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包制度是领前收费的一种形式。
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承包人一般是地主或者民间富豪。
他们负责对自己所管理的人口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粮或产品。
缣制度是在直收制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它也是一种增收渠道,缣制度主要是通过与人缘(类似于现代的商人)筹集财富。
兼领制度则是在古代中国早期实行的一种直接收获税收的制度,它与直收制度有很大的区别。
二、货币制度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也与财政体制一样,相当复杂。
古代货币制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重量的货币制度,另一种则是基于商品货币的货币制度。
最早的货币是贝类货币,它们主要由贝壳制成,这种货币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时流行。
中国古代货币中最重要的一种是铜钱,它代表了中国货币制度的高峰。
铜钱是制成小圆形的铜制货币,经过数千年的使用和发展,中国铜钱制度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六朝、唐、宋、元代的铜钱制度等等。
在唐代,铜钱因其极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财政体制和货币制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这种组织结构,成功地实现了财政预算、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保证了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一成就也不断地受到国际社会的争议和批评。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ppt课件演示文稿

西汉时期出现了 二人一牛 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耕耙耱技术 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
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 一年一熟 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辨析比较 怎样分清“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 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 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要点一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 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
战 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
精 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悠久,多种 古代手
经营形态并存, 工业的
处于世界领先地 进步
位
金属冶炼术、纺织业、 陶瓷业三大行业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
从春秋战国、秦汉、隋
古代商业不断发
唐、宋元至明清时期,
展,主要体现在
古代商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经济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一、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大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分化体系。
封建经济制度就是以地主的土地为基础,以农民的劳动为手段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权力与财富紧密相连。
1.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是封建地主的私人所有制。
他们通过抢夺战争、官职授予以及婚姻联姻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
然而,地主们并不直接管理土地,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租赁给农民。
2. 农民的土地使用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强制根据地主的土地比例种植植物,而无法依据自己的意愿来种植。
此外,他们通常需要给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租金和税收。
这让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而地主却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3. 商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在封建社会也是发达的。
商业往往由部分权贵掌握。
他们往往通过垄断、挤压竞争者以及享受特权来获取更多的财富。
4. 独立于封建主义的中小企业虽然大多数的商业和手工业都被封建主义占有,但是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独立运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地理较为偏远的地区,如西北地区和山区。
二、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封建社会始于东周,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这个周期间,封建经济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西周到东周——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在西周时期,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旨在使封建主义彼此平等地共同管理土地。
但是,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对土地所有权的私有观念逐渐加强,封建地主也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土地。
2. 春秋到战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中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通过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发展中小企业,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尽管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封建主义,但这一现象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汇打下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主要分为封建制度、商业制度和农业制度三大类。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变化,但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些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封建制度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基本上由封建地主垄断,国家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来实现税收。
农民在封建制度下,属于封建领主地位下的附庸,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归封建领主所有,农民只能通过交纳租税或劳役来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但在保障封建领主的权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2. 地方制度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地方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权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土地分配、农田水利建设和税收征收等方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地方政权也发挥了管理和调控市场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商业制度1. 城市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商业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丝绸之路的建设和繁荣。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紧密连接,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2. 商品经济商业制度的出现使得商品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导,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制造业。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来完成,商人通过买卖赚取利润,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三、农业制度1.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
这包括水利建设、农具革新、种植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农田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中存在着土地的公有和私有。
封建制度下,大部分土地属于封建地主所有,但也有少部分土地由农民自己拥有。
此外,政府还通过土地分配、土地流转等制度来管理土地资源。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在地主阶级的领导下,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农民的奴隶身份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特点与问题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本质。
一、特点1. 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土地私有制,也即地主统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所有权。
根据封建土地制度,皇室和贵族家族拥有绝对的土地占有和支配权,农民则只能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耕种土地,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存在。
2. 农民奴隶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根据自己的身份可以分为两类:自耕农和雇佃农。
自耕农拥有一定土地并独立耕种,虽然生活状况较为艰苦,但仍然享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而雇佃农则将自己的劳力出租给地主,为地主耕种土地,作为地主的奴隶身份,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3. 世袭制度封建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世袭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地主的财产和权力是世代相传的,并且只能由继承人来继承。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贵族地主的地位得以保持和传承,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二、问题1. 社会阶级固化封建经济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社会阶级固化。
由于封建经济的特点,地主阶级占有了绝对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处于被剥削和奴隶身份。
这种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缺失带来了不公平和不稳定的社会情况。
2. 赋税制度过重封建经济的另一问题是赋税制度过重。
地主阶级通过赋税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这使得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
赋税制度的严重不公和过重负担,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导致农民的生活条件恶化和社会不稳定。
3. 农业生产力低下由于封建经济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专有化经营的限制,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
地主对农民的统治和压迫阻碍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结语: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农民奴隶身份和世袭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
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
)(1)内容: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
”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
(2)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3)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③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
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④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⑤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内容: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2)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4)作用: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从而有利于稳定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明朝:一条鞭法(1)背景: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重大发展;阶级矛盾尖锐。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2)内容:赋役征银;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地”(3)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清朝:固定丁额———摊丁入亩(1)内容: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影响:表明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是封建社会渐趋没落、商品经济积极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同:(1)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2)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3)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
异:(1)失败——成功;(2)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固定;(3)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时期;(4)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4、分类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租调制、租庸调制;E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5、演变的趋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最终被废除,以两税法和地丁银制为标志。
③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到少,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名目和手续的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⑥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兵役发展为以纳绢或布或钱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
这种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主要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和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总之,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6、认识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④国家对农民赋税征收不断加重,历史上称为“黄宗羲定律”。
⑤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⑥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要点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等基本内容。
课本章节:第一章第二节(井田制)、第二章第三节(编户制度)、第三章第三节(江南经济开发)、第四章第五节、第六章第四节(一)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基本线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A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沿革: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商鞅变法。
C内容: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即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A 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的后备补充。
以北魏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为代表。
这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
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
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更名田:清朝一度时期的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度。
1669年康熙帝宣布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部分农民获得土地。
更名田制的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垦荒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C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