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复习要点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第一节概述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该定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本质特征和功能特征。
思维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性特征主要有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总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则而进行,具有合理性。
从根本上讲,思维的创造性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思维的创造性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改变世界的动力就是创新,思想的创新。
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
3、思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
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代表是师徒相继的三个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东方中国出现思维创造的顶峰时代,就是春秋时代的道家、儒家和墨家学派。
4、对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从哲学到心理学到创新研究这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思维的研究和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之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
5、思维的基本类型:1)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和主要形式。
2)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收敛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律而进行的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新思想的主要思维方式。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概述概念特征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抽象和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按性质◆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按创造性◆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按思维形式➢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
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例如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思维与想象

提出假设是以分析问题为前提的,不仅依靠思维的客观性,也一样依靠认知经 验,还要依靠直观的感性形象 。在提出假设的时候,尝试性的实际动作经常 是有用的和必要的。
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实验法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另一种
是通过智力的活动来检验假设。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语言联系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 没和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言语的表述和重述的。
三、思维的分类
(三)根据思维凭借概念的不同
经验思维,是指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 理论思维,是指根据科学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
(四) 根据思维的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度
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制定好的方 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和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称再 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思维过程
(一)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初阶段。 (二) 潜伏阶段,这个阶段在本质上是一个“消化”时期。
在此过程中,创造者可能没有任何进展。
(三) 顿悟阶段,这个阶段似乎是“恍然大悟”的时机, 即灵感到来时期。
(四) 验证阶段,或称为表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创造
者要把在头脑里新的观念加以验证。
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引言:何谓思维?思维的意义和价值?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 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经常说到的“考虑”、“思考”、“想 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 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映 像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 程。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的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分类,思维的品质,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等内容,欢迎学习知识。
学前儿童的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定义【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二、思维的分类(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直观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
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三、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指思维的广阔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2.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指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
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
程正方《心理学》第6章-思维与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想
象
再造想象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 空想
三、想象的种类
(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目的性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 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如:读小说、看图施工等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七)策略与方法
手段—目标分析法 爬山法 目标递归(或逆向)策略 头脑风暴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排障法"。所有 子目标,其实就是子障碍排除。一个个子目标被实现的过 程,也就是一个个子障碍被排除的过程。
它分这么一些阶段: 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妨碍目标的障碍。 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碍的原因。 第四步:对症下药,排除障碍。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作家、设 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因A﹥B 且B﹥C 则A﹥C
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 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辐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 个方向提出
第二节 思维过程及规律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特 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 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 过程的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 合。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8
四、思维的形式
(一)概念的含义 – 内涵: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
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 – 理解: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
12
(二)问题解决的概念
– 内涵: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心理活动过程
–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人 类思维的普遍形式。
– 代表: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14
(三)问题空间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三种状态: 初始状态:是问题解决的最初状态。 目标状态:是问题解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其间所需要通过的各种 操作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状态。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称为中介状态。 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问题状态空间。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18
(二)“试误说”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 1847~1949)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 和动物一样,是通过许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问题 答案的。
用猫进行了著名的迷笼实验。
(三)“顿悟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他认为人类解决 问题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突然地找到了答案,即对问题的整个情境产生了理解。
第七章 思维教材

思维的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异同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 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思维
?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人们平常说的“考虑”、“设想”、“预 计”、“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 现形式。
思维与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 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但在问题解决中,有时正是在克服这种功能固着中 才能找到新的求解思路。
小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Duncker)曾做过一 个实验来说明功能固着现象。他将两支 蜡烛、五颗图钉、一根线条和一盒火柴 放在桌子上,要求被试将蜡烛固定在墙 壁上,并要求当蜡烛燃烧时,烛油不能 滴在地板上或桌子上
功能固着实验材料
2、根据思维凭借日常概念还是科学概念可把 思维分为
经验思维:人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人根据科学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3、根据思维时有无明确的逻辑分析过程可把 思维分为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4、从思维的方向可分为: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多种联系、多种角 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形式。
9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二)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 掌握数概念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抽象,掌握数
概念比实物概念要困难。 • 幼儿数概念包含的三个方面: ★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能说出十以下的数字。 ★ 将数字和物体数量建立联系的阶段。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知道3代表3个人、3 本书、3辆汽车、3匹马等,所有的3个物体都可以用3这个数字来表示。 ★数的初级运算阶段:10以内的加减法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 部的动作。
• 成就——获得了守恒性。 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区别在于: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 比如,问一个3岁的女孩:“ 你有姐妹吗?”她说:“有” 问:“她叫什么名字?”答:“ 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 吗?”答:“没有”。
第五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 判断和推理都是思维的形式。
•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作用,反映 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性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如:老虎是一种动物。
鱼会游泳 蜜蜂不是小鸟。
一、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 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 • 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 一般认为,直接判断并无复杂的思维活动参加,间接判断的获 得则需要通过推理,
三、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 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是 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范围的扩大,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人们掌握了概念,认识就能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通过事物的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判断(judgemnt)
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两类
1.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这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和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如一题多解,这种思维需要重新组织现有的信息和记记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多个可能的答案。
二、思维过程
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就是思维过程。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是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与抽象等一系列活动而实现的。经过思维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会深入、全面和正确。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思维过程为思维操作过程和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种不同的特征。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组合成一个整体。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其间的关系。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在确认事物的主要特征、次要特征,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把事物归入相当的属、种、类之中,揭示出事物之间的从属关系,使知识系统化。
课题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推理的心理过程和概念的形成原理;理解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种类;掌握创造思维的概念。
教学重点
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思维的概念
教学难点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具来自课时出勤教学步骤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脑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关系。思维的概括性是借助概念(词)来实现的。人们用一些概念把性质相同的东西,一齐网罗在内,这不仅扩大了认识范围,也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例如笔这一个词可以概括毛笔、钢笔、圆珠笔等各式各样的笔。各种笔虽然都有各自的外形和特点,但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书写的工具。概括的反映来自人类对事物和现象多次感知,从而概括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反映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定律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三)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抽出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心智操作。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务中去的过程。
以上各种心智操作是彼此密切联系的,是思维过程的各个方面。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通过思维形式可以进行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人们就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而认识事物内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
每一个推理都必须包含前提和结论。前提是人在推理过程中所运用的判断;结论则是人在头脑中经过推理过程引出的新的判断。因此,从本质上看,推理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四、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
判断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如指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判断是由概念所组成,以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判断的种类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等。判断不仅反映出思维过程,而且也表现出人对事物的评价、,情感和愿望。
(三)推理(idemnce)
是思维形式之一。指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过分析与综合的作用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分为两种
1.习惯性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不加改变地运用解决类似问题时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水平低,对原有知识经验不需进行明显的改组。
2.创造性思维是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除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外,它能提供新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同时还要结合想象、进行构思才可能实现。如在文艺创作、科学发明、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都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实现的。
(三)思维的种类
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分类方法也不一样,这里仅介绍三种分法:
根据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成三类
1.直观动作思维又叫实践思维。当思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实际动作的思维。例如修理机器就要依靠实际动作来解决。3岁前的幼儿掌握的语言很少,记忆表象也不发达,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摸和摆弄物体的活动,其思维方式主要靠直观动作思维来解决问题。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和动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其它事物做媒介来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例如,早上起来站在窗前看见对面房顶湿了,马路上有水,便可推想夜里下过雨,夜里下雨我们并未看见,而是通过房顶和地面潮湿做媒介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断出来的。又如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肥厚,这是通过声音做媒介和医学知识经验间接了解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可能事事都亲自感知,全部来自直接实践,对许多事物和现象是通过媒介间接认识的。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要布置房间之前,思考着桌子放在哪里,书柜放在哪里,在头脑中出现各种物品安排的形象。文学家、艺术家、设计师等进行各种创作,更多地运用具体形象思维。
3.语词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时,主要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人们运用符号、定理、定律来演算题目;用推理和判断来解决问题,都是运用这种思维。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其发展较晚,一般成长到青年期以后,才有比较发达的语词逻辑思维。成年人进行思维时,通常不是单纯运用一种思维形式,往往是三种思维互相联系着来解决问题,但以某一种思维占优势。
五、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四、创造性思维
五、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简要回答思维的种类
提问
讲解法
讲解法
学生看书回答
讲述
讲述
讲述
心理学教案
长春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于凤波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
新课讲授
板书设计
作业
后记
1、问候
2、检查出勤
一、什么是思维
(一)概念: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到的“考虑”、“思考”、“想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
(一)概念(concept)
是人脑反映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一个概念反映一类事物,另一个概念反映另一类事物。例如动物、植物、水果、家具等等,它们都是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
每一种事物都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属性,它们可以分成两个范畴;即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在概念中只包含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人们掌握了概念,就可以对事物进行分类;就可以从看得到的某些特征推出一些看不到的特征,也就是通过概念可以使人们得到超出感知觉以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