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古罗马教育

合集下载

古罗马的幼儿教育

古罗马的幼儿教育

古罗马的幼儿教育古罗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教育体系深受当时社会重视。

而在古罗马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被认为是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古罗马的幼儿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对后世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幼儿教育的内容与目标1. 教育内容古罗马的幼儿教育主要围绕着道德、语言和体能等方面展开。

首先,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德行和品德,强调忠诚、公正、勇敢等素质的培养。

其次,语言教育主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流利地使用古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语。

最后,体能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体魄,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2. 教育目标古罗马的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诚、勤奋、正直、守纪律等品质,以培养优秀的公民。

古罗马人认为,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建立起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精神和文明礼仪,以及尊重权威和遵守法律的观念。

二、幼儿教育的方法与实践1. 家庭教育在古罗马,家庭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单位。

父母承担着培养孩子的责任,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和早起晚归的方式进行教育。

古罗马的父母注重教育孩子们实践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以身作则的道德教育。

2. 私人导师对于一些阶级较高的家庭来说,他们会雇佣私人导师给孩子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

这些导师是经过严格选拔并具备专业知识的教育者,他们会教授孩子们拉丁语、希腊语、文学、科学和哲学等知识。

3. 公共学校除了家庭教育和私人导师,古罗马也建立了公共学校系统,提供对所有层次的公民的教育服务。

这些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古罗马社会要求的公民,并通过教授诗歌、音乐、舞蹈、体育和计算等科目来辅助孩子们的综合发展。

三、古罗马幼儿教育的影响古罗马的幼儿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罗马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精神,这倡导了后来欧洲国家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古罗马对语言教育的注重,推动了拉丁语成为后来欧洲学术界的主要语言,并对法律、医学、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学习目标及考点学习目标:本章大部分内容为了解和理解,为理解和掌握之后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做准备。

考点:1.罗马帝国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干预(简答);2.雄辩术原理(名词解释)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4.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1世纪;帝国时期:公元前1年至公元5世纪.第一节 概 述一、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类型王政时期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因此人们无法具体描述那时罗马的教育情况;共和初期,古代罗马虽然有了文字,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的。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到共和后期,由于罗马人向外扩张,因此,大量吸收了古代希腊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1)初级学校(7-12岁),为平民设立的,贵族子弟请家庭教师教育,学校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罗马法律刻在十二块铜牌上);(2)文法学校(12-16岁),为贵族和其他富裕人家子弟设立的,也是私立的,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

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3)修辞学校(16-20岁),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

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

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特点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1.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2.给予教师豁免权:免税、免服兵役等;3.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教师,由政府任命并提高薪水;三、基督教育的兴起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小亚西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

在帝国统辖地区,为了要摆脱帝国的奴役、蹂躏,一些人用救世主降世即将解救人间苦难等宗教迷信宣传,来秘密传播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思想。

第四章_古罗马的教育

第四章_古罗马的教育

22
23
教育改革
教育目的:培养演说家-培养效忠帝国
的顺民和官吏
初等学校由国家监督,国家开始控制教
育,中高等私立学校改为国立
教师地位提高,待遇提高
24
二、各级教育
(一)初等教育:与共和后期变化不大 (二)中等教育: 内容: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逐渐取代 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
教学:走向形式Βιβλιοθήκη 义内容:文学、修辞、辩证法、历史、法律、数 学、天文学、几何、伦理、音乐 教师:教会学生用希腊文、拉丁文互译、演说
20

古代罗马学校的教学活动
21
第二节
帝国时期的教育
一、帝国发展与教育变革

公元前30年,建立罗马帝国
前200年,罗马国力鼎盛
既吸收希腊文化,又吸收东方文化
重实用,建筑学、农学、法学发达,哲 学和基础理论则远不如希腊

罗马世界介绍希腊化时代的文学和哲学,不仅推动了
拉丁文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他的 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1
二、昆体良
(一)生平 昆体良(Marcus Fabiius Quiutilianus,约公元 35年—约95年) 经历:律师 —“雄辩术教 授” —执政官 — 《雄辩术原理》
使教育成为娱乐
36
6.教学理论
(1)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提倡集体教学 (2)专业教育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3)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
(4)学习和休息交替 劳逸结合
(5)对教师的要求
德才兼备、宽严相济、有耐心、因材施教、
懂得教学艺术
37
评价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了教育过程 ,并密切注意初等教育的大教育家。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4.论学前教育 (重视,及早进行)
教育内容:先希腊语,后拉丁语,再同时学
教育方法: 避免提前学习,否定超常儿童
使教育成为娱乐
27
“早熟的鲜有结好果者”

“他们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 根基,他们不过像是撒在地面而过早萌芽的 种子;不过是看来犹如稻子似的杂草,未到 收获的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的穗子,就他 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 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也就随 之减退。”
16岁以后 成为公民 服兵役
2
二、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7-12岁) 放任
7岁入学,以“十二铜表法”为主, 道德格言,读写算等 (文字教育)
教师:报酬很低,社会地位低下 生源:平民子弟 收费:私立的
方法:死记硬背,体罚
教学条件简陋,不受社会重视
3
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小学
帝国
时期
前30年—
帝国政经
转向衰败
忠诚的
官吏、顺民
国立学校
公元476年 高度发展
16
第三节 基督教早期教会教育
一、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传播

公元1世纪产生
是被压迫者对强权反抗的精神力量

2世纪后,统治者统治臣民的工具
4世纪初,皇帝宣为合法宗教 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
17
二、教育活动
初级教义学校:面向成人 教义、教规
教学:形式主义 出现大学萌芽:建立罗马大学 出现专门的法律学校,专门的医学校、 建筑学校、机械学校
15
时期 共和
时间
社会特征
文化教育 保持本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外教史,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外教史,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开始 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共和后期罗马的教 育主要包括: (一)初等教育(7-12岁) (二)中等教育(12-16岁) (三)高的成文法典。因传说刻在12块铜 表上而得名。它的颁布与平民反对 贵族的斗争有关。平民要求编纂成 文法典,以限制掌握司法权的贵族 官员随意解释习惯法的专横行为。 《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 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 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反映了罗马 奴隶占有制社会早期的情况。十二 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 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 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 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 共和时期的教育
古罗马历史概述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末 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前27年 帝国时期:前27年——公元476年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主要是农夫和军 人。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学校,教育是在家庭中进 行的,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早期的罗马人 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孝道、勇敢、果断、节俭等, 这些成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公布后的 《十二铜表法》成为儿童必读的教材。通过它,儿 童得以学习法律知识。儿童至十六岁,对其进行家 庭教育的任务便告完成。
影响。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 展阶段。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 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从总的方面 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 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 对外扩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也 很明显,罗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吸 收了外来文化,主要的是希腊的文化教 育。

外国教育史习题(附答案)

外国教育史习题(附答案)

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展学习。

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教育起源论〔〕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及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创造的〔D.古巴比伦〕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 进位计算法的是〔D.古埃及〕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C.等级性〕A.无阶级性B.无组织C.等级性D.及生产劳动生活严密联系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D寺庙或僧侣学校〕A.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B.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

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C.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一般儿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

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子弟很难进入D.寺庙或僧侣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9.古儒学校是印度〔D.婆罗门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展教学,取代“梵文〞教学〕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B.原始群众教育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D.资本主义教育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开展的特点〔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开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教育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教育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教育从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至公元前1世纪帝制的确立,这一时期称为共和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一般又分为共和早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和后期(公元前3世纪后)两个阶段。

共和早起教育公元前3世纪以前,罗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公民除务农外,还需参战。

这时的教育基本上是农夫、军人教育。

当时的家庭既是经济单位,也是教育单位。

父亲在家庭中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母亲也极受尊重。

孩子最初由母亲抚育。

男孩从7岁起,由父亲教以各种生活、生产知识和技能。

狭隘闭塞的小农经济、古老的家长制以及宗教信念,使罗马人非常讲究孝敬长辈。

崇拜祖先、尊重传统、遵守法纪和效忠国家是每个公民的天职。

此外家庭还培养儿童具有勇敢、果断、严肃、诚实、谨慎和节俭等品德,古代罗马教育因此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占重要的地位。

有的家庭也由父亲教给孩子一些读、写、算的知识。

自公元前451~前450年,奴隶制国家的法律十二铜表法公布后,此法就成了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

儿童也学习角力、骑马、投枪、游泳,并训练其忍耐酷暑严冬侵袭的能力。

男孩到16岁,就到军队中服务。

贵族子弟入伍前,往往还要经过一年准备。

由父亲把儿子委托给一个有名望的人管教,青年向他学习从事公职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女孩7岁后仍由母亲教导,学习家事。

共和后期教育公元前3世纪,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奴隶制大大地发展了,经济空前繁荣。

从此。

罗马的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希腊文化以思辨哲学为核心,推崇文雅教育(见自由教育);罗马文化则强调实效,注重培养具有实际才干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两种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大批教师来到罗马办学。

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希腊学校为模式的教育系统。

初等教育。

7~12岁的男女儿童入私立小学接受初等教育。

小学校舍设备简陋、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收入菲薄。

教学内容是读、写、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三、古罗马著名教育家
如果一个人能对着天上的事物 沉思,那么在他面对人间的事物 时,他的所说所想就会更加高尚。
——西塞罗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 年。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 学家。出身于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 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公元前63年当 选为执政官,就西塞罗本人来说,还是支持共 和政体的。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 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 等著作中。
古 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3、修辞学校(雄辩术学校)
• (1)学校性质

罗马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机构
• (2)出现时间

希腊文修辞学校——公元前2世纪

拉丁文修辞学校——约在公元前94年
• (3)教育目的

培养雄辩家、律师、政治家等
• (4)教育对象

贵族和富豪子弟
• (5)教育内容

雄辩术(修辞学)、辨证法、法律、天文学
• (4)教学论 • 一,在教学组织上,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 二,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育建立在广博的专业知 识
基础上
• 三,教学方法上,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 • 四,教学原则上,学习和休息交替和量力性原则
• (5)教师观 • 7、奥古斯丁 • 上帝是真理 • 原罪说与禁欲说 • 平等教育
教育形式: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农民和军人
培养内容:道德---公民教育
主要是记诵《十二铜表法》
(2)共和后期(学校教育)
• 共和后期,存在两种学校体系:希腊式学校;拉 丁语学校。
• ①初等教育(卢达斯) • 教学内容:读、写、校性质:私立的、收费的 •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学生背诵
B、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昆体良一个在学校工作20年的教师,认为学校是儿童最好的 学习场所,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优势在于:
一,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趋善避恶。 二,在学校可以培养儿童的友谊,合群的性格,养成学生适应 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的能力。 三,学校可以给儿童提供便捷的多方面的知识。
学校教育是否有缺点?
• (3)高等教育 • 脱离实际 • 设立教授职称 • 设立医疗学校
3、帝国后期基督教教育兴起
(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传播 公元1世纪产生 2世纪后,统治者统治臣民的工具 4世纪初,皇帝宣为合法宗教 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
基督教教育的兴起
(2)教育活动 初级教义学校:面向成人 教义、教规 高级教义学校:面向青年 基督教理论与世俗文化教育
D、昆体良的教学理论(教学论)
昆体良教学理论中最大的贡献是关于教学的理论。 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教学组织上,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二,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育建立在广博的专业知 识基础上 三,教学方法上,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 四,教学原则上,学习和休息交替和量力性原则
E、教师观
• 1、德才兼备 • 2、宽严相济 • 3、有耐心 • 4、有教学艺术 • 5、因材施教
• 3、帝国时期 • 4、基督教学校 • 面向成人,成立了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 • 5、西塞罗 • 《论雄辩家》主要培养雄辩家
• 6、昆体良 • (1)教育目的 • 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 (2)教育作用 • 教育与天赋的问题 • 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行
• (3)重视学前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学 的教育家,
• 7)结论
• (7)教学方法 模仿、练习 (8)教师情况 修辞学家
• (9)教学条件 所有学校中最好
从罗马教育发展历史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
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 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 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帝国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取得了国家最 高权力,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 “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 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2、共和时期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
3、帝国时期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共和时期:共和时期又可分为 共和前期和共和后期,相应地, 罗马教育主要是从共和时期开 始起发展历程的。 帝国时期:前27年至公元476年。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被 称为奥古斯都。即我们说的罗 马皇帝。
图中橘黄色区域是公元前44年恺撒去世时的版图。 绿色区域是公元14年奥古斯都屋大维去世时增加的版图。 红色区域是公元180年马克奥里略皇帝去世时达到的版图。
在言语修养方面要达到三个标准:表达准确、 通俗易懂、优美 生动,与主题相称。
三、要有幽默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
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两个方法: 一强调练习的重要作用。 二同时要勤于写作,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 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 力中去。
(二)昆体良(重点)
昆体良(约35—约95年)古罗马帝国时期的 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 教授 ,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 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 退休后,专门从事著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写成了《雄辩术原理》。这部著作既是他自己 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 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育 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② 中等教育(文法学校)
贵族及富家子女12-16岁进入文法 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学校,性 质为私立的。 教学内容:拉丁文、希腊文、修 辞等。 教学方法:讲解、听写和背诵,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读、写、 说的能力 教师:地位提高,被称为文法家 或文学家
③高等教育(修辞学校)
读完文法学校后,准备担任公职的贵族 子弟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 培养目标: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 内容:除重视学些文学和修辞学,还设 有辩证法、历史、法律、数学、天文学、 几何、伦理学和音乐等科目。
为了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国家加 强了对教育的控制,进行了一些教 育变革。
帝国时期的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
1、改变教育目的。 把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 的顺民和官吏。
2、国家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 对(私立)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 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 (1)初等教育 • 对象:平民子女为主 • 内容: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 • (2)中等教育 • 希腊文化逐渐消失,拉丁文法替代 • 教学走向形式主义 • 出现文学分析教学法

数学、几何学、伦理学、音乐以及风俗人情
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 (6)教学程序

1)选题,摘出作家的格言
• 2)释义,概括格言的基本思想
• 3)主题,说明格言所含思想的具体针对的问题
• 4)动机,分析作家提出思想的原因
• 5)反证,寻找与格言持相反的观点,进行比较
• 6)论据,从作品中寻找根据,以支持观点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 一、古罗马历史概况 二、古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 1、了解古罗马的概况。 • 2、掌握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 3、掌握古罗马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罗慕路斯和雷慕斯 的传说
一、古罗马概况
1、王政时期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
昆体良教育思想包括(重点内容)
A、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B、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C、论学前教育 D、昆体良的教学理论(教学观) E、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观)
A、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目的 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2、教育作用 (1)教育与天赋的问题
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倾向和才能 (2)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行
昆体良教育思想评价: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 问题的专家。他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方 法专家,他使教学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 领域,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三)奥古斯丁
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 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代表人物。在任 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 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 他的主要作品是《忏悔录》、《上帝 之城》,书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 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的看法。他的教育 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 础。
西塞罗教育思想(重点)
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雄辩家的定义: 他指出,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 素养。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 问题,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回答的问题,进行得体 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
雄辩家的教育内容:雄辩家教育的三个内容
一、有广博的知识 二、要在修辞学方面有特殊的修养
二、古罗马教育
(一)各时期教育
1、共和时期
• (1)时间

前期(509B.C.——300B.C.)

后期(300B.C.——30B.C.)
• (2)社会性质

共和政体的建立

帝国的逐步转换
• (3)社会特性

传统罗马社会

希腊文化影响
1、共和时期教育
共和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 (1)共和早期的教育(家庭教育)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1、上帝就是真理。 2、原罪说和禁欲说: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他们永远 要受到上帝的惩罚,宣扬“赎罪论”,认为人去恶从善只有靠 上帝的解救。 3、宗教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和神学服务的,《圣经》 是主要的教材,把世俗的文化基督教化。 4、平等的教育思想
教学小结
• 1、共和早期 • 培养军人和农民,主要进行道德--公民教育 • 2、共和后期 • (1)初等教育 • 建立私立的学校,主要背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 • (2)中等教育 • 主要学习文法和语言 • (3)高等教育 • 建立了雄辩术学校,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