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

(3)高等教育。16岁后准备担当公职 的贵族子弟入修辞学校(或称雄辩术 学校),目的是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 有希腊修辞学校和拉丁修辞学校。高等 教育中除重视学习文学和修辞学外, 还设有辩证法、历史、法律、数学、 天文学、几何、伦理学和音乐等科目。
罗马教育效法希腊教育和重视希腊文 的原因: 罗马与希腊的雅典一样,在政体上是 奴隶主民主共和制,希腊文化作为上 层建筑,也与罗马的政治和经济相适 应; 希腊语是当时大半个“文明世界”的 通用语言,在与东方各国的争斗和交 往中,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 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 在当时,希腊文化的水平大大高于罗 马,使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文化学习。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杰出的散文家、 政治家,雄辩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雄辩家》 一书是古代有关雄辩教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出身富裕的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 后接受过修辞学、法学及哲学方面的培养,之后 先从事律师工作,不久进入政坛,公元前64年任 执政官,在政治斗争中,他逆历史潮流而动,死 守共和制不放,当罗马共和制走到了历史尽头之 时,西塞罗本人也就成了殉葬品。罗马后三头专 政,清洗元老院时,他逃走未遂而被杀。
教师: 要德才兼备,要有德性,应该是“公认的 有学问的人”; 教师应懂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 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教师要如父母一般地爱护学生,宽严相济;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要多勉励, 少斥责;奖惩得体,既不能“吝啬表扬”, 也不能“滥用惩罚”; 教师要因材施教。
(2)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不会在品德的形成上劣于家庭教 育。不能把家庭理想化。 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儿童在学校可以获得同学的友谊,这是一 种“神圣的联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学校生活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 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三章 古罗马教育

罗马有一种宗教仪式,在孩子不久,把他放在父亲的脚下。 如果孩子被父亲抱起,就意味着他被这个家庭接受了,相反, 如果由于畸形、贫困或其他原因,孩子可能被遗弃在十字街头 凳子或被送去当奴隶。对罗马人来说这是通过消灭无用国民保 证国家稳定的办法。同样父亲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服役、 参加国民议会的选举等等。罗马人教育理想的特点是虔诚和敬 畏、勇敢、坚毅、服从。所以,在罗马教育思想中,更多的体 现了这些方面。
罗马共和时代有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保 民官等等,想让自己的政见得到执行,需要哪些能力?
广博的知识、 修辞、 举止风度
重点:西塞罗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 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 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 他指出,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一 个真正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任何需要用 语言艺术回答的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
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两个方法: 一强调练习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练习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 的环节,它能使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知识转化为演说的效果。经 常进行模拟演说。 二同时要勤于写作,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
西塞罗轶事 西塞罗本人就是一位非常厉害的雄辩家,马克安东尼是 屋大维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凯撒军队最重要的指挥官,在 凯撒遇刺后,要求杀死行刺者为凯撒报仇,遭到西塞罗反 对。他曾经表达过,说西塞罗德高望重,仅凭借辩论就可 以阻挡一切,所以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将他治罪,只能通 过暗杀的形式。
外国教育史
第三章 古罗马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姚雯雯
第三章 古罗马教育 一、古罗马历史概况 二、古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一)巴比伦学校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三、古代硬度的教育(一)波罗门教育1、古代印度等级制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3、教学内容:《吠陀》经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二)佛教教育1、寺庙学校2、教学内容:佛经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一)巴斯达教育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7-18岁—军营教育18-30岁—军事训练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5、不重视女子教育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二)“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2.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
所谓人道,是指为人之道。 他认为要尽为人之道,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2)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3)只有具备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因为只 有他们才能尽为人之道。因此,教育必须高度重视 道德品质的培养。
由于战争的原因,《雄辩术原理》一度失传,直到 1416年被意大利学者重新发现,才又流行于世。文 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的学者和教育家大都从该书中吸 取了许多营养,并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我爱昆体良更甚 于几乎所有其他教育权威,因为他既是教师,也是 模范的雄辩家,即是说,他是以理论和实践的最灵 巧的结合进行教育的。”
资料3:古罗马教育概况
图1:古代罗马学校的教学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P.Graves,1919)
二、堂区学校
一般由教士或其它教会人员负责,招收 7-20 岁的 男青年入学(少数学校也招女生),学校的课程以 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也进行读、写、算及简单 的世俗知识的教学。
希腊文法、拉丁文法 背诵 希腊文法学家、 拉丁文法学家
文法 能力
3-5 年
演说 5年 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模仿、 希腊文或拉丁 家 以上 数学、天文、几何、伦 练习 文修辞学家 理、音乐以及风土人情
2.帝国时期的教育
首先,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 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
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 和顺民; 再次,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教师由 政府任命。
资料5:学校教育的优越性
1.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赞扬—鞭策,批评—警戒;
外国教育史(古代)课件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庭教育为主;
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古儒学校”,教师称作“古 儒”。
2009年考研真题 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 校中,教师被称为( ) A “拉比” B “古儒” C “书吏” D “校父” 答案:B
(二)佛教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场所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学习年限
学习用黏土做泥板,并在上面画平行线,然后再学习书写和阅
读,这类学校被称为“泥板书屋”。 教学方法主要是师徒讲授制,即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操作, 教师随之纠正。
二、古埃及的教育
学校类型 相关说明
法老于宫廷中设立,主要招收 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生学 业完成后即被委任为官吏
以培养僧侣为目的,注重科学 技术教育,也是当时的学术中 心 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主要培 养从事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 期为12年
吏的学校。 巴比伦的学校通常附设在神庙中,分为两级:①初级学校, 主要教授读写;②高级学校,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 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学生在学校最初接受普通教育,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为重 视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之后接受专门教 育,如神学、法学、医学和音乐等。 有些寺庙设有专门训练写字(楔形文字)的学校,学生首先
教育过程(11年选择题) ① 0--7岁: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
② 7--12岁:进国家体育馆接受以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
掷铁饼和投标枪)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 酷的身心磨练,培养儿童勇敢、坚毅、顺从、爱国等品质; ③ 18--20岁: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 20--30岁:驻扎边境,进行实战训练;30岁,通过考核获得国
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古希腊的历史结束后,古罗马崛起。古罗马是继古希腊 后西方又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希腊人喜欢沉思,注重理论,因此哲学家辈出,生活在 理想主义时代;而罗马人擅长实际,法政人才甚多,而道 路建筑、桥梁搭盖与罗马式宫殿等,都是罗马民族留下来 的文化遗产。 罗马在共和时期就挑选了希腊辩士所看重的雄辩学说, 一来比较实用,二来适合于共和政体之下人民的口味。因 此,雄辩家、演说家便成了罗马人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人 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家讲坛风采
三、评价
1.贡献 昆体良集古希腊罗马教育经验之大成,在着重阐 述演说家培养问题时,对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 有价值的简介,为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教学理论 奠定了基础。 2.局限 昆体良作为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 教育思想中有不少消极错误的东西,应加以历史 的分析和判断。
思考
古罗马培养雄辩家(演说家)的教育,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第一节 古罗马教育概况
一、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奴隶制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落后 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尚未出现学校,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 记诵《十二铜表法》
2.共和后期 1)通过侵略扩张,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2)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为目的 3)仿照希腊教育形式建立学校 初等教育:罗马小学 读、写、算 中等教育:文法学校 希腊文、拉丁文 高等教育:修辞学校 修辞学、哲学、法律、数 学、天文、音乐等,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5.论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昆体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根据差异调适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重要方法 2)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 班组教学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的源头
第三章古代罗马的教育

教学要昆求体良的教育思想
• 二、教育主要观点
5、关于教师的论述。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 关重要的,如此,教师应当有全面的素质。他认为教师 要有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有学识的人;要热 爱学生;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 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 教学;反对体罚。
教学要昆求体良的教育思想
• 三、教育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从1-4、5世纪,为罗马学校和 教师所采用和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昆体 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 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教学罗要马求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 罗马在其教育实践中,建立了比较完 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设置了更为广泛 的学科,特别注重教学原则、方法的 研究,这些对后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教马学的要文求化与教育情况
罗马人不象希腊人丰富的想像力和完美的 理想,但讲究实际效果及其实用价值,因 此,自然科学在整体水平上远不如希腊发 达,但在农业、地理、医学、工程等实用 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古罗教马学的要文求化与教育情况
文化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善于借鉴的民族:学习希腊人优秀的东西:读写
古教希学腊要三求杰对教育思想的贡献
• 1、希腊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进 程的开端。古希腊三杰的教育思想是对古希腊教育思想 的总结又是以后2000多年教育思想发展的直接源头。
• 2、作为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它有一系列的见解和主 张和理论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如自由教育、统治者培养、教育作用、教育内容的设 想、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在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样化的 教育制度,是他们对教育的伟大贡献。
第三章 外国教育史

初等教育 小学仍以平民子女为主要对象,统治阶级不关心小学, 这时期的小学与共和后期的小学各方面的状况差不多,变化 不大,教育内容还是读,写,算和道德教育。教材是文学作 品,以诗歌为主,教学重点已经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 析上,教师要求学生把文法的定义和规则抄录下来,并加以 记诵。书写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抄写一些古今的道德格言。 算术的教学是以手指,石子或算盘为教具进行的。
父母对子女施行教育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行动和观察的方 法。
家庭虽有读、写、算之类的教学活动,占据中心地位的是道 德教育。
这时期唯一的教材就是十二铜表法。也重视体育。
男孩16岁结束家庭教育,成为一位公民。
第二节
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
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世纪后期,罗马经过一百多 年的向外扩张,成为地中海的主人。罗马统治着西从大西洋沿 岸东到小亚细亚、包括欧亚非广大的地区。
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后,罗马教 会一分为二:西方教会称为罗马教会,东方教会称为希腊正教。
初级教义问答学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招收的对象多为年龄较轻的儿童,其中也包括犹太人改信 基督教者以及居民中的某些热心于基督教的成年人。学校教授 的内容是有关教义方面的知识。道德训练和监督在这里占有重 要地位。此外,音乐在这里也较为重视,但多是宗教音乐,如 赞美诗、圣歌等。教学场所一般设在教堂柱廊下或教堂其他较 合适的地方。
第五节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三、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生平
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年),政治活动家,雄辩教育的 积极倡导者,《雄辩家》(De Oratore)。 出生骑士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先后在著名的修 辞学家、法学家以及斯多葛派哲学家所办的学校受教育。后受 军事训练,服兵役,到雅典的哲学学校游学两年。 受完教育后,从事律师工作,不久便步入政坛,步步高升。 前64年,在竞选活动中,当选为执政官,登上了国家的领导岗 位。 在政治斗争中,他逆历史潮流而动,死手共和制不放,当 共和制走到了尽头之时,西塞罗本人也就成了他的殉葬品。罗 马后三头专政,清洗元老院是,西塞罗逃走未遂而被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1、罗马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培养目标
2、罗马教育兴衰原因及其经验和教训
3、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一、罗马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自然环境和居民
●自然环境:在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上,亚平宁山脉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半岛之
上,北部有波河平原,东部狭长地带,背山面水,适宜畜牧;西部山势展开,形成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宜于农耕;南部和西西里岛也适宜农牧业。
●居民:原居住在意大利以北的欧洲内陆的拉丁人,在公元前2000年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800年,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拉丁平原不远的山岗之间建立起一个罗马城,其人被称为“罗马人”。
(二)奴隶主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王政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509年)
军事民主制时期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前30年)
●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
●395年古罗马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
●东罗马为拜占庭,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直到476年灭亡。
二、罗马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期的罗马教育
(王政时期和共和早期)
●(二)过渡时代的罗马教育
(共和中期和晚期)
●(三)希腊化时代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一)初期的罗马教育
(王政时期和共和早期)
●培养目标:罗马人的主要生产劳动是农业,此外,由于还要进行征战,便决定了王
政时期的教育是培养农民和军人的家庭教育。
●教育权力:“家长制”家庭出现,父亲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信,他操有
子女的生杀大权和受教育的权力。
●教育内容:
● A 由父母给予生产和生活知识的教育。
男孩随父亲学习制作,女孩随母亲学习家务。
● B 注重道德教育,敬神、服从双亲和族中长者,勇敢、谦虚和爱国居于首位。
● C 为了预防敌人进攻,还学习用各种武器,骑马、游泳、角力。
● D 家庭中有时还学习读书、写字和计算等。
(二)过渡时代的罗马教育
(共和中期、晚期)
●希腊(雅典)文化为什么能征服罗马文化?
●(1)罗马和雅典都是西方奴隶主共和制国家,希腊文化适应了罗马国情。
●(2)罗马奴隶主贵族醉心于希腊奴隶主腐朽的生活方式。
●(3)希腊语成为半个以上文明世界的通用语。
●(4)希腊文化是当时西方社会最高水平的文化。
●在希腊文化影响下,罗马此期出现了三种学校
●初等学校:(7—12岁)
●它是私立的、收费的,国家不加管理。
●学校的开办者教师是一些有文化的奴隶,可见其地位很低。
●学校教学条件艰苦,学校随便设在简陋的房舍或神庙中。
●学习内容是读书、写字、计算、十二铜表法。
(前450年,古罗马制定的成文法典,可在十二个铜表上。
)
●学校教学方法简单,仅有简单机械的背诵,体罚很平常。
文法学校:(12—16岁)
●私立的,是应贵族和暴发户子弟的需要而设立。
●学生在学校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和希腊文法,阅读荷马史诗
●其他希腊文学作品。
●学习演说术。
●在罗马教育中,完全否定军事体操教育。
●培养高层次的演说人才,出现了高等教育。
高等修辞学校(16岁入学学程2-3年)
●修辞学校主要学习修辞学和辩证法;
●学习在罗马国家管理上起重大作用的法律学;
●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加上了罗马史。
●共和末期的罗马教育可以说是受古罗马政治的制约,以通过私立学校教育来培养演
说家和雄辩家为其培养目标的。
(三)希腊化时代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称为希腊化时代,其教育是以培养官吏和顺民为目
标的官僚式的政府学校教育。
●忠官和顺民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帝国服务,将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对初等学校实行
国家监督。
●提高教师待遇。
将教师变为国家官吏,规定教师奉给,给予他们各种特权和权利。
●这个时期,通过系列措施,将教育权掌握在帝国手中。
(四)衰落时期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代末期)
●特点:世俗学校的消亡和早期基督教学校的兴起
●帝国末期,统治集团内腐化堕落,内部斗争激烈,动乱不已,对文化和教育
丝毫不重视。
●统治者对平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日益加深,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罗马帝国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反映到教育上受教育成为社会优越地位的象征
和阶梯。
出现严重的形式主义。
●教会逐渐垄断教育,使学校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为以后中世纪教会垄
断教育开辟了道路。
概说
●纵观罗马教育,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
●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是罗马由罗马化向希腊化转变时期最杰出的演说家、
罗马文学的天才作家。
在他年轻时,曾在希腊文的声誉中抵制过罗马的拉丁文教育,可后来却变成拉丁文教师。
他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矛盾,提出“保持罗马道德,学习希腊文化”的主张。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面,他提出知识本身并非个人所追求的事业,知识应作为达到社会目的的手
段;所以,他认为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培养政论家,有用的雄辩家,而非教育家。
●以此为依据,西塞罗提出了作为雄辩家的标准、所应具备的条件及训练名副其实的
演说家的办法等。
●其思想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
在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昆体良继承并发
展其思想。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生平和著述
●公元35年—96年(另说为42年—118年),是希腊化时期的罗马著名律师、修辞家、
教育家。
是西班牙籍的罗马公民。
曾担任二十年的教师,是罗马最著名的修辞学校的校长,这一学校成为罗马最早的国立学校。
●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雄辩术原理》(也译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共十二卷,是西
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极力提倡演说家的教育
●演说者的任务
●如为著名人物唱颂词、有关公共生活的讨论、战争前的动员鼓励,法庭上的
辩护等。
●这一系列工作使演说家成为罗马生活中必须的部分。
●演说者必须具备三项条件:
●首先应具备很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看来,有德性的生活较之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
”
●“诚实是一个真正演说家的主要特征。
别有企图的人不是一个有价值
的演说家。
”
●他应是人文学科和科学上的老师
●必须具备演说才能
●为了培养真正的演说家,提出设立修辞学校
●应开设广泛的文化学科,如文法、作文、论文写作、音乐、几何、天文、数
学等。
他排斥哲学,独尊辩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观点带上了形式主义
的色彩。
●注重道德教育,在辩论中应实事求是。
(2)关于幼儿教育和普通教育
●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提倡早期教育。
●他认为,儿童一般生而具有智力活动和理解能力,但这种自然赋予的可以接
受教育的能力必须通过教育来发展。
因而,应进行早期教育。
●“只有最好的老师才可以被允许教育孩子。
这个老师应具有清白的名声、对
教育的献身精神、受过尽可能好的训练等。
”
●老师应进行因材施教。
●提倡学校教育,反对家庭教育
●第一个提倡班级教学
●提出反对体罚思想
●他认为,体罚只能使学生蒙受耻辱,受到伤害,即使有好的效果,也是暂时
的。
在教育历史上,昆体良是第一个反对体罚的人。
●提倡教学的各科齐头并进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354年—430年),是古罗马衰落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
大成者。
他的重大贡献是解决了世俗文化教育与基督教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提出:“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
●对于面对大自然的自然科学,他是反对的。
●当然奥古斯丁还没有达到完全绝弃知识的地步。
他认为,文法、修辞、辩证
法、几何、音乐、算术、天文等学科还应该学习,只是学习的目的不是面向
自然,而是为了认识永恒的存在,认识上帝。
●在认识中,最重要的书是《圣经》,他是上帝的语言,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由此,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矛盾得以解决,是罗马教育沿着新的趋向向前发展。
总结:
●罗马教育继承了希腊教育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发明了拉丁文字,对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象形文字——菲尼基文字——希腊文字——拉丁文字——欧美各国拼音文
字
●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制度。
●发展过程中的局限:
●具有浓厚的阶级性
●后期形式主义教育泛滥
四、东西方奴隶社会教育横向比较
●希腊罗马教育公私立均有;中国教育全为公立。
●希腊教育重智;中国教育重德。
●西方宗教观念淡薄,思想相对开放;中国相反。
东方专制,思想禁锢。
●西方主张修辞、雄辩;中国敏于行讷于言;
●西方教师地位很低;中国教师地位却很高。